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愚昧還是無知?明朝的遼東漢軍為何對滿清更加親近?

小小嬴政


在明朝時期,遼東可謂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地方。在明朝與滿洲人發生戰爭後,當地人的表現讓同時代的大明官員痛心,也讓當今的明粉皇漢們氣的嗷嗷亂叫。

在當時,凡有戰鬥力的遼東漢軍,大多數站在滿洲人一邊,甘心為滿洲人效力。曾經略遼東的晚明大臣熊廷弼曾這樣吐槽遼東漢人:丈夫被韃子殺死,婦人沒有半滴眼淚。但要是丈夫被官府徵兵帶走,就會而痛哭流涕。

從熊廷弼這段吐槽不難看出,當時的遼東本地人並不覺得明朝比滿洲更好,也體現出這些人對明朝官府的憎惡。熊廷弼這番話讓滿朝文武不解,於是他給出了自圓其說的答案:漢人與當地土人混雜一處時間太久,以至對其生活習慣與文化產生認同,反而對同種同文的關內人士十分排斥。

在明朝,類似熊廷粥這樣的士大夫階級,看遼東人是非常不順眼的,他認為這與蠻夷沒有什麼太大分別。

其實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恰恰是大明自己。當時駐紮遼東的軍戶生活本身很困苦,朝廷每年還要催繳糧食稅收,而遼東的糧食種植只能確保每年一季,根本無法像關內那樣靠農業過活。於是他們必須學習女真人的狩獵、採集和捕魚技術。久而久之,當地漢人跟女真人變得十分友好,甚至出現了聯姻。

而朝廷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明朝中晚期之時,朝中混亂,太監弄權,遼東這地方越發的不受重視,任其自生自滅,幾乎不管不顧。士卒的武器老舊,薪水又領不到,還要自己種糧吃飯,誰還替你賣命。反倒是女真人越發強大,可以給予好處,因此他們甘願與女真人為伍。一旦有將領決議投奔滿清,士卒會毫不猶豫跟著剃髮。

滿洲人將其編為漢八旗,很多人在“抬旗”後,享受跟滿八旗同等待遇。隨著滿清勢力在遼東地區的逐漸擴張,越來越多的遼東漢人成為了清軍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人在明軍的體系中得不到發揮和重視,到了滿人這邊,如魚得水,戰鬥力一點也不弱於滿洲人,他們跟著滿洲八旗一起打天下,一起入關,寄希望於得到更多的好處和優待。

而那些選在留在明軍體系,不願意投靠女真人的士卒,在投降之後,雖然也被混編近漢八旗,但是待遇明顯不如早先自動投靠女真人的那些同僚們。

其實,人在很多時候,真的沒有什麼民族大義可言,普通小卒為了養家餬口,為了讓自己和妻兒活命,投靠可以給予自己溫飽的敵人者比比皆是,歷朝歷代都有。敵人可以給吃給喝,而主人卻什麼也不給,還要連打帶罵,根本不管你死活,光給你空談的口號有什麼用?因此,這跟題主所說的無知和愚昧沒任何關係,遼東漢軍不過是為了活著,並且活的更像個人罷了。


大獅


皇太極建立國號清,這時候遼東漢民確實不和明朝一條心

實際上最初遼東漢民六百萬,逃出去的近百萬,路線是東京東江鎮然後山東,問題是朝廷即無安置辦法,也無實際撫卹,實際上山東百姓和他們矛盾很大,基本上是看不起辱罵,真實有彼此鬥毆,遼宋漢民也都是客民,只能忍

到了安置了東江鎮時期,軍隊暴力機關和普通百姓一樣嗎。那可是找死,這就是有名的東江鎮在山東的叛亂

實際就是清末一樣啊,國不愛民,民何以愛國

如果真的說遼東漢民和後金完全一條心談不上,問題是天下之大這些人有無容身之所,沒有

明朝西北一樣的情況,賑災沒錢,首輔說,安靜在家等死,不要給朝廷製造麻煩

明廷沒錢嗎

明朝收取的農業稅是不低於清朝的,這裡面大部分用於地方藩王,實際上明朝地方藩王佔有大片土地,完全可以削尖對於藩王的俸祿,另外遼東軍餉高達近五百萬,之後略減也有四百多萬,裡面一半被從朝廷到地方貪汙掉了


