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陽,拜謁“大復先生”

文:盛夏

1521年2月,39歲的明朝詩文大家、陝西提學副使何景明病倒在任上,嘔血。6月,他上書朝廷“乞歸”。路途遙遠,天氣炎熱,他回到信陽家中,6天后過世,“時為八月五日”。彌留之際,他對妻子說:“若無多患,第不昧天理足矣!”意思是我雖貧窮,但沒有昧良心做事,我這一生沒啥遺憾的了。

他過世之後,家人發現他從陝西帶回的俸銀只有三十兩。

幾百年後,他的墓留存下來,成了信陽師範學院的一部分。

深秋,拜謁他的墓。信陽師範學院文學院書記吳聖剛說:“他是信陽先賢,文脈一支,道德文章堪稱典範,他也是信陽師院文學院的重要學術資源。”信陽作家田君認為,“他是繼司馬光之後信陽最優秀的文學家。”

故里人對他的厚愛,並不過分。

他與李夢陽等人被稱為“前七子”。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七人,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形成一個復古的文學流派。他與李夢陽並稱“何李”,又與李夢陽、徐禎卿、邊貢並稱“四傑”。《河南文學史》稱“其詩文在當時影響極大,《明詩別裁》選其詩39首,為全書之冠”。其文名篇有《上冢宰許公書》《與李空同論詩書》《說琴》等,其詩歌名篇有《俠客行》《苦寒行》《北風行》《平夷所老人》《歲晏行》等。其中不乏抨擊時弊之作。

當時以他為核心,還形成了一個“信陽作家群”,影響甚大。

清代對他仍然崇奉。清詩人蔣士銓寫詩讚道:“信陽俊逸人,巾帶含風流。口吸金掌露,清氣乾坤留。老子侶韓非,畢竟非同儔。”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信陽師院視他為重要學術資源,成立了何景明研究室,多位學者致力於對他的作品整理、校注,整理付梓《何大復集》。研究成果為學界矚目。

何景明一生事業,一是文學,二是教育,他任陝西提學副使時,致力於教育,多有實績。他的墓園,“遺蹟乃成景觀,文脈得以扶正”。

大學校園孕育無限可能,學生身上蘊藏著無限希望,這也正和何景明創作思想合拍,因為他的詩歌不是因循守舊者的老師,而是新思潮的先導。

在信阳,拜谒“大复先生”

墓園入門處牌坊

◎走近“大復先生”

何景明,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海內稱大復先生。

信陽師院新圖書館西面100米,有一座小山坡,就是何景明墓園了。

穿過山坡下新建石牌坊,上行,是35級臺階,加上4級過渡平臺,寓意何景明39歲的人生。臺階兩側,是多個石人石馬。這些,都是2011年信陽師院重建而成。

圓形墓冢,高2米,周長約15米。晚秋,墓草猶青。墓周雜生竹子、松柏、構樹、烏桕等,烏桕紅豔奪目,不下丹楓,有醉人意。

來了三個中年人,鞠躬拜謁。問詢得知,他們是信陽市詩詞研究會會員,“來看大復先生”,其中有一位,已來過三次了。

墓園背依山嶺,向南直線距離200米左右,就是溮河。

據信陽相關文史資料記載,墓前原有何大復先生祠(又稱何氏饗堂),供奉何氏歷代祖宗。祠外道左有神道碑,墓在祠後,墓前設有明代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青石透雕牌坊,橫額書“天賜靈原”四個字。墓前有神道石刻儀仗,有文吏、武士、獅子、馬、豬、羊各一對。

吳聖剛說:“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轟炸過一次,祠堂和牌坊都毀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石人石馬又都被砸了。”他說,留下的部分碎片還保存在山坡下石牌坊邊。

1981年,吳聖剛考入信陽師院讀書,剛入校,聽說校旁有何景明墓,他跑去看,“連路都沒有,墓剩了個土包子,全是荒草。不過墓前有瓦盆,裡面有香灰。清明時墓前還有柏樹枝,說是他的後人一直來祭祀”。

