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常見錯誤解析

自主招生常見錯誤解析

自主招生又稱自主選拔,是高校錄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環節,2003年推出,2015年改革。目前有90所試點高校,其中77所面向全國招生,13所面向單一省份招生。

當前我國高考升學率很高,但是優質教育資源有限、名校錄取難度逐漸增加。當前高考錄取比例全國平均值約為75%,部分省份已經超過了90%,看起來上大學已經變得“很容易”,但是名校招錄人數沒有大幅度的增加。於是,許多考生尤其是中高分考生以及他們的家長將目光關注到了自主招生上面。按照教育部規定,試點院校自主招生人數不能超過學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的5%。雖然5%的計劃數看起來並不高,但是競爭卻越發激烈。從數據上看,2015年約16萬人次申報,2016年約53萬人次申報,2017年約58萬人次申報,到了2018年更是高達83萬人次申報。而自主招生初審通過人數和最終錄取人數卻沒有明顯上升,申報人次增加到了約520%,錄取人數增幅僅為0.12%。那麼,自主招生成功率之低也就可想而知了。

筆者將多年工作中的一些成功經驗做了簡單梳理,希望對您能有幫助。

一、常見的錯誤理解:“低分上名校”

很多家長看重的是自主招生“低分上名校”的機會,這是對自主招生政策徹頭徹尾的錯誤理解,目前自主招生院校多為教育資源比較優秀,生源也較好的院校,院校不可能以招錄低分考生為目的。而考生和家長如果錯誤的將“低分上名校”作為一種心理預期甚至是訴求的話那就是典型的南轅北轍,在錯誤的方向上越努力會距離目標越遠,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二、正確理解:“高素質考生上名校”

“低分上名校”可能確實是一種結果,而這個結果的產生是高校經過初審、終審、筆面試之後對高素質考生的一種簽約保護,這個保護體現在分數上的結果就是:考生達到省一本線(或線上一定分數)、自主招生分數線(或線上一定分數)、模擬投檔線下一定分數、甚至一本線下一定分數也可以順利被錄取。這個結果不是偶然產生的,是考生在自主招生過程中在高校面前展示了足夠吸引高校並被高校認可的素質之後獲得的簽約保護。所以格學專家們建議考生和家長應多在提升考生自身素質上做努力。

三、常見的錯誤理解:增加了考生進入大學的渠道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錯誤,因為從高校角度理解這個描述是正確的,以前進入大學的主要途徑是統一招生,保送、定向、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員之類的畢竟是極少數,現在自主招生的招錄比例最高可以達到院校當年本科招生計劃的5%,已經是一個比較可觀的比例了。但是從考生或家長的角度理解就並非是多了一個渠道,因為在高校錄取總數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將約5%的計劃調整出來進行自主招生錄取,這勢必減少考生通過統考進入這些試點院校的機會。

四、正確理解:增加了一條賽道

按照傳統的招錄模式,基本上分數是最重要的參考條件(假設政審、體檢均沒有受限的情況下),如果報考中沒有重大失誤的話,基本上名校資源屬於“分高者得”,也就是想上名校多考分也就可以了。但是現在自主招生來了,教育部關於自主招生對象的具體規定為“招收的主要對象是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那麼“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要如何體現呢?高中階段的學習成績、操行品質、綜合實力、比賽競賽、科技創新、發明發現、社會實踐等都成了考生展現“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機會。而

參加自主招生的多為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考生,那麼其競爭也就從原本的只看學習成績一條賽道變成了多條賽道的綜合競爭,也就是難度更大了。按照格學專家的理解可以通俗描述為:原本高考就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先完成比賽者會具有一定優勢,但是現在這場比賽變成了鐵人三項賽,選手必須還要拿出自行車和游泳的成績才能獲得最後的獎牌。所以成績較好,有自主招生需求的考生一定要努力提高學科成績、積極參加各種比賽競賽,讓自己的學科特長得到證實;一定要積極參加發明創造、社會實踐等活動,讓自己的創新潛質得到挖掘。格學可以提供培養和挖掘考生自身特長和潛質的機會和平臺。

五、錯誤認識:花錢過初審,終審憑運氣

因為“低分上名校”的錯誤導向,導致很多家長“另闢蹊徑”花錢給考生買獎項、買論文甚至買自薦信來爭取自主招生的初審通過,甚至於催生了一條黑色產業鏈。這從根本上講就是一種害人害己的行為。今年(2018)爆出一條新聞,河南某考生家長懷疑自家考生試卷被篡改,後來幾經調查是考生覺得考取心怡的北京某師範大學無望而故意消極考試得到了低於其水平的分數,而此考生是參與了某院校自主招生的。媒體在後續的調查中發現多所高中的學生在參與自主招生時存在論文抄襲、拼湊、造假的現象,一時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自主招生院校需要的是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考生,而不是“肯花錢”和“學術造假”的考生。這種造假行為本身是對教育公平的一大傷害,更是給考生的後續發展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另一個錯誤就是家長對終審筆面試的忽視,甚至往往理解為“憑運氣”。

六、正確理解:培養特長、挖掘潛質

考生的“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通過學習成績、比賽競賽、積極創新、發現發明、社會實踐或者論文文章來表現,但是這些僅僅是表現的途徑,而不是結果,一定要讓考生在這些途徑中體現出應有的素質。高中生處於基礎教育的高級階段,是可塑性最強的人生階段,可以放心大膽的進行鍛造,這樣才能脫穎而出,在自主招生簽約保護的情況下進入更優質的院校和更高層次的平臺發展。

自主招生的筆面試階段是不能憑運氣的,即便寄希望於運氣,那麼我們也應該知道命運會青睞那些有準備的人,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自主招生各院校歷年的筆試真題和麵試傾向提前對考生進行培訓和培養,讓考生帶著滿滿的自信和足夠吸引高校的素質走進終審的賽場。

其實自主招生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您可以將您更關注的內容或者問題在下面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