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asd57362118


確實,我們今天看起來,日本去主動“喚醒”一個巨無霸加入二戰,這不是愚蠢至極嗎?可是,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在那些日本的決策者看來,這是“政治正確”的決定,從天皇到首相,從軍部到將軍,沒有任何一個人“敢”提“議和”之類的建議。

畢竟,這種重大的決策,必然是以日本軍部為首、匯聚了日本一系列頂層政治人物以及相關戰略、軍事、經濟、外交等人員的長期討論下的決策,即使其中有很多參與者都感覺挑戰美國風險極大,但是對他們來說,他們已經沒有回頭路了。

帶著日本舊軍隊特有的狂妄和自信,日本再一次堵上了國運。

珍珠港事件前,日本只有2個選擇,要麼放棄1931年以來在中國戰場獲得的一切,給英美做小弟,要麼就孤注一擲,和英美拼個魚死網破,以求一線生機。

1940年,發生了一個標誌性的“印度支那進駐事件”,大致就是法國向德國投降後,成立了維希傀儡政府,日本人一看喲西,德國人是我們的好朋友啊,那法國人在印度支那(現在的越南、老撾、柬埔寨)的殖民地也可以搞一搞嘛!後來就乘機強行進駐越南,和法軍發生了衝突。

這事情引起了英美的警覺和震驚,日本人敢對洋大人動手,這膽子也太大了,印度支那旁邊到處都是英美的殖民地(馬來西亞、印度、菲律賓、新加坡、荷蘭的殖民地印尼),日本人的行為嚴重威脅了英美在亞洲的殖民地安全,英美輿論譁然,隨後迅速對日本實施嚴厲制裁。

制裁裡最要命的就是斷了日本的石油供給,而當時從英美(主要美國)進口的石油佔日本石油消耗的9成以上,而日本的石油儲備僅僅3個月,這三個月,上哪兒找替代來源?東北的大慶油田可沒發現呢?最近的也就是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油田了。

英美此時提出了和談條件:從此以後乖一點,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夠了,放棄1931年之後在中國獲得的地盤。

說白了就是直接向英美投降,做英美的小弟,其實這條件不錯啊,日本人搞了四年最後不還是成了美國的小弟,還被壓的死死的。

如果不答應呢?三個月後,日本的戰爭機器、陸海空軍就成了一堆廢鐵了,到時候不僅被英美收拾,中國戰場也將全面崩潰。

答應呢?1937年之後日本在中國已經苦戰4年了,死傷幾十萬人,好不容易佔了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地兒,就這麼吐出來?

別說那些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從天皇到民間,沒有人敢想象要面對這個結局,也沒人敢提接受不接受的話,如果裕仁天皇敢說接受,分分鐘就被軍部的人按照神經病處理,和他的前任大正天皇一樣的下場。

這時候,迅速發起對美國的攻擊,把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力量打的半身不遂,最好一年半載沒法動彈,趁這個時間窗口,大幹快上,迅速對東南亞、太平洋地區發起攻勢,奪取橡膠、石油等資源,儘快解決中國戰場問題,在此有利基礎上再和美國談判,撈取一個好價碼。

風險,大家都知道,偷襲珍珠港的主謀山本五十六對戰爭的前景也極其悲觀,但是作為一個帝國軍人,他不可能因為英美幾句威脅,就嚇得交槍投降?他們做不到,雖然前途悲觀,但是還是要賭一把。

如今,被美國牢牢控制的日本,回首往昔,是否要抽自己一個大嘴巴子。

失敗的,但它絕對稱不上愚蠢。


雲中史記


有網友問: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其實實事求是說,這是當時的舊日本帝國唯一的選擇。美國已經在8月宣佈對日本進行徹底的石油禁運和經濟封鎖。日本除了開戰別無選擇。