2002年,信陽師院將何景明墓園周邊土地徵用擴建校園,何景明墓變成師院的一部分。

2011年,信陽師院重修何景明墓園,賡續文脈,承接傳統。

何景明有三個哥哥,都中了舉人。姐妹也多嫁到書香之家。姐夫孟洋,官至湖廣參議、京都御史巡撫等職。這種家世和姻親關係,為信陽何家成為名門望族打下了基礎。

何景明生了三個兒子,名何夫、何立、何登,何夫與何立都是舉人,何登是進士。何立官曆河北省教諭、保定府知府等職。

何立的長子何洛文、次子何洛書,也都是進士。何洛文歷任翰林院侍讀學士、詹事府少詹事、禮部左侍郎等職。主要工作是為皇帝或太子講讀經史。他講經時,以精誠感悟皇帝,皇帝賜書“責難陳善”。他出色的工作,讓明神宗“賜白金、錦繡無數”。他退休後,河南發生天災,他變賣家產,救活數萬災民,被皇帝稱讚。無論為官還是治學,他都有爺爺何景明之風。

何景明家族歷代修有家譜,其後裔散居在信陽及周邊地區。

今年31歲的何世陽是何景明的第十六代孫。他說:“從小就聽老人講,祖上何景明是個大文化人。還傳說,墓道上的石人石馬為啥沒頭呢?是因為石馬夜裡出去偷吃老百姓莊稼,何景明把它們的頭砍了。”

何氏家族還口口相傳,剛直不阿的何景明,被大太監劉瑾的下屬暗害,墓中的他也沒有首級,下葬時葬的是金頭或銀頭。

何世陽大學畢業後,經營自家的茶山。2012年,他把何景明註冊為茶葉商標,“我覺得他不但是何家的驕傲,更是信陽的驕傲,想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宣傳他,讓更多人知道他。”何世陽說。

在信阳,拜谒“大复先生”

◎剛正耿直一書生

何景明,一個普通明代讀書人,19年仕途生活中,官不過四品,臨終之前積蓄不過三十兩白銀。卻在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無論做文做人,深獲後人敬仰。

何景明生於1483年,相傳他的母親李氏夢見紅日入懷而孕,生了何景明,他的名字,就是太陽照耀之意。這件事,何景明逝後樊鵬為他撰寫的《行狀》中也講到了。

他極聰明,據《明史·何景明傳》記載,他8歲能做詩文,15歲中舉人,19歲中進士。他生性剛正耿直,不善阿諛奉承。《明史·文苑傳》說:“何景明志操耿介,尚節義,鄙榮利,與夢陽並有國士風。”

1504年,他授中書舍人,這是個從七品位置。兩年後,因大太監劉瑾獨斷專行,景明上書許太宰,請求他振立朝綱,打擊除去劉瑾。未如願。

1507年,他以身體多病為由,還鄉療養,在信陽度過了四年閒居生活。其間,李夢陽在獄中,何景明不顧自己位卑言微,又寫信給內閣首輔李東陽,請他從中斡旋,李夢陽得以死裡逃生。這時,他與李夢陽因創作理念差異鬧僵,但在李夢陽最危急關頭最無人相助時,他還是站了出來。

1510年,劉瑾被處死,何景明重新被起用,官復原職。

1514年,他應詔作《陳言治安疏》,歷數“邊軍、番僧、義子之害”,直斥權臣,一時同朝大臣為之震動。一些趨利之人主動與其結交,害怕被他彈參。倖臣錢寧,是皇帝義子,曾請何景明為他的一幅古畫題詩,何景明說:“此名畫,無汙吾手。”放了一年,也沒有題。

1518年,他升任陝西提學副使,作為師表的學官,他整頓學政,從嚴治教。他重視教育的公平,重視改善各地辦學條件。他大力提倡“經世致用”之學。他還親身參與教學實踐,反對因循守舊,重視學術創新。他提學關中三年,“關中得人於時為盛”。

何景明對信陽文壇,有很深的影響。

明人葉朝陽曾說信陽自“敬皇帝(明孝宗,年號弘治)以來,鉅公鴻儒,雲蒸霞蔚,人握荊山之璧,家傳鄴下之編······功業文章,被於天下。”文學方面,形成了一個以何景明為中心,包括高鑑、孟洋、馬綠、戴冠、樊鵬等人的信陽作家群。作家小群體的形成,源於相同的時代與地域,相近的人生際遇和精神氣質,以及共同的文學思想和審美情趣。

