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我看“新經濟”

賈康:我看“新經濟”

謝謝主持人,大家好!我第一次到傳媒大學來,導航上顯示不到一個小時,實際上走了一個半小時,抱歉,前面沒聽到,但是我聽張教授說的還是圍繞著新經濟,我也用不超過20分鐘的時間,講講我這方面自己的基本看法。

做紀錄片我沒任何經驗,但是談新經濟,先說說我怎麼理解它,希望能對在座各位朋友有點參考作用。新經濟,我的理解,它是從上個世紀開始議論的新技術革命引申出來的,到了千年之交的時候,美國硅谷引領的新技術革命帶來整個經濟形態的轉變,被人們簡稱為“新經濟”。基本的特徵是什麼?就是更早時說的信息爆炸的時代開始了,發生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往前追溯技術上它的突破,是半導體和計算機,在硅谷引領這個創新潮流以後,人們形成了一個概念叫做“數字化生存”。我記得上個世紀最後十年裡,這種書在中國非常流行,大家都意識到前面將有一個數字時代,這個數字的時代和新經濟的概念是密切結合的,現在推到的最前沿的概念,叫大數據、雲計算,十幾年前人們完全無法想象的依託於數據庫的計算能力,這種大數據挖掘可以非常便捷地把很多非常細的信息分析得一清二楚,然後去影響經濟活動中的決策,以及經濟行為。

雲計算,我在技術上一直是懵懵懂懂,它似乎是說能夠把所有在網絡裡可以連接的計算能力做整合,前所未有地提高了運算的速度,提高了效率。再往後,這幾年咱們特別耳熟能詳的叫做“互聯網+”,或者各行各業要“+互聯網”,這個互聯網一開始稱的“Internet”,在現在這些年,它最典型的升級叫做移動互聯。我們每個人的手機現在一般都是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的狀態下前幾年人們所說到的移動商務,現在其實已經變成現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智能手機上做手機銀行業務的處理,過去認為要跑到銀行窗口排隊才能處理的業務,現在非常便捷,幾秒鐘就完成了,甚至看起來很大的款項,也都可以在手機銀行裡非常便捷、安全地做處理。當然,跟著的還有移動的保險、理財,移動形態下的文化生活,很多人在移動中拿著手機就可以看視頻,看各種各樣新推出的節目,可以參與朋友圈裡一些特定主題的詩歌欣賞、音樂欣賞等等,這都是移動文化生活。

再往下,似乎現在大家特別關注的是互聯網又推進到了物聯網、萬物互聯,以後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傳感器幾乎無處不在,或者傳感器形成的咱們大家瞭解信息的方式會非常便捷。現在已經看到,有的企業家說過去我們買服裝是要到實體店,後來從必須進一個商店,變成可以在網上了解信息購買(實體店的好處就是我看得見摸得著,對質感什麼都可以現場瞭解,網上你只能看圖片或者它有視頻,但是你摸不著它),現在更新的進展,是你在親戚朋友聚會時看著誰穿的一件服裝你很滿意,你也能上去摸一摸,體會體會質感等等,這時翻開服裝內側,會有一個小標記,拿手機一掃,它所有的信息就都出來了,你想了解的信息可以接著延伸瞭解,接著給你提供的方便,就是可以量身定製,我什麼樣的體型,什麼樣的偏好,選好這裡面可作的各種選擇,然後下單,直接可以形成交易。經濟學上的說法這叫做在有效供給的各種要素支撐之下,很好地降低了交易費用,便捷服務於供需打通,服務於用戶體驗的升級,實際上便是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如果真的以後成了這個氣候,實體店和網上之外,都是大家對接著萬物互聯的情況下,可以非常方便地使供需雙方跳過那些中間環節,形成經濟活動裡我們所說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有效供給的實現。

