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宋襄公称霸为什么没有成功?

夏有凉风61


宋襄公只能称得上“称霸未遂”,或者“欲霸未霸”跟霸主不沾边。我们读历史可以看看人家那几个,比如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等周天子都赐过胙的,而且被称为伯。宋襄公只能说欲霸,想霸,仅此而已。

一、欲霸未遂

宋襄公八年,齐桓公去世,宋襄公亲眼目睹了齐桓公称霸期间是何其威风,于是想学着齐桓公的样子称霸诸侯。宋襄公十二年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齐国、楚国国君相聚在一起,宋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国国君和楚成王的不满。令人没想的是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

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宋襄公不听。在去盂地会盟前,公子目夷又劝宋襄公要他带上军队,以防有变,众人皆知楚国人向来是不讲信用的。

宋襄公说:“此次会盟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讲信用的宋襄公,还真的不带军队去赴会。

到了约定的日子,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国君还真的都来了。但是讲信用的宋襄公哪里知道,楚国已经埋伏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为了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执。在此关键时刻,楚成王可不惯着宋襄公的性子,突然下令抓了宋襄公,而且把他带回楚国关押起来,以备攻打宋国的时候派上用场。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盟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宋襄公才被释放。宋襄公想借助他国力量称霸企图破灭。

二、实力不济徒添笑柄

据《史记》记载: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於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

宋襄公一心想当盟主,却被楚国给弄成泡影,还被俘虏。如此奇耻大辱让宋襄公恨之入骨,可是恨也没有用,谁让宋国实力不济呢。收拾不了楚国,可以拿楚国的盟邦小国撒气,于是宋襄公迁怒于郑文公多事,竟然敢提议尊楚王为盟主。此时,郑文公紧紧地依靠在楚国周围,还向楚国行朝礼。宋襄公闻知此事火冒三丈。宋襄公十三年,宋国以倾国之兵讨伐郑国。郑文公赶紧派人向楚国告急。楚成王闻讯,回复郑文公说:“楚国、郑国犹如父子,我楚国对待郑国也要向自己的家人一样,郑国有难,楚国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

三、与自称蛮夷者行规矩

楚国大夫成得臣认真分析了国际形势,献计说:“此时救郑不如伐宋。”楚王问:“此话怎讲?”成得臣说:“如今宋襄公自不量力,出兵伐郑,国内必定空虚,我们乘虚而攻之,必定取胜。如果宋襄公回兵自救,我们沿途设伏,以逸待劳,岂不是胜券在握。”楚王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就命成得臣为大将,斗勃为副将,兴兵伐宋。

讲到这里,不由得要说两句,也许是齐国孙膑太过于出名了,所以“围魏救赵”千百年来一直为大家所熟知,我们再看看刚才楚国成得臣的这个“伐宋救郑”不就是最早版的“围魏救赵”么?

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战争的发展果然按照成得臣设想的那样,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的时候消灭他们。”宋襄公却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不能趁人家渡河攻打。胜之不武。”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可问宋襄公是否以进攻了。宋襄公却说:“不急,等他们列好阵,我们再打。”等楚军布好军阵,一阵冲杀。结果宋军惨败,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却教训道:“一个怀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看来人家宋襄公真是个仁义之人,战争一触即发,仍然不忘仁义。历史上也称“泓水之战”为“宋襄公之仁”。

“泓水之战”之后,宋襄公因伤去世。宋襄公称霸不成反而身死。

据《史记》记载: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

十四年夏,襄公病伤於泓而竟卒,子成公王臣立。

四、败因可循

宋襄公之败在于对自身实力认识不足,且不听劝诫,却盲目求霸,于国际社会徒添笑柄。

春秋时代,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后,“是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周王室宗主国实力是一天不如一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王室与诸侯国实力出现了大反转,“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周王室历经犬戎之乱、东迁洛邑之后,已经沦落到了无法自保的地步,只能依靠诸侯国的保护,丧失了往日的实力和威望。犬戎之乱打破了周天子不可挑战的神话,也令各诸侯国放下了思想包袱。

在此时代背景下,诸侯列国均一方面高举“尊王”的旗号,实则行开疆扩土之举。而宋襄公的意识形态尚处于西周的“礼、义、仁、智、信”时代,严重与时代脱节,尤其与自西周开始即以蛮夷自居的楚国交锋,宋襄公即像生活在“理想国”里一样。


