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也有“偷渡”:臨行前主動燒紙的走西口,到底是走向何方?

文|遊天嬋

清朝時期中國有過幾次移民潮,走西口就是其中之一。“西口”主要指的是長城西部的張家口和獨石口,走西口的移民們則主要來自華北西部的山西、陝西、河北西北地區。

清朝也有“偷渡”:臨行前主動燒紙的走西口,到底是走向何方?

電視劇《走西口》

來自山西的走西口的人,一般是通過殺虎口先進入和林格爾和清水河,然後再到土默特和包頭等地,走得更遠的人還有去鄂爾多斯達拉特旗、準格爾、河套平原和大青山以北地區的;來自陝西等地的人,一般出長城北上進入鄂爾多斯和河套平原;移民隊伍裡還有一批人是甘肅或寧夏人,他們一般從寧夏渡黃河進入內蒙古。

走西口的過程充滿了艱難險阻,途中誰也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意外,像是必經之路的殺虎口,就是匪患猖獗之地,很多人啟程前都會給自己燒離門紙,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家庭花了幾代人的時間才完全移民過去。但即使在如此艱辛的環境下,很多人依然要不顧一切地走,這背後是已經無法忍受的貧窮和人地矛盾,畢竟若不是迫於無奈,誰也不會離開世代生活的家鄉。

清朝也有“偷渡”:臨行前主動燒紙的走西口,到底是走向何方?

今天的殺虎口

從清代中期開始,中國的人口就迅猛增長,所需要的耕地和糧食也往上翻,這給土地多是黃土地、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很多地方已經是“田盡而地,地盡而山”,無土不墾,無山不翻,但很多人依然無田可耕,人均耕地持有量一直在下降,地價也在飛漲。這使得人地比例失調,地少人多的矛盾特別尖銳。

而且陝西、山西北部一帶本就少雨,是自然災害愛光顧的地方,這愈發加劇了當地的貧困,也是之後走西口的一大推動力。史書中對於這一地帶的旱災記錄數不勝數,有清一代從未停歇,如康熙四年代州大旱,三十年介休旱,三十四年馬邑又旱,雍正元年,祁州旱......這麼許多的災害,對於當地的農作物和很多農民都是毀滅性的打擊,很多人衣食無著,乾脆揭竿而起,聚眾而亂,把本就脆弱的經濟愈發折騰得扶不起來。

清朝也有“偷渡”:臨行前主動燒紙的走西口,到底是走向何方?

關外景象,中間站著的是長城烽燧遺址

因為頻繁的自然災害和無法擺脫的貧困,清初這裡農民起義不斷,起義軍被清廷剿滅之後,一些餘部為了逃避抓捕,逃入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他們無意中倒是為後人開闢了走西口的路線。之後的雍正、乾隆兩朝,因為人地矛盾突出容易威脅到統治,便頒佈了“借地養民”令,解決了走西口的一大障礙,走西口被合法化,移民們從此再也不用擔心“偷渡”的問題了。

參考文獻:

韓巍:《清代“走西口”的路線及成因》,《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藍勇編著:《中國歷史地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