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什麼始終無法斬除西夏?

孤單的飛11


西夏成立以來,就是北宋王朝揮之不去的噩夢,北宋君臣做夢都想攻破西夏國都興慶府,“西北望,射天狼”。

西夏的前身是定難軍(省級)。拓跋思恭圍剿黃巢有功,被唐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賜姓李)。定難軍地盤在今陝西西延安以北,有夏、銀、綏、宥、鹽五州。因地盤太小,定難軍一直臣服於五代北宋。

定難軍的治所在夏州,遺址在陝西省靖邊縣的白城子村。說夏州你可能不熟,這裡其實就是五胡大夏國赫連勃勃修建的、大名鼎鼎的統萬城。在非正式場合,定難軍節度使也稱為夏州節度使,這就是後來西夏國名的由來。

定難軍對內相當於王朝,所以夏州可以說是西夏第一個都城。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節度使李繼捧以五州降宋。李繼捧的堂弟李繼遷是個野心家,他不甘心家業就此墜地,帶殘部逃入地斤澤,實力逐漸擴大。此時的李繼遷沒有都城,在沙漠地帶來回折騰,很靈活,拖著北宋牛鼻子滿世界跑。

李繼遷想恢復定難軍舊城,狂攻夏州。李繼遷打了十幾年,把宋太宗折騰到頭暈眼花,乾脆在公元994年與李繼遷和好,授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兼定難軍節度使。

對北宋來說,李繼遷就是一條被凍僵的毒蛇,剛受到宋王朝的溫暖而緩過來,就狠咬了北宋一口。實力恢復的李繼遷在公元1002年攻陷了北宋的西北頭號重鎮靈州,也就是著名靈武,唐肅宗李亨即位之地。

有了靈州,北宋可以窺視河西,北扼大漠,南進吐蕃。丟掉靈州後,北宋斷絕了向西發展的可能。但對李繼遷來說,拿下靈州,意味著他的戰略迴旋餘地的擴大。他剛攻下靈州,就升靈州為西平府,把都城從夏州遷到西平府。

族人反對遷都,說夏州是我們祖居之地,不宜輕動。李繼遷卻說:靈州扼守西陲,城高池深,廣能積糧。得靈州,退可守夏綏,進而圖河西,北接契丹、南接吐蕃。而且靈州是大城,漢化程度深,夏州太過偏遠,要成霸業,非靈州不可。

兩年後,李繼遷病死,其子李德明繼位。相比較李元昊,李德明才是西夏真正的奠基者,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李德明的野心比其父更大,他要圖河西,國都設立西平府,就很不方便了。

他看中了一個地方——西平府下轄的懷遠鎮。公元1017年六月,李德明派人去懷遠鎮祭祀“龍”,此時就有了遷都的想法。公元1023年,李德明升懷遠鎮為興州,正式遷都興州。興州,就是現在的寧夏銀川。

西平府和興州相距不遠,李德明為什麼要窮折騰?

西平府萬事都好,就有一個最大的地理不利——位於黃河以東。北宋一直想吞併西夏,一旦北宋傾國來攻,西夏未必扛得去。而西平府在河東,直接處在宋軍的威脅之下,易攻難守。西平府丟了,西夏直接完蛋。興州雖然小,但位於黃河西岸,宋軍不會輕易的攻下來。當時的技術條件,宋軍要過河,必須準備大量渾脫,就是羊皮筏子。可即使有了渾脫,過了波濤洶湧的黃河,西夏軍在河西岸設伏,宋軍依然上不了岸。

另外,西夏要吞併黃河西岸的河西等部,國都在河東岸,就不利於進兵。如果遷都黃河西岸的興州,這個問題輕易解決。西夏在強大的北宋陰影下生存,必須和契丹結盟,遷都興州,與契丹聯繫時,直接北上,不用再過黃河,同時遠離北宋邊界,方便且安全。

李德明果然有眼光。遷都興州後,西夏的戰略安全指數得到很大提升。宋軍和夏軍多年大戰,曾多次推進到靈州,但西夏早遷都興州,宋軍只能望河興嘆。

遷都興州後,西夏非常方便的向西出兵,在公元1028年攻下甘州,公元1036年又拿下肅州、沙州、瓜州,正式吞併河西。有了河西,西夏綜合實力有了質的飛躍,可以給北宋製造更大的麻煩了。