日本只有2年的石油儲備,如果不開戰,最後也是石油耗盡,舉手投降。如果遵守美國的條件,日本也做不到,美國的條件是日本必須無條件的從法屬印度支那北部,中國等地撤軍。

日本人不甘心承認失敗,但是沒有了石油,就一天都過不下去。那個時候,蘇聯的西伯利亞大油田還沒有被發現,發現西伯利亞大油田那是60年代的事情了。蘇聯庫頁島的石油是此時日本唯一的石油來源,但是當時庫頁島的石油產量很有限,無法滿足日本的需要。

日本如果想獲得石油,只有4個地方,1個是蘇聯的高加索地區,1個是阿拉伯地區,1個是美國本土,還有1個就是南洋。日軍不可能打到高加索,德軍都沒佔領高加索。日本也沒本事進攻中東地區。

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南洋,進攻美英法荷的殖民地。那麼,第一個就是要與美國開戰,硬著頭皮也要開戰。日本海軍認為:要擊敗象美國這樣的強敵,必須採取儘早迫使對方進行決戰的方式。

杉山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美之間的軍備對比將對我們越來越不利。同時,他表示他對戰爭初期能取勝這點是信心百倍的。並且杉山元帥稱:“儘管如此,我們仍須面對打一場長期戰爭這個現實。”即使這樣,他認為日本能“建立自己堅不可摧的戰略地區,並能把敵人挫敗。”

1941年11月26日,美國的最後通牒再次送到日本,表示:要求日本“從中國(含東北)和印度支那撤出全部陸、海、空和警察部隊”,以及,在實際上,廢除三國同盟條約。

同時,美國還指出了日本接受這方案後在經濟上能得到的好處:日本的資產將被解凍;在互相實行最惠國待遇的基礎上籤訂貿易協定,穩定美日元之間的兌換率;和在經濟上給予其它較大讓步等等。

這份電報送到日本,電報送到時,剛好日本御前會議休會,大家在進午餐。東條朗讀了電報內容。一片死寂。正是在這個時候,日本下定決心開戰,正是在11月26日,收到最後通牒以後,日本聯合艦隊開出港口,目標珍珠港。

深度軍事


基本是不明智的決定,因為日美二戰時,兩者實力差太多了,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上的對手。事實上日本和美國之間的國力差距,日本人是知道的,比如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就和日本天皇上奏:兩國實力差距太大,開戰後一年內還能扛得住,但是後面就很難說了。之所以如此日本還要開展的原因是日本當時被主戰派控制了思想,反戰人士和提出反對者都被抓了起來。於是乎,當珍珠港被炸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日本的戰敗。

日本偷襲珍珠港前日本海軍實力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英國和美國。雖然美國比日本排名靠前,但是美國海軍裝備和日本差不多,航母比日本還要略少(日本開戰前有10艘航母)。但是日本戰爭潛力差,戰前雖然裝備多,但是一旦開戰,本土遭到封鎖後,工業生產會急劇下降。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日本成功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當時美國還有三艘航母和一些中小型艦艇。日本這時候實力要明顯超過美國不少。但是到了1944年,僅僅3年多的時間,美國航母總數猛增到將近100艘,海軍各型戰艦超過1000艘。日本則相反,超大型主力艦隻有1艘信濃號航母,而且沒出港就被美國潛艇擊沉。。。其他方面就更不必多說了。所以日本和美國開戰,那絕對是自殺的行為,必死無疑。換個角度,看日本當時在華作戰,雖然說中國當時有一些英美蘇的援助,但是主要能把日本拖入泥潭的原因還是因為中國是個大國,硬實力在那裡。假如美國不援助中國的話,可能戰爭時間還會更長,但是日本還是贏不了,因為中國太大了,後勤補給根本就不可能全都展開。