風中小草59


這個說法是錯的!遼東兵馬戰鬥力不弱的,比如袁崇煥的關寧鐵騎,這支部隊是袁崇煥根據遼人治遼的思想建立起來的,裡面有漢人有契丹人朝鮮人等等。這支部隊在對陣努爾哈赤的時候曾經擊敗了兩個滿軍旗的人,足以證明其戰力之強悍。

其次,當時的漢軍絕對是忠誠的!由於努爾哈赤的種族隔離政策,後金政權對待漢人的態度是高過車輪以上的男子全部殺掉,而留下來女人跟孩子去給他們做奴隸,因此當時的漢人是極度仇視後金政權的,不可能去當漢奸的。後金政權轉變對漢人態度是皇太極登基以後施行的滿漢同治,給予了漢人跟滿人平等的地位,這時候才有部分的漢人武裝加入後金政權,這就是所謂的漢軍旗,但是這部分人並沒有被用來進攻明朝,而是去攻打蒙古或者朝鮮。

明朝漢人大量歸降滿清是有兩種情況的,一種是陷於黨爭被迫的,比如袁崇煥殺了毛文龍,毛文龍的部下不得部投降清朝;一種是國家滅亡了,無主之軍,比如吳三桂,耿精忠等人,這種是明朝滅亡之後的無主軍團。雖然這些人在後來幹下了好多漢奸行為,但是在初期降清的時候確實是被迫的。


優己


小便是不懂歷史呢還是來嘲諷漢人的?什麼叫親近滿清?按你這個狗屁邏輯,日本人佔領區,老百姓都親近日本人?這個別有用心的提問,我還是回答一下以正試聽。

一、鐵桿漢奸有一部分,最早李永芳一類,努爾哈赤的女婿。

二、東江叛軍。由於毛文龍被殺,明朝政策不當,登州之亂後被迫投靠,本來這幫人與滿清有血海深仇,卻無奈投敵。孔有德等人是代表,家人早就被滿清殺得精光,天然就沒什麼親近感,走投無路也就麻木了,最後入關後分得一杯羹。

三、吳三桂之類軍閥野心家,關寧集團代表,屬於政治投機者,降而復叛,怎麼可能親近。

最後問一句 提問題的小便是滿人吧。


峰的顏色48


提問者很顯然沒有一分為二的看問題。

在明與後金(清)的戰爭爆發,不少遼軍和遼人確實投靠了後金(清)。但是,也有非常多的遼東百姓和遼東軍人站在了明朝這一邊,成為了明朝的守護者。

明朝東北地區的漢族百姓主要聚集在遼東都司的轄區內,其中也居住著不少女真人和蒙古人,是多民族雜居地帶。在當地漢人與邊疆少數民族長期交往的過程中,他們確實形成了有別於關內漢族百姓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俗,對少數民族的態度和認知也與關內漢人有很大區別。所以遼東漢人和邊疆少數民族的習俗相近,又有頻繁而廣泛的交流,漢族人傳統的“華夷之防”在他們內心裡早就淡漠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態度是始終如一的。當明與後金的戰爭爆發後,將遼東人民推向了命運的十字路口。一部分人成為明王朝的掘墓者,而另外一部分生髮出忠義觀念,成為了明王朝抵禦後金的重要力量。

遼事興起之後,遼人對後金佔領遼東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確實比較複雜,在不同時期有很大的區別。在廣寧會戰結束之前,不能說遼人沒有抵抗,但是抗爭態度是消極的。在這個時期,遼人面對後金軍隊的進攻,發生恐慌,一部分選擇了投降,更多的人選擇了逃亡。就比如說在薩爾滸會戰後,瀋陽和遼陽的軍民就出現了大規模逃亡跡象。

《熊廷弼集·遼左大勢久去疏》:今瀋陽皆已逃盡,遼陽先逃者已去不復返,見在者雖畏不敢逃,而事急之時臣安能保。

這個情況急得熊廷弼直跳腳,對遼人抵抗後金的態度也產生了懷疑,看他接下去講,所謂“況遼人浸染胡俗,氣習相類,賊殺其身及其父母妻子,不恨,而公家一有差役,則怨不絕口。彼遣為奸細,則輸心用命,而公家派使守城,雖臣以哭泣感之,而亦不動”