現在的銀川附近有一個響亮的稱號——塞北江南。塞北江南土地肥沃,有了黃河水灌之利,能種水稻,養蠶,以及各種經濟作物。再加上李元昊修建了一百多公里的昊王渠,促進了塞北江南的經濟繁榮。遷都肥美的興州,西夏在經濟上有了強大保障。再牛哄哄的人,你總得吃飯吧。

公元1033年,初即位的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大建宮殿,正式確定興州在西夏的核心城市地位。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公元1038年,西北梟雄李元昊在興慶府稱帝,建立大夏,把北宋君臣氣到炸。

從1038年到1227年,興慶府一直是西夏雷打不動的國都,直到蒙古大軍殺進興慶府……


地圖帝


看了很多回答,我來做一個比較出新的解釋。

北宋憑什麼應該斬除西夏?

西夏,國號實際為夏,中國古代有夏商周的說法,也就是說,西夏在今天的漢人看起來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是當時的夏人看來,他們才是承襲中原的正統,好嗎?

我們看看西夏的來歷。

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佔據夏州(今陝北地區的橫山縣),封定難節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相襲。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西夏得國,比北宋要正多了。西夏的領土,本來就是大唐分封的,從公元881年開始,夏人就佔有其地了。而宋朝公元960年才建立,夏國源自大唐,而宋國源自趙匡胤欺人孤兒寡母得來的,請問,夏國和宋國,不算誰大誰小,誰立國更有合理性?


然後再來看看党項人。

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於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即“羌”,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說文·羊部》:“羌,大禹西羌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所有(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遊牧民族的泛稱。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氐羌族群絕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他們有不同的種族部落,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方式,但羌這個名詞被流傳和引用。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史稱“秦始皇”)攻滅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始了歷時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秦始皇本生於羌人老故居甘肅天水,天水羌種是秦的族屬,經蒙文通教授考定為“秦之為戎,固不自疑”。他建國後東遷陝西咸陽,並且頒佈法令不準對西邊的羌戎部落用兵。
羌族尊稱周武王為滅商復羌的大英雄,而周武王是黃帝姬姓的直系後代,所以羌族是黃帝的後代無誤。大禹也是黃帝的直系後代,可以說漢羌同源,羌族也是黃帝的後代。


党項人即是羌人的一支,漢羌同源,統一中國的秦國,主體嚴格來算,就是羌人。秦貴族來自於中原,但是領地的民眾,本為西戎,也是俗稱的西羌,而最後秦國統一中原,秦人是什麼人?總不是中原人吧?其實就是羌人。


既然党項羌本來就是黃帝后裔,中原民族的先祖,其領地本也是大唐王朝正式冊封的,所以,夏國的建立,本來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有何不可?安史之亂,唐肅宗靈武即位,請問,你們知道靈武在哪裡麼?不好意思,在夏國境內。平定安史之亂的朔方軍是哪裡的軍隊?不好意思,主要也是在夏國境內。


夏國也好,遼國也好,大理也好,交趾也好,北宋也好,本質不過是大唐帝國崩潰後,瓜分了大唐帝國的各地諸侯而已,宋國稱之為大一統王朝,本來就是非常勉強的事情,把宋朝稱之為後三國,一樣成立。而今天人人以宋為正統,本來就是後人的視角而已。


所以,送憑什麼能夠斬除夏國?

夏國也是今天我們許多人的先祖。宋人也不過是欺孤兒寡母的政權而已,夏人為何一定要被宋斬除,而不是夏國斬除宋國?


不客氣的說,今天的人們對宋的拔高太多聊。

宋蝸居東南,前期不過南北朝的時候南朝的領土範圍;

南宋時期更是僅僅抱有孫吳的領土範圍。

充其量不過以比較強的地方政權而已。


當時外人只知道有遼,夏,有多少人知道宋?

今天北方,中亞民族稱中國,仍然是承襲對遼國的稱呼,誰知道宋是什麼鬼?