長江新聞號


【二戰全面爆發事件之偷襲珍珠港】

1941年11月26日,日本海軍中將南雲中一一聲令下,一組有6艘航母及3艘巡洋艦,2艘戰列艦,9艘驅逐艦和3艘潛艇緩緩的離開了日本海軍基地,慢慢的駛向大洋深處,這些艦艇的目的地統一設定為珍珠港。經過幾天的靜默航行,日本聯合艦隊於12月7日到達了美國夏威夷州歐胡島海域附近,當南雲中一手錶的指針指向7點的時候,數架飛機組成的首批攻擊機梯隊起飛直撲駐紮在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一時間,硝煙瀰漫,血流成河。第一波攻擊之後,日本航母馬上起飛了第二波轟炸機隊,這次足足有將近二百架飛機起飛攻擊,等硝煙散去美國太平洋艦隊全軍損失慘重,5艘戰列艦沉入海底,其他艦艇10艘被炸燬,幾百家還未起飛的飛機葬身火海。美軍人員死傷達到了4千多人,而日本缺損失微乎其微。偷襲珍珠港事件標誌著太平洋戰爭爆發,也標誌著二戰全面爆發。下面是及其珍貴的偷襲珍珠港老照片,各位上眼。

正是因為日本的偷襲珍珠港,讓這個巨人幡然醒悟,並且加入到反日的戰爭中,日本很快的在美日的對決中敗下陣來,可以說偷襲珍珠港是日本走向滅亡的開端。


老豬的碎碎念


正相反,如果日本決定對美國開戰,偷襲珍珠港,力求以最小的損失儘可能的摧毀美太平洋艦隊主力,是最好的戰術選擇!以山本五十六為代表的知美派,其實很清楚日本的國力和美國無法相比,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也是日本的數十倍有餘,但是由於多年來對華戰爭的消耗,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對日本戰爭資源的逐漸限制,日本國內戰爭保障資源已瀕臨枯竭,尤其是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全部靠海外的佔領地供給,而戰略資源的產地東南亞地區全屬美國的勢力範圍控制,如果想奪取這些戰略資源,將無法避免與美國對抗!既然決定對美開戰,日本的戰略戰術就是在美國的國家生產能力進入戰時生產狀態之前,迅速的摧毀太平洋美軍軍事力量,而且在戰爭開始前日本海軍是有一定的力量積蓄的,這也是日本敢於發動戰爭的基本支撐,而且避免持久戰消耗戰是日軍的基本方針。為達成這一目標,以偷襲的方式直接摧毀美軍太平洋地區海空軍基地以及主要作戰力量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由於一線將領的戰術指揮失誤,這個看似完美的設想並沒有完全實現,主要表現在:偷襲珍珠港戰役時,日軍計劃中,但由於第一航空艦隊指揮官南雲忠一錯誤的戰略判斷,導致沒有進行的第三攻擊波集群的主要戰術任務是,摧毀珍珠港的修船造船船塢,以及幾年時間積累起來的、儲存著大量燃油的巨型儲油設施,一旦這兩個目標被摧毀,美軍將在一至兩年內無法有效使用珍珠港海軍基地,也就喪失了在太平洋戰場的戰役主動權!但歷史沒有假設,日本軍國主義不自量力的發動的這場侵略戰爭,最終被砸爛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鐵拳之下!


紅箭10A


從某種意義上講,愚蠢的並不是偷襲珍珠港,而是日本鬼子“蛇吞象”式的擴張政策所必然導致的,到了做出偷襲珍珠港決策的那個時候,已經成了唯一可行的方案。

日本全面侵華前後,一直存在“北上”還是“南下”的爭論。北上,指的是進攻蘇聯。南下,指的是進攻南洋。1938年,北上派暫時獲得上風,於是關東軍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與蘇蒙軍幹了一仗,這一仗,日軍被準備充分的蘇軍打的焦頭爛額,損兵折將數萬,於是北上派閉嘴了。

南下派得勢後,開始琢磨南洋,但是南洋都是美英法荷蘭的殖民地,覬覦它們,必然與美英法荷開戰,英法荷好說,英國陷於歐戰自顧不暇,荷蘭法國已經投降了日本的盟國納粹德國,問題是美國!

