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猪似的仁义道德”令宋襄公大败,对得起死去的士兵吗?

等她来牵手


宋襄公见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成功,也想效仿。但可惜的是,宋国不如齐国土地广阔,人丁兴旺,在诸侯国当中没有多大影响力。可宋襄公不死心,寻找各种机会以达成自己的心愿。

齐桓公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君位闹得不可开交。宋襄公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决定好好把握。他帮助齐国太子昭登上了王位,就是历史上的齐孝公。可是齐国的另外几个公子不服气,纷纷起兵作乱。宋裏公带兵将他们一举歼灭,巩固了齐孝公的地位。这时宋襄公自以为很了不起,认为称霸诸侯的时机到了,于是约定宋,郑、楚等几个国家会盟。

会盟刚开始,还没等大家说话,宋襄公抢先登上祭坛,大言不惭地想自居为盟主。这可把楚成王惹恼了,他心想:我们这样的大国都不敢妄想做盟主,你们一个小国竟然妄想?于是,他接过话题,抢先登上了盟主的宝座。楚成王的举动得到了以郑国为首的其他国家的支持。从此,宋国与楚国结下了冤仇。

宋襄公决心对楚国实施报复,可是楚国力量强大,他只好把怒气发泄到郑国。公子目夷劝解说:“现在,郑国和楚国的关系很好,如果主公去攻打郑国的话,楚国一定会出兵相助。那样我们就没有打赢的把握了。”“不要多说了,这口恶气我怎么能咽得下!”宋襄公根本不理会目夷的话。不久,他就带着大军前去攻打郑国。

郑文公害怕了,急忙派人到楚国求救。楚成王想了想,决定通过攻打宋国来解救郑国。宋襄公听说楚国已经出兵宣战,忙带兵撤退回国,在泓水的南面与楚军隔水相望。宋国大臣公孙固规劝宋襄公说:“楚国兵力强大,我们不应该和他们正面交锋。他们这次攻打我国,就是为了解救郑国。只要我们停止攻打郑国并致以歉意的话,这场战争就可以避免了。”宋襄公满不在乎地说“当年齐桓公在位的时候,齐国就出兵攻打过楚国,之后进行了会盟。为什么现在我们就不可以接受楚国的挑战呢?”

公孙固又说:“我们宋国的实力怎么能够和齐国相提并论呢?再说楚国的实力也远远比原来更盛。我们还不具备打败楚国的能力啊!”宋襄公一拍胸脯,说:“楚国军队虽然在人数上占据了优势,可是他们不讲仁义,必定会失败。而我们是讲究仁义的军队,肯定会获得胜的!”然后,他让人在大旗上写下“仁义”二字,自信满满地指挥战斗去了。

楚国的军队本来在泓水的北面,接到命令后开始渡河来攻打宋军。公孙固见状,对宋襄公说:“楚军正在渡河,我们可以趁他们人数渡过一半的时候发动进攻,这样我们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指着头顶上的“仁义”大旗说:“你难道没有看到吗?我们是堂堂的仁义之师,怎么可以那样做呢?”公孙固心里暗暗叫苦。

过了一会儿,楚军全部渡过了河。公孙固提议说:“现在楚军的阵形还没有排好,我们马上击鼓发起进攻,他们一定会慌乱的。”“不要再说了!”宋襄公粗暴地打断他的话:“你怎么可以贪图一次战斗的胜利,而把“仁义”二字丢一边呢?我军方方正正的阵形,攻打别人没有成列的阵形,就算赢了不也觉得可耻吗?”公孙固这下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一会儿的工夫,楚军的阵形排列好了,方方正正,兵强马壮,宋兵的脸上不禁露出恐惧的神色来。两军冲锋的时候,宋军实力不如楚军,很快就被打败了。宋襄公被楚军紧紧包围住,多亏公孙固挺身而出,将他从包围中救了出来。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宋襄公的“仁义”大旗也被楚军抢去了。

公孙固带宋襄公逃回了王宫。宋襄公还在自言自语道:“我听说,君子不追求杀戮,也不会俘虏老幼病残,这些我都一一照做了,我这样讲仁义的军队,怎么还会被打败呢?”迂腐的宋襄公被传为千古笑谈。


历史说是非


宋襄公是春秋后期,礼崩乐坏时期恪守礼信仁义的代表,也是一代霸主齐恒公去世后,中原诸国的五霸之首,其也有取代齐国而称霸并恢复周礼之志,但其国力不怠,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其愚腐的坚持所谓的君子列阵而攻,君子不阻其险的信条,最终葬送了宋国的大国地位,使一向被中原国家称之为楚蛮的楚国,乘势而坐大,向中原扩张。


泓水之战发生在,宋襄公胁中原诸国攻击郑国时,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当时国力远胜于宋国,本就有攻宋的想法,借此机会大举向宋国本土进攻,宋襄公不得已从郑国撤兵,两军相遇于泓水。宋军本来先到,已占据有利地形,楚军仓促间渡河,见于楚强宋弱,将军们建议乘楚军渡河时半渡而击,可获大胜。宋襄公以仁义之师不乘人之危为名,拒绝这时出兵攻击。楚军得以从容渡河,此时将军们又建议乘楚军立足未稳,尚未建立营寨也无完整队列,马上展开攻击仍还有取胜机会。宋襄公仍然拘泥礼法,不准进攻,等楚军一切准备就绪列成阵势,两军展开大战,楚强宋弱此战宋襄公一败涂地,本人也受重伤,不久离世。从此宋国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大国地位,再无大的作为。


