我國大豆畝產量達不到國際水平,中國大豆究竟路在何方?

南沙十一阿哥


全球大豆平均畝產是多少,沒有一個官方權威的數據,但是中國如今的大豆畝產數據確實很難看,別說和美國相比了,現在已經被巴西,阿根廷這些種植大豆歷史不過只有幾十年的國家所超過,真的是令人汗顏。



下面以2017年的數據為準,來看一看中國和其他大豆生產大國之間的畝產數據差異有多大,在這一年度,

美國大豆平均畝產繼續是世界第一,達到了210公斤以上。

巴西大豆以畝產190公斤左右位列其後,

而另一個南美洲大豆主產國阿根廷的畝產在160公斤以上,

而去年,咱們國家的大豆平均畝產只有120公斤左右。

也就是說,國產大豆現在的畝產只有美國的六成,巴西的七成多,阿根廷的八成左右。

國產大豆產業一度輝煌

國產大豆曾經也一度輝煌過,1952年以前,中國大豆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產量和種植面積位居全球之首。

即便是後來在種植面積和產量上先後被美國,巴西和阿根廷這三個國家超過,但在20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我國大豆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無需進口。

可是,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這麼說吧,現在的國產大豆就是扶不起來阿斗,簡直就是爛泥扶不上牆。

國產大豆產業發展困難重重

國產大豆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畝產較低的問題,種植面積微弱,產量逐年下滑,種植效益低下,市場規模沒有提高,如果不是國家每年給著大量的補貼,國產大豆如今的遭遇會更加難看。

2017年,中國大豆平均畝產還是120公斤,也就是240斤而已。據鍾情三農瞭解,十年前,國產大豆的畝產已經是這個數據,可現在國際大豆市場日新月異,中國大豆已經被排擠出世界主要大豆生產國行列了,可是國產大豆還是這個樣子,真的是令人著急……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設立大豆優勢產區,提高種植科技水平,缺一不可。

否則,國產大豆沒有未來可言。


鍾情三農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大豆確實是中國主要農作物裡的一個短板。

說它是短板,還不僅僅是指產量遠遠滿足不了市場消費——因此每年進口9000多萬噸,從而成為進口最多的農產品、也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更讓人不解的是,這些年水稻、小麥、玉米甚至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單產水平都有大幅提高,但就是這個大豆的單產沒有太大進步。

原因有很多,無非是從育種、投入品、設施、市場等多個角度來看,不過題主沒有問原因,所以在此也就不作分析了。主要談談我對國產大豆出路的看法。

最重要的,是在育種技術方面加把勁兒。無論是轉基因技術也好、更精準高效的基因編輯技術也罷,以及屬於常規領域的分子育種等等,儘快培育出更“牛”的新品種是王道。這個“牛”,至少有三方面,一是產量高,二是抗逆性好,三是投入少。產量高比較好理解,抗逆性好是指更經得起冰凍、天旱、洪澇、病蟲害等自然災害,減少投入則包括勞動力投入、化肥農藥地膜等等,這些成本減少了,自然利潤也就相應增加了,農民種大豆的積極性也才能更好發揮。這是從根本上提升國產大豆競爭力的辦法。

此外,在市場錯身方面有所突破。國內大豆市場需求主要是用來作飼料和榨油。相比而言,前者似乎更重要。這就是近些年為什麼進口大豆越來越多的主要原因。尷尬的是,中國已經加入了WTO,進口門檻不是說抬就抬的,大豆當年作為博弈手段降了關稅、為東南沿海製造業做出突出貢獻,同時由於耕地有限也無法太大面積種植這種低產作物,這才一步步丟了國產大豆的市場空間。但中國人、整個中日韓東亞三國,都有消費豆製品的傳統習慣。國產大豆剛好蛋白質含量比進口品種更高,這個特點應當更充分發揮出來,比如在提高口感品質、強化營養元素等方面多下功夫。不要跟美國、巴西拼規模化生產、拼數量。這是沒有前途的。


三農記者董峻



馬夾袋408


1、中國大豆種植沒必要與國外拼單產量,否則方向錯了,事倍功半,既浪費土地資源,也無助於豆農、包括大豆國營農場企業資金與人力的投入產出效率;