历史倪说


大家好,我是趣撩历史,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认为宋襄公称霸没有成功,一是因为他行君子之道,以仁为本,不适合在春秋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生存。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也有野心,但是没有和野心相匹配的实力和能力,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悲剧。下面我和大家详细说一说。


宋襄公可以说因为仁即位,又因为仁被楚国打败身受重伤,最终因病而亡,也是因仁而亡。宋襄公的老爹宋桓公病重的时候,宋襄公当时是太子,他向宋襄公建议说,哥哥子鱼年长,且素有仁义之名,请立子鱼为太子。宋桓公于是任命子鱼当太子,子鱼没有接受,说弟弟都能把国君之位想让,还有比这更大的仁义吗!于是就没接受,最终宋襄公即位。

可就是因为仁义的原因,宋襄公被楚国打败身受重伤。楚国攻打宋国,双方在泓水边作战。宋国已经摆好阵势了,楚国还没渡完河。子鱼建议趁对方正在渡河进行攻击,宋襄公没同意。等楚军渡河后,整理阵列的时候,子鱼又建议趁楚军混乱攻击,宋襄公还是没同意。结果等楚军准备好后,大败宋军,宋襄公的近卫都殉职了,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伤。


战后宋襄公还不承认自己战术上的错误,他说君子打仗,如果敌兵受伤了,就不会再攻击他,如果敌兵的岁数大头发都花白了,就不要俘虏他。不能凭借地势险峻来打败敌人,一切以仁义为本行君子之道,结果这位仁义的君子因为战争中大腿受的伤,过了半年后,不治身亡。

如果宋襄公没有野心,他在宋国国君的位置上会安安稳稳的,不会出什么问题。而且当时正是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时期,他也生不出什么野心来。可坏就坏在这一年齐桓公挂了,他的五个儿子都争夺国君之位,结果齐孝公争位失败,逃到了宋国。第二年,宋国打败的齐国军队,立齐孝公为齐国国君。因为宋国打败了齐国的军队,齐国国君还是因为自己才得以即位,这下子宋襄公称霸的野心就像春天的小草一样,在心里生根发芽了。


他先是讨伐曹国,就因为曹国没有顺从他的意愿。接着就开始张罗召集诸侯会盟的事了。这里我要说一下召集诸侯会盟与称霸之间的关系。齐桓公为什么会是春秋五霸之一,就是因为他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召集国就是盟主的身份,因为如果别人不认可你的话不会来参加会盟。所以宋襄公召集诸侯会盟,他的野心就昭然若揭了。

宋襄公先是和齐国还有楚国这两个大国会盟,商议盟主的事宜,楚国看着齐国的面子上勉强同意了。子鱼就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小国争夺诸侯的盟主,这是取祸之道啊。咱们常说有多大能力办多大的事。没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争强好胜就是自取灭亡。


结果宋国和各诸侯国会盟的时候,楚国直接掀桌子了,把宋襄公抓住然后派兵攻打宋国,给了宋国颜色之后才把宋襄公放回了。可是宋襄公还是没有接受教训,脑袋里还想着称霸的事儿。转过年就攻打楚国的小弟郑国,这下楚国有了借口,为了救援郑国发兵攻打宋国,于是就有了前文说的楚宋之战,最终宋襄公兵败受伤,最终因伤而亡。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宋襄公一是因为仁义选择了错误的战术,二是因为实力弱小与他称霸的野心不匹配,最终没有称霸成功。如果您喜欢趣撩历史的回答,请您关注我,我会为大家奉献更多精彩内容!


趣撩历史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宋襄公是怎么"称霸"的!


■看不清楚形势,茫目自大。

首先宋襄公的称霸野心来源于对齐国的新国君登基的大功!当初齐恒公一死他的儿子们就开始争位,公子昭是最弱的一个公子,打不过其他的公子。为了保命只好逃往宋国。宋襄公见公子昭来找他哭诉,也很气愤于是他邀请了几个小国诸侯一起出兵护送公子昭回国。当时纂位成功的是公子无诡,但不得人心。听说宋国派兵护送太子回国,就发动政变杀掉公子无诡。宋襄公把太子送回国后觉得没有什么事就回去了。还没来得及高兴,另外四个公子就把公子昭赶跑了。没有办法只好再次逃往宋国宋襄公再次率兵回来和四个公子作战工作打败了他们,立公子昭为新国君——就是齐孝公!

