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豬似的仁義道德”令宋襄公大敗,對得起死去的士兵嗎?

等她來牽手


宋襄公見齊桓公在諸侯中稱霸成功,也想效仿。但可惜的是,宋國不如齊國土地廣闊,人丁興旺,在諸侯國當中沒有多大影響力。可宋襄公不死心,尋找各種機會以達成自己的心願。

齊桓公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君位鬧得不可開交。宋襄公認為這是一個機會,決定好好把握。他幫助齊國太子昭登上了王位,就是歷史上的齊孝公。可是齊國的另外幾個公子不服氣,紛紛起兵作亂。宋裡公帶兵將他們一舉殲滅,鞏固了齊孝公的地位。這時宋襄公自以為很了不起,認為稱霸諸侯的時機到了,於是約定宋,鄭、楚等幾個國家會盟。

會盟剛開始,還沒等大家說話,宋襄公搶先登上祭壇,大言不慚地想自居為盟主。這可把楚成王惹惱了,他心想:我們這樣的大國都不敢妄想做盟主,你們一個小國竟然妄想?於是,他接過話題,搶先登上了盟主的寶座。楚成王的舉動得到了以鄭國為首的其他國家的支持。從此,宋國與楚國結下了冤仇。

宋襄公決心對楚國實施報復,可是楚國力量強大,他只好把怒氣發洩到鄭國。公子目夷勸解說:“現在,鄭國和楚國的關係很好,如果主公去攻打鄭國的話,楚國一定會出兵相助。那樣我們就沒有打贏的把握了。”“不要多說了,這口惡氣我怎麼能咽得下!”宋襄公根本不理會目夷的話。不久,他就帶著大軍前去攻打鄭國。

鄭文公害怕了,急忙派人到楚國求救。楚成王想了想,決定通過攻打宋國來解救鄭國。宋襄公聽說楚國已經出兵宣戰,忙帶兵撤退回國,在泓水的南面與楚軍隔水相望。宋國大臣公孫固規勸宋襄公說:“楚國兵力強大,我們不應該和他們正面交鋒。他們這次攻打我國,就是為了解救鄭國。只要我們停止攻打鄭國並致以歉意的話,這場戰爭就可以避免了。”宋襄公滿不在乎地說“當年齊桓公在位的時候,齊國就出兵攻打過楚國,之後進行了會盟。為什麼現在我們就不可以接受楚國的挑戰呢?”

公孫固又說:“我們宋國的實力怎麼能夠和齊國相提並論呢?再說楚國的實力也遠遠比原來更盛。我們還不具備打敗楚國的能力啊!”宋襄公一拍胸脯,說:“楚國軍隊雖然在人數上佔據了優勢,可是他們不講仁義,必定會失敗。而我們是講究仁義的軍隊,肯定會獲得勝的!”然後,他讓人在大旗上寫下“仁義”二字,自信滿滿地指揮戰鬥去了。

楚國的軍隊本來在泓水的北面,接到命令後開始渡河來攻打宋軍。公孫固見狀,對宋襄公說:“楚軍正在渡河,我們可以趁他們人數渡過一半的時候發動進攻,這樣我們還有希望獲勝。”宋襄公指著頭頂上的“仁義”大旗說:“你難道沒有看到嗎?我們是堂堂的仁義之師,怎麼可以那樣做呢?”公孫固心裡暗暗叫苦。

過了一會兒,楚軍全部渡過了河。公孫固提議說:“現在楚軍的陣形還沒有排好,我們馬上擊鼓發起進攻,他們一定會慌亂的。”“不要再說了!”宋襄公粗暴地打斷他的話:“你怎麼可以貪圖一次戰鬥的勝利,而把“仁義”二字丟一邊呢?我軍方方正正的陣形,攻打別人沒有成列的陣形,就算贏了不也覺得可恥嗎?”公孫固這下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一會兒的工夫,楚軍的陣形排列好了,方方正正,兵強馬壯,宋兵的臉上不禁露出恐懼的神色來。兩軍衝鋒的時候,宋軍實力不如楚軍,很快就被打敗了。宋襄公被楚軍緊緊包圍住,多虧公孫固挺身而出,將他從包圍中救了出來。宋軍幾乎全軍覆沒,宋襄公的“仁義”大旗也被楚軍搶去了。

