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老城:局後鐵安裡的歷史記憶

吉林老城:局後鐵安裡的歷史記憶

在吉林市火車站廣場北側,吉林鐵路分局辦公樓高聳的古老塔樓守望著一片樓宇錯落的居民小區。小區正式名稱叫做鐵安裡,而鐵路職工和家屬習慣稱呼這裡為局後。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小區內仍是由排列整齊的二層紅磚居民樓構成,稍加留意,不難發現是間洋溢著滿滿的日式建築氣息。細究歷史更會驚訝地發現:這片居民區幾乎是吉林城最早的成規模的住宅小區。

當吉林城崛起于山水之間的河谷地帶,五街四行車馬喧闐之時,鐵安裡這一帶還是東關外“向陽屯”寧靜的村屯野地。1912年10月22日,伴隨著始於晚清成於民國的吉長鐵路正式通車,火車站也在向陽屯的菜地農田上拔地而起。不過那時候,吉林城只有一條通往長春的吉長鐵路,火車站還沒有鐵路樞紐的地位,甚至連鐵路的管理機構吉長鐵路總局也設在長春。

二十世紀之初,鐵路作為交通運輸近代化的重要標誌,對經濟的發展的作用極大。這使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鐵路路權一直垂涎三尺,特別是野心勃勃的日本。在吉林,日本要麼通過投資控制路權(如吉敦線,吉林至敦化的鐵路),要麼阻撓中國自己修建鐵路(如吉海線,吉林至海龍的鐵路,海龍即今日的梅河口)。總之,為鯨吞東北鐵路的路權,日本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九一八事變後不久,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的代言人“滿鐵”便急不可耐地大肆劫奪鐵路這一交通命脈的控制權。1931年11月1日滿鐵總裁內田康哉與投敵叛國的漢奸熙洽簽訂了一系列契約,吉林省境內的鐵路,包括吉長、吉敦、吉海諸路的全部經營權,敦圖、拉濱等鐵路的修建權全部交給“滿鐵”。(《吉林市發展史略》)隨即,為了更便利地掠奪豐富的資源,把東北建成全面侵華的基地,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開始瘋狂地殖民建設,這其中自然包括鐵路線及其附屬建築。


吉林火車站一帶就是在此時開始了自清末建設東關日本商埠後第二輪大規模的新城區開發。1935年,由日本人村上次野設計的東洋式建築吉林鐵路局大樓正式落成。同年9月1日,新京鐵路局遷至吉林,改稱吉林鐵路局,吉林城遂成為全省鐵路運營、管理、建設的中心。吉林火車站也因有單獨直達哈爾濱、圖們、瀋陽、長春的鐵路線路,而一躍成為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

除了修建鐵路局大樓,日本侵略者還在鐵路局以北鐵路兩側區域規劃了許多棋盤狀的街道。其中鐵路局以北、鐵路線西側有三縱十一橫共計十四條主要街路。三縱自西向東為:朝日街(今中興街)、大和街(今鐵安裡衚衕)、敷島街(今新興街);十一橫:按日式街路命名習慣,以鐵路局北側第一條衚衕為鐵安裡一條,依次向北直至今昌邑區第三實驗小學(原吉鐵一小)附近的鐵安裡十條。其中鐵安裡八條和鐵安裡九條之間夾著西北康路(今延安街)。十四條道路街路齊整,配有現代化的下水管網和街邊綠化,這在吉林城尚屬首創。

吉林老城:局後鐵安裡的歷史記憶

池宮城晃先生80年代拍攝的鐵安裡舊影

同時,為解決大批陸續來吉的日本僱員的居住問題,1937年吉林鐵路局先後興建了供局高級官員居住的鐵安裡住宅區,和供官員居住的北寧裡住宅區(《昌邑區志》)。其中鐵安裡住宅區是以當時的大和街為中軸線,自鐵安裡一條到鐵安裡十條區域內一系列日式民居建築。《吉林房地產志》記載:鐵安裡住宅建於1937年,使用面積37500平方米,共70棟……全部是二層紅磚樓房。公共樓梯,前後樓門相對、貫通。多為一家一廚,廁所大部分為兩家公用。有凸出的三角形窗戶,也有不凸出的狹窄窗戶,還有一些凸出的寬大窗戶(俗稱大陽光室,即四四方方的陽臺)。木地板,幾乎每戶都有一個寬綽的拉隔(裡面可以放衣物、也可睡人)。木屋架,磚木結構……

除了上述記載,針對鐵安裡住宅的建築特點還需若干補充:直到今天,鐵安裡衚衕和鐵安裡五條的交匯處,始終有一個不大的轉盤(吉林人對街心廣場的稱呼)。鐵安裡小區改造前,圍繞這個轉盤是八座獨棟的別墅式小洋樓,其他的住宅則是多單元紅磚樓房。多單元紅磚樓沿鐵安裡一條至鐵安裡十條臨街橫向排列,每排大致四棟,即以鐵安裡衚衕為分割線,除獨棟小洋樓外,東、西兩側各兩棟。另外,在人民醫院(鐵路醫院)老門診樓前左側還曾建有一處洋氣的平房(70年代前醫院的中藥加工房),為偽滿吉林鐵路局日方局長的住宅,也應算是鐵安裡住宅區的一部分。