以遼為正統,則宋人屢次三番入寇遼國;

以夏為正統,則宋人亡我之心不死,唯有全民皆兵,方能保國。


遼宋夏的戰爭,宋人的性質本來和別人也沒有什麼區別。大可不必把自己代入宋人的位置,總以為宋人是偉光正,別人都是侵略,殘忍的人。


張子曰


北宋一直滅亡不了西夏,不是國力問題,根本上還是國家體制問題、戰略問題和人為因素。

前期主要是和遼國的戰爭曠日持久,無暇顧及,太祖、太宗忙著打下燕雲十六州和澶淵之盟,沒有精力去管西夏,兩線作戰,暫時讓其發展壯大。

從宋神宗之後,宋遼之間數百年平安無事,宋國開始處理西夏的問題,但是也遇到困難。主要的困難就是沒有騎兵和後勤保障不足,一旦遇到西夏軍隊堅壁清野,就很難尋找到他們的主力,加上西北地區又多沙漠、多風沙、氣候條件複雜,要一勞永逸的消滅西夏主力是很困難的事,佔領這些荒漠區又成本很大。再加上西夏是一個高度漢化又保持自己民族特性的王朝,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獨特的官制,在中央有十七萬軍隊,地方軍隊加起來五十多萬,全民皆兵,堪稱戰鬥民族,很難攻克,成吉思汗就在這裡碰到了硬釘子。

在歷史上宋朝曾經有幾次機會攻克西夏,一是李元昊叛宋的時候,他的叔父跑到宋朝,這可是西夏軍隊和國內情況的活地圖,但是宋朝政府將其全部禮送回李元昊那裡,導致親宋派的覆滅;二是司馬光和王安石當政的時候,北宋本來已經通過穩紮穩打,鯨吞蠶食的方式逐漸對西夏形成戰略包圍和鉗制,但是司馬光當政之後又把佔到的地盤還給了西夏,給西夏以喘息之機。宋徽宗時期,宋朝再一次確立對西夏的戰略優勢,但是宋金聯合滅遼的戰爭爆發,接下來又發生了靖康之恥,宋朝永遠失去了吞併西夏的機會。


青年史學家


北宋被西夏建立政權完全是自作虐不可活!按著當時的情況,只要給狄青足夠的支持不罷他的官,狄青完全可以在西夏建立初期政權不穩之時滅掉西夏,但是北宋從皇帝到大臣都防著武將,使得西夏趁機做大做強。

北宋絕對是豬,他們防武將如防賊。在北宋時期武將的領兵不得超過10000人,像北宋明將狄青的部隊最多也只有7000人,然後最後還被削減兵力,只有4300人,這是北宋國防的第一個問題所在,那就是沒大將。比如,在整個北宋時期就沒有一個能夠統領超過10000兵力以上規模大會戰打大戰的將軍,真要打大仗只能隨便派個太監當監軍去指揮作戰,而打起仗來也是各自為戰。比如北宋被滅國的時候,指揮作戰的童貫等人竟連自己多少兵力都不知道。

北宋第二個被稱為豬的地方同樣是對武將的防備。比如,武將不僅僅被限制領兵不得超過10000人,年限也有限制,他們被強制3年一調防,5年必須換將領。這使得軍隊將領對自己的士兵不熟悉,佈防地也不熟悉,兵民很難協同。這是北宋軍事弱的另外一個大原因。


優己


這裡就必須講到一個“三國制衡”的問題了,其實稱它為“三足鼎立”也沒有問題,當然了,和三國的那個不一樣。

遼國、西夏、北宋這三個勢力是誰都拿另外兩個沒有辦法。

從宋真宗即位之後,北方的遼國就對宋朝侵擾不斷。兩國之間的大決戰一觸即發(當然後來我們知道最終是兩國簽訂了“澶淵之盟”,以一些銀絹換取了百年太平),宋真宗食不甘味、寢不安席。

不過,好消息也有。鹹平六年(1003年) 的五月,盤踞甘肅、陝西一代的党項族巨梟李繼遷在與吐蕃的激戰中中箭負傷,最終不治而亡。

李繼遷是風雲人物。此人20歲起兵自立,征戰22年,硬是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太宗淳化元年(990年),李繼遷稱夏國王。真宗鹹平五年 (1002年),李繼遷將剛拿下的靈州改為西平府,作為大夏國都城。這個大夏國,在歷史上也被稱為西夏。李繼遷就是西夏太祖皇帝。