再說到現在大家已耳熟能詳的“共享經濟”。這個共享經濟怎麼共享?有些流行的概念是有偏差的,比如共享單車,它其實不是典型的共享經濟,它只是便捷化的租車,它跟原來租車的商業模式本質上沒有區別,就是特別便捷,不用跑到租車點了,在街頭巷尾看到這個車一掃碼,照樣是按照它的條款接受的話,要交定金或者在有優惠的情況下按使用時間收費,無論如何,它只是完成一個租車的交易行為。真正的共享經濟我想描述一個似乎離現在不會太遙遠的圖景,就是大家都越來越注意生活水平提高以後擁有機動車,現在的導向是要發展新能源的電動汽車(至於未來可能的什麼氫能汽車,我就說不太清楚了),現在電動汽車的成熟度已經在迅速提高,未來不長的時間裡,比如5年、8年,它會明顯帶上點普及特徵。那麼這些電動汽車在未來,在共享經濟裡,會連成一個什麼樣的圖景呢?就是每個車主自己的新能源汽車晚上停在停車位的時候,要接上充電樁,這時候是用電網裡多少年來大家知道的夜間最便宜的供電,以最便宜的電給車充好電以後,第二天白天車主不用車的時候,他的智能手機的界面上會跳出一個提示,你可以留一個你自己選擇的備用電量,然後把其餘的賣出去,而且可以賣個好價錢。它在技術上匹配的,叫分佈式能源和智能電網。分散的這些過去完全無法聯結在一起來形成有效供給的相關因素,現在由於有了新技術,可以連在一起了,非常便捷地賣出這部分電力以後,使你這輛機動車不僅是個消費單位,也成為了一個生產單位,而且是個盈利單位。這樣一個新的境界裡,造車的,賣車的,買車的,用車的,發電的,用電的,輸電的,配電的,所有相關的主體,沒有過去那種競爭中誰多賺誰少賺此消彼長這種排它性,大家一起共享這個新經濟帶來的成果。這就是我認為比較典型的共享經濟的形態。它是靠新技術革命能夠支撐起來的升級狀態,沒有信息技術的大發展,完全無法設想這個事情。當然,這方面十分關鍵的智能電網,技術上必須過關,這些分散的起伏不定的供電來源,合在一起,它的特徵無非是類似我們已知的風電和光電,它們有很大的起伏,不像過去咱們的火力發電,很穩定地有多少個機組匹配(水電相對來說也比較穩定,可以預期來水、儲水怎麼樣,未來的十天,甚至一個月裡,可能按什麼計劃來發電);那時智能電網要處理起伏不定的分散的分佈式能源,怎麼都進入一個大網,而這個網能夠安全供電,那是科學家要解決的問題。經濟學家所分析的,就是隻要技術上能過關,這個境界就是升級的,用戶體驗就是前所未有的,大家跳過了過去所說的經濟活動中的排它性,不再由排它律主宰這樣的人們之間的利益分配,不是有輸有贏或者誰多得誰少得,是共享。

所以,這也就帶來一個從經濟推到社會生活而已由領導人所說到的“摒棄你輸我贏的舊思維”。人類社會中,往大了說,這個主題是意味著什麼?其實正是鄧小平說的我們的時代主題變了,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應按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理來考慮從經濟活動到社會生活——我們研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基礎理論層面也在闡發相關認識。我和蘇京春博士這幾年努力和我們的團隊一起推進新供給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如果最簡單地說,要意識到人類社會走到當代這樣一個狀態,雖然人類文明並沒有完全擺脫叢林法則,但另外一些力量出來了,制約人們和引導人們的經濟行為。從正面講,前面所說的共享經濟是使大家越來越意識到和接受可以不排它地或淡化競爭地去從事經濟活動;從制約來看,二戰以後早就形成了一種核威懾。為什麼二戰以後到現在,第三次世界大戰遲遲沒有出現呢?道理就是這個核威懾。二戰末期動用核武器以後,那個慘烈的現實使各方都特別小心,不要去玩這個核武器之火。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最危急的局面,是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兩邊的人還是有理智地避免了一次核戰爭。最近一次聞著火藥味最濃的,是朝鮮半島搞的那些名堂,咱們吉林的報紙上已經登出了核戰爭情況之下人們防範核輻射的知識。但是很快急轉直下,現在半島無核化似乎又很有前景了。人類畢竟還有一些基本的理性,按照這樣一個核威懾的制約情況,就是鄧小平說的我們再也不可錯失的戰略機遇期,中國要扭住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實現我們的和平發展,和平崛起。這是宏大敘事主題的解說。

