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宋襄公?

1029417316


宋襄公,就是曾經被寫進了中學課本那個“愚蠢”的春秋國君。

而且在後人眼中,宋襄公不僅愚蠢還“沽名釣譽”“假仁假義”。

春秋時的宋國算是次強國

茲父是宋襄公還沒當上國君之前的名字,他上面還有個小老婆生的哥哥目夷。

在宋襄公老爹宋桓公還沒死的時候,目夷就是有名的賢人。

宋襄公還算有自知之明,要求老爹把太子的位置傳給目夷。

他給出的一個理由是“盡孝”,說母親在衛國,我準備去給她養老送終。

不過他哥哥目夷也確實很賢良,知道這個事後,自己先跑了,跑之前他還誇弟弟:“茲父能以國讓之,仁孰大焉?”

一看哥哥跑了,宋襄公也跟著跑了。

周禮下的軍事法《司馬法》開宗明義指出: “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

不過宋襄公肯定也沒想到,幾千年後,他就被定性為虛偽,成了“沽名釣譽”的演技派代表人物。

怎麼說呢,宋國好歹是一個春秋大國,地位怎麼也比孔融讓的那個梨強吧。

等宋襄公繼位之後,當時的霸主齊桓公把太子託付給了宋襄公。

看來宋襄公的仁義孝名聲在那個時代還是很被人敬重的。

結果齊桓公病重,幾個兒子打起來了,最後春秋第一個霸主居然被餓死了。

為了“假仁假義”,宋襄公就帶兵平定了齊國內亂,完成了死人的囑託。

宋襄公的“演技”讓他成了當時的明星,但是因為他的“愚蠢”,名聲臭了很多年。

當時有個蠻夷叫“楚”,總來中原搗蛋。

宋襄公就和他約在弘水打一仗。

楚軍人多,但是宋襄公不怕,因為我高舉著“仁義”的大旗。

手下大將看到楚軍渡河就勸宋襄公,“可半渡而擊”。可是他不幹,因為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 ”。

楚軍過河了,手下勸他趁亂攻擊。他不幹,因為“君子不重傷(不再次傷害受傷的敵人)、不擒二毛(不捉拿頭髮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於險隘中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的敵人)”

然後,奉行周禮之下戰爭法的宋襄公因為仁義沒打過蠻夷,而且還中箭了。

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宋襄公陵

後世很多人人嘲笑宋襄公愚蠢,還好,我有個也是活在很久以前的知音叫司馬遷。

他在《史記》裡說:“襄公之時,修行仁義……”,“……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就是說雖然宋襄公失敗了,但是很多君子認為他的“愚蠢”值得讚揚,他們感嘆在禮義缺失之時,只有宋襄公還秉持禮讓精神。

仁、義、禮、讓,司馬遷的關鍵詞應該道出了那個時代男人的擔當和責任了吧。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不過一想到現在成了“愚蠢”的代言人,宋襄公,想必死也不安生吧。


遼風物語


周武王伐紂,商紂王自焚於鹿臺,商朝滅亡。周武王分封紂王的兒子武庚管理商族舊部,不料他在武王死後不久勾結周武王的三個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叛亂,周公旦歷時三年平亂,周朝終於恢復了太平。



平叛後武庚已死,但商族諸部還需有人管理。最後成王封紂王的長兄微子啟於宋,管理殷商諸部。封爵為公爵,微子啟即為宋國的第一任國君。



宋國位於河南商丘,周邊小國林立,在西周時期,周王是天下共主,權威還在。各國間倒還相安無事。到了周厲王時期,由於他不事政事,橫徵暴斂,國人起來趕走了他。這即是歷史上的“國人暴動",發生於公元前841年,也是中國歷史有明確記年的開始。 從此以後,周王失掉了民心,其後的周幽王更是直接將江山玩完,西周滅亡。