公孫固帶宋襄公逃回了王宮。宋襄公還在自言自語道:“我聽說,君子不追求殺戮,也不會俘虜老幼病殘,這些我都一一照做了,我這樣講仁義的軍隊,怎麼還會被打敗呢?”迂腐的宋襄公被傳為千古笑談。


歷史說是非


宋襄公是春秋後期,禮崩樂壞時期恪守禮信仁義的代表,也是一代霸主齊恆公去世後,中原諸國的五霸之首,其也有取代齊國而稱霸並恢復周禮之志,但其國力不怠,心有餘而力不足,再加上其愚腐的堅持所謂的君子列陣而攻,君子不阻其險的信條,最終葬送了宋國的大國地位,使一向被中原國家稱之為楚蠻的楚國,乘勢而坐大,向中原擴張。


泓水之戰發生在,宋襄公脅中原諸國攻擊鄭國時,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當時國力遠勝於宋國,本就有攻宋的想法,藉此機會大舉向宋國本土進攻,宋襄公不得已從鄭國撤兵,兩軍相遇於泓水。宋軍本來先到,已佔據有利地形,楚軍倉促間渡河,見於楚強宋弱,將軍們建議乘楚軍渡河時半渡而擊,可獲大勝。宋襄公以仁義之師不乘人之危為名,拒絕這時出兵攻擊。楚軍得以從容渡河,此時將軍們又建議乘楚軍立足未穩,尚未建立營寨也無完整隊列,馬上展開攻擊仍還有取勝機會。宋襄公仍然拘泥禮法,不準進攻,等楚軍一切準備就緒列成陣勢,兩軍展開大戰,楚強宋弱此戰宋襄公一敗塗地,本人也受重傷,不久離世。從此宋國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大國地位,再無大的作為。


宋襄公雖然愚腐拘泥古法,但也代表了當時一部分人懷念周禮的思想,在當時也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只不過其過於愚腐,沒看到過去那種列陣對壘的禮仗,已經被逐漸興起的謀仗而取代。從此時起開啟了兵謀派兵不厭詐的伐謀年代。湧現出了一批卓越的軍事將領,也是我國曆史上軍事伐謀論的啟端。


無奈且向上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

有人說他會盟失敗,淪為楚囚,不配為春秋五霸之一。

但我認為宋襄公承前啟後,是周公禮義最後的堅守者,不愧為五霸之一。

歷史上為了一個國君的位子,兄弟相殘,父子反目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宋襄公在這些人的臉上狠狠扇了一巴掌。

宋襄公叫做茲甫,是宋室嫡子,他有一個庶兄叫做目夷。宋桓公病重,茲甫跪在桓公面前懇求父親能把王位傳給他的庶兄目夷。宋襄公認為目夷比自己更加賢德,理應繼承王位。目夷知道後斷然拒絕。目夷說“能把國家相讓的人,天下還有誰比茲甫更加仁德。”目夷為了逃避王位,特地逃到衛國。宋襄公無奈只能繼位。宋襄公繼位後,立即讓自己的哥哥目夷當國相。

宋襄公兄弟此舉,讓古今中外,全天下的人汗顏!

襄公繼位後,多次與齊桓公會盟。在會上,齊桓公認為宋襄公是個值得託付的人,於是就拜託宋襄公照顧太子昭

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後來齊公子無虧當上國君,公子昭則逃到宋國。

宋襄公曾答應齊桓公照顧太子昭,於是不顧實力懸殊,聯合衛國、曹國、邾國三小國軍隊進攻齊國,幫助太子昭當上了國君。

至於被囚於楚和泓水之戰就不多說了。

整體而言,我認為宋襄公恪守仁義道德,值得人們稱頌。儘管宋襄公因此失敗,但是這種“蠢豬式的仁義”必須要有人去堅守,即使為此送命也在所不惜。沒人的話,我來!

