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流入“錢緊”民企漸成趨勢

□盛剛

■如何在不放鬆風控信貸標準的同時,完成向民營企業信貸傾斜的任務?銀行必須改進風險管理,增強風險識別能力,提升對民企信用資質審核的精準性。更重要的是,完善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制度安排,核心在於把為國企和民企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改革做到位

自本月初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後,“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視同仁”已成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內高頻語句,解決民企融資難貴老問題更是當下定向放鬆信貸的主要目標。近期,多個會議、多項政策同時聚焦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由上而下佈局,多類措施出臺,金融活水流入“錢緊”民企漸成趨勢。

最新的消息是,11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力爭主要商業銀行四季度新發放的小微企業平均貸款利率比一季度降低1個百分點。而此前一天,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初步考慮對民營企業的貸款要實現“一二五”的目標,即在新增的公司類貸款中,大型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不低於1/3,中小型銀行不低於2/3,爭取3年以後,銀行業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佔新增公司類貸款的比例不低於50%。更早幾天,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態,將用好債券、信貸、股權“三支箭”,擴寬民企融資途徑。

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密集出臺,讓被“錢緊”所困的民營企業在年關臨近之時明顯感到暖意,也極大緩解了市場對於民營企業融資的風險預期,短期內的小微民企貸款利率水平有望繼續下行。截至三季度末,18家主要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平均利率6.23%,較一季度下降約0.7個百分點,按此標準,四季度只要再將小微企業平均貸款利率下降0.3個百分點,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要求就能實現。

而“一二五”的目標,更是監管層首次明確勾畫出對銀行實行民企授信考核的設想。民企的重要性已無須再說。民企穩,則就業穩,產業升級才有希望。若這些政策要求真能落實到位,將大大增加民企融資的資金供給,緩解民營企業的資金飢渴。短期有救急之效,長期還有助於改變監管方式和銀行主體運營方式。要知道,當前以國有銀行金融機構主導的金融體系中,配置給民企的信貸資源僅為30%。

自然,未來3年新增貸款民企佔比真要達到50%,意味著對民企新增貸款增速、貸款數量將遠超國企或地方融資平臺。但對民企的利好,短期卻有可能對銀行形成衝擊。人們有理由擔心,對當下提高風控水平為重中之重的銀行來說,若集中突擊式放貸會不會導致銀行壞賬率增加,令銀行資產質量惡化?上週五中證銀行指數大跌3.04%,28家銀行全線飄綠,就反映了市場的這種擔憂。

市場有擔憂可以理解,但反應有些過度。其實,“一二五”扶持目標是一個總體目標,具體落實不可能不考慮各地區的經濟狀況,要求每家銀行把總體目標當做經營目標層層分解落實也不現實。畢竟,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每家機構的風險偏好有區別,所面臨的客戶結構和信貸需求也不一樣。更何況,具體的項目和貸款由市場主體根據自身能力和實際需求自主決定,仍是必須堅持的市場化原則。郭樹清明確表示,不能搞簡單化“一刀切”;易綱之前也說過,對利於長遠的規範措施,會設置合理的過渡期,便於企業適應調整。但當前信心比黃金重要,在國企與民企競爭並不中性公平的環境下,有明確目標,比沒有強。貸也比不貸強。穩住了融資,就穩住了預期和信心。在市場風險加大的經濟下行期,即便有些企業因自身經營出現問題,被市場化出清本無二話,但當局部信用違約有可能惡化市場對民企整體的預期和風險偏好時,政府出手適時引導和穩定局面也很有必要。而對那些因諸種非市場因素而非自身原因陷於融資困境的企業,政府或相關部門雪中送炭更是責無旁貸。“穩”字當頭,才能逐步有效促進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解決。

當然,緩解民企融資難問題,僅靠政策支持遠遠不夠,更不能放鬆風險管控,讓運動式放貸捲土重來。如何在不放鬆風控信貸標準的同時,完成向民營企業信貸傾斜的任務?對民企而言,必須直面轉型挑戰,瘦身強體,把發展凝聚到主業實業上,在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負債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銀行則必須改進風險管理,增強風險識別能力,提升對民企信用資質審核的精準性。更重要的是,完善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制度安排,核心在於把為國企和民企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改革做到位,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死生都由市場決定。有了“一視同仁”這個前提,銀行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和企業的發展水平、還款能力和產品競爭力,獨立自主選擇貸款對象,“一二五”這樣的量化考核目標的實現應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