但是貪婪的日本為了獲得南洋了資源,為了早日迫使中國投降,走出中日戰爭泥潭,還是向著南洋進發了!首先是在原法國殖民地印度支那半島。

美國不幹了,因為觸及了美國核心利益,很明顯日本還會進攻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於是美國開始了對日本的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的禁運。

日本國小,資源更是“一窮二白”,如果禁運時間一久,日本必敗無疑,乖乖投降,給日本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因此,為了冒險一搏,日軍悍然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最終日本戰敗,美軍佔領了日本。

其實,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看,從日本確定全面侵華開始,就決定了美日必有一戰,具體到偷襲珍珠港,從戰役戰術角度來說,不但不愚蠢,而且很成功,只是從戰略上日本已經輸了,珍珠港雖然贏了,也於事無補了。



磨史作鏡


日本偷襲珍珠港不能說是一個愚蠢的決定,只能是不得不做,也是無奈之舉,假如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的話,摧毀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可能會對戰爭的走向產生巨大的影響。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缺少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當時由於日軍的侵略,英法等國雖然沒有對日宣戰,當對日本進行了經濟制裁,這下讓日本無法得到急缺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為了維持其戰爭消耗,不得不採取“南下”的戰略,而東南呀各國基本都是英美的殖民地,如果日本要取得東南亞各國的資源,不得不不要跟美國一戰,當時美國位於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對日本造成巨大的威脅。

為了取得東南亞的資源,日本只能鋌而走險,先發制人,偷襲珍珠港,企圖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使日本自己在一定時期內稱霸太平洋,等日本站穩腳步後,與美國海軍決戰。

當然,還有就是1940年,作為日本盟友的德國在歐洲戰場勢如破竹,這極大了刺激了日本的帝國主義狂潮,認為自己天下第一,可以擊敗美國,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美國強大的戰爭能力。

最後,日本悲劇了,偷襲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航母等大型軍艦都不在,太平洋艦隊損失不大,日本的戰略落空。緊接著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慘敗,從此日本失去了與美軍海上對抗的能力。面對美國強大的作戰能力,日本一步步走向滅亡。

總之,日本在二戰偷襲珍珠港,既是戰略需要的無奈之舉,也是其盲目自大的作死的計劃,偷雞不成蝕把米,促使美國參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密探零零發


偷襲珍珠港,日本真的是別無選擇,只有這一條路了。我通俗易懂的理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大家都知道,侵華戰爭的初期,日本的計劃是快速滅亡中國。因為對於日本的兵力和資源來說,是耗不了太長時間的。

但是到了1940年,日本已經深深的意識到,他們快速滅亡中國的野心無法實現了。雖然佔領了相當大的領土,但是後續作戰越來越困難,就算是對淪陷區的統治,也並沒有想象中的穩定。

這種情況下,日本軍部其實是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繼續耗下去,兵力和資源消耗是他們不能承受的,而且北邊還有蘇聯虎視眈眈的盯著呢。但如果不再繼續進攻,就只能收縮兵力,防守最重要的已佔領地區。

就在這時,納粹德國在歐洲戰場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日軍看蒙了,德國人都可以這麼容易勝利,這麼容易佔領多個國家,日本為什麼不行?千萬不能錯過這個好機會。

最重要的是,德國在歐洲戰場的勝利,使得英法忙的焦頭爛額,完全顧不上他們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了。東南亞有什麼?石油、橡膠、大米等等戰爭急需的資源。

一定要拿下東南亞,這樣自己後續的戰爭才能繼續下去!

但是,日本一向東南亞伸手,美國不願意了。東南亞怎麼說也是盟國的殖民地,而且當時日本的很多資源都要向美國購買,比如最重要的石油,日本戰爭所需的一半以上的石油都是購買美國的。

美國首先是宣佈對日本的鋼鐵禁運,這很嚴重,但是不致命。

日本為了佔領東南亞的目標,先是與德國和意大利簽訂同盟協約,接著又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甚至還裝模作樣的和美國談判,干擾美國的視線。