西夏的崛起有很多原因,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李繼遷巧妙地利用了遼國的力量。宋、遼、夏三國之間互相制衡,最終誰也吞不下誰。其實,在最初的那些年,宋朝有能力將李繼遷擊潰,可惜,宋太宗幾次錯誤的決策讓李繼遷不斷坐大。到了真宗手上,就只能接受現狀了。


Readerplus


我認為這跟宋軍的兵種構成、當時宋國主張防禦的國策,以及西夏所處微妙位置有關。

宋軍因為建國前已經丟了唐朝時的傳統養馬地,加上遼、金和西夏一起控制對宋的馬匹出口,造成宋軍沒有能力組建,成建制機動性強的精銳騎兵,而把步兵當成主要兵種,宋時的步人甲軍團就是宋步兵的巔峰。宋步人甲以唐步人甲為基礎發展而來,全身覆蓋鱗甲,重20-30公斤。身著步人甲的重步兵組成的厚步兵線可以有效的抵抗騎兵的進攻,但重步兵的最大缺點是,缺乏機動性,在勝利時無法有效追擊敵人,失敗時無法及時撤退,以宋金的幾場戰鬥就可以看出。步人甲軍團防守有餘進攻不足。每次跟遼、金、西夏打都是擊潰戰,打不過他們就騎馬跑了,使三國保存了有生力量。


西夏是遊牧党項人建立的,基本上全民皆兵而且是精銳騎兵,西夏對付宋步兵還有個神器---神臂弩,對移動緩慢的宋步兵實行騷擾戰術,能硬生生的拖垮宋軍,配合西夏騎兵作戰,宋軍每次都是付出很大代價,但並不能對西夏造成實質性大損失。

當時宋、遼、金、西夏處於一種平衡中,遼金不希望宋國佔領西夏獲得養馬地,組建騎兵軍團,只要兩方開戰,另兩個就會藉機劫掠,使宋國疲於防守。

想回到能給你們幫助。


沒事叨兩句


北宋為什麼始終無法斬除西夏?

我想問的是北宋拿什麼來斬除西夏?我想用以下幾點來說明我的觀點。

首先從決策者的層面來講,李元昊不用多說,絕對是同時期中宋遼西夏三國中最有能力的君主,其在位時期帶領西夏取得眾多對外戰爭的勝利,硬生生的讓宋和遼承認其地位,而且李元昊的眼光也是非常長遠的,他學習中原文化,認識到文字的重要性,因此創造西夏自己的文字,可惜這種文字太複雜,失傳了。

而李元昊之後的西夏統治者也都是厲害人物,不僅男的如此,女的也厲害,西夏出名的原因有一部分就來自於西夏那些能征善戰的太后吧。

而同時期的宋朝呢?決策者是個什麼樣的水平?完全就是那種沒有一點霸氣的君王,不果斷,做事情畏首畏尾,就連王安石變法那種實實在在能給國家帶來變革的事情,也因為承受不住既得利益集團的壓力而終止改革。

其次,軍事上,雖然西夏軍隊數量上不佔優勢,但是其在軍隊指揮上,戰術運用上及機動能力等方面遠遠強於宋軍,宋朝的軍隊是個什麼情況?如果是發生什麼洪水啊之類的災情,就把災民編入軍隊,所以軍隊數量十分龐大,但是呢,全是些剛丟下鋤頭的農民,有什麼戰鬥力。

還有就是宋朝重文輕武的策略導致軍隊指揮型人才的缺失,打仗靠文官去指揮,勝算能有多大?

所以,宋朝拿什麼去斬除西夏?

可能有人要站出來了,宋朝經濟發達啊,是,這不可否認,所以這也讓那些迫不及待想要粉飾宋朝的人眼鏡一亮,雖然它確實是欺負孤兒寡母來的江山,雖然它就是打不過周邊國家,但誰讓它是漢人王朝呢?對吧,所以不管不管宋朝就是最厲害,我們就是要粉它,雖然軍事上打不過,但是其實北宋用的是經濟手段去打敗他們。結果呢,北宋變成南宋,西夏還是西夏,遼還是遼。


Ko蜀北一


宋朝難以滅亡西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雖然西夏比宋朝貧弱,但是二者之間在社會制度上的差異造成了大宋那種先進的社會制度根本就不可能在河套地區紮下根。

