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宋襄公算不算霸主?

司徒少雄


小城庸人趣聊历史,为您回答这个问题,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两个问题:第一,“霸主”是什么意思;第二,成为霸主需要什么条件?

第一:“霸主”是什么意思

其实“霸主”这个词语是从“伯”演变过来的,“伯”在春秋时期一共有两个意思。春秋的爵位从高到低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伯是属于第三等级,比如春秋时期的郑庄公的实力虽然很强,但他的爵位最开始依然是第三等级的伯爵。

伯的第二个意思就是代表兄弟之间长幼分别的伯、仲、叔、季。伯就是所有兄弟中的“老大哥”,相当于一家之中的长子,兄弟姐妹们都得听他的。

史记中记载在公元前667年,周惠王"赐齐桓公为伯",可是齐桓公的爵位一直都是第二等级的侯爵,周惠王把他封为“伯”,爵位反而降低了这不是矛盾吗?

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周惠王这里封的“伯”,指的是“老大哥”的意思,周惠王亲自承认齐桓公是天下所有诸侯的“老大哥”,也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霸主。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才有了春秋霸主的说法,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个霸主。

同样在周襄王十七年的时候,晋文公也被封为了“伯”,他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

第三位霸主就是越王勾践,《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记载: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

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这三个人得到过周天子的亲自册封,承认他们是当时所有诸侯国中的霸主。

第二,成为霸主需要什么条件?

从他们三个霸主身上,我们可以总结出成为霸主的基本条件:

第一:要有周天子的封赐,三个人都被周天子封赐了。

第二:要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承认你是霸主的仪式,也就是会盟。齐桓公的葵丘会盟;晋文公的践土会盟;越王勾践的徐州会盟。

第三:碾压群雄的军事实力,齐国,晋国,越国都是当时的实力强国。

现在我们再来看宋襄公:

第一:他没有被周天子封过“伯”。

第二:他没有举行过一次像样的诸侯会盟,让当时的诸侯王都承认他霸主。

第三:他被楚国在泓水大败,几乎全军覆灭,根本就不具备碾压群雄的军事实力。

所以如果按照对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的标准来看待宋襄公的话,我个人理解宋襄公应该根本不算是春秋的霸主。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正史戏说


我觉得把宋襄公算进霸主里,是犯了非要把“五霸”算成五个固定数量的错误。

首先“霸”是从“伯”演变来的,“伯”不是公、侯、伯、子、男之类爵位,而是从《周礼》来的。《周礼》“九命作伯”,也就是“九州之长”的意思。这个“伯”的责任是:“救患分灾讨罪”。

“救患分灾讨罪”一方面要有军事实力,另一方面还要众多的诸侯国信服,同时还保有一点对周王室的尊重。而“春秋五霸”中,不管哪一个版本,都绕不开两个人。齐桓公和晋文公。只有他们两位,才真正的拥有名与实,也真正得到了周王室的“赐命”。

齐桓公是春秋第一位霸主。在登基后的第七年,诸侯开始朝齐,此时齐已经是霸主。但是,直到齐桓公十九年,周惠王才正式赐齐桓公为“伯”。这一年,之所以周王室赐齐桓公为伯,是因为周王室需要齐桓公讨伐卫国。然后,就是齐桓公三十年伐楚,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这才真正算是名实结合。是绕不开的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第二位,是晋文公。晋文公只在位九年,但在位期间,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件。狄人入侵周王室,周襄王外逃。逃出期间,向晋国求救。晋文公率军,将周襄王保送回周王室,重新成为周王。重回洛阳的周襄王,于周襄王十七年、晋文公二年,赐晋文公为“伯”。然后晋文公败楚、伐卫,天下侧目,也成为了名实结合的霸主。

至于其他几位有争议者,都没有得到周王室的承认。周襄王七年、秦穆公十五年,秦穆公打败晋国,捉住了晋文公的哥哥晋惠公。后来周王室和秦穆夫人求情,秦穆公又把晋惠公送回了晋国。但也证明了秦穆公的实力,和对周王室的尊重。

而楚庄王则以“问鼎”成名,也算得到了天下承认。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八年,楚庄王陈兵洛水,向周王室示威。周王室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问“鼎之轻重大小”。王孙满设词应对,楚庄王退兵。也证明了楚庄王的实力,和对周王室最后的尊重。

至于宋襄公,命运就比较可悲了。宋襄公想要做盟主,别人劝他不要去,他不听。于是就去主持什么“鹿上之盟”,还想要“召唤”楚成王,结果楚成王引兵伐宋。这个时候,宋襄公还想要使用”君子“战术。楚军渡河未完不战,楚军阵型不整不战,把宋国军队白白送给楚军杀死。而宋襄公自己也在第二年就死去了。而且宋襄公在位的时间,和秦穆公、齐桓公差不了多少,“鹿上之盟”齐桓公虽然死了三年,但秦穆公还活着,而且还有强大的晋国。他宋襄公站出来,就是要担当搞笑角色的。