从这里可以看出宋襄公不适合谋略,第一次回齐没有杀掉四个公子,还要开战第二次。

宋襄公平定齐国内乱后,自认为大功。毕竟齐国曾经是霸主,而宋国帮助齐国解决了那么大的问题,自然也有资格任霸主之位。可宋襄公没有想到宋国毕竟是个小国,而谁当霸主是由实力决定的,并不是功劳。他想会集诸侯召开大会和诸侯结盟,自己凭借盟主的身份登上霸主宝座。但是宋国是个小国,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派人送请柬去,很多国家都推三阻四,最后只有几个国家同意前往。



从这就暴露出宋襄公的茫目自大,不能正确看清自己。

■野膨胀自取奇辱。

这种情况让宋襄公觉得很头疼,在只有几个小国参加的大会上自称霸主,岂不让天下诸侯笑掉大牙?于是他想了个馊主意,既然那些小国不给自己面子,那总会给大国面子吧。当时最大的国家就是楚国,他想借楚国的声望来开办大会。楚国自从和齐桓公结盟后就很少踏足中原,这次收到的邀请高兴坏了,急忙同意在本国召开诸侯大会。

公子目夷比宋襄公看的长远的多,他对宋襄公说:"小国去争盟主,这是祸患啊!"但是昏了头的宋襄公执意不听最后还是去了。果然不出所料,在大会上宋襄公和楚王争抢着当盟主,最后宋襄公被留下来当了俘虏。

宋襄公没有量力而为,自己的体量多大没有把握好。

■战场上错误指挥。

当初宋襄公被俘虏,郑国幸灾乐祸,让宋襄公很不高兴,不久他就发动了对郑国的战争。郑国是楚国的被保护国。楚国也不来救郑国,而是率领大军,直接进攻宋国。宋襄公只好退,并决定楚国大战一场。不久宋襄公和楚王在泓这个地方交战。当时楚军正在乱糟糟的渡河,公子目夷说:"现在是进攻的好机会呀,敌人渡河的时候发动进攻,一定能取胜!"宋襄公:"趁敌人渡河,发动进攻,是不仁义的行为,等敌人摆好阵式堂堂正正的和敌人打一仗。"楚军好不容易渡过黄河,正在排列阵势。公子目夷又建议发起进攻,但宋襄公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楚军很快排列好阵势,杀气腾腾的向宋军发起了进攻。宋军根本不是对手,被杀得大败。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伤。


幸好宋襄公平时爱护士卒,大家都拼死作战,好不容易才把他救出来。但这一仗,让宋军死伤惨重,全国上下一片抱怨。宋襄公还嘴硬说:"君子不应该乘人之危,不应该在敌人还没有排列好阵势的时候发动进攻!"公子目夷生气的说:"打仗就是为了赢,讲什么仁义道德!如果像国军那样说的话不如投降算了,还打个什么劲儿!"宋襄公伤的很重,一直没有治好一年后就死了。他不但没有称霸成功反而落下一个大笑柄。

没有分析各国情况对郑国开战是错误之一。楚军渡河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进攻是战术上的错误。楚军没有站稳列好阵势时没有进攻丧失最后的战机,注定败局!

从受伤后的话语看出宋襄公从思想上就不是个合格的军事家。面对手下的几次荐言都不听从,这样的国君怎么能称霸成功!


游戏界王者


从古至今,关于“春秋五霸”具体是哪5个,在历史记载上至少出现过7种说法!

1、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4、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5、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6、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7、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在这七种说法中,一般都采用《史记》、《荀子》两种说法为主。

虽然五霸具体有谁,争论比较大,但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基本上争议比较少,争议较多的是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以及宋襄公三人。

吴王阖闾主要战绩是灭了楚国,越王勾践的主要战绩是灭了吴国,虽然有争议但是战绩也很辉煌。

唯有宋襄公,除了齐桓公死了之后,齐国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几个小国打到齐国,同齐国齐孝公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成为齐国国君之外,基本没有什么战绩,反而和楚国的战争中沦为笑柄。

宋襄公为众人所知的就是讲究仁义导致战争失败,让大家都以为宋襄公其实是一个仁义的人,真的是这样吗?