但是遼人抵抗意志不堅決,甚至投靠了後金,真的僅僅是因為“浸染胡俗,氣習相類”嗎?,當然不是,更多的則是源自於明王朝的苛政,其實在熊廷弼的奏疏中也有很多明廷殘虐遼東百姓的情況,只是在這封奏疏裡沒有提到過罷了。

遼鎮在萬曆援朝戰爭開始後,就沒有消停過。先是萬曆援朝戰爭遼東軍民出兵、出錢、出民夫。後有萬曆皇帝四處派礦監、稅監擾害,搞得民生凋敝,當然遼東鎮也未能倖免。萬曆二十七年萬曆皇帝派太監高淮去遼東開礦,徵稅,此人對遼東百姓敲骨吸髓,搞得遼東民不聊生,百姓生不如死,在這個時候遼民對明廷早就充滿了矛盾和失望,“生於遼不如走於胡者”的想法非常普遍。

《建州考》:或曰遼本孤懸,一壞於朝鮮之應援,再壞於稅璫高淮之蹂躪,遼人不復知有生趣。



而熊廷弼第一次鎮遼時,途中所見所聞也是觸目驚心,驗證了《建州考》裡的遼東民不聊生的事實,我希望大家能看下來。

《熊廷弼集·請免商稅疏》:始臣廷弼與撫臣奉命出關之日,所至衛所驛堡等處,各無慮數十人,聲帶呻吟,形如鬼魅,輒向臣泣訴曰:“窮民皆高淮殘害之孑遺也。欲逃而不逃,將死而未死者,以我萬歲爺爺撤高淮入內,止張烽出巡,救民於水火之中,以有今日。近聞催稅如故,窮民無可奈何,惟有逃與死耳。”
臣不忍聞,第諭以皇上恩德及祖宗法度,撫慰之而去。及抵遼陽,臣又密訪民情,有云:“撫按新來,想必微我們請罷商稅。”等語。又有云:“若不罷稅,達子就是我投主,催稅的就是我對頭。”等語。臣聞之,不任寒心,而稅監張烽催稅手本又三至矣。


而在李成梁撤去寬奠六堡時,當地百姓安土重遷,不肯撤去,李成梁強行以兵驅趕,死者無數,當地遼民青壯年紛紛逃入建州女真避禍。

《建州私志》:乃率軍丁數千裝塘驅之。隨焚其室廬,毀其器用,強壯之人大半逃入建州,僅得老幼孤貧六七萬人,僉派遼鎮。


而在後金佔領遼陽和瀋陽之前,經略袁應泰又再出昏招,向城內濫收蒙古降丁,而那些降人在城內為非作歹,遼人不能無恨。

《聖武記》:降人多佔民居婦女,遼人憤怨


這些史實也回答了提問者的第一問,遼東百姓絕不是愚昧無知,而是晚明朝廷的殘酷暴虐逼得遼東百姓走投無路,試問百姓憑什麼效忠這樣的朝廷?

在後金佔領遼、沈之後,努爾哈赤犯下了大錯,對遼東百姓進行壓迫,遼東漢人奮起反抗,努爾哈赤也以武力鎮壓屠殺,大量的遼東百姓逃逸到遼東沿海各島,繼續與後金做長期鬥爭。

《兩朝從信錄》:夫遼民苦努之虐,逃依麗國者以十餘萬計,其心為中國死者,亦且數萬。
《天聰朝臣工奏議》:自皮島開鎮以來,我國中所得遼人男婦奔逸各島者,不下百萬,皆緣有島在焉。



在這個時候遼人民心是可用的,正如夏允彝編的《倖存錄》所言“遼人守遼亦策之得也,而廷弼以為遼人必不可用,爾時遼俗富而奢,莫肯力戰,故廷弼云然;然數戰之後年人實可用矣”。值得一提的是,在廣寧會戰後,熊廷弼也改變對遼人的看法,建議朝廷對遼人“揀其精壯者為復仇之義兵,自相團練,以俟進取”



在廣寧陷落後,以大學士孫承宗為代表的官員倡議遼人守遼土,開始召集流亡,編練關寧遼軍,而趙率教等人撫用遼人尤力。

《明史·卷二百七十一》: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萬。擇其壯者從軍,悉加訓練。


關寧遼軍一旦形成,就成為了之後的對抗後金軍的主力。天啟六年,努爾哈赤圍攻寧遠,袁崇煥率兵固守,大挫後金軍,讓努爾哈赤憂憤不已。皇太極繼位後又發動寧、錦之戰,又遭關寧軍重創。

