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看待宋襄公的仁義?

尚宮女史


宋襄公因為讓國於兄、泓水之戰等事情,一直都是被天下人恥笑的對象,人們說他愚蠢,將自己的王位讓給兄弟,又說他不自量力,企圖以宋國一個小國的實力稱霸諸侯,甚至出兵楚國。儘管遭受了如此多的非議,但是依然有不少人對其進行褒揚。這其中便有司馬遷。司馬遷:“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同時司馬遷還認為宋襄公算得上是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在歷史上所遭受的評價呈現出兩極分化。有的人對他評價很高,也有人說他虛偽、假道學。宋襄公不算聰明也不算愚蠢,就是一個守舊的人,喜歡按照規矩來做事,但就是他喜歡按規矩,所謂的“仁義”,其實將宋國推進了一個難以自拔的火坑。宋襄公,名茲甫。宋襄公是家裡的嫡子,他原本還有一個哥哥叫做目夷,但因為宋襄公是嫡出,因此王位繼承非他莫屬。但宋襄公卻不接受,堅持要將王位讓給目夷,並讓宋桓公將這個想法傳達給了目夷,目夷也不接受這個想法,認為宋襄公比他自己更“仁義”,宋襄公僵持不下就只好勉強答應了。

宋襄公被司馬遷列為春秋五霸的原因,是因為宋襄公的仁義之舉,他不僅要將王位讓給目夷,還在對外的外交、軍事上也採取仁義的手段,這是司馬遷佩服他的原因之一。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伐鄭,前來幫助鄭國的楚國交戰,宋國是個小國,實力本來就不怎麼強,還主動挑戰楚國,簡直是自討苦吃。

“泓水大戰”,宋襄公遵守“仁義”的原則,緊守“軍禮”,奉行“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原則。在交戰的時候,宋襄公堅持讓楚國先排兵佈陣以後,自己才出兵迎戰,結果可想而知,楚國打敗了宋國,宋襄公就成為了楚國的俘虜。最後還是在魯國的調解下,放回了宋襄公,宋襄公的這次行為顯得很窩囊,也給天下人留下了笑柄。宋襄公的失敗,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古人之所以將他列入春秋五霸,是為了告訴後人,從春秋時代開始,貴族戰爭的時代,結束了。

宋襄公能夠位列春秋五霸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他幫助平定了齊國的內亂。齊桓公晚年,奸臣作亂,諸公子爭位,一個好好的齊國就被王位爭奪搞得亂七八糟,在這些皇子當中,公子昭是齊桓公託付給宋襄公的,宋襄公欣然接受囑託,並在齊國內亂之後,幫助齊國公子昭號令諸侯國,將公子昭送回齊國即位。雖說這件事並沒有得到太多諸侯國的響應,卻成功地增強了宋國的國際影響力。有了國際威望加上本來還算有點實力的宋國,宋襄公企圖爭霸諸侯,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但是宋襄公根本就沒有遠見,試圖走齊桓公稱霸的老路線,但是卻偏偏用錯了方法要以力服人,因此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威信力急劇下降。齊桓公當年又是奔走又是組織軍隊,花了幾十年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反楚聯盟,而宋襄公竟然想試圖聯合楚國,藉助楚國的力量稱霸。其實,只要用心思考下,便可以得出結論,楚國是怎麼也不肯真心誠意幫你的。一個小小的宋國,實力尚且不如自己,楚國才不願意幫助一個小國成就霸業。而此時的宋襄公卻不知道聯合齊國共同對抗楚國,反而拋棄了齊國聯合楚國爭霸,這是十分錯誤的方法,這樣一來,直接導致了楚國對宋國的起兵。

後來諸侯會合,楚國和宋國結怨。回國後,宋襄公要攻打鄭國,原因是鄭國支持楚國稱霸,目夷再次勸阻,但宋襄公不聽還大打出手。“泓水大戰”,宋襄公恪守“仁義”的信條,遵守“軍禮”,奉行“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原則,被楚軍打得一敗塗地,受到了天下人的恥笑。雖然宋襄公的做法被後世人稱為愚蠢,但是在很久之前,無數的君王和將領都是像宋襄公這樣作戰懂得謙讓、禮讓,講究先來後到,追求仁義等,唯一不同的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宋襄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老一套已經不適用了。但是他良好的品德和操守,還是應該加以肯定的。


詩雨花魂


說起宋襄公,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他與幾位霸主卻不同,備受詬病,很多人認為他稱不上霸主的盛名。毛澤東評價宋襄公的仁義是一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但是歷史學家柴宏傑認為宋襄公的愚蠢仁義詮釋了中國古代的貴族精神。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他的“仁義之舉”,具體分析他的仁義。

一、宋襄公豎起的“仁義之旗”