齐桓公死后,诸侯国分裂为两大集团,一面是楚、齐、郑、陈、蔡等国;一派是宋襄公和卫、邾、曹、滑等国。

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包围了曹国。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以为自己是霸主,于是召集诸侯会盟,结果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成王埋伏了军队抓住了宋襄公,被囚禁了一年才放回去。

宋襄公在诸侯中名气不足,军力不足,智慧不足,这样还可以被史记列入五霸,可以说司马迁对宋襄公青眼有加了。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宋襄公(?一前637年),子姓,名兹甫。在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在位。宋襄公即位以来,默默无闻,在第八个年头,即公元前643年,终于有一个机会使其闻名于诸侯。这一年,齐桓公死,齐国发生内乱。齐桓公有6个儿子,而且都是庶妾所生,地位平等,齐桓公怕自己死后诸子争位,就与管仲商定将公子昭立为太子,并且托付给宋襄公。等到齐桓公去世后,其宠臣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废掉齐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另立公子无亏为君,公子昭逃到了宋国。宋襄公见齐国内乱,正好齐桓公生前又将公子昭托付给自己,同时宋襄公也想成为霸主,但当时宋国的实力不是很强大因此宋襄公认为公子昭来投奔他,这是个可利用的机会,于是就收留了公子昭。

次年,宋襄公发出通告,邀请各国诸侯出兵与宋国共同护送公子昭回国。但是由于宋国实力有限,除了卫、曹、邾几个小国派了一些人马外,其他诸侯都没有派军队参与此次行动。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齐国的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联军实力,于是便把无亏与竖刁杀了,赶走了易牙,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这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帮助齐孝公即位后,自认为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足以树立威信称霸诸侯,于是他便想会盟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确定下来。公元前641年,他邀集曹、邾、几国在曹国都城会盟郸国国君迟到,宋襄公惩罚了他。曹国因为没有尽地主之谊送羊给宋襄公,于是宋襄公派兵包围了曹国。宋襄公的这些做法,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在陈穆公的倡议下,这一的冬天,鲁、陈、蔡、楚、郑、齐等国在齐国开会结盟,以示对齐桓公的怀念,实际上是与宋襄公对抗。而图谋称霸的宋襄公只有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依附于他,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联盟集团。

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国和齐国,想把会盟诸侯的事先和他们商量一下,获得楚国、齐国的支持。楚国本来看不起宋国,为了争当霸主于是便将计就计,答应参加盟会。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盟主非自己莫属。他事先未征求齐国、楚国的意见,自作主张拟了一份在宋国会合诸侯,共扶周天子的通告,并把时间定在当年秋季。楚成王和齐孝公两人对宋襄公的这种做法很不满意,但碍于情面还是签了字。

到了秋天开会的日子,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只有齐孝公和鲁国国君没有到会。在开会时,宋襄公提出盟主应由爵位最高者担任。楚成王认为自己是王爵应该是盟主,说着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盘落空,不禁大怒,指着楚成王的鼻子骂道:“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谁不承认?可你那个王是自封的,你有什么资格做盟主?”楚成王说:“你说我这个王是假的,你请我来干什么!”本来诸会盟时各国是不许带兵到会场的,可是楚国不讲这一套,把军士伪装成侍者,内穿铠甲,暗藏兵刃,这时纷纷冲到台上来,吓得诸侯散而逃。楚成王下令把宋襄公拘押起来,然后指挥500乘兵车的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幸亏宋国大臣早有防备,坚守城池,使楚成王灭宋的阴谋未能得逞。楚成王遂把宋襄公带回楚国去了。过了几个月后,经过齐国和鲁国的调解,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也没什么用,才把他放归回国。

宋襄公受此奇耻大辱,虽对楚国怀恨在心,但由于楚国实力强大,一时也无可奈何。当时郑国与楚国走很近,支持楚国为盟主,宋襄公就想先向弱小的郑国开刀,出出胸中恶气。公元前638年宋国出兵伐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接报后,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岸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因为双方实力悬殊,有人向宋襄公建议与楚军讲和,宋襄公却认为自己是仁义之师,仁义之师是不会吃败仗的。宋襄公还特意做了一面大旗,上面绣有“仁义”两个大字。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渡河。有人向宋襄公建议,待楚军渡河过了一半时便向他们发动攻击,可以获得胜利。宋襄公却认为这不是仁义之师应该做的。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又有人劝宋襄公说:“趁楚军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不听,反而认为人家还没布好阵,便发动攻击,如何称得上是仁义之师?楚军布好阵后,双方大战,宋襄公冲在最前面,却陷进了敌阵,被箭射中大腿。由于宋襄公是个讲仁义的人,对待下属很好,所以他的部下拼死保护他,才使他幸免被俘。此宋军大败,损失惨重宋襄公争霸也以失败而告终。