在黃河拐彎的河東、河西地區由於社群構成複雜、戰亂頻發、地廣人稀等原因,中央政府的影響一直不大,所以該地區長久以來都是個如假保換的封建社會,主要是農村和牧場,沒有什麼大都市。社會結構也仍舊像大唐時一樣,由一大批門閥世家在這裡管理,不僅有党項部族,還有很多漢人土豪,比如康氏、張氏、楊氏、種氏、李氏、折氏。

對於這些大家族來講,從來都是流水的國家,鐵打的故鄉。“國家意識”在這些詩禮傳家、弓劍隨身的漢人武士那裡幾乎就是個玄學概念。而此時的大宋在殘唐五代的混亂之後崛起,比之於“中世紀”的唐朝,宋朝是個非常近代化的社會。中央朝廷利用像汴京這樣新興的大都會,化解鄉村土豪對社會的影響力,從而加強中央集權,完善了一套城市領導鄉村的制度。



根據井上靖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敦煌》中西夏政權的“朝儀”。



“夏景宗”李元昊

而西夏政權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在河套這個複雜豐饒而的地方逐漸形成。 晚唐大亂,夏州偏將拓跋思恭(北魏皇室之後,漢將李陵末裔)應勢而起,成了一方諸侯,官拜定難軍節度使夏國公,這可以說是西夏政權的雛形。 西夏的出現對於當地土豪來說無疑是件好事,因為這個割據政權可以替自己緩衝來自帝都的打壓,從側面得出家族延續的結果。並且西夏政權對漢人土豪也是十分倚重,比如早在李彝興為定難軍節度使時,就任命漢人土豪康公為五州管內都指揮使。至李繼遷(繼遷高祖拓跋思忠為拓跋思恭弟)據銀州後,自稱都知蕃落使、權知定難軍留後,封漢人土豪張浦、李仁謙為左、右都押牙,李大信為蕃部指揮使,李光佑、李光允為團練使,李延信為行軍司馬。 而此後李繼遷更是用聯姻的方式拉攏土豪,據《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列傳第二百四十四·夏國傳上》記載:

“太平興國八年……繼遷復連娶豪族,轉遷無常,漸以強大,而西人以李氏世著恩德,往往多歸之。”

也就是說到了李繼遷時期,也就是西夏開國的前夜,即使連宋朝也不得不承認李繼遷在西部地區有人脈,得人心了。 等到元昊僭越稱帝,自立中央,仍以漢人土豪楊守素為謀主,位次野利榮仁之下,並重用宋朝遊士張元等。此時西夏境內漢族士人的社會地位和世俗官位相當高,漢人在成為西夏番族(党項人自稱)以外影響最大的社群,據《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規定:

“任職人番、漢、西番、回鶻等共職時,位高低名事不同者,當依各自所定高低而坐。此外,名事同,位相當者,不論觀高低,當以番人為大……又番、漢、降漢、西番、回鶻共職者,官高低依番漢共職法實行。”

可見,在世俗官位上,漢人的身份和地位要比西番(吐蕃)、回鶻高,甚至即使是“降漢”即投降過來的漢人,亦可在西夏為官。 這種情況支撐著西夏的發展壯大。 直到漢女出身的梁太后當權時採取下令廢除西夏長久以來漢化措施,對外窮兵黷武,對內廢除漢禮,恢復党項蕃禮。並使党項豪族成了真正的“統治階級”,大肆掠財,弄得民窮財盡。從而使西夏逐漸走向了沒落。

西夏供養人像男子打扮為党項人的髮型,唐朝風圓領衫。

西夏文字


陳大舍


首先必須要明確一點,在整個北宋歷史上,北宋不但有機會斬除西夏,甚至不止一次白白送上門。可惜每一次,都被北宋自己無腦揮霍掉。

要探討這個問題,就必須得弄明白一件事:斬除西夏,對於北宋來說意味著什麼? 用個武俠小說的常用詞最貼切:打通任督二脈。

在宋遼戰爭的白熱化年代裡,西夏酋長李繼遷趁勢崛起,抗住了北宋第一戰將李繼隆的鐵拳,建立了以靈州為核心,獨霸河西走廊的版圖。這就好比一隻大塞子,堵在了北宋的主動脈上。河西走廊這個東西方貿易血管,被西夏牢牢卡住,倚重商業收益的北宋,西北近乎被斷血,肉疼程度,堪比丟失幽雲十六州。