回到老百姓生活裡,咱們可以討論一下大家對生活的體驗。這個共享經濟再往前,它還會加上最新進展的人工智能。到了人工智能這個境界裡,到底是怎樣一個更方便的生活?現在有些東西我們還很難具體設想,但我知道已經有這樣一些機器人,它帶上點人工智能特色了:比如家庭裡擺一個機器人,你離家可以在移動互聯的情況下給它發指令,它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體會你的偏好,這些家務的事情會越做越好,家庭服務你就不用僱保姆了。很多的事情,如你回家之前想在家裡準備什麼,到後吃什麼,可能這些會越來越服務得周到細緻。現在可以設想,董明珠他們從做空調開始,現在是既做空調,又做手機,又做家裡的各種電器,還做家庭建築物外面(包括頂上和周邊)的太陽能。所有這些把它連成一個系統,是帶有智能化特徵的綠色環保低碳,充分利用能源,充分使家庭生活便利化。這方面會引入格力現在在努力開發的智能機器人,還有董明珠現在想做的新能源汽車。這些是配套的。這個雄心勃勃的規劃以後怎麼實現,或者說勝算多少,我們現在不好評論,至少現在在很有爭議的情況下,董總還在非常努力地做。碰到困難時,有企業界的人給她幫忙。領導人似乎也特別肯定在實體經濟層面這種奮鬥精神。前不久總書記到珠海時,專門到格力的現場給予鼓勵。

從老百姓體驗的這些事情來看,無論這裡面有多少試錯和挫折,大的潮流肯定是越來越便利,生活越來越帶有信息時代、新經濟時代前所未有的各種各樣用戶體驗的升級。

在生產經營視角上,除了我前面說的家用電器的生產,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和相關的移動互聯之外,我還可以舉個前一段時間調研裡注意到的例子,前幾年在中國經濟生活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一些電商公司一飛沖天。像馬雲的阿里巴巴,有一段時間網上全是講的他怎麼樣一下子成了風口上的豬,沒有翅膀也衝到天上去了。阿里巴巴公司被稱為電商,但他們最新的說法,是馬雲說電商的概念已經模糊,今後將是線上線下結合進一步的升級發展。在實際生活中典型的,是在北京亦莊那邊,我去看了,阿里巴巴公司它在實體店這方面,開始做它的盒馬鮮生,這個實體店是個看起來跟咱們一般的超市一樣的場所,但裡面那些供給品特別講究,一般人過去覺得距離比較遠的什麼波士頓的龍蝦,挪威的三文魚,這些都有,是很新鮮的,有它的供應鏈,保證質量。你在現場看到的魚、龍蝦那些,有匹配上的一些小標記。比如一條魚上面有個小金屬片,就是一個很微型的二維碼,你拿手機一掃,就是我前面說到的服裝例子裡可以看出的那套信息,全來了:這個魚是在什麼地方養殖的或者野生捕撈的,誰操作著把它送到店的,負責人的信息,到店的時間,你想要了解的信息非常充分地體現在這裡面。如果消費者滿意,把這條魚按照什麼樣的有推薦的烹飪方式做出來,店裡現場給你做,你在這個實體店裡可以和親朋好友一起吃一頓。你留下這個印象以後,它承諾的是你在盒馬鮮生三公里半徑範圍之內,可隨時手機下單,保證半個小時之內送到你指定的地方。線上線下的結合,按馬雲的說法,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電商了,是線上線下結合起來的一個升級版。當然,由此受益的是老百姓,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可以得到進一步提高,生活更精緻化,更講質量和更符合大家自主選擇和偏好的實現。跟它唱對臺戲的,就有了一個京東。京東過去也是按照電商定位,消費者在它網上下單買東西,現在京東也在亦莊,避開阿里的三公里,不太遠的地方又搞了一個7-fresh,我進去以後看,跟阿里那個模式幾乎是一樣的,這兩家誰抄誰,我也說不清楚了,就是唱對臺戲。都是線上線下結合,要爭取消費者,爭取社會認同。他們如果做得順利的話,這種店在北京會越開越多,使北京的老百姓以後生活質量提高。特別是年輕白領,有基本的收入水平,大家認同追求精緻生活的這些人,都會越來越習慣這種供應鏈上的有效供給。當然,以後北京的農民工,大的趨勢也是收入越走越高的,這幾年已經非常明顯,粗工、壯工、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到了經濟學上所說的發展階段走到劉易斯轉換點以後,是在迅速提高的,包括咱們家政服務的保姆,大家都有體會,這些年她們的工資水平你不給往上提高的話,人就不在你這兒幹了。這些形成的整個社會優質服務能力的需求,必須得到更高質量的、升級的有效供給的回應,形成社會生活向上的發展。