这算什么鬼的霸主??后世当然有人说他“君子”,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君子”。可是当时宋国的人却恨不得吃他肉。

历史八卦阵


宋襄公这个霸主就是个笑话,他就是个志大才疏的二逼。当初管仲看重他当齐桓公的继承人,还把支持齐孝公上位的任务交给他,算是管仲这辈子最瞎的事情。不过好歹他先完成了帮助齐孝公上位的任务,然后才被楚成王拉下马,算是对齐国有点回报。

很多人认为宋襄公是烂好人,烂施仁义才被楚成王拉下马的。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完全受了明清两代的腐乳思想的影响。从本质上看宋襄公志大才疏才是失败的根源,再加上他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最终只能给楚成王。

管仲看重宋襄公为齐桓公的继承人是看中了宋国的优势。宋国为春秋时期的千乘大国,周王室册封的外姓第一爵位,也是外姓中独一无二的公爵。从这些条件来看,宋襄公继承齐桓公成为方伯是有天然的优势的。

但是宋襄公此人志大才疏,这是管仲看错的地方。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按照当初与管仲的约定打算继承方伯的地位。当时手下就劝告他沿用齐桓公和管仲的策略,接连诸侯,尊王攘夷,逐渐实现春秋霸主的梦想。

但是宋襄公嫌这种做法太费时间,他等不了。齐桓公和管仲用了二十年时间才成为霸主,他觉得自己靠着宋国的国力强行施压,能够迅速的坐上方伯的宝座。于是他组织了会盟,邀请了齐孝公、楚成王等等一大批诸侯。

然而他自己却被之前楚成王谦卑的态度所迷惑,在会盟的时候没有任何防备,轻而易举就被楚成王埋伏的兵俘虏。如果不是宋国国内有所准备,楚国的兵攻打宋国无果,那次会盟宋襄公会直接导致宋国亡国。

在参与会盟的诸侯和鲁桓公的压力下,楚成王释放了宋襄公。宋襄公不服,于是聚集军队向楚国出兵。他的这次出兵正中楚成王下怀,于是楚成王派成得臣领兵迎击。在战争过程中,宋襄公固执甚至僵化的理解齐桓公的仁义含义,指挥军队瞎几把打,最终使得宋军溃败。

他这种志大才疏的货色怎么可能成为春秋的霸主。不但各国诸侯不服,周天子也不会派人册封。他的霸主梦就是镜花水月而已。


惊心鸟


关于春秋五霸,有不同分法。大概是两种。

一,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越王勾践(或吴王夫差)。

古代称霸主者,因实力以会盟诸侯为标志。即召集诸侯会盟,发号施令,诸侯服从。

宋襄公确曾召集过一次诸侯会盟。那是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拥立了齐孝公,自以为有功,想代齐为诸侯霸主。因考虑自已威望不够,请楚国代为召集。秋天,宋襄公和楚,陈,蔡,许,曹,郑六国之君都到了。宋襄公提议按爵位高低立盟主。(当时,按周朝的分封,宋襄公爵位最高。楚王是自封的)。

楚成王说,我是王,这盟主该是我的。便直接坐在盟主位子上了。

宋襄公大怒,指着楚王鼻子说,我这个公是天子封的。你那个王是假的!

楚成王说,我这个王是假的,你还叫我来干嘛?

宋襄公还想争辩,楚国兵将上前,直接把宋襄公抓到车上拉去了楚国。不久之后,又把他放了。

后来,宋国和楚国在泓水(河南柘城西北)打了一仗。宋国兵力本来就不如楚国强大,宋襄公又假仁假义,不听大臣的意见,半渡而击,而是等楚军渡过河,排好阵以后再出击,结果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受了几处伤,一年后死去。

所以,按实力,按会盟的效果,宋襄公都不足以为春秋霸主。其称霸只不过是一场历史笑话。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历史上把宋襄公和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并称为“春秋五霸”。后四位各有丰功伟绩,均称霸一时,而宋襄公不仅未曾称霸中原,并且还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杀得大败,且在此战中迂腐地实施所谓的“仁义”行为,徒留千古笑柄。

宋襄公的特点就是讲究仁义道德,一直用古代圣贤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当他父亲宋桓公病重时,宋襄公作为合法继承人,却主动请求让位于庶出的长兄目夷,他认为王位当举贤任能,目夷比自己年长,也更贤能。