那既然肉疼,北宋簽過澶淵之盟後,為什麼不收回來?看看地圖就知道,河西走廊的地理條件,對騎兵機動力和後勤保障要求極高。而且西夏更遠非落後遊牧政權,相反有極高文明程度。這就好比紮下的硬釘子,沒有強大騎兵機動力和運輸力,根本就拔不掉,而騎兵,一直都是北宋短板。

所以自從李繼遷死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西夏都對北宋保持名義上的臣服。但北宋有沒有機會滅掉西夏?其實老天對北宋不薄,這麼惡劣條件,還給了不下一次機會。

第一次機會,就是西夏李元昊要和北宋翻臉前,元昊要背叛宋朝,可元昊的部下們意見不同,親叔叔山遇就不幹,而且直接給北宋送大禮,親自跑到宋朝求投降,拋開別的不說,就說這山遇本人,那就無比珍貴,整個西夏的軍事部署情況,全在腦子裡裝著,宋朝有了他,等於就自帶打西夏的導航,順水推舟剪除元昊,都是大有把握。簡直超大禮包。

可北宋卻選擇了最冒傻氣的一種,直接把山遇綁了送還元昊,這下不但山遇被殺,西夏內部親宋派一掃光。然後宋夏戰爭惡戰不斷,都是北宋這缺心眼惹的禍。

而在錯失這次機會後,歷經十六年艱難變法的宋神宗,又給北宋留了機會,宋神宗在位時期,北宋軍力爆漲,碾壓般壓制西夏,雖也有五路伐夏未果和永樂大敗,但已然佔領了大片要地。只要繼任者再接再厲,勝利已經不遠。

偏偏他死後,舊黨當了家,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大臣,居然把宋軍辛苦拿下的西北六寨割給西夏,直接導致戰場主動權易手,斬除西夏的機會,又一次錯失。比起上一次官員不作為,這次卻是黨爭惹禍。

不過最痛的,還是最後一次,從北宋紹聖年間起,到宋徽宗在位中期,北宋已經完全佔領了橫山地區,滅亡西夏就是時間問題,可是宋徽宗腦袋發暈,非要聯金滅遼,主動放了西夏生路,更令原本和西夏作戰的西軍,鬧到了首尾難顧,有些精銳還沒見到金兵,就發生靖康之恥了。這個教訓,文言文好聽點,叫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難聽點說,自作孽,不可活。只可惜了忠勇將士


張嶔


唐之前與唐之後的少數民族政權有兩個相當大的區別

第一個是唐之前不說全部吧,大部分都傾向漢化,但唐之後卻少數民族主義崛起,胡化漢族,自創文字,保持相當強的獨立性

第二個是唐之前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就把自己的老家丟了,反而自己老家誕生新的民族。比如鮮卑南下,北方又出現個柔然。而唐以後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老家卻保持的非常好,無論遼金元清,莫不如此

出現這兩個現象,可能跟唐安史之亂後唐對異族政策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微妙的變化似乎並沒有引起史學家注意。再談回西夏吧,李元昊著名的禿髮令,卻是典型的反漢化政策,時間一久,加上衣冠風俗不同,文字語言不同,便成異族,典型如新加坡。漢征服周邊,基本處於野人或者無人地,唐朝征服周邊,是漢化非常高的地方政權,而宋朝對付周邊,卻是民族主義覺醒的獨立國家了。比如西夏這塊地,漢朝時是大月氏的地盤,他們跑到中亞去了,漢朝靠移民很容易統治;唐朝時是高昌國,國王本是漢人,唐朝征服也不會有太大困難。但是北宋時期卻完全不一樣了,加上本身戰略與戰術並不高超,政治上也沒有新政策,因此很容易出現反叛與拉鋸,所以說沒有後來金兵南下,估計北宋也很難消化西夏,最好的證據就是越南,北宋對民族主義崛起的越南也毫無辦法。

對付這樣出現民族主義的地方政權,是不能消滅其精神的,只有消滅掉精神依靠的肉體。蒙古征服西夏是靠完全的滅族才完成的,但漢族政權是沒有辦法做到。後來西夏遷入大量中亞人,明滅元之際這幫中亞人逃回中亞,原本也沒了党項人,明朝才能收回敦煌故土。但對察合臺汗國佔據的西域,依舊沒有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