這要從宋國與楚國的弘水之戰談起。當時,宋國國力相對楚國來說比較弱,兵力較小,在與楚國在弘水邊對峙的時候,手下人公孫固對宋襄公說咱們現在相對弱勢,不如和楚國講和。可是宋襄公不以為然的說:”楚國雖然現在兵強馬壯,可是缺乏仁義。我們雖說兵力少,但是我們是仁義之師,不義之師怎麼能夠勝過仁義之師?“同時,宋襄公命手下特意製作了一面大旗,上面休了”仁義“兩個字,決定要用”仁義“來戰勝楚國。

可見,宋襄公真的是過分誇大了仁義的力量,在軍力較弱的情況下,想用仁義來戰勝對手是多麼的荒謬。

二、宋襄公打仗過程中的”仁義之舉“

在戰場上,宋國軍隊已經排兵佈陣,嚴陣以待,楚國軍隊準備渡過泓水來交戰。此時,宋國的軍官對宋襄公說:“楚軍比我軍人數多,我們應該趁他們正在渡河的時候發起進攻,那樣楚軍必敗。”可是”仁義“的宋襄公卻回答說:“不行,那不符合戰爭規則。指著戰車上的仁義之旗,說:“人家現在連河也沒渡過,現在開始進攻我們算什麼”仁義之師“?過了一會,楚國軍隊已將過河,手下人勸說道:”現在趁楚國人還沒有排好陣,布好兵,現在襲擊可以取勝。“宋襄公很生氣的說人家現在還沒有排兵佈陣,我們現在進攻算什麼仁義之師。

結果是等楚軍全部渡過河後雙方才開戰。宋軍因寡不敵眾,落得大敗,宋襄公也受了傷,第二年悲慘地死去。

戰爭就是為了追逐勝利,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後來的孫武的《孫子兵法》中的很多計策不也說明了這一點嗎?但是宋襄公卻一直用他所謂的仁義之舉來打仗作戰,到頭來終究會一敗塗地。

後來在抗日戰爭期間,毛主席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語錄,叫做“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可見,毛主席真的是一針見血的戳中要害,評鑑了歷史,完成了著名的著作《論持久戰》,充分論述了敵我雙方的具體形勢,最終取得了中華名族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後來,這個宋襄公仁義寓言也被選進了中學課本,成為國人都知道的著名歷史人物。


峰哥談史


話說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不自量力的邀請各個國家開大會推選盟主。其中生死看淡,不服就乾的大牛人楚國國君楚成王那是相當看不順眼這個以老大自居的二世祖,遂在大會上不顧形象的與其互懟了起來。擅長講大道理,打嘴仗的宋襄公口沫橫飛,振振有詞,憋得楚成王臉紅脖子粗,瞪著眼睛乾著急。

本以為即將贏得這場盟主選舉辯論會大勝利的宋襄公卻萬萬沒想到,擅長野路子毫無章法可循的楚成王卻忽然一聲令下,赤裸裸明晃晃的將其抓回楚國囚禁了起來,直到當年冬天才被釋放。

“世上竟有如此不講信用,厚顏無恥之人!我一定要滅了楚國!”回到宋國後的宋襄公暴跳如雷的對著兄長目夷發洩道。

“開會之前,我就三番五次勸你多帶兵馬以防萬一,可你偏是不聽呢!再說了,宋國本身是個小國,小國要爭當霸主定會招來災禍。哼!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吧!”垂手而立的目夷沒有回應宋襄公,只是在內心默默的嘀咕著。

“出兵楚國,你有什麼高見嗎?”宋襄公喘著粗氣,盯著一言不發的兄長目夷問道。

“楚國勢大,戰則不利,國君不如養精蓄銳,徐徐圖之,或可先從楚國的附屬國鄭國處謀劃下手。”目夷知道宋襄公惡氣難消,但又怕他真的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影響了宋國,遂折中提議道。

“好,就先打這個狗傍人勢、狐假虎威的倒黴小鄭國吧!”

“國君,臣的意思是從鄭國處算計不戰而屈人之兵,並非要用武力解決爭端啊!”

“莫再多說,我計議已定,你且退下吧!”宋襄公不耐煩的揮揮手。

“臣告退!”目夷無可奈何的搖了搖頭,已經預感到了夕陽西下,落日將近。

果不其然,宋襄公雖然領軍痛扁狂毆了鄭國一頓。但鄭國的大哥楚國不幹了,敢在眾目睽睽之下欺負我的小鄭,那就是不給我老楚面子,我若不插手,以後豈不是在社會上很難立足,以後還有哪個小弟敢跟著我混日子了!打!必須打!誰也不懼的楚成王於是馬上派出大將成得臣出兵宋國,兩軍對峙在泓水兩岸。

接下來,就是蠢萌的宋襄公的表演時刻了。

起初,楚軍忍不住率先強渡泓水河,不能說手忙腳亂,但起碼也是防備鬆懈。目夷見此不可多得的良機,便對弟弟進言道:“楚兵多而悍,可以趁他們渡河之時偷襲。”

善於裝X的宋襄公此時卻君子堂堂,一身正氣的說道:“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時攻打呢?”不才在此嘆道:大哥,你這是在殺人不眨眼的戰場啊!楚成王抓你進籠子的事兒,你是不是都就飯忘了呀!性命攸關之際,殺伐決斷之時,你卻讓跟你一起拼命的兄弟們被迫搭上身家性命和你玩起了“道義規矩”,真是讓人大寫的“佩服”,歎為觀止,真乃蠢萌屆冉冉升起的一顆璀璨新星啊!