於是新經濟它就是要靠技術革命,以有效的供給,以及伴隨有效供給的各種各樣的機制,來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當然,順便說一句,這個事情要解決得好,在中國要特別強調,領導人所說的全要素生產率裡包括著,或者重點首先是西方學者所說到的這個技術創新因素,也就是前面已說到的新經濟是技術革命帶來的新境界,但在中國完成經濟社會轉軌並要從追趕到實現現代化趕超、達到偉大民族復興的過程中,為跟上時代而縮小跟發達經濟體的距離,這裡面有一箇中國技術創新潛力約束必須予以衝破的體制改革問題。我們很多的體制機制,是束縛著中國的這些創新者的聰明才智和潛力的發揮的。比如中國有這麼多我們說很勤勞的、也絕對聰明的社會成員,教育界也有這麼多年的投入,但仍然沒有很好地破解錢學森之問,就是創新型的帶有領軍大師級特徵的人才,遲遲培養不出來,有好幾十年了,到現在為止仍然是這樣一個苦惱。說得更遠一點兒,那就是中國在工業革命以後看得很清楚的所謂李約瑟難題或者李約瑟之迷:中國過去有那麼多的能工巧匠,有那麼多值得稱道的四大發明和以後的創新,但是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東西,體系性的現代科技,中國是被人家遠遠甩在後面了。怎麼解釋這些事情?我們特別強調的就是經濟社會的轉軌裡,必須以制度創新打開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潛力空間,中國才能真正如願地繼續大踏步跟上時代,和通過追趕最後達到偉大民族復興的現代化趕超。

這裡面有大量實例,許多實際生活中的生動場景,我們做採訪的朋友們可以從基層、從各種不同行業所推薦的很新鮮的、能夠吸引觀眾的案例先入手。至於說怎麼組織形成咱們所說的令人滿意的紀錄片,我就沒有發言權了。謝謝大家!


賈康介紹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中國財政學會顧問,中國財政學會PPP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諮詢委員,北京大學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曾受多位中央領導同志邀請座談經濟工作(被媒體稱之為“中南海問策”)。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專著、《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2017年領銜出版《中國住房制度與房地產稅改革》、《新供給:創新發展,攻堅突破》、《構建現代治理基礎:中國財稅體制改革40年》等。根據《中國社會科學評估》公佈的2006~2015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6268種學術期刊700餘萬篇文獻的大數據統計分析,賈康先生的發文量(398篇),總被引頻次(4231次)和總下載頻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綜合指數3429,遙居第一,是經濟學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