何景明寫了380多首詩,歌頌家鄉山川風物,這批作品中,多半風格俊逸清新。求取功名時,他曾在信陽堅山寺讀書,相傳那裡曾有“何大復讀書樓”。

何景明寫過《登堅山寺》,詩中說:“西峰插天起,絕頂寺門開。雲裡一僧住,山中無客來。落花平講席,積草遍香臺。我欲聞清梵,焚香坐不回。”

1507年回鄉療養時,他寫《還家口號》稱:“十年奔走遠親舍,此時歸來喜不禁!”他寫七言行歌《歸來篇》,借讚頌陶公為人氣節,抒發自己歸來的心情。

來到故鄉名勝黑龍潭,他寫道:“百頃風潭靜,澄波夜轉明。江山一壺酒,天地六人情。”

◎直面現實抒胸臆

明代“前七子”,針對當時臺閣體之弊,針對當時空洞無物、萎靡不振的文風,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一時影響甚大。

茅盾在《夜讀偶記》中說:“我們不能把‘前七子’的復古運動,看成僅僅是文體改革運動,而必須充分估計它的政治改革和思想解放的意義。”這種名雖“復古”實則創新的思潮,當時有進步意義。

作為“前七子”領袖的何景明,他的創作理論,更不是簡單的復古或擬古所能概括的,他的理念,概括為“富於材積,領會神情,臨景構結,不仿形跡”。意思是學古之中有創造,有變化,有作者的獨特風格。在學習中不僅得其形貌,還要得其神情,要內外相符。

關於詩歌,他也有創新想法,他認為“夫詩,本性情之發也”。他酷愛民歌,曾言:“(民歌)自非後世詩文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及者,以其真也。”從這一點看,他與明中葉進步文藝思潮中李贄、湯顯祖、馮夢龍與袁宏道等所倡導的“獨抒性靈”是一致的。

何景明力主學古而又求變古的主張,以及他的“詩本性情之發”的認識,植根於資本主義萌芽不斷髮展、市民階層日益壯大的明代社會。武漢大學教授吳志達很重視何景明作品中的現實主義精神,評論其“敢於直麵人生,批判權貴,尤其是揭露昏暴之君的本質淋漓盡致,同情人民的疾苦,具有濃厚的憂患意識,竭盡詩人的責任和使命”。

吳志達感嘆“大復的缺憾當然因其壽夭,若假以年,當可取得更大成就”。

何景明詩作內容豐富,其中有一批揭露時弊、干預現實生活、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作。他出使雲南所作《平夷所老人》詩,描述了一位孤獨老兵的悽苦境遇。很像杜甫的七言長詩,是他早年學習杜詩的傑作。詩中說“風雨飢寒趨路側,子孫流落避兵年。青春有伴難還土,白首無家尚戍邊”。很悲涼。

他出使雲南期間所作的《城南婦行》,將強盜比作官兵,十分犀利。

在家閒居時所寫的《歲晏行》,揭露了因統治者窮徵暴斂,致使“貧家賣男富賣田”。《冬雨嘆三首》再現了因飢餓而“城下餓鳥啄死人,蒼鷹側來怒相攫”的悲慘畫面。《官倉行》則以“富家得粟堆如丘,大車檻檻服兩牛。鄉間餓夫立牆下,稍欲近前遭吏罵”的詩句,採用對比手法,揭露了當時社會嚴重的貧富差別。

“如果論批判的深刻、有力、徹底,何景明應該是明代詩壇上不可多得的傑出詩人。”《河南文學史》評價。

何景明有才不能施展,有志不能實現,他心中充滿了不平之氣,這在他的詩中,也多有表現。比如“楚人當時不識玉,海客無心採明月。明珠投暗反按劍,白璧三獻還遭刖”,表達了詩人憤怒失望悲哀的複雜情懷。

2013年起,信陽市設立了“何景明文學獎”,成為當地文學最高獎,湧現一批佳作,稱得上承何景明之遺風餘緒,闡揚一方文脈使不失墜。

(繪圖:王偉賓)

在信阳,拜谒“大复先生”

《河南日報》2018年10月9日1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