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小編曾在今年勞動節去圓明園遊逛了一圈,感受了一下曾經輝煌全世界的世界級的皇家園林。

所見之處,沒有到處的廢墟不堪,只剩下被保護起來的斷壁殘垣。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也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相鄰。由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佈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園林面積350多公頃,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乾隆帝

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圓明園在清室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典範”。

圓明園內建築風景彙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圓明園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圓明園的南部為朝廷區,是皇帝處理公務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其餘地區則分佈著40個景區,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海寧的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不僅模仿建築,連名字也照搬過來。還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

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萊瑤臺,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洋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西洋景樓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意式景樓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園瞰景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萬花陣迷宮

美景不言而喻,美不勝收。

此外,還有小編 收集的一些老舊照片,雖是黑白照,但圓明園的美景隨處可見。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此為繪畫圖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可惜啊,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10月6日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佔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儘快接受議和條件,英、法聯軍洗劫兩天後,向城內開進。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夥衝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帳目都一併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髮指!

1900年八國聯軍[這八個土匪強盜是:英國、法國、普魯士(德國)、沙俄、美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今奧地利和匈牙利),共有12個國家同清政府簽訂條約]侵佔北京,西郊諸園再遭劫掠。這一次,清政府對圓明園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滿足於搶劫洋人劫餘的財富,他們把園內火劫之餘的零星分散的建築、木橋的柱子、樁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被濫伐殆盡。當時清河鎮上木材堆積如山,交易繁忙,而園內則炭廠林立,樹枝、樹根全被燒成木炭......無數暴殄天物的行為,令人髮指!圓明園這處在清初盛世歷經150餘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面目全非。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被摧毀的石橋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斷壁殘垣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斷壁殘垣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歷史書中常見的一幅圖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正面

圓明園,遺憾的美,遺失的美好

尚且完整的萬花陣迷宮

雖然現在的圓明園已經被保護起來,留下來歷史的殘骸,不僅僅是在警告現代的人們,還是要我們記住歷史的屈辱。還好,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強大的國家。勿忘歷史,勿忘國恥,以史為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