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青海枸杞產業面臨三大發展難題

部分來源經濟參考報、及劉全枸杞通

枸杞種植因兼具生態與經濟價值、對帶動農民脫貧致富作用明顯而備受柴達木盆地農民的青睞,尤其“十二五”以來,青海枸杞種植面積翻了好幾番。記者調研瞭解到,隨著擴張迅速、產能過剩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共性問題日益凸現,近兩年,這一產業遭遇發展困境。業內專家認為,深化種植業結構,延伸農產品產業鏈刻不容緩。

「分析」青海枸杞產業面臨三大發展難題

“富民產業”遭遇“寒冬”

楊作祿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福財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種植戶,他與其他三戶人家共同承包了1300畝枸杞地。

“這幾年枸杞價格下跌,銷售困難,前年我四處籌錢只種了其中的700畝地,去年行情更不好,枸杞只賣出去了五分之一,今年這700畝地也種不了了。”楊作祿說,目前這1300畝地只能“放著”,自己和妻子又走上了出門打工的老路,還背了一身債。

海西州是我國第二大枸杞種植基地,枸杞產業作為當地的“主導產業”“富民產業”,截至目前產值達51億元。這一產業輻射帶動當地農戶近16.32萬戶共24.2萬人,過去雲南、四川等其他省份也有不少勞動力前來務工,僅採摘季人均增收可達6000餘元。

然而,近三年來,枸杞市場價格不斷下跌,普通枸杞每年下跌13%左右,今年有機枸杞出口均價為10美元/公斤,僅為2014年價格的一半,然而有機枸杞每畝僅有機肥和植物源農藥投入成本就高達4000元,種植企業入不敷出、枸杞產業經濟效益“斷崖式”下跌。

位於海西州柴達木盆地的諾木洪農場是目前全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枸杞連片種植區域。該農場副場長馬虎介紹,2017年開始,農場內陸續出現既不續約繳納租金也不做田間管理的種植戶,截至目前農場種植戶總共欠繳承包費2500萬元。

“貨把人壓死了。”海西州都蘭縣一家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說,他管理的合作社共有103戶農戶,種植1600畝黑枸杞和500畝紅枸杞,2016年、2017年兩年累計虧損高達1800萬元。“原來枸杞行情好的時候合作社會把村裡的貧困戶招進來打工,一年每人工資7萬元,還能額外分紅一萬元,現在枸杞賣不出去、融資也很困難,沒錢僱人,對貧困戶只能免費發些枸杞苗,但就是這樣也沒人種枸杞了。”

結構性難題亟待破解

與雲南瑪咖發展過程相似,枸杞產業在青海發展的十年經歷了初期政府鼓勵種植、中期種植面積快速擴大、後期產能過剩三個階段。然而在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產能過剩、缺乏技術支撐以及市場營銷體系建設滯後問題日益顯現,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三大“瓶頸”。

首先,種植面積急劇擴張帶來產能過剩。2008年基於枸杞的經濟生態效益,以海西州為發端青海開始發展枸杞產業。據海西州農牧局副局長李勝業介紹,產業發展初期政府採取免費發樹苗、提供技術指導、農機設備補貼等方式鼓勵群眾種植枸杞。

“‘十二五’期間當地枸杞產業迎來發展最好的時期,有機枸杞出口均價達到20美元/公斤。”海西州格爾木市億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億林說,在較早開始種植枸杞的都蘭縣,曾經的種植戶年戶均收入高達20萬元。在利益驅動下,短短几年內枸杞種植面積增長4.87倍,但同期枸杞價格增幅僅20%,產業過剩帶來的價格下滑也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出現。

記者從海西州農牧局瞭解到,2017年柴達木枸杞乾果產量達7.82萬噸,但在枸杞制幹方面,截至目前枸杞設備烘乾能力不足3萬噸,仍有近5萬噸左右的枸杞需要通過自然晾曬烘乾。

在加工轉換方面,2017年加工轉化的枸杞僅有3800噸左右;在產品類型方面,乾果等初加工產品為當前主要加工方式,且同質化現象嚴重。

“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已成為當地枸杞產業發展短板。”李勝業說。

此外,市場營銷體系建設與產業規模不匹配。採訪調研過程中,受訪專家認為當地枸杞品牌五花八門,但目前還沒有形成在枸杞市場中有較強影響力的區域性公共品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海枸杞在市場中的知名度。