2、大豆作為原料主要用於生產大豆油品、動物飼料、食品以及其提取物為主要成份的保健品,前兩項國外生產效率高,相比較中國大豆無競爭優勢,中國大豆的主攻方向應是後兩項,即研發種植更加適應於人直接食用的大豆,即為大豆食品飲品、豆腐製品以及以大豆提取物為主要成的保健品提供高品質的大豆原料,而用於食用油及飼料的大豆種植只能兼顧;

3、如果這個方向正確,國家實驗室以及大型國營農場和農墾集團應投入資源研發有機大豆的新品種,中央財政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研發出來的優質大豆種子以優惠價向廣大散戶豆農推廣。


好遊者記錄


崔小丑反轉的陰謀即將成功,崔小丑的腦殘粉絲們即將彈冠相慶,一個流氓領著一群文盲就是要摧垮中國的農業發展,摧垮國家農業科技的發展,然後逼著國家拿出更多的錢去全世界買糧食。

反對轉基因就是個偽命題,崔小丑跟他的這幫流氓狗屁不懂,植物的基因怎麼可能轉移到人身上呢?氨基酸不同,鹼基對就更是差的十萬八千里,分子量呢?崔小丑到今天也說不清轉基因究竟是往脫氧核糖核酸上轉呢?還是往核糖核酸上轉?一群不學無術的癩皮狗,冒充什麼“為民情願”的英雄。

崔小丑,你這輩子喝了多少牛奶,你們全家變成牛了麼?你們吃了多少雞肉,你們家有一個會打鳴的麼?你們全家吃了數不清的水果了吧,有沒有身上長出各種水果樹的?

轉基因就是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同時還要能防止病蟲害,這個道理不深奧吧,一幫瞪著眼胡說八道的東西。古代的地裡能打多少糧食,肯定高不了,因為當年咱們的“跨黃河”、“垮綱要”的畝產量是少的可憐的250斤。看看袁隆平專家搞出來的雜交水稻,畝產2000斤,難道你們這幫豬腦子沒聽說過麼?

糧食戰略是國家戰略,是民族存亡的頭等大事。農業生產的根本出路,就是要靠農業的科技創新,這個創新就包括轉基因技術的普及和提高,你崔小丑這是故意的要跟國家戰略舞刀弄槍,至於你代表了什麼黒惡勢力,到時候自然有人會去找你算賬的。


土牛大哥


中國大豆的畝產量不如國外,這是事實,是中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正常現象,沒有什麼值得奇怪。

中國大豆的路究竟怎麼走,才能保證人民正常的生活,是中國農業科技人員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要重視,要把大豆生產同水稻、玉米等作物一樣提高到戰略高度,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

2,增加種植面積,除主產區以外,其它地方也該因地制宜,增加大豆種植面積。

3,為平衡國際間貿易,適當增加一些貿易國的大豆採購量。

4,農業科技人員要有創新精神,把科學技術應用到大豆生產中,不斷提高大豆的單位產量,確得大豆的生產安全。


中國工藝一紫玉


我國非轉基因大豆的畝產量遠低於國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平均每公頃大豆產量為1.8噸左右,而美國,巴西,阿根廷均為4噸以上。除了上述國家廣泛種植轉基因大豆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是,上述國家大豆的種植普遍採用免耕法,所謂免耕法,就是讓收割後的大豆秸稈殘茬爛在地裡充當肥料,其核心就是儘量減少翻動土層,減少裸露地表,減少田間作業,近可能地保留秸稈。我國的農作物的種植方式一直是以精耕細作為特徵,這一方式體現了我們農民的勤勞,但這種方式會造成土壤的水分喪失和耕層土壤的流失,中國土壤的有機物含量很低,比如我國大豆主產區的土壤有機物含量在2%-3%左右,而美國及巴西阿根廷都在4%以上。客觀原因造成我國大豆畝產量低於國外。目前我國對大豆的年需求已超過一億噸,國產大豆產量不過是1450萬噸,2017年我國進口了9600萬噸的大豆,其中從巴西進口5000萬噸,美國3200萬噸,其餘的從阿根廷及其他國家進口。這進口的9600噸大豆如果全部讓我國自己生產,需要多少畝地你們自己算一算。即便是我國放開轉基因大豆的種植,每年的缺口依然很大,仍需大量進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全國人民改變飲食習慣,向印度學習,由吃肉向素食主義過渡。二是直接購買國外的食用油和豬牛羊肉,滿足國人反轉的心理(其實國外的食用油和豬牛羊肉也是轉基因大豆提取或餵養的)。聰明的你,覺得哪條路適合我們呢?