宋襄公尽管争霸失败,但后人仍将其视为春秋五霸之一,很可能与他讲信用、宽厚待人有关。宋襄公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宋国的国力与他争霸的目标不相称,如果不顾一切地勉强实施,失败终究是不可避免的。对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行为,毛泽东曾有过精彩的评论,他在《论持久战》一书中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此战之后的第二年,宋襄公因伤重而死,他的图霸行为也就成为历史上的笑柄。


苦茶庵


可悲的宋襄公生于春秋的战乱时代,妄想着以仁义之名来笼诸侯,然而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在各国诸侯互相征伐中,礼崩乐坏,各国之间都是尔虞我诈。


公元前652年 ,宋桓公病重。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宋襄公将要继承父亲王位,可是他却在父亲面前恳求,让贤于庶兄目夷,多次请求说:“目夷年龄比我长,而且有仁德,请您立他为储君!”态度十分诚恳。

在其它各国为争夺王位大打出手,在宋国却是互相推诿。宋恒公就告诉目夷,目夷听了之后也不肯接受君位,说:“弟弟能把储君之位让我,说明他的仁义啊,况且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坚决谢绝了桓公和弟弟好意。

于是宋襄公即位。当上国君之后,他仍然十分尊重哥哥目夷,任命目夷为左师,执掌全国政事。

齐桓公在与管仲考虑身后事时,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他,葵丘之会上,齐桓公委托他将来照顾太子昭,一般的托孤大臣都是在国内选出的,选其它国家的国君,还是非常少。

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公子昭逃往宋国,在宋襄公帮助下登上王位。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助太子昭复位,是为齐孝公。

襄公在与楚国争霸中,以仁义著称的他却并没有赢得胜利。在一次的盟会中,面对狡诈多变的楚国,朝中大臣建议。宋襄公带兵前去,却拒绝了。到达地点后,楚王提前埋伏好。在谁当选盟主上起了争执,楚王手下脱下上衣露出铠甲,就把襄公抓起来了,把他押回楚国。

宋襄公与楚国战于泓水。宋军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司马公孙固说:“他们兵多,我们兵少,趁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请君王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等到楚军全部渡过河来,还没有摆好阵势,手下打算进攻。宋襄公说:“还不行。”等楚军摆开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跟随宋襄公的亲兵侍卫也全部被歼灭了,宋襄公也受了重伤,第二年即病伤而死。


躁静有徒


谦谦君子,霸主野心

宋襄公算是个谦谦君子,或者说一位仁君,但他肯定不是一位好的军事统帅。但是坏就坏在这位君子仁君有野心,想效仿齐桓公做天下霸主。齐桓公死后,宋襄公进攻郑国,结果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和宋国在宋国泓水边开战。


宋楚争雄,君子之风

当楚国军队刚刚渡河到一半时,大臣目夷向宋襄公建议说:“我们的军队数量没有楚国多,现在楚国军队还没完全渡河,我们可以立刻展开攻击,那么一定可以获得胜利。”宋襄公没有采纳目夷的建议。


当楚国军队刚度过河的时候,目夷又建议趁楚国军队立足未稳进行攻击,宋襄公还是没有采纳这个好的建议,他确实是一个君子,但却是一个不称职的统帅。结果楚军摆好阵势,一举击败了宋军,宋襄公自己也受了伤,如果没有目夷等人拼死相救,宋襄公就不是称霸天下而是性命不保的问题了。

争霸称雄,实力为先

我记得自己看过的那本书里提到过兵法有云:“兵半渡可击之”,还有“趁对方立足未稳可击之”。显然宋襄公不懂的兵法,在大争之世他是不可能成为天下霸主的,他自己腿部受伤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宋襄公不知道兵法的要诀就是变通,以变应对不变,争天下霸主的关键不仅在于品德更要有实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宋襄公不能称霸,是因为身不逢时,他活在齐桓公、楚成王的光环之下。齐、楚争霸,齐得名声,楚得实惠。实力抗衡齐桓公、以一敌八却后来居上的楚成王,是宋襄公永远越不过的大山

“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楚文王和齐恒公几乎同时步入春秋争霸的舞台。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出兵攻蔡,俘虏蔡侯;公元前680年,楚文王又灭息为县,占领蔡国。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会盟宋、陈、郑诸国开始称霸。次年,为了彻底打通北入中原的通道,与齐桓公抗衡,楚文王北出汉江一举灭邓(今湖北襄阳)置县,灭申(今河南南阳)置邑,势力直到方城外,自此楚国成为中原大国,不再是“蛮夷”。