在天聰三年,皇太極繞道漠南蒙古,襲擾明京師,袁崇煥被殺,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大同總兵滿桂戰死,遼東總兵祖大壽遂成為中堅力量。

話說後金方面,清太宗皇太極登基之後,一方面對內調整生產關係,恢復佔領區的經濟,重用漢族知識分子,致力於消除與遼人的對立情緒。而關寧軍也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視,確定以爭取關寧遼軍為政治目標與軍事目標。

在大淩河之戰中,皇太極之所以選擇長期圍困,就是因為認識到了關寧軍的實力而做出的決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善射精兵,盡在此城,他處無有也”


此戰的結果就是在後金軍的長期圍困之下,大淩河守軍投降,對這些大淩河降人,皇太極採取了“恩養”政策,讓他們出任要職,為其出謀劃策。比如張存仁就在順治朝成為了封疆大吏,“授直隸、山東、河南總督”

松錦會戰後,皇太極攻克錦州和松山,除洪承疇、松山城內應夏成德及其部下,錦州城守將祖大壽及其部下,大淩河降人之外,全部處死,其餘編入漢八旗之內。直到順治元年,吳三桂降清,關寧軍正式被清收編,成為清軍平天下的利器。

《國榷·卷一百一》:三桂精騎五千俱敢戰,為建州之所畏,至是合,勢益張。


在明、清雙方爭奪中,遼人從一開始的消極抵抗後金(清),隨後奮起抗擊,到最後成為清政權的組成部分,很多時候都是在選擇自己的生存方式,遼人有投降後金、清朝的,也有為明朝死戰殉國的,所以與滿清更加親近這話也就以偏概全了。

參考文獻:《明史》、《國榷》、《熊廷弼集》、《兩朝從信錄》、《天聰朝臣工奏議》、《清史列傳》、《建州私志》、《建州考》、《倖存錄》、《聖武記》


論史


呵呵好一個親近?! 不如說是愚蠢可悲吧! 來來來,這個問題的真相究竟如何還是仔細看看本文了解事實吧: 淺析漢八旗初制-漢奸八旗來歷大揭秘

不是有人出於某種拉攏分化的目的造謠說什麼明朝的“遼人”原本不是漢人,什麼“老漢軍”是漢化通古斯人認祖歸宗嗎?說謊是可以的,但是要有限度,下面專門介紹一篇正牌滿洲親貴的文章治治這幫選擇性遺忘症加認賊作父數典忘祖的患者。 昭槤是滿 清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滿洲貴族,曾襲禮親王,也就是“鐵帽子王”之一,精通滿洲習俗和滿 清典章制度。《嘯亭雜錄》是其讀書札記,對清史感興趣的最好看看這本書。下面是《漢軍初制》原文: 國初時,俘掠遼瀋之民,悉為滿臣奴隸。文皇帝憫之,拔其少壯者為兵,設左右兩翼,命佟駙馬養性、馬都統光遠統之。其後歸者漸多,入關後,明降將踵至,遂設八旗,一如滿洲之制。康熙中,平三逆,其藩下諸部落亦分隸旗籍。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領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領三十,其不足者,撥內務府包衣人隸焉,於是其制始定。蓋雖曰旗籍,皆遼瀋邊氓及明之潰軍敗卒。今生齒日繁,其從龍豐沛舊臣,尚不能生計富饒,而聚若輩數萬人於京華,又無以令其謀生之道,其當軸者宜有遠慮歟? 參見嘯亭雜錄 卷二,三九 雖為文言,卻簡練而不晦澀。但是為了防止有些人裝傻充愣,故逐句分析如下:

“國初時,俘掠遼瀋之民,悉為滿臣奴隸包衣。”--看看這批倒黴蛋認祖歸宗的“捷徑”。 “文皇帝憫之,拔其少壯者為兵,設左右兩翼,命佟駙馬養性、馬都統光遠統之。”--看好了,皇太極“憫”的是“少壯”,可不是什麼久別重逢血濃於水,是要讓他們當炮灰。康熙酋長曾說“朕二十年才得一滿洲卒用”,死一個少一個,放著這麼多“少壯”的炮灰,傻瓜才不用呢。