目夷也是个谦谦君子,坚决不肯接受王位,为了躲避这个王位,干脆去卫国躲着。相比其它国家几兄弟为了王位骨肉相残、血流成河,真是少见。最后宋襄公没办法,还是继承了王位,立目夷为相。

两兄弟的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里确实罕见,说明宋襄公骨子里是个仁义、善良之人。后人评价他,多是贬低取笑之词,我觉得应该多从他的人性褒扬他。

春秋时期,宋国的实力较弱小。宋襄公曾侥幸地为齐孝公复位起过大作用,异常顺利地帮助齐国安定了局势,他竟然异想天开地想仿效齐桓公会盟诸侯做各国的领袖。

在所谓的会盟之时,被楚国扣押,后在齐国和鲁国的求情调解下,楚成王才把宋襄公放归回国。从那时起,宋襄公对楚国心怀不满,就有了后面的“泓水之战”。

公元前638年夏,楚宋对峙于泓水两岸,宋军严阵以待。楚军渡河和渡完河布阵的两次大好机会,下面人劝谏攻击,宋襄公不同意,说:我们是仁义之师,君子不趁人之危,等人家布好阵势,两军堂堂正正地对决。结果是宋军大败,导致受伤。

公元前637年,受伤大半年的宋襄公死于伤口并发感染。宋襄公生不逢时,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会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惜子民的好君王。





古月雨辰ok


宋襄公算霸主,公元前639年的时候,宋襄公曾主持鹿地会盟。这个霸主和我们所认为的霸主或许有些不同,在那个时代,霸主是盟约之长,这是孟子说的。(“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




就好比这个家族里德高望重的人,不是能打的或者有钱的。所以,凡有过会盟诸侯的国君都可以被称为霸主。

当然了,相较于春秋时的其他霸主而言,宋襄公有些名不副实。宋襄公有机会会盟诸侯,一方面是因为宋国国力暂时有了提高,更重要是因为在齐桓公暴死之后,诸侯间权力暂时出现了真空。然而宋襄公会盟之后,很快就吃了楚国的大败仗,自己最终也因为负伤身死。这实际表现实在难以够得上真正的“霸主”。



当初齐桓公为什么能称霸?除了击破戎狄南下侵扰中原意外,齐桓公还替中原诸侯们出头,联合中原诸侯抱团遏制楚人北上。正因为齐国这头拦路虎,楚国才不得不调转枪头向东方淮泗流域发展。

公元前644年,齐国纠集宋、鲁、郑、陈、卫、许、邢、曹等九国于淮河流域准备再给楚国上一课。正在这个节骨眼上,齐国发生了内乱:齐桓公被夺权饿死,齐国五子争权。



齐桓公的去世,使得中原诸侯顿时失去了领头羊,大有做鸟兽散的趋势!这无疑使给了宋襄公机会,宋襄公自齐桓公时代便有让国于庶兄目夷的美名,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因此博得了齐桓公的推崇。而且后来宋襄公还帮助齐孝公登上了大位,有恩于齐国。


鉴于这层关系,宋襄公便坚持不懈地号召各诸侯来开会,最终于公元前639年春,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不过有趣的是,这次开会的目的便是确认齐桓公死后新的秩序,新的霸主。当时齐君想着怎么委婉地提出继续尊崇当年齐桓公建立的联盟体系。楚王想着直接霸道地要求摆脱蛮夷之名做新任霸主。万万没想到,不等这两大国国君开口,宋襄公先发话了:“大家好,我是这次诸侯会盟的盟主宋襄公。”齐君楚王目瞪口呆。

这便是宋襄公霸主的由来。

后来,宋襄公二次会盟失败,跌落霸主神坛,于是便开始动用武力,与当时的霸主大热门楚国一决高下,双方爆发了泓水之战。有趣的是,泓水之战开始前,宋襄公自命仁义之师,坚持不击楚国渡河之师,不击不列之军,丝毫不考虑宋国在兵力上远远不如楚军的现实。最后面对布好阵势,数倍于己,如狂风骤雨般袭来的楚军,宋军节节败退。



最终,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惨败,彻底失去了称霸的可能性。这就是毛主席为何会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所以,宋襄公一生也就会盟过一次诸侯,当了一年的自立霸主。

如此说来,宋襄公名列霸主之位确实有点勉强,于其说他是霸主,倒不如说他的梦想是当一个霸主,典型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沦为历史笑谈。



宋襄公如同中国的堂吉诃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冒险和一次对沉默世界徒劳地呼唤。只能说,别人笑你太疯癫,你笑他人看不穿。