公元前671年,不满七岁的楚成王熊恽继位,采取了尊周亲诸侯的政策,天子赐“胙”,成为名正言顺征讨四方的“方伯”。公元前656年春,齐桓公为制约楚国北进,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南下攻楚,打败蔡国突入楚境。二十出头的楚成王毫不示弱,亲率大军迎战,迫使八国联军退驻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历史上留下了楚人的壮语(楚成王派屈完外交斡旋,齐恒公搞联合国阅兵示威:“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针相对地答道:“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桓公权衡得失,只得定盟撤兵。召陵之盟,是齐、楚双方经武力对峙之后达成妥协的产物。

次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首止(今河南睢县东),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不满,命郑文公“听从楚国不与盟会”,楚国也举兵灭掉齐之姻亲弦国(今河南息县、潢川间)以示声援。第二年夏,齐桓公率齐、鲁、宋等国军队报复郑国,楚成王亲自率军北上围攻齐之盟国许国(今河南许昌),救援郑国。各国出兵教许,楚成王退驻武城(今河南南阳市北),仍吓得许僖公在蔡穆侯带领下,向楚成王肉袒请罪。

齐桓公恼羞成怒,全力攻郑,郑只得向齐请和。公元前651年齐恒公与诸侯盟于葵丘,郑、许均被迫与盟。而楚成王并不正面争夺,而是“迂回打从”,继续东进削弱对方。公元前648年,楚成王出兵伐江灭黄(《谷梁》说:“楚伐江,灭黄,桓公不能救”);公元前646年攻灭英(今安徽金寨东南)、六(今安徽六安东北),楚国势力推进到淮河中游。公元前645年楚成王因徐国(徐戎所建,今江苏泗洪南)亲齐兴兵讨伐,齐桓公急忙会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国盟于牡丘(今山东聊城东北,当时属齐地),各国国君恐惧驻于“匡(今河南睢县西)”、不敢亲临前线。正面抗楚不利,同年夏齐国联军又攻打楚之历国(今湖北随州东北),企图抄袭楚国后方,而楚成王乘宋袭曹国之机,败徐于娄林(今安徽泗县东北)。

齐恒公以八国之众不敌长驱直入之一楚,足见楚成王大胆果断,齐桓公不能与之匹敌。同年,齐管仲卒。此后两年,齐桓公虽曾伐历伐英,以“报娄林之役”,但已难挽回在淮泗地区的败势。

宋襄公不能称霸,是因为他的“仁义”是假的,小姐身子丫环命,纯属一个逗逼;有霸心无实力,业绩顶多是一个县欺负几个乡镇;结果被楚成王虐死,沦为一个笑柄


宋国为纣王庶兄微子启承继殷商之祀而得封的“公”国,爵位最高,据有今豫东与苏、鲁、皖接壤地区。公元前643年(即楚成王二十九年)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五公子互相攻伐的争立局面。作为齐桓公的主要盟国,宋襄公于次年率曹、卫、邾等国军队入齐平定齐乱,立姜昭为齐孝公。但他充其量只是齐桓公的打手,狐假虎威惯了,老大死后带着几个小弟平定了齐国内乱,就想坐上老大的位置,从而踏上了与楚争霸的作死之路。

1.他干的最“仁义”的事就是对小弟下黑手(执滕宣公、以鄫君为人牲)

公元前641年(楚成王三十一年),齐乱刚定,宋襄公就急于称霸。先是逮捕了滕宣公婴齐,继而又与曹、邾、鄫等国会盟于曹南鄙。因为曹国不服气,故不尽地主之谊,把会盟地点选在了南部边远的地方。鄫君迟到了,宋襄公就命邾君把鄫君绑了当祭品。秋,曹不服宋,宋襄公又围攻曹国。对“执滕子”与“用鄫子作人祭”这两件事,当时宋襄公的左师子鱼就劝谏说:

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得死为幸。(《左传·僖公十九年》)

同年冬,陈穆公以“无忘齐桓之德”、“修桓公之好”为名,邀请诸侯会盟于齐。参加盟会的有陈、蔡、楚、郑、鲁、齐六国,当时中原主要国家几乎都参加了,真正主盟者是楚成王,此盟实际上承认了楚成王的霸主地位。其实早在前一年,郑文公就朝觐楚国。