轉基因業餘愛好者


我不是農民,更不是農業科學家。不懂大豆產量追求國際水平的意義何在。

既然你邀請回答,就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說說自己的淺見。

記得有一句常說的話,叫做:中國的才是世界的。就是說越具有中國特色越會被世界認可,而不是和別人一樣沒有自己的特色。

祖國大地上生產的很多物種都是經過祖宗們一代一代保留傳承下來的寶貴遺產,滅一個少一個。我問過當農民的親戚,想買小時候的代代傳玉米磨的面或渣子,親戚告訴我沒有,找不到種子。我不知道別的地區是否還有傳統玉米種植。

我們今天追求和別人一樣的高產豆子,種別人的種子,丟了自己的種子。那別人也像我們這樣嗎?比如:中國有銀杏樹,他們沒有,所以也要引種,追趕中國水平?

再說,一種東西驗證好壞往往需要幾十年,那被說成無害的鋤草劑不是也證明有害了嗎?

種好自己的種子,傳承好自己的種子,用原生態的辦法提高產量,雖然慢點,但也不能盲目引進別人的種子來替代。我們不是搞簡單的種豆子競賽,光比數量。


陽光燦爛86453


中國近年每年進口大豆近億噸,而這種情況還必須繼續的做下去。因為,我們大豆畝產才2 00多斤,要種近10億畝才能有近億噸的產量。即算單產增加一倍,實現畝產400多斤,減少一半面積也要5億畝。我國耕地面積18億畝,種上這麼大的面積的大豆是不可能的事情。美國和墨西哥等國家種的大豆比我國產量高,生產效率也我們高,因而價格比我們低,我們自己少種一些大豆,進口他們大豆是划得來事情。而這實際上是,利用別人土地來種我們需要的作物,何樂不為呢。

我國進口的大豆,用於榨油和用豆粕作飼料。實際上是進口了大量食用油。要減少食用油進口,僅用提高大豆產量,增加播種面積是做不到的了。作為多年的農技工作者,我的建議是,大力發展油菜。油菜是栽培在冬春季,不與糧食爭面積。在我國南方多種一季油菜,是大用潛力可挖的。


科老師1


我種了幾年大豆,除了特除的澇年幾乎絕產,一般年份也就是畝產三百斤左右。稍好點的年份畝產兩袋豆。最好的時候畝產四百斤。管理好了,措施跟上,在現有的品種,技術情況下畝產四百斤能實現。

根據自己的總結,觀察,和學習,借鑑,提出以下觀點同大豆種植戶分享,探討。

一:大豆種植地塊一定排水通暢,土壤有機質較高,肥力好的地塊。大豆最怕澇。

二:選擇適合本地種植的高產,優質品種。

三:大壟雙行播種。

四:及時滅草一定一次滅淨。

五:我認為播種期不要過分追求早,這些年的經驗告訴我,早種的大豆植株矮,收穫損失大,長出來也不一定收得回去。我建議在芒種前種最好。(個人看法)

六:和教科書上所不同的是我不主張中耕,中耕傷跟是難免的,大豆成熟度不一致。二,就是如果中耕時垧情不好,起土塊直接影響收穫。

七:及時滅蟲,追肥,特別是鼓粒肥效果很好。

八:及時收穫,在大豆完熟就及時開始,即便是有幾棵未歸圓的也無關緊要,有幾個胖豆沒關係,在豆堆裡就歸圓了,比炸到地裡好。

我原來種豆根據書上,早中耕保垧散寒,有利於大豆生長,其實沒多大好處。大豆生長很快,只要保全苗,前期不怎麼長,一進伏季,追兩次頁面肥,幾天就長起來了。結夾部位高,收穫方便,不掉枝掉夾,損失率很低。豆子還光滑,色澤好,非常好賣。

自己的經驗,與大豆種植戶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