宋襄公虽然愚腐拘泥古法,但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怀念周礼的思想,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只不过其过于愚腐,没看到过去那种列阵对垒的礼仗,已经被逐渐兴起的谋仗而取代。从此时起开启了兵谋派兵不厌诈的伐谋年代。涌现出了一批卓越的军事将领,也是我国历史上军事伐谋论的启端。


无奈且向上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

有人说他会盟失败,沦为楚囚,不配为春秋五霸之一。

但我认为宋襄公承前启后,是周公礼义最后的坚守者,不愧为五霸之一。

历史上为了一个国君的位子,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宋襄公在这些人的脸上狠狠扇了一巴掌。

宋襄公叫做兹甫,是宋室嫡子,他有一个庶兄叫做目夷。宋桓公病重,兹甫跪在桓公面前恳求父亲能把王位传给他的庶兄目夷。宋襄公认为目夷比自己更加贤德,理应继承王位。目夷知道后断然拒绝。目夷说“能把国家相让的人,天下还有谁比兹甫更加仁德。”目夷为了逃避王位,特地逃到卫国。宋襄公无奈只能继位。宋襄公继位后,立即让自己的哥哥目夷当国相。

宋襄公兄弟此举,让古今中外,全天下的人汗颜!

襄公继位后,多次与齐桓公会盟。在会上,齐桓公认为宋襄公是个值得托付的人,于是就拜托宋襄公照顾太子昭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后来齐公子无亏当上国君,公子昭则逃到宋国。

宋襄公曾答应齐桓公照顾太子昭,于是不顾实力悬殊,联合卫国、曹国、邾国三小国军队进攻齐国,帮助太子昭当上了国君。

至于被囚于楚和泓水之战就不多说了。

整体而言,我认为宋襄公恪守仁义道德,值得人们称颂。尽管宋襄公因此失败,但是这种“蠢猪式的仁义”必须要有人去坚守,即使为此送命也在所不惜。没人的话,我来!

有人说宋襄公欺世盗名,我想问,一时的欺世盗名可以,一辈子的欺世盗名,甚至不惜为此丧命的就是大仁大义!


守仁看剧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曾写道:“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

如果不够强大,对敌人仁义道德只能坑自己人。

宋襄公这个人,很仁义,但是生错了时代。

宋襄公最著名的事情,第一件就是“让位”。他爹宋桓公快死的时候,就把他叫过来,你是嫡长子,好好干吧。

宋襄公赶紧说,算了,还是让哥哥目夷干吧,虽然他是庶出,但是年龄比我大一点啊,人也很好。

目夷一听,不行,我不干,这不合适,所以就躲起来了。

看宋襄公多仁义,主动让位,不争不抢,和谐美好。

但是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有嫡长子继承制?还不是避免兄弟相残,宋襄公是个仁义的人,但是后代子孙呢,万一有一个动了歪心思,流血政变就不可避免。

个人的道德,仁义的约束,永远比不上法令规矩,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阶级出身、人生经历、重大变故等等情况,都会改变一个人。

第二件事情,就是泓水之战的时候,宋襄公领兵大战楚军。双方在泓水相遇,楚军渡过泓水,杀向宋军。这时候目夷就说了:“楚军人太多,咱们人少,要想打赢他们,就趁着他们渡水一半的时候进攻!”

宋襄公说:“那不行,咱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干这种事情。”

于是恭恭敬敬的等着对方过河,然后把自己的军队杀得损失惨重……事后,宋襄公还坚持这样是对的。

其实,那时候打仗,都是贵族之间的事情,大家讲究的是贵族的“仁义道德”。

如果换一个立场:阵亡的士兵和士兵的家人,会认为宋襄公是仁义的吗?为了自己嘴里的仁义,让信赖自己,忠于自己的子民白白牺牲,这样的仁义值得赞颂吗?

宋襄公肯定没想过手下的士兵们,没想过他们的家人。就算想过,也是怎么征税。

为什么说宋襄公是“蠢猪似的仁义道德”?因为仁义道德是对自己的子民说的,是对朋友和盟友说的,是对讲道理的人说的。

对敌人讲仁义道德?下象棋的时候可以,踢足球的时候可以,但是子民被杀戮劫掠的时候,不能讲。


七追风


一句话,春秋无义战!历史迈入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作战,开始无所不用其极。宋襄公之所以被毛主席称为蠢猪似的仁义道德,就在于他没有与时俱进,还在尊守着过去的道德准则,可以说宋襄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君子,可惜他生错了时代。

在春秋以前,国与国之前的交战,所讲求的是堂堂正正。开战之前,约好时间,场地,列阵而战,对方没准备好,就不能发起进攻。一旦对方败退,追击不超过三舍。如果败军的战车陷在泥里,还得等他们把车弄出来后再追。大家可谓是君子之争。

但时代在变,兵法韬略在变,不变的世上只剩下宋襄公这个真君子了。至于因他而在作战中被杀的士兵,也谈不上对不对得起,此此战之后,战争越来越残酷,规模越来越大,战死者也越来越多,要怪只能怪他们身处一个历史大变更的时代,既然没有适应,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最后,请大家记住宋襄公,这个历史上最后的君子。


陈汉铭2


宋代以前,宋襄公一直作为正面人物道德楷模来歌颂,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没有两把刷子你觉得可能吗?宋代以后特别是“秃子打伞,无法无天”的猫:迂腐死板一无是处才成了宋襄公的形象。而当今社会乱相,恰恰就是没了“规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