有人說宋襄公欺世盜名,我想問,一時的欺世盜名可以,一輩子的欺世盜名,甚至不惜為此喪命的就是大仁大義!


守仁看劇


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曾寫道:“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我們要把敵人的眼睛和耳朵儘可能地封住,使他們變成瞎子和聾子,要把他們的指揮員的心儘可能地弄得混亂些,使他們變成瘋子,用以爭取自己的勝利。

如果不夠強大,對敵人仁義道德只能坑自己人。

宋襄公這個人,很仁義,但是生錯了時代。

宋襄公最著名的事情,第一件就是“讓位”。他爹宋桓公快死的時候,就把他叫過來,你是嫡長子,好好幹吧。

宋襄公趕緊說,算了,還是讓哥哥目夷幹吧,雖然他是庶出,但是年齡比我大一點啊,人也很好。

目夷一聽,不行,我不幹,這不合適,所以就躲起來了。

看宋襄公多仁義,主動讓位,不爭不搶,和諧美好。

但是仔細想想,為什麼要有嫡長子繼承製?還不是避免兄弟相殘,宋襄公是個仁義的人,但是後代子孫呢,萬一有一個動了歪心思,流血政變就不可避免。

個人的道德,仁義的約束,永遠比不上法令規矩,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階級出身、人生經歷、重大變故等等情況,都會改變一個人。

第二件事情,就是泓水之戰的時候,宋襄公領兵大戰楚軍。雙方在泓水相遇,楚軍渡過泓水,殺向宋軍。這時候目夷就說了:“楚軍人太多,咱們人少,要想打贏他們,就趁著他們渡水一半的時候進攻!”

宋襄公說:“那不行,咱們是仁義之師,怎麼能幹這種事情。”

於是恭恭敬敬的等著對方過河,然後把自己的軍隊殺得損失慘重……事後,宋襄公還堅持這樣是對的。

其實,那時候打仗,都是貴族之間的事情,大家講究的是貴族的“仁義道德”。

如果換一個立場:陣亡的士兵和士兵的家人,會認為宋襄公是仁義的嗎?為了自己嘴裡的仁義,讓信賴自己,忠於自己的子民白白犧牲,這樣的仁義值得讚頌嗎?

宋襄公肯定沒想過手下的士兵們,沒想過他們的家人。就算想過,也是怎麼徵稅。

為什麼說宋襄公是“蠢豬似的仁義道德”?因為仁義道德是對自己的子民說的,是對朋友和盟友說的,是對講道理的人說的。

對敵人講仁義道德?下象棋的時候可以,踢足球的時候可以,但是子民被殺戮劫掠的時候,不能講。


七追風


一句話,春秋無義戰!歷史邁入春秋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作戰,開始無所不用其極。宋襄公之所以被毛主席稱為蠢豬似的仁義道德,就在於他沒有與時俱進,還在尊守著過去的道德準則,可以說宋襄公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君子,可惜他生錯了時代。

在春秋以前,國與國之前的交戰,所講求的是堂堂正正。開戰之前,約好時間,場地,列陣而戰,對方沒準備好,就不能發起進攻。一旦對方敗退,追擊不超過三舍。如果敗軍的戰車陷在泥裡,還得等他們把車弄出來後再追。大家可謂是君子之爭。

但時代在變,兵法韜略在變,不變的世上只剩下宋襄公這個真君子了。至於因他而在作戰中被殺的士兵,也談不上對不對得起,此此戰之後,戰爭越來越殘酷,規模越來越大,戰死者也越來越多,要怪只能怪他們身處一個歷史大變更的時代,既然沒有適應,只能被時代所拋棄。

最後,請大家記住宋襄公,這個歷史上最後的君子。


陳漢銘2


宋代以前,宋襄公一直作為正面人物道德楷模來歌頌,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沒有兩把刷子你覺得可能嗎?宋代以後特別是“禿子打傘,無法無天”的貓:迂腐死板一無是處才成了宋襄公的形象。而當今社會亂相,恰恰就是沒了“規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