雖然希特勒入侵蘇聯讓日本軍部稍有猶豫,但是經過討論,日軍還是決定放棄進攻蘇聯,全力奪取東南亞。很快,日軍就開始動手了。美國方面得知消息,反應十分強烈,迅速宣佈凍結日本在美國的一切財產,並且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飛機燃料和機械工具等等也在禁運的名單中。

對日本是致命的打擊,沒有石油,意味著無法作戰。

日本不指望美國能回心轉意,只能把目標放在盛產石油的印度尼西亞。而且,日軍也明白,石油禁運和凍結資產,已經是在宣戰的邊緣了。

一旦美國採取進一步措施,日本將很難對抗。假如等到美軍宣戰,雙方在太平洋麵對面的死磕,日本那點家底子毫無勝算可言。

不如趁著美軍還沒有準備,拼一把,通過偷襲的方式,一次性把美軍的太平洋艦隊打殘了,逼迫美國簽訂對自己有利的協議。然後爭取一年的時間在東南亞站穩腳跟,一旦有了資源,後面的事情就好說了。

山本五十六心裡很明白的,和美國開戰很難獲勝,但是如果現在不打,以後就更沒有機會了。這是個險招,是在賭博,但又不賭不行。

所以,偷襲珍珠港不能說是愚蠢的決定,只能說是無奈的決定,賭博一樣的決定。


七追風


從戰略上來看,太愚蠢了,簡直愚不可及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一場全球性的戰爭,其並不是一次性爆發的,這場戰爭最先點燃於中國。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啟了全面侵華戰爭,這是二戰各大戰場中最早打響的一個。但這時候的戰爭還僅限於中日之間,並沒有波及到其他國家。

當時的英國、美國都不是中國的盟國,德國也不是中國的敵國,面對著中日開戰這些國家只是出於自身利益從中調解。比如說德國就曾經試圖調停中日衝突,但因為日本法西斯提出的和談條件太損害中國主權了,國民政府真心接受不了,以至於德國的調停失敗。

由於軍事實力不及日本,國民政府在打了兩年的抗戰後丟失了東部大片國土。可仰賴中國實在是太大了,加之中西部山川林立,日軍一時也打不下重慶,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939年歐洲戰事爆發前夕的中國戰場,日本已經佔領華北、華中的大片地區)

到了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隨後又橫掃西歐對英法宣戰,二戰歐洲戰事爆發。

可這時的二戰還稱不上是世界大戰,即便是英國被納粹炸成了翔,它的老鐵美國也沒有出手幫一把的意思。

要知道美英的關係是何等的親密,可謂是同文同種!但看著英國捱揍,美國照樣不參戰。

而此時的蘇聯在西部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相約瓜分波蘭。在遠動則跟日本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在這份條約中蘇聯和日本互相承認了雙方對於偽滿洲國和外蒙地區的控制,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

這時的蘇聯可不像是一個反法西斯國家。

《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簽了沒幾個月,德國悍然撕毀了《蘇德互不侵條約》挑起了蘇德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空前擴大化。

但這時不論是德國、日本還是中國、英國、蘇聯,大家都是各自為戰。中國、英國、蘇聯仍舊沒有建立正式的同盟關係。

而德日雖然是簽訂有盟約,但日本也並沒有在德國進攻蘇聯後配合德軍對蘇宣戰,而是拿著個燈籠去茅坑——找屎(找死)去了。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震驚了整個世界,史稱“珍珠港事件”。

(電影《珍珠港》片段)

受到攻擊的美國次日便對日本宣戰,並且順道也向日本的盟友德國、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宣戰。

這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演變成一個全球性的大戰。在美國的牽頭之下,美、中、英、蘇締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死磕德日法西斯。

而也直到美國對日本宣戰之後,中國國民政府才正式對日宣戰!

