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古人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

古代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如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那么古人是如何度过严冬的呢?

知道吗?古人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

先秦时期生产力低下,但人们用“火炉”取暖,考古学家从半坡、姜寨等地都发现有火炉,人们将火炉放在门口,既可以有丰富的氧气助燃,又能取暖。还有的秦朝王宫用“火墙”“壁炉”,“火墙”是用两块筒瓦相加,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看来古人的方法已经到了取暖的有效目的了,只不过这是王宫贵族才可以享受的。

知道吗?古人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

汉代有了“温室”,长乐宫有温室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用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设屏风和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进贡的毛毯。还有《汉书·京房传》: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温室。

知道吗?古人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个空前繁荣的时期,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在取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改进。诗人白居易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卖炭翁》,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取暖的方法之一,那就是烧木炭。

《开元天宝遗事》记述了唐代皇宫中取暖的场面:“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足见这种产于西凉的“瑞炭”的功效。另外,唐玄宗的哥哥申王还发明了一种令人不齿的取暧方法:“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苦,使宫妓密围于座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

知道吗?古人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

据明清史料记载,在当时的国都北京城,年内大约有150余天的寒冷天气,最冷时可达-23℃。在明清两代,皇宫里设有专门的薪炭供应机构叫“惜薪司”,惜薪司将一种叫作“红罗炭”的优质木炭提供给皇族们。清乾隆年间,宫内按级别供应木炭。地位不同,长幼尊卑有别,给予的温暖不同。乾隆皇帝还人曾写过一首《冬日偶成》,来炫耀冬日皇宫里的温暖生活:“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

知道吗?古人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

然而,对于古代并不是所有天下黎民百姓都能在冬天取得温暖,兴亡对于百姓只是一种痛苦,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历史不可能含有人民,人民不仅因为天冷,更多的是对于现实的无奈而绝望心灰意冷。

知道吗?古人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