平王被迫東遷洛陽。東遷後的周王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但已失掉了權威。於是幾個較強的諸侯國國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號令天下諸侯。此時的周王只能詔告天下,認可此事。先是齊桓公成為了霸主,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召集衛國、曹國和邾國等人馬打到齊國,齊人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向來叛逆的楚國交戰,結果被楚國所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再一次與救鄭的楚國相遇。泓水之戰中宋襄公完全可趁楚國渡河中立足未穩之時發動進攻,但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軍渡完河整理好隊形後再戰,結果身受重傷大敗而歸,次年傷重而亡。



宋襄公為了愚蠢的"仁義"送了命,也成了千古的笑柄。


行雲流水1437995


現在人對宋襄公的評價多是基於《史記》中司馬遷的論斷及毛澤東“蠢豬似的仁義”

但是我總感覺這都是基於大國的心態來論述一個小國的志向。如果讓我評價宋襄公,我會認為他是一隻“有鴻鵠之志的燕雀”。

“仁義”是宋襄公競選“霸主”的口號,作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在政治目的達成之前,自己打臉是萬萬不能的。細讀歷史可以發現,宋襄公無論幹什麼,都會把仁義放在嘴邊,就連打了敗仗,也要強調一下這是“仁義”的敗仗,這明顯是很合格的政治家嘛。 春秋早期不同於後來,大國同小國之間的實力差距並不大,幾個小國聯手擊敗一個大國是並非難事。


驚山鳥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宋襄公作如下評論: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同時司馬遷認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用現代的眼光看來,宋襄公在春秋亂世中不切實際地空談古時君子風度,為了守迂腐的信條在政治軍事鬥爭中處處被動,並且把仁義濫用在敵國甚至是敵軍身上,以至數次受辱。宋國是小國,宋襄公打了敗仗,證明他對仁義還理解不到位,或者說對自己的實力還不清楚,若宋有後來秦國的實力再講仁義必然稱王,而且不只二世。但是宋襄公不肯埋頭髮展,他也曾說齊桓公用管仲20年稱霸,而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寬而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中國人文歷史徽鑑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宋襄公作如下評論: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同時司馬遷認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用現代的眼光看來,宋襄公在春秋亂世中不切實際地空談古時君子風度,為了守迂腐的信條在政治軍事鬥爭中處處被動,並且把仁義濫用在敵國甚至是敵軍身上,以至數次受辱。宋國是小國,宋襄公打了敗仗,證明他對仁義還理解不到位,或者說對自己的實力還不清楚,若宋有後來秦國的實力再講仁義必然稱王,而且不只二世。但是宋襄公不肯埋頭髮展,他也曾說齊桓公用管仲20年稱霸,而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寬而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阿鋒8858


宋襄公被稱為“宋襄之仁”。理想主義踐行者

  • 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過分迀腐,而招致大敗,後世同而譏為“宋襄之仁。”
  • 宋軍於泓水之濱嚴陣以待,雞嗚時,楚軍尚未渡河完畢,大臣將士們都將進攻,被襄公阻止。辨稱“乘人之危,不是王者之風,交戰時,絕不及敵人處於劣勢而乘危攻擊。”
  • 就實際利害來衡量的話,事關國家生死存亡,大臣將士們做的正確。難怪襄公理想主義會被後人以實利觀點而嘲諷。也就是襄公對敵人施予不必要的仁,慘遭敗績遷腐作風。
  • 宋襄公曾經想將太子位讓給他庶兄目夷,雖然他的父親不允,可在各國當時襄公此舉被傳為美談。
  • 司馬遷及一些史家,對襄公作風給予不同評價:認為襄公是一個尊重禮義的仁德君子。
  • 春秋時代,孟子喻其為“無仁義之戰。”或許能給仁義之人一些安慰吧。