白话历史君


春秋五霸具体是哪五霸在学界还是有分歧的,主要的分歧点就在于宋襄公、郑庄公几位身上。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周王朝的影响力日渐衰落,对诸侯的掌控力也不变得越来越弱,最后只剩下了名义上的王权。而周天子拥有一项权力,就是征讨权,也就是说所封诸侯不听话,周天子可以对其征讨,以显示周朝的至上权力。但到了东周以后,周朝实力不及,没有能力去征讨诸候了,只能把这项权力赋予其中一个诸侯,这就形成了盟主,也称为霸主。

由于周朝的东都落邑在郑国之内,郑庄公与周天子之间发生了很多“故事”,以至后来取得了授权,为周天子所承认,其为春秋的第一个霸主,但其成就不大,且影响也不久远,故称之为小霸。

而宋襄公承袭古商朝时的传统,保持了贵族的一些精神,譬如过河不击,不乘人之危等,虽被骂为迂腐,但他的追求却为人所敬。宋襄公集合陈、蔡、郑、楚等国进行会盟,都是一些小国,齐国、鲁国、晋国等未参加,虽也可称之为霸主,但其含金量不大,姑且称之为小霸。

而历史上其它几位,如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毫无争议,主要在于其开创的伟业影响深远,实力远超其它中原诸国,而且都把干败过楚国这个“坏孩子”,受到周王朝的名义的重视与册封,这可视为真正的霸主。

霸主与否,主要还是自身实力决定的,拳头够硬,实力够强,才有小弟跟随,才可能受到老大的侧目,这才是真理,古今一理也。


华竖


春秋五霸,加上吴越争雄,大致就是这样,宋襄公嘛,谈不上,即使硬要排上,也只能说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罢了。

确实没法子说宋襄公是霸主,太扯了。

他确实是在朝霸主的位置努力,奈何始终只是在路上。

打打几个不听话的小家伙,威压一下小伙伴,搞一搞所谓的会盟诸侯的形式,却玩砸了,被好不容易邀请来的区域大国,楚国给耍了。

我也很期盼宋襄公成为霸主,因为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我们的历史有可能会改写,甚至不会那么充满血淋淋的残酷。

仁义是宋襄公追求的,他对霸主的定义是:仁义。

奈何讲求实力的世界不给宋襄公实现抱负的机会,甚至是狠狠的嘲讽他一把,两把,三四把。

仁义大旗被渡河的楚军夺了去,赤果果的讥讽食古不化的宋襄公,嘲讽着他只注重形式而非实质的努力。

一巴掌打醒了宋襄公,却永远打不醒和宋襄公做着类似梦幻的后人。

但愿人间少些宋襄公,多一些楚庄王之类的吧。

一家之见,仅供交流。


鸿哥iouyh福小铺


春秋五霸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相比,宋襄公称霸不成,反而被楚国利用,军事上不能树威,国力上缺少支撑,把宋襄公列为霸主显得成色不足,故而很多人对这个"春秋五霸"说法不能认同。但我认为宋襄公可以算霸主。

首先,如果说中原霸主,秦穆公也不够格,但秦穆公帮助晋国平定了内乱,宋襄公也助齐国定内乱。秦穆公可以算霸主,为什么宋襄公不能?

其次,秦穆公想成为中原霸主,被晋国所阻,宋襄公想成为中原霸主,被楚国压制,情况类似。

再则,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宋襄公仍然可以践行仁义,虽然失败但很珍贵,也是那个时代的亮点。


羽书迟


诚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以称霸为荣。像著名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都是当时所公认,也是历史所承认的春秋霸主。然而,对于“春秋五霸”的观点,史学界并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的霸主地位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而他们在当时的影响力也足以配得上霸主的称号。剩下一个位置,众说纷纭。其中最有争议的当属宋襄公了。


关于宋襄公称霸的观点,大概就是因为齐国内乱,宋襄公率领四国联军,帮助齐国稳定政局,拥立齐孝公的事了。从这件事后,宋襄公开始有些膨胀,想象着能够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一度和楚国争锋,然而却败仗连连。“泓水之战”的仁义行为,更是令人哭笑不得,也是在这场战争中负伤,一年后宋襄公死去。在历史上,宋襄公曾学习过齐桓公的诸侯会盟,只不过大多数国家都不大给面子,只来了几个小国。所以说,宋襄公是没有称霸过的,只是在自己心里称霸了一回罢了。宋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不管哪一方面都没有达到能够称霸的要求,就这样一位天下人都不承认的霸主,又怎么能算数呢?

我是小逸聊史,品读古今史实,探讨人生哲理,感谢小伙伴们阅读观看,如果觉得小逸说的有道理,求大家动动小手,点点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