在此之前的四年抗戰中,中日雙方竟然都沒有互相正式宣戰。就連欠著日本的庚子賠款,國民政府在抗戰前期也一直按時向日本支付,信用度真是槓槓的。

聽到日本偷襲珍珠港,最高興的當然要屬中、英、蘇了。最崩潰的估計就是德國了。

元首自從起兵以來,東征西討、戰天鬥地從無畏懼過!但唯獨擔心美國參戰。為此元首還特地交代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千萬別攻擊懸掛美國國旗的商船,以免給美國參戰的藉口。

結果千防萬防家賊難防!元首做夢也想不到日本人腦子裡的水會有那麼多,也沒跟自己商量一聲,直接就領著一幫弟兄把美國在太平洋的分店給砸了。

這下可好,有了美國的幫助,英國和蘇聯就難對付嘍。

(諾曼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

美國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由於美國的加入,反法西斯同盟陣營得以建立,二戰的走向徹底被扭轉了。


千佛山車神


當然很愚蠢。

本來就同時面對著我國、蘇聯等戰場,還主動將美國這個巨無霸拉入二戰的旋渦,這不是典型的嫌自己命長是什麼?

但是,對於當時的日本而言,偷襲珍珠港與其說是一個愚蠢的決定,倒不如說是日本走投無路之下的一個無奈選擇!說是主動偷襲,本質是為生存而奮力一搏的突圍。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美國從來沒有作壁上觀

1931年日本侵略我國東北;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西斯在經濟危機後逐漸膨脹,並最終掀起了讓世界震顫的驚濤駭浪。

而此時的美國卻依然在恪守“中立”,對於亞洲和歐洲的天昏地暗的戰爭置若罔聞。

但是,羅斯福並不是一個安分的總統,一直以來美國都夢想將勢力伸向歐洲,主導國際局勢。只不過一戰後的美國羽翼未豐,面對英法等傳統強國,美國顯得太過淡薄。

而二戰再次打碎了舊有的強國,這正是美國趁亂而入的好機會。

1941年3月11日,美國通過《租借法案》,以租界的方式對英國等盟國進行援助,此舉在其後的戰爭中逐漸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看起來《租借法案》是幫助同盟國,對於軸心國並沒有什麼影響。但是隨著德國在歐洲戰爭的擴大,日本也對英國開戰,包括侵佔香港,進攻東南亞。

東南亞和太平洋緊緊相連,最重要的是美英在太平洋利益相同。美國為了懲戒日本,宣佈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此舉讓日本陷入極端的困境中。

從後來戰爭的情形來看,美國的做法有明顯的逼日本狗急跳牆的考量。正是日本的狗急跳牆,才給了美國名正言順加入二戰的機會!

2、日本一直在努力“突圍”

二戰中的日本一直在為尋找石油而努力。在我國松嫩平原和松遼平原等地,日本在我國東北地區掘地三尺也沒有找到石油。此時的日本,除了我國,還有蘇聯和東南亞可以選擇。

而在1939年諾門坎戰役中被吊打之後,日本就放棄了北上蘇聯爭奪石油的打算。雖然德國自1941年6月22日就和蘇聯開戰,蘇聯軍隊一潰千里。但是一直到莫斯科會戰前,蘇聯遠東軍區一直保持著百萬大軍。

況且就是佔領了蘇聯遠東地區,日本也需要不遠萬里到中亞里海地區開採石油,這和德國勢必產生激烈衝突。同時遙遠的距離也會讓日本陷入遠水不解近渴的窘況中。

對於日本這樣一個海洋強國而言,到東南亞油田搶奪石油運輸成本要遠遠小於北上西伯利亞。

南下東南亞,日本就會遭遇到美英兩國的勢力,主要是美國。日本想要在東南亞成功擴張,就必須要消滅美國的太平洋上的力量。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支點,就是夏威夷。

作為一個狂熱的賭徒,山本五十六也認定日本挑戰美國必然會死無葬身之地。但是如果不去賭一把,日本很可能就會當場去世。權衡之下,只要有贏的可能,就值得一試。

而且,美國也從來不會安分守己。羅斯福一直在等待讓美國國民同意美國加入二戰的機會,沒有珍珠港事件,還會有其他事件!總之美國參戰是必然事件!

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足夠愚蠢。但是對於日本而言,這又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這是日本最大的悲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