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文 | 縣豪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巴里·詹金斯電影劇照

巴里·詹金斯是好萊塢目前最炙手可熱的黑人導演。他於1979年11月19日出生入美國佛羅里達邁阿密,四捨五入,也算是一位80後導演了。

說起他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說起他的成名作《月光男孩》,恐怕熱愛電影的人都知道。

《月光男孩》作為奧斯卡歷史上首部榮膺最佳影片的同志題材電影,在歐美世界獲得諸多讚譽,而影片在攝影、臺詞、人物運動等各方面體現出的“王家衛風格”,又使這部影片在華人地區備受矚目。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巴里·詹金斯手拿奧斯卡小金人

如今,2018年,巴里·詹金斯攜電影新作《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再度強勢進入美國頒獎季。9月9日,這部影片率先在多倫多電影節亮相,引起廣泛關注。

這部具有詩意片名與柔情故事的佳作,根據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同名原著改編,講述上世紀70年代紐約哈林區,年輕的黑人姑娘身懷六甲四處奔走,為自己的黑人丈夫洗刷強姦案冤屈的故事,而片名中出現的“比爾街”,在美國恰好是黑人文化聚集地區,象徵著黑人文化與白人世界之間的衝突與融合。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假若比爾街能講話》海報充滿一種黑人藍調音樂氣質

目前,內地觀眾自然還無緣得見此片,但無可質疑的是,巴里·詹金斯是美國最會處理黑人愛情故事的導演,這從他的上一部作品《月光男孩》即可窺端倪。

對於巴里·詹金斯導演的《月光男孩》,不同於北美影評人壓倒性的好評,內地影迷對它的態度略顯複雜:一方面認為它被嚴重過譽,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因為“政治正確”,它無愧於2017奧斯卡最佳影片。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月光男孩》海報

奧斯卡的“政治正確”是一種很微妙、但也很清晰的元素,它可能的含義是:通過對少數群體的關注,彰顯自己無差別的人文關懷,體現美國主旋律中的人道主義精神,畢竟,在電影技術上,美國走在世界前列,在電影思想上,它自然也需要保持No.1。

2013年最佳《逃離德黑蘭》、2014年最佳《為奴十二載》、2016年最佳《聚焦》,對於奧斯卡來講,都是比較典型的“政治正確作品”。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逃離德黑蘭》海報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為奴十二載》海報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聚焦》海報

《月光男孩》的“政治正確要素”就是它最醒目的兩個標籤:黑人+同性戀,而這兩個標籤,也構成了這部電影的兩種底色:黑+藍。

影片110分鐘的時長中,除了65分鐘處的一名男性白人警察、83分鐘處的兩名女性白人餐廳顧客之外,再沒有任何白人角色了,在主角喀戎童年、少年、青壯年的三個成長階段中,陪伴他、以及構成他生命世界的,全部都是黑人,可以明顯感覺到,導演有意建造這樣一個“全黑世界”,彷彿其它人種並不存在,那麼這種“全黑”的意義何在?

它能有效地提純每一個情節的濃度。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月光男孩》中的擁抱

比如,喀戎在童年及少年時期,因為身形瘦弱、性格內向,都遭受過同齡人的霸凌,尤其是少年時期,出現在他校園生活中的惡霸“辮子男”,稱之為噩夢也不為過。辮子男也是一名黑人,黑人霸凌黑人,使“霸凌”這件事本身,由人種或階級之間的矛盾,被抹平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對喀戎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人性之惡”,也不再如一般同題材影片(如《為奴十二載》),受困於膚色、階級等具體的基因或社會因素,而是跳脫出來,聚焦於人這一個物種本身。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月光男孩》校園惡霸辮子男

當然,從現實角度來講,影片之所以“全黑”,可能是因為喀戎所生活的地方,是黑人社區。

電影的另一種底色,藍,指的就是其中的同性戀元素。Blue其實比傳說中的“基佬紫”更能映襯同志這一群體,因為它有兩種特徵,其一是冷靜、剋制,其二是憂鬱、傷感,這兩種特徵,都是因為就目前的現實而言,同性戀並未自異性戀的“籠罩”中突圍出完全屬於自己的自由世界。

在《月光男孩》中,“藍”的這兩種特徵被表現得尤其節制。不像大多數LGBT電影(比如《斷背山》、《卡羅爾》),“同性”構成題材的全部,無論愛情的美好與痛苦、社會的排斥與認同,“同性”都是其中最值得被髮聲的藝術元素,這部影片卻將“同性元素”完全溶解於喀戎的成長中,使人覺得“同性”在其中並不重要,“同性”的真正面目,不過是普遍意義上的愛情,或者是普通人成長中那一陣疼痛的悸動,以及對初心的細緻呵護。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斷背山》海報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卡羅爾》海報

