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的德意志黑科技——H&K G11無殼彈步槍

20世紀60年代,各國都開始出現換裝小口徑步槍的趨勢,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換用5.56mm步槍。但西德並未跟隨美國使用5.56mm步槍替代原有的G3步槍,而是認為小口徑步槍性能有限。在1967-1968年,西德軍方、H&K公司、諾貝爾炸藥公司達成一致,決定直接越過小口徑步槍,直接開發研製並裝備無殼彈步槍。而在此前,無殼彈步槍技術一直是個難題,二戰德國與戰後美國都曾嘗試攻關,但均以失敗告終。

1970年,西德國防部提出了關於無殼彈步槍的設計要求:

武器全長:750mm以內

包括100發彈藥的重量:小於4.5KG

武器裝彈數:50發左右

可進行高命中率的3發點射

不校正瞄具時的有效平射距離:300m

最初參與設計的公司只有H&k與諾貝爾炸藥公司,H&K負責武器部分的設計,諾貝爾炸藥公司負責無殼彈的設計。兩家公司並稱為GHGS(德語,意指無殼彈步槍系統聯合企業),後德國的光學儀器公司Hensoldt/Wetzlar也加入GHGS,負責設計其使用的1倍光學瞄具。1971年,H&K製造出了1號和2號原理驗證機。

生不逢時的德意志黑科技——H&K G11無殼彈步槍

1號驗證機

為了提高點射時的命中率,唯一的辦法是提高射速,減小第一發對後面兩發的影響。為此,H&K研製了一種圓柱式轉膛槍機來提高射速,使其三發點射時的射速達到了1800RPM。

1974年,H&K製造出1型原型槍,此時的原型槍已經具有了許多G11的特徵。如:置於槍管上方的彈匣,匣內彈頭朝下垂直於槍管軸線,採用無託結構,1800RPM的高速點射與400RPM的低速全自動射擊。

1974年到1977年,H&K先後製造出1-5型原型槍,但發現4.3mm無殼彈風穩性差,精度表現不如5.56mm步槍彈。在5型原型槍上,H&K試驗了4.3mm和4.7mm無殼彈,並決定從6號原型槍開始改用4.7mm無殼彈。1981-1982年研製的14號原型槍交付部隊進行野戰測試,並被國防部正式定型為G11(後被稱為G11K1)。後期,在改進中,原有的光學瞄具被改為可拆卸的瞄準鏡,加裝了刺刀座,聚合物彈匣的容量由50發改為45發。經過改進的G11K1被命名為G11K2,並交付部隊,測試中G11K2的精度表現突出。

生不逢時的德意志黑科技——H&K G11無殼彈步槍

G11K2

生不逢時的德意志黑科技——H&K G11無殼彈步槍

G11K2使用的4.7mm無殼彈

1990年4月4日,德國陸軍部宣佈,G11K2已滿足部隊使用需求,並向H&K下達一份價值6000萬馬克的訂單。1990年6月,柏林牆拆除,8月,兩德統一。華約解體,威脅減弱,東德建設......這一切使得G11K2的裝備不再迫切。10月,G11K2的生產、採購與裝備計劃取消。此後,雖然H&K仍嘗試出口,但其設計與彈藥特殊,銷路並不太順暢,但其中許多的技術卻是十分具有參考價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