目夷聽了弟弟這番高見,一口老痰卡在喉嚨眼裡,險些憋昏了過去。“罷罷罷,休休休,大勢已去,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吧!”

高風亮節的宋襄公等到楚軍完全過了河,完全布好了陣,這才整了整鎧甲,字正腔圓的下令道:“可以進攻了。”

彪悍的老楚可沒宋襄公那般偽善,他們一衝而上,毫不含糊,大敗宋軍。中了劍傷的宋襄公不思悔改,還在大臣將領面前面不改色,一身是理的侃侃而談:“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不應該攻擊受傷的敵人和老年人,即使寡人的宋國要滅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啊!寡人要以德服人!”裝X到此程度境界,實已難辨真偽!

此即後世“仁義之師”典故的來源。


花千樹下侃歷史


宋襄公,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仁義故事就不多說了,仁義思想受那個時代限制,那時代講究先禮後兵,交戰雙方對戰車的御車者不殺,對戰俘不殺,攻打一方遇敵國君主還要行臣子之禮,交戰雙方約好戰場,雙方對陣戰車、人數要雙等,違反上述規定不但會被諸侯鄙視還會不容於諸侯。宋襄公春秋時期的仁義在某些方面也詮釋了中國古代的貴族精神。這種仁義禮樂是人性光輝的體現,但戰爭作為政治的延續,在戰爭中講仁義,講人性,有點可笑。他的仁義只對大國而不對小國講。他對齊、楚、晉講仁義,在這方面不敢有失,而對周邊的小國則從不講仁義而且任意胡為。因為他知道大國不好惹,於是每在對大國的外交上,他都打出仁義的旗號,企圖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制約大國。他或許知道不這樣他會輸得更慘。所以,他的仁義是很虛偽的。


今朝隨想


我曾經回答過類似問題。我觀點沒有變,他的“仁義”可笑至極。

這裡有個問題,他可笑在哪。好多人都說他遵守規則,堅持仁義道德,只是被壞人欺負了。我剛剛還看到有一位仁兄拿擠公交車舉例子。只能說你們和宋襄公一樣可笑,為自己的失敗找一個好聽的藉口罷了。邏輯也簡單,一個廚子做飯難吃的要死,非說因為自己愛護小動物爾不忍。你們覺得有用嗎?宋襄公是一個君主,君主的道德和仁義在於讓自己的子民安居樂業,在於不讓自己的士兵白白送死。

小白稱霸之後,天下羨慕的君主很多。茲普也是他的粉絲,他聽了小白的話要“仁義”。但他內心遵循的不是“仁義”其實是“成功學”。說他仁義的人,去和死去的鄫國國君談談人生吧。沒有實力就去稱霸,國家被搞得亂七八糟。說他仁義的人,也可以和那些丈夫戰死沙場的寡婦們聊聊天。

是的,宋襄公只是一個被勵志故事催眠了的少年,他聽了太多的《小白傳》,但他沒有那個能力。他在創業的道路上敗的很慘。當他回望自己的道路,卻又無力承擔自己的責任。“仁義”這塊遮羞布就這麼被他用了兩千多年。

現在看看網上那些擔不起責任的“宋襄公”們,不也很多嘛。至少在我之前回答問題的都是。


笑千山1


用今天眼光看逝去的歷史人物會欠缺公允,宋襄公那時代講究先禮後兵,那時代交戰雙方對戰車的御車者不殺,對戰俘不殺,攻打一方遇敵國君主還要行臣子之禮,交戰雙方約好戰場,雙方對陣戰車、人數要雙等,違反上述規定不但會被諸侯鄙視還會不容於諸侯。不瞭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去評論過去會出現誤解。


正理歪道


春秋爭霸,那是奸雄、梟雄的戰場;禮義恭讓是爭霸文事方面的工具。宋襄之禮義雖尊古法,卻不適時事,千古之愚,宋襄為首。

再者,禮出於聖人以教化萬民,及於百姓以定綱常倫理、分尊卑次序,用於君主以承天之德,撫育生靈,以文飾正,統御百姓。兵者,詭道也,行殺伐之事,拼詭譎多變之能,非仁義能度之,禮法以束之。宋襄之愚,不知兵也。


飛熊148500199


古人應該還是認可他這種仁義的,與他並稱的其他霸主都是勝利者,唯獨他是個戰敗者,他唯一的亮點就是遵禮儀。但是即便是古人也沒提倡要學他,這說明古人還是有點良知的,因為在規則得不到維護的前提下宣傳遵守規則的好處本身就是是在坑人,為惡之大莫過於此。


用戶不一樣的看法


他那時候講仁義別人笑話他,春秋以前打仗可不就是那樣嗎,只是後來人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慣了,大家認為宋襄公成了另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