“其後歸者漸多,入關後,明降將踵至,遂設八旗,一如滿洲之制。”--看看這些“才俊”都是什麼貨色,還什麼“精英”,可笑! “康熙中,平三逆,其藩下諸部落亦分隸旗籍。”--這才叫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湯裡來,水裡去,這批漢 奸可真正找到歸宿了。 “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領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領三十,其不足者,撥內務府包衣人隸焉,於是其制始定。”--看看,真是扯不斷的淵源哪,感情“漢軍”“包衣人”彼此彼此,還是“悉為滿臣奴隸包衣”吧。

“蓋雖曰旗籍,皆遼瀋邊氓及明之潰軍敗卒。”--有些人瞪大眼睛看看,你們的滿洲主子發話了,你們雖曰旗籍,其實……昭槤不愧董狐直筆書史無假話!

“今生齒日繁,其從龍豐沛舊臣,尚不能生計富饒,而聚若輩數萬人於京華,又無以令其謀生之道,其當軸者宜有遠慮歟?”--看看你們的昭槤主子都給你們張羅後事了。

“遠慮”?乾隆年間新漢軍出旗都出乾淨了,因此有些人不要狡辯說什麼“若輩數萬人”還是新漢軍。怎麼辦呢?是不是仍然恢復其本來面目-“悉為滿臣奴隸包衣”? 不過你們願意嗎?

根據錢穆的國史大綱和孟森范文瀾等歷史學家的歷史著作記錄,整個東北遼東的原住漢民都被奴兒哈這忘恩負義人面獸心之徒率作亂的通古斯野人蹂躪屠殺得幾乎乾淨了!死於奴酋刀下的遇難者前後達三百萬!而僥倖沒被屠殺的倖存東北漢人都淪為了後金胡虜的包衣奴隸,這也是最早淪為通古斯人奴隸的一批中國人!另有少數人則被編入偽軍漢八旗(參見以上解析)。

補充提示:凡是祖上有什麼張佳氏馬佳氏王佳氏等等凡是名字之間加一個佳字的基本都是漢人,通古斯人規定凡民人(漢人)入八旗者一律得在名字間加一個佳字。表示這是恭順優秀的漢人奴才,才有資格抬旗入滿。所以這類人也別誤以為自家是正宗通古斯人了。即便是入旗資格最老的佟佳氏,也是漢人,奴兒哈本人不但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家奴,還是最早收留他的漢人佟家的上門女婿。所以,佟佳氏其實是第一個抬旗入滿的漢八旗。

其實也沒什麼太多好講的,當年的正宗通古斯人就少得可憐。如今,頂著滿字招牌的幾乎主要就是漢八旗後人和建國後優惠政策下產生的人造滿族,滿字招牌不過拜天朝所賜。那種拼命想入滿的不是為了各種政策優惠比如加分生娃提幹地方經濟扶持等,就是不明就裡不明事實真相,以為入滿抬旗可以光榮炫耀的傻小子了。死心塌地的滿遺不多,但是背後鼓吹分裂破壞團結興風作浪的能量不小。分化虛無漢族以漢制漢是其慣用招數,和當年的通古斯祖先一樣陰險狡詐。所以聰明一點的同胞決不可輕易上當。多想想再犯糊塗。這貼就是直接讓那些漢八旗後人不要為了一點優惠政策上的蠅頭小利數典忘祖見利忘義去爭當什麼假滿或做些滿遺的齷蹉勾當或不齒行徑,應該認真看看自己祖先的史實真相地位,不要在祖宗給人當了炮灰夜壺的同時還不稍加醒悟。另一面,清醒了就要學會站起來,真正的認祖歸宗,昂首挺胸,洗刷祖先的罪孽和恥辱,回到炎黃的懷抱,你們祖先並不是通古斯野人,你們應像秦檜的孫子勇敢戰死在抗金戰場上洗刷祖父的恥辱那樣知恥而後勇。對那些良心未泯懂得羞愧內慚的人,還可以救藥幫助一下,使其恢復一個有自尊有良知的正常中國人應該具備的歷史觀文明社會價值觀。多讀書多瞭解史實真相至少可以幫助這個覺悟歷程。 我這也算仁至義盡了。不過要明白,現在的身份證滿族和過去的那些在辛亥革命以後實際已經消亡或同化的原通古斯韃虜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畢竟一滴墨水掉入大海只能是很快消融不見的結果,哪怕再捧一點海水把它硬標註為墨水也改變不了墨水已經實質不存在的事實。所以一些網紅腦殘依然幹著自稱什麼滿清跪族或者夢迴韃清的傻事在正常人眼裡純粹就是小丑和笑話