2.他频繁会盟,召楚参加盂之盟而被楚成王绑起来示众、颜面丢尽

宋襄公不甘心失败,第二年又“欲合诸侯”。鲁人臧文种闻讯后,指出:顺从众望,霸业或可成功;如一意孤行,强迫他人顺从自己欲望,则很难成功。一语道破了宋襄公利令智昏、违背众望之所为。公元前639年(楚成王三十三年),宋襄公果真发起鹿上之盟,由于中原诸国已从楚,所以宋襄公让诸侯向楚求情,楚成王佯装答应,观察动静。这件事,宋襄公兄弟公子目夷指出:“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同年秋,宋襄公得寸进尺,又想会盟楚、陈、蔡、郑、许、曹等国于盂。楚成王终于怒了:“(敢)召我,我将好往袭辱之”,于会场捉拿宋襄公示众(《史记・楚世家》),随即举兵攻宋,败宋师。

冬,楚成王于薄(即亳)会盟鲁、陈、蔡、郑、许、曹等国君,当众释放宋襄公,以示仁义。楚成王对宋襄公先执后释,玩弄于股掌之间上,足见无论在政治还是在军事上,宋与楚远不在一个重量级。

3.他讨伐楚之与国在泓水之战中被楚成王大败、中箭而死


利令智昏的宋襄公不知收手,反而在获释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638年(楚成王三十四年),纠集卫、许、滕等小国攻郑,以讨伐其从楚。伐郑即与楚争,楚成王立即兴兵攻宋救郑。冬,双方在泓水(已湮,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大战。《史记・宋世家》记载:

(襄公)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师大败,襄公伤服。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泓水之战,宋军大败,宋襄公被射伤第二年病死。宋襄公在历史上就是个笑话,他用“仁义”掩饰其愚蠢,与楚成王争霸三年,其残忍、伪善与虚弱暴露无遗,与楚成王的睿智大度、求实进取恰成鲜明的对比。

如果宋襄公能当霸之名,那么楚成王就是齐桓公之后名符其实的“中原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后立威成霸,也说明了这一点。这样,“春秋五霸”实则应为:齐桓公,楚成王,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有其二,这才能解释为何楚以最强大国迈入战国


1.宋襄公霸业实即楚成王霸业

楚成王即位后就与齐桓公争雄,并步步进逼,后来居上。齐桓公卒后,楚成王实际上已称霸中原。宋襄公不自量力,妄图代齐桓公而霸,与楚成王较量中,一败再败,毫无霸业可言。童书业一针见血指出:“所谓‘宋襄霸业’,实为楚成霸业。”(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

楚成王因齐桓公早死,宋襄公继而败死,其时“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强楚主会”(《说苑·敬慎》),成为势盛一时的中国霸主。童书业说:“(楚国)不特庄王为霸主,成王亦为霸主也。是时微晋人大挫楚锋,楚将有中原而或代周,春秋历史之形势必大变矣。”(同上。)


2.楚成王熬死了晋文公,城濮之战虽败实力仍在晋之上

泓水之战后,楚成王继续称霸中原。公元前637年(楚成王三十五年),陈国亲宋,楚成王命子玉讨伐,取焦(今安徽毫县)、夷(城父,毫县东南),筑城于顿(今河南项城西)而还。第二年,宋成公初立,即“如楚”,宋始从楚。公元前635年(楚成王三十七年),顿之君迫于陈攻而奔楚,令尹子玉率军围陈,陈从此从楚。

公元前632年(楚成王四十年,晋文公五年),晋文公亲统大军全力攻伐曹、卫,与齐国会盟于孟(卫地,今河南濮阳东南),卫国国人驱逐其君以取悦晋国,鲁亦背楚附晋。晋又贿赂齐、秦,孤立楚国。楚成王迫于不利形势退居于申,命令尹子玉解宋围。子玉出战,晋文公“退避三舍”,于城濮败楚左、右军,子玉力保中军主力未失。城濮之败,主要责任在楚成王,没有看清新手晋文公全力争霸的动机,形势不利时无统一谋划;也与子玉不清楚战场态势意气用兵有关。子玉归国,代成王受过自杀。城濮之战,是关系中原全局的战争,晋文公终露锋芒,取得与楚成王争霸的决定性战役胜利。