對於喀戎的同性戀情,影片甚至剋制到這樣一種程度:彷彿用剪刀剪出了這段戀情的幾塊碎片,作為必要的拼圖,嵌在喀戎的成長中。

一次親吻、一隻在海邊沙灘摩擦的手、短褲上的一塊精斑、兩次靠肩、一次老友般的聊天,以及這樣一句臺詞:

你是唯一一個碰過我的人,唯一一個,在那之後,再也沒有了。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月光男孩》沙灘上的手

這種愛情的發端,必然是源於喀戎的基友凱文的魅力。在喀戎被霸凌時,凱文的那句“別起來”,已足夠體現凱文性格中的軟弱與溫柔,而這正是可以溫暖喀戎的,至於凱文的外形之魅力,則在他抽菸的“王家衛式鏡頭”中被體現出來。

凱文的抽菸,雖然不如西班牙男模喬·科塔加倫那在湯姆·福特電影《單身男子》中那麼顛倒眾生,但那種沉醉於煙火中的迷情,已足夠裝飾喀戎的春夢。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喬·科塔加倫那在《單身男子》中的抽菸鏡頭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月光男孩》安德烈·霍蘭德飾演的凱文抽菸鏡頭

所以,無論是“黑”,還是“藍”,都不是《月光男孩》的核心命題,而只是喀戎生命的底色而已,影片的核心,是喀戎的成長,一種不區別於任何人種、任何愛情、任何階級、任何環境的人生。

這部電影無關黑人,無關同志,只是人生。

從這個角度講,影片打了“政治正確”這張王牌,卻又在與這張王牌劃清界限。

喀戎的母親是吸毒者,“教父”是毒品販,“戀人”是忽遠忽近的英俊廚師,自己最後也成為毒品販,這樣的人生,無論如何也該是動盪不安、極具戲劇特徵的,然而《月光男孩》的用力卻極為輕盈,它將喀戎的所有掙扎、痛苦都摁進了角色本身的靈魂之中,留給觀眾看的,只是童年、少年、青壯年三段時期的普通人生,偶爾有點激烈衝突,但都被影片本身的風格消融,變得不那麼刺眼,難以成為影片將留給觀眾的核心印象。

當年(2016)的佳片中,不乏這種淡化衝突、只是靜靜呈現生活本身的電影,比如德國的《託尼·厄德曼》、韓國的《酒神小姐》,它們要麼全片沒有任何配樂,要麼將痛苦不堪的人生表現得如春雪般輕盈,它們都和這部《月光男孩》一樣,生活本身是影片的唯一主題。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託尼·厄德曼》海報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酒神小姐》海報

喀戎的成長生活,有深埋在內心的痛苦,也有偶爾的溫暖(比如“教父”女友的那句臺詞:記住,在我的房子裡,只有愛和驕傲),無論痛苦、溫暖,都是生活底下的潛流,你能看見的生活面目,是一種具有韌性的平和。

因為童年及少年的被霸凌遭遇,喀戎在青壯年時期,把自己訓練成了一個健壯而剛強的人,但當他最終與自己的母親和解、與昔日的基友再敘彼此的人生,他才發現,自己始終是那個站在寶藍色(又或者冷白色)月光下的清瘦男孩,而這種隨時隨地的“迴歸”,正是影片要傳達給觀眾的主題:

你,是你人生的所有意義,也是使你的人生充滿意義的唯一因素。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月光男孩》中的吻戲

所以,《月光男孩》不過是講了這樣一段人生而已,而一個人的人生,格局往往並不宏大,加上表現方式的輕柔,使得這部電影難以通過視覺透穿觀眾的心靈,但如果能站在“人”這一個足夠潔淨的唯一角度看這部電影,你會發現,它是那麼動人。

最後,童年的喀戎在月光中回首,無盡的夜晚、無盡的海面、無盡的溫柔、無盡的黑藍,似乎都盪漾著片中的這樣一段臺詞:

我曾經也是個野孩子,又小又矮跟你一樣,常常在月光下光腳奔跑,有一次,我跑過一位年邁的婦人,我邊跑邊叫,像個傻子一樣,這位老婦人叫住我,她說,跑來跑去追逐月光,月光下的黑人男孩是藍色的,你是藍色的,所以我要叫你,blue。

這個80後黑人導演,把黑種人的愛情拍絕了!

《月光男孩》喀戎在月光中回首前的鏡頭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