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舊食記》口味故鄉來

中國人嗜吃、敢吃、善吃,被譽為吃的王國。林語堂先生用一言以蔽之:“凡是地球上能吃的東西我們都吃。”美食家眼中的《紅樓夢》,滿篇都是美味佳餚。舌尖上的中國題材引出一波又一波熱潮。吃體現出人生態度,折射出風土人情,託寫出生活享樂。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舊食記》口味故鄉來

吃從來沒有離開過文學家的筆。我讀過的還想得起的文章有夏丏尊的《談吃》、葉聖陶的《藕與純菜》、老舍的《落花生》、朱湘的《咬菜根》、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劉紹棠的《榆錢飯》、逯耀東的《只剩下蛋炒飯》。印象裡現代以來寫吃最出名的作家是周作人和梁實秋。我愛讀的卻是豐子愷的《吃瓜子》和魯彥《故鄉的楊梅》。這些“吃著”依然長留在我心裡,無他,我也好這一口是也。

收到我的朋友楊蔭凱在春風文藝出版社新出的《舊食記》一書時,立馬引發了我的閱讀興奮點,一篇一篇地讀下來,他觀察的細膩、記憶的深刻、敘述的周致令人口咽生津,真想大快朵頤。

在《姥姥的醉棗》裡他饒有興味地回憶道“打棗的過程愉悅而簡單,先是在棗樹下面的地上鋪一層塑料布,舅舅站在一個高高的凳子上,手裡拿著一根長長的竹竿輕輕敲打掛滿棗子的枝條。隨著竹竿的揮動,棗子如雨點般掉落到塑料布上併發出悅耳的啪啪聲響,掉落的葉片也如飛舞的小傘,旋轉著飄落而下。”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舊食記》口味故鄉來

打棗子

在《鮮嫩的烀苞米》裡他老道地回想“烀苞米時不能把包裹苞米棒子的葉子全撕掉,最好是留下最裡面的兩層葉子,因為這樣煮出來的苞米味道才更濃郁!”在《舍不掉的野菜》一文他科普似地說“婆婆丁(城裡人叫浦公英)、白花菜(城裡人叫薺菜)和苣蕒菜(又名敗醬草)往往是地裡最先出現的野菜,也是味道最好的,它們翠綠而美麗,圓盤狀排列的肥大葉片宛若綠色菊花綻放在田野上。”這些句段象珍珠般散佈在書中,讀來讓人動顏捧腹、注目神往、憶苦思甜……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舊食記》口味故鄉來

烀苞米

體悟文字,放飛想象,肌理裡侵透的是包裹在舊食記裡的親情溫馨。看著文尾標註的“陪女兒上美術課之際”“等待孩子下課的間隙中”“陪女兒上外語課之際”,就讀懂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自2012年以來,利用陪女兒上課以及出差乘飛機、乘火車的間隙,我把記憶深處的那些童年美食和趣事一點點挖掘出來並付諸文字。”這並不是為的打發時間,而是因為“9歲的女兒近兩年來一直追蹤著我的這些小文章,幾乎每篇必讀並津津有味地與我討論一些具體細節。”這種交融、這種傳承、這種情感,何其難覓、何其珍貴、何其感人。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走過來的人,看完45篇文章,還會為作者父輩們在艱難困苦中改善生活的樂觀所打動。姥爺、姥姥、父親、母親在忙完集體生產後種菜、磨面、包餃子、做年飯、殺年豬,為了小孩子能吃上心儀的糖果,親自動手做出了“穿著幸福的冰糖葫蘆”,為全家人過好年端上了“壓桌菜——小雞燉蘑菇”,以及“東北皮凍”給作者留下的“揮不去的父愛印象”……。長輩們為了全家人生活得更好穿梭忙碌在吃上的身影永駐作者心田,也為讀者刻畫出了一幅幅人間珍愛圖,更給人們展現了中國人不畏艱難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舊食記》口味故鄉來

東北皮凍

一頁一頁地讀著,書中雖然寫的是舊食,也許是文字清新俊朗,也許是敘事率真樸實,也許是美食情趣誘人,一點也沒有陳舊感。作者聲稱“東北人生活在冰天雪地和白山黑水之間,天生的豪放粗獷,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就不是江南人那般軟玉溫香與精雕細琢。”我卻不以為然。書中寫的東北菜,南方人並不陌生,書中所道出的做工,更不輸給南方人的講究。野菜、烀苞米、鮮蘑菇、粽子、酸棗、水豆腐、花生餅、爆米花,哪樣不是呼之欲出的南北通吃?哪樣不能牽扯出中華民族息息相通的文化情結?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舊食記》口味故鄉來

自然,口味故鄉來是永恆的。鄉音、鄉情、鄉景、鄉鄰,落得最實的是鄉吃。談到吃,總能引發我們的心靈動感和鄉愁記憶。儘管漂洋過海的中餐館並不正宗,卻也成為去國懷鄉的中國人認知祖國的別樣選擇,為生存發展走南闖北的人們,也常常相聚於家味餐館寄託鄉思,尋找心靈的慰藉。鄉愁這個話題時下被弄得很神聖很玄乎很寬泛,究其實,都植根在打小養成的家鄉口味。吃上家鄉菜,鄉愁心中來,古今中外與富貴窮賤概莫能外。


我們的日子總是在被請吃與請吃中折騰。“食色性也”是人們用以寬慰自己的祖訓,“民以食為天”是對治國理政者的告誡,“要想奪得一個人的心,先要佔領一個人的胃”是當下指導愛情的“心靈雞湯”。這麼地道下來,吃是何等的有歷史、有價值、有品質、有意義。此時此刻,我真為儲藏著百姓生存和童年生活美好記憶的《舊食記》問世叫好。我盼望著蔭凱兄繼續寫下去,為我們寫出時代的新食記來。

對了,依然要找那位得過法國普羅旺斯——聖雷米繪畫導師獎的美女畫家吳九沫來配圖噢!

原標題:口味故鄉來——散文集《舊食記》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