但楚国实力并未受损,楚成王仍为大国强国之君,只是功亏一篑,未获霸主美名。而晋文公则大会诸侯于践土(郑地,今河南原阳四南),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晋文公霸业达到顶峰。会后,晋率诸国围许攻郑,以打击楚之与国,公元前628年(楚成王四十四年,晋文公九年),楚成王遣大夫斗章赴晋请和,晋文公亦遣大夫阳处父至楚回报,“晋、楚始通”,双方均取友好态度,标志着晋文公与楚成王争霸的结束。这一年,晋文公卒,子欢立,是为晋襄公。秦穆公命孟明视等袭郑,次年灭滑(姬姓,今河南偃师东南)而还。晋与姜戎在殽(今河南灵洛、灵宝间)截击秦军,秦全军复没,自此秦晋世为仇敌,攻伐不止。楚、秦则利害相同,结为姻亲之国。

秦《诅楚文》载:“昔我先穆公及楚成王,是僇力同心,两邦相壹。绊以婚姻,蕝以斋盟。”楚成王与秦穆公建立的两国友好关系,有助于楚国的继续争霸。

公元前627年(楚成王四十五年),晋襄公因许国附楚,派阳处父领军与郑、陈联合攻伐。楚令尹子上即率军北击晋之盟国陈、蔡。陈、蔡从楚,子上又攻郑,阳处父即侵蔡救郑。子上救蔡,与晋军夹泜水(今河南鲁山西南)而对時。双方皆无意决战,晋军归,楚军亦归。

霸主之评,存世典籍多有偏颇。春秋时期是楚国的舞台,这是显而已见的

春秋争霸,实乃晋、楚争霸,中原郑、宋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因为这两国是楚国北上的要道。无晋领衔阻挡,楚有中原或代周都是可以想见的,这也正是中原诸国团结在周天子旗下对抗楚国的原因所在。

朝晋暮楚,是中原诸小国的宿命。由于楚国有为之君层出不穷,争的结果是楚国越搞越大,完全兼并河淮,成为中原大国。“楚国之举常在少者。”楚成王年幼继位,接过楚文王的霸业,在位四十六年,熬死了齐桓公、晋文公。他后来居上,完胜齐桓公,城濮之战虽失利于晋文公,实力仍在晋之上;泜水之战,楚与晋所携之中原诸国实力相当。楚成王卒前与秦穆公结为“姻亲之国”,为楚国继续扩张奠定了基础,其子楚穆公继续称霸中原。楚庄王陈兵周疆、问鼎轻重已不用提了,其曾孙楚昭王也是年少即位,在位二十七年。子楚惠王(勾践外孙)亦年少即位,在位五十七年,正江淮以北,东侵至海。屡世楚国之君以“筚路蓝缕”自励,以“子”爵为耻;以“蛮夷”和“王”自居,以观政中原为任;以征伐为荣,以败为耻,故有为之君辈出。若宋襄公称得上“霸”,春秋之时楚国有为之君能称霸者,又不知几多矣!


“齐桓晋文”皆短命,身死霸业休,后继之君皆不抵其老子。齐、晋根正苗红,备受周王室倚重,只是合中原诸国之力方能与楚国争斗而已。齐桓公霸业短暂,死后齐国国力不盛,多在晋、楚间骑墙。晋文公霸业更短,死后秦穆公始霸西戎,但秦进军中原一直为晋所挡。春秋晚期,晋悼公虽然复强,但内部矛盾剧烈,外受秦扰,与楚弥兵实属不得已。但楚国实际并未放弃兼并,晋国无力抗衡一直扶植东南吴国。楚国申公屈臣叛楚,教吴以乘马、车战之术,吴国始兴。在伍子胥、伯嚭等楚国旧臣指点、带路下,吴王阖庐曾破郢覆楚十月,其子夫差曾一时霸东南。楚昭王复国后也用此计,大力扶植越国,主要精力仍放在争夺中原上。后勾践灭夫差,楚惠王正江淮、吞泗上,势及东海。越国被楚蚕食,限于东南一隅,时代已进入战国。


因此,春秋霸主实则“齐桓晋文”、楚国历代有为之王,跟中原小国毛关没有。但撇开“中原”中心论,剔除史籍对“礼乐”和晋的偏爱,全面评估各诸侯国对民族融合、区域开发的贡献,春秋实有六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一说法已成为主流共识(仍有人对秦穆公有争议,认为其未涉足中原);而楚庄王是历代楚王的代表,也是属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