資料背景可百度下文參考:明末中國東北原住漢民怎麼消失的 + 看滿清的柳條邊和滿城,對中華的鳩佔鵲巢+花42年學說中國話的通古斯滿洲人+現代政治人造滿族的由來+近代以來一些名人偉人們的元清歷史觀








DKCOOl漢風烈烈掃胡塵


逃民現象幾乎終明一朝一直存在。

宣宗時期,大量土地流向皇室勳貴。流民問題開始形成。宣德三年,“山西饑民流往至南陽郡不下十餘萬口,有司軍衛及巡檢司各遣人捕逐,民愈窮困,死亡者多。”宣德五年,北直隸易州有逃民1229戶,山東濰縣有逃民3407戶。

孝宗時期,弘治十七年,李東陽前往天津途中,一路上“挽舟者無完衣,禾鋤者有菜色……南來人言,江南、浙東流亡載道,戶口消耗,軍伍空虛,庫無旬日之儲,官缺累歲之俸。……”

以上情況還是發生在所謂的“仁宣致治”和“弘治中興”這樣的大好年景裡。其他差一些的年代,下層勞動人民更是苦不堪言。

由於逃民眾多,明代人口總量一直是史學界未解之謎。《明史》中記載的明高峰期人口6000萬,但專家認為實際數量遠不止。最多的估算甚至達到兩億。

在這些逃民中,相當一部分是逃往了明邊境以外。除了遼東,蒙古也聚集了相當的逃民。

單純從遼東的情況,也許還不能充分說明問題。但我們也可以從蒙古逃民的情況看清當時整個社會狀況。

早在嘉靖時期,就有士兵、讀書人和邊民逃往蒙古。其中的丘富、趙全是比較有名的。當時,漢人邊民大量北逃。稍識文字的都自稱舉人、秀才。俺答汗讓丘富考察他們,有才的委以重任,無能力就自做耕農。

趙全驅使北逃漢人修建了板升城。板升,即固定房屋的意思。

按照趙全的計劃,新的統治區域可以通過農耕和定居來彌補遊牧的不足。他一再勸俺答汗稱帝,以板升城為依據,進則佔據山西,退則回到雲中。

大板升城就是後來的歸化城,呼和浩特的前身。對於明邊民來說,蒙古境內竟然成了一片樂土。

這些明邊民很可能會受到蒙古貴族歧視,但“苛政猛於虎”,明朝的民生實在太差了。

那麼,到這裡,答案也就呼之欲出。都不過是因為為了能更好地活下去。在明廷治下沒有活路,只有往蒙古、東北遷徙。


臥枕梅聞花


由於大明帝國的國家管理機制的先天不足,皇帝不親自參加國家治理工作,而是由國家管理團隊負責國家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導致了皇帝和管理團隊互不信任,內鬥不斷,管理團隊結黨營私,國家混亂不堪,由於不適當的對外開放,沒有建立起現代的貨幣制度,海關制度,稅收制度,貿易平衡制度,對外貿易不收海關稅,不向商人徵稅,只向農民徵稅,而且變本加厲,導致了政府財政瀕臨枯竭,國家經濟一蹶不振,農民起義,東北分裂。

由於大明帝國錯誤的少數民族政策,挑動滿洲族的內鬥,要滅絕滿洲族,這導致了本來是大明帝國官員的努爾哈赤公開反叛,在本來是大明帝國領土的東北,建立割據的後金政權,後來他的兒子皇太極建立了大清國。

在大明帝國被農民起義推翻以後,國家四分五裂,後來大清國團結了大多數的漢族人,解決了漢人政權沒有解決的全部問題,實現了國家的重新統一,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強大的大清帝國。


瀋陽楊藝


純粹胡說八道,關寧鐵騎基本都是由遼人組成,都是與後金血戰的英雄。


白耀亮


你這個日滿遺雜還活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