仁義仁德之舉要推崇,但要識大體識大局,才真真能施行其含義。

我的小悟


宋襄公因為讓國於兄、泓水之戰等事情,一直都是被天下人恥笑的對象,人們說他愚蠢,將自己的王位讓給兄弟,又說他不自量力,企圖以宋國一個小國的實力稱霸諸侯,甚至出兵楚國。儘管遭受了如此多的非議,但是依然有不少人對其進行褒揚。這其中便有司馬遷。司馬遷:“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同時司馬遷還認為宋襄公算得上是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在歷史上所遭受的評價呈現出兩極分化。有的人對他評價很高,也有人說他虛偽、假道學。宋襄公不算聰明也不算愚蠢,就是一個守舊的人,喜歡按照規矩來做事,但就是他喜歡按規矩,所謂的“仁義”,其實將宋國推進了一個難以自拔的火坑。宋襄公,名茲甫。宋襄公是家裡的嫡子,他原本還有一個哥哥叫做目夷,但因為宋襄公是嫡出,因此王位繼承非他莫屬。但宋襄公卻不接受,堅持要將王位讓給目夷,並讓宋桓公將這個想法傳達給了目夷,目夷也不接受這個想法,認為宋襄公比他自己更“仁義”,宋襄公僵持不下就只好勉強答應了。

宋襄公被司馬遷列為春秋五霸的原因,是因為宋襄公的仁義之舉,他不僅要將王位讓給目夷,還在對外的外交、軍事上也採取仁義的手段,這是司馬遷佩服他的原因之一。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伐鄭,前來幫助鄭國的楚國交戰,宋國是個小國,實力本來就不怎麼強,還主動挑戰楚國,簡直是自討苦吃。

“泓水大戰”,宋襄公遵守“仁義”的原則,緊守“軍禮”,奉行“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原則。在交戰的時候,宋襄公堅持讓楚國先排兵佈陣以後,自己才出兵迎戰,結果可想而知,楚國打敗了宋國,宋襄公就成為了楚國的俘虜。最後還是在魯國的調解下,放回了宋襄公,宋襄公的這次行為顯得很窩囊,也給天下人留下了笑柄。宋襄公的失敗,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古人之所以將他列入春秋五霸,是為了告訴後人,從春秋時代開始,貴族戰爭的時代,結束了。

宋襄公能夠位列春秋五霸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他幫助平定了齊國的內亂。齊桓公晚年,奸臣作亂,諸公子爭位,一個好好的齊國就被王位爭奪搞得亂七八糟,在這些皇子當中,公子昭是齊桓公託付給宋襄公的,宋襄公欣然接受囑託,並在齊國內亂之後,幫助齊國公子昭號令諸侯國,將公子昭送回齊國即位。雖說這件事並沒有得到太多諸侯國的響應,卻成功地增強了宋國的國際影響力。有了國際威望加上本來還算有點實力的宋國,宋襄公企圖爭霸諸侯,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但是宋襄公根本就沒有遠見,試圖走齊桓公稱霸的老路線,但是卻偏偏用錯了方法要以力服人,因此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威信力急劇下降。齊桓公當年又是奔走又是組織軍隊,花了幾十年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反楚聯盟,而宋襄公竟然想試圖聯合楚國,藉助楚國的力量稱霸。其實,只要用心思考下,便可以得出結論,楚國是怎麼也不肯真心誠意幫你的。一個小小的宋國,實力尚且不如自己,楚國才不願意幫助一個小國成就霸業。而此時的宋襄公卻不知道聯合齊國共同對抗楚國,反而拋棄了齊國聯合楚國爭霸,這是十分錯誤的方法,這樣一來,直接導致了楚國對宋國的起兵。

後來諸侯會合,楚國和宋國結怨。回國後,宋襄公要攻打鄭國,原因是鄭國支持楚國稱霸,目夷再次勸阻,但宋襄公不聽還大打出手。“泓水大戰”,宋襄公恪守“仁義”的信條,遵守“軍禮”,奉行“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原則,被楚軍打得一敗塗地,受到了天下人的恥笑。雖然宋襄公的做法被後世人稱為愚蠢,但是在很久之前,無數的君王和將領都是像宋襄公這樣作戰懂得謙讓、禮讓,講究先來後到,追求仁義等,唯一不同的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宋襄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老一套已經不適用了。但是他良好的品德和操守,還是應該加以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