多位枸杞種植戶以及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反映,中間商壓價、缺乏銷路也是導致行業虧損的一大原因。楊作祿說:“過去每到7、8月枸杞掛果時就會有外地經銷商來收購枸杞。這兩年,市場不景氣,來收購的人少了,而且價格壓得特別低,我們著急用錢,枸杞也就‘賤賣’了,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破解難題須“多管齊下”

鑑於青海枸杞產業面臨的困境,業內人士和當地基層幹部建議,宜加強產業規劃、深化種植結構調整、完善市場營銷體系,抓住產業低谷期機遇,多管齊下助推產業轉型。

“枸杞適宜種植區域有限,同時持續大規模開荒種植會對土地原生植被產生影響,此外地下水的使用存在對下游植物產生不利影響的隱患。”青海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王佔林說,政府部門應劃定適宜種植區域,對目前種植區域內降雨量過大的地區,要引導逐步退出枸杞種植。

同時,政府部門要通過政策引導適當控制種植面積,以免盲目擴大,形成惡性競爭。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產業低谷期既是對抵禦市場風險能力的考驗也是產業發展轉型的機遇。在此期間政府應明確職能,建立行業質量標準化體系,提升行業准入門檻與監管力度。

“採用給予少量資金補貼、政策紅利的方式引導企業進行枸杞產品精深加工和創新,鼓勵搭建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平臺,促進產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都蘭縣枸杞協會會長蒲青說,通過政策引導當地企業及種植戶著力於標準化種植並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產品附加值,才能適應消費市場多樣化需求。

此外,在市場銷售方面,青海枸杞粒大肉厚,具有一定的產品優勢,但在市場中抵禦風險能力較弱,仍處於弱勢地位,亟須以品牌建設為切入點建立較為完善的市場營銷體系。

為此,多位受訪人士建議,利用商標使用權限,對枸杞種植戶及種植企業進行監管,從而形成青海枸杞產業品牌核心競爭力;同時,還需從省級政府層面統籌相關部門配置資源,著力塑造枸杞區域性公共品牌。

“在找準定位打造公共品牌的同時,在政府引導下,企業要通過建市場、進商超、建電商等方式增加銷售渠道,建立青海枸杞交易市場,從而完善青海枸杞營銷體系。”柴達木枸杞行業協會會長李世寧說。

枸杞通思考

盲目種植的惡果只有自己吞,還是那句話,供需關係決定行情的漲跌。當前行情低迷,恰好也適宜種植結構的調整。適宜種植枸杞的區域提高種植質量,加快新老品種的更替,提升田間管理水平;不適宜種植區域淘汰種植,選取適合當地種植的農作物或中藥材。

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的產品可以開發,這樣可以消耗一部分枸杞原料,但是也需謹慎。近些年寧夏在這方面做了不少,比如:枸杞面膜、枸杞壓片糖果、枸杞糖肽等等,可是市場效果卻都差強人意,因此深加工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析」青海枸杞產業面臨三大發展難題

營銷及品牌樹立不是一蹴而就,寧夏枸杞有著多年的積累及沉澱。青海枸杞若要擴大影響力,就要結合自身特點,一步一個腳印。比如:青海枸杞個大、肉厚、味最甜,很適合幹嚼,說實話比一些零食好吃多了,經常堅持吃對身體極有好處。還有,青海最適合發展有機枸杞,因此加強有機枸杞的種植、加工、銷售管理,可以將有機枸杞打造成為青海枸杞的一張亮麗名片。

當前市場多數枸杞普遍加“焦亞硫酸鈉”這個現象十分普及,而好東西基本都出口!消費者的無知以及真假分不清!造就了亞納枸杞橫空出世!打破這種市場有毒枸杞規格,從每一位種植戶丶商販丶消費者做起!

如果消費者不去貪圖枸杞顏色?無公害枸杞成本巨大,價格方面很難讓消費者接受,這是其中最大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