在鐵安裡住宅區出現之前,吉林城街巷多隨山勢水流而成,幾乎沒有筆直的道路。且居民選“房場”建宅,又往往習慣自己的院牆大門比鄰家的院牆大門向前凸出一些(約0.5米),所謂“壓人一頭”,因此住宅前端的建築線步步向前,而形成相同的彎曲狀態……給街坊的規劃造成不整齊的感覺(《吉林民居》)。城內雖民宅密佈,建築式樣也有約定俗成的規矩,但是由於缺少權威部門的整體規劃和約束,且建築過程中夾雜了太多個人審美和價值取向的偏好,使得城內民居即便形制雷同,也會因無數各異的細節而不盡相同。必須承認,那些街市中的三合院、四合院中,每座房屋都是爭奇鬥豔的藝術品,可眾多房屋彙集的街坊卻無論如何也談不上是現代意義的小區。直到鐵安裡住宅區的出現,才帶給吉林城一種耳目一新的現代工業文明下的住宅新風貌。只可惜當時的鐵安裡住宅,幾乎都是日本高級僱員的居所,作為土地的主人,中國人卻無權居住。

1948年吉林城二次解放,鐵安裡小區終於回到中國人民手中,成為新中國吉林鐵路局職工的住宅。鑑於佈局合理,建築精良,在所有紅磚樓被改建之前,鐵安裡小區一直比較完整地保留著解放前的舊有風貌。行走其間,你會不由讚歎當年規劃者的用心細緻、精巧——在相對獨立、鬧中取靜的居住環境裡,住宅區還配置了宿舍、商店、學校,既滿足居住休息的需要,更滿足了職工、家屬的生活服務配套。

吉林老城:局後鐵安裡的歷史記憶

池宮城晃先生80年代拍攝的吉林鐵路局舊影

作為鐵路家屬,九十年代初,我在鐵安裡附近的吉鐵一中度過了三年難忘的學習時光,有幸目睹了鐵安裡日建住宅區的最後風彩。那時候,在鐵安裡小區南口沿著小區中軸線鐵安裡衚衕一路北行,鐵安裡一條東側是偽滿鐵路局“獨身寮”(獨身宿舍)改建的吉鐵一宿舍,這個宿舍主要是安排照顧一些外站職工居住。一宿舍旁邊是供火車乘務員休息的鐵路公寓。直到新興街口舊樓拆除,建設小商品批發城,一宿舍和鐵路公寓才一起移建到延安街。鐵安裡一條西側是一個獨立院落,在小樹林中,曾有一座獨立的日式樓房,這裡是吉鐵第一招待所,後來舊樓拆除改建新樓,成為鐵路分局老幹部活動中心。

鐵安裡二條臨街有一個長條形狀建築,是當初日本人為豐富職工業餘文化生活於1931年建造的“福生會館”,會館即劇團演出的場地和電影放映場所。1948年吉林市二次解放後,這裡成了“吉鐵業餘京劇團”的活動場所。1956年12月27日,吉鐵文化宮建成並投入使用後,因規模比文化宮小很多,鐵路職工和家屬習慣上稱呼鐵安裡二條的這個建築為小俱樂部。這座建築新世紀時尚在,被拆除之前的正式名稱為“吉鐵分局會議中心”。

鐵安裡一條、二條西端隔中興街對過,是建於1938年的朝日尋常小學(也叫吉林朝日在滿國民學校),居住在鐵安裡的日本職員子女就近在此上學。上世紀改革開放後,常有當年就讀這所學校的日本人回來尋找童年讀書時的印跡。1949年開始,吉鐵一中遷至此處,直至今日。

再向北走,就到了鐵安裡五條,偽滿時,街心轉盤雖然沒有鐵路局門前的“滿鐵公園”大,但也是一處不錯的休閒場所。解放後,鐵安裡五條的西端對過建成了吉林鐵路醫院,因規模比重慶路八角樓老鐵路醫院大(八角樓解放前曾名東洋醫院、滿鐵醫院),新落成的鐵路醫院就被鐵路職工俗稱為“大醫院”。

鐵安裡六條一號在新興街東側,原來是一趟平房,偽滿時是偽鐵路局對內商店,標準稱呼是厚生科的職工生活生計科。這個商店就是解放後吉林市六商店的前身。

偽滿時圍繞小區配置的功能服務單位主要集中鐵安裡六條以南,鐵安裡七條以北直至十條,解放前留下的單位比較少。解放後一些單位先後入駐,進一步完善了小區的生活服務功能:因用房緊張,市公安局民主街派出所曾長期使用鐵安裡七條一座居民樓的二樓,後來才搬到鐵安裡五條擁有獨立辦公場所;鐵安裡七條、八條西端街對過1966年時設立了和平副食店,因為有糖果點心、文具玩具櫃檯的誘惑,這裡很快成為周圍孩子們心中的聖地;鐵安裡十條上坐落著始建於1951年的吉鐵第一幼兒園,更是給幾代人留下了幸福美好的回憶……

解放後的鐵安裡小區居住的鐵路職工多為局機關幹部群眾:八座獨棟別墅小洋樓住的是局級、處級領導,鐵安裡二條、三條住的是中高層幹部。由於當時人多房少,即便一戶掰成兩戶住也很難滿足職工的住房需求。加之在住房分配過程中確是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導致了一些表達不滿的順口溜在鐵路職工中間流傳,其中流傳最廣的一首是:

局長住小樓,

處長住一頭,

科長住陽面,

小兵擠出油。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為徹底解決職工住房難的實際問題,當時的吉鐵分局痛下決心,對鐵安裡進行徹底改造。包括小洋樓在內,小區裡所有的偽滿建築全部被拆除,改建新式七層居民樓。吉林城最早的現代化小區舊貌換新顏,只把小區之名和中軸線衚衕的名稱留給時光,作為城市一段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

文章的簡潔版以真實姓名發表於2018年8月1日出版之《江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