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園之園-圓明園之殤

萬園之園-圓明園之殤

法國作家雨果曾在《給巴特勒上尉覆信》中提到,在地球上某個地方,有一個世界奇蹟,它的名字叫圓明園。

圓明園是康熙帝親自提筆命名的。為什麼叫圓明園?園子的第一位主人雍正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其中,“圓”是指個人的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賢明君主的理想標準。

清帝常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接待外國使臣。1793年,馬嘎爾尼勳爵一行獲准進入圓明園的宏雅園。圖為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畫的“圓明園正大光明殿”。

圓明園,是每個中國人心裡的痛。在英國蘇富比拍賣會上,拍攝於1860年,英法聯軍攻破前北京的照片,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在社會上引起轟動。讓我們來看一下,圓明園被毀之前的樣子吧。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帝王的皇宮,是明代皇帝處理日常朝政的地方,到了清代,皇帝居住和處理朝政轉移到了皇家園林,特別是北京西郊三山五園皇家園林之中。所以,

三山五園皇家園林成為事實上的政治中心。皇城內的紫禁城,僅是象徵意義上的政治中心。皇帝在哪裡,哪裡就是政治中心,嘉慶帝明言:“朕駐蹕圓明園,既系紫薇禁地”

清帝在遼、金統治者營建的行宮別苑基礎上,從康熙朝至乾隆朝陸續修建起了一批皇家行宮苑囿,主要有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和圓明園、暢春園,俗稱“三山五園”,這裡不僅是清帝居住和遊憩所在,更是理政的場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始修建的暢春園是清朝皇帝在西郊的第一處常年居住、避喧聽政的離宮。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暢春園坐北朝南,園區南部為議政和居住用的宮殿部分,大宮門正北的大殿“九經三事殿”,是皇帝上朝聽政的地方,東路的澹寧居是康熙理政、引見與讀書之所。康熙帝每年約有一半的時間居住在暢春園,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病逝於園內清溪書屋。

雍正至咸豐五代皇帝的150年間,有138年在圓明園理政,每年的春、夏、秋三季皇帝都在圓明園,冬季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在紫禁城。每年的元宵節前夕,皇帝、宮眷和大臣從紫禁城前往圓明園,隨同前往的還有象徵皇權的25方玉璽和皇帝的金椅等。清朝的軍機檔案也存於圓明園。除了每年的重大祭祀、節日活動外,皇帝已不再回到紫禁城居住。圓明園成為清朝的實際政治中心。

皇帝所在便是朝廷所在,在清帝理政場所旁邊建有政府辦公機構。如圓明園宮廷區就有各部院衙門和朝房,如軍機處、內閣房、六部朝房、都察院、翰林院、理藩院、南書房、銀庫、清茶房、膳房、堂檔房、造辦處、昇平署、宮內他坦、八旗營房等。圓明園內軍機處的直房在出入賢良門外御河之南,稱軍機堂,右邊為滿章京直房,左邊為漢章京直房。政府機構都集中在圓明園辦公,奏事、傳諭相當方便。

頤和園是光緒帝和慈禧太后處理朝政的地方,特別是從1903年起,慈禧每年大部分時間在頤和園度過,為便於理政,專門在東宮門內建了一個宮殿區,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組成,以仁壽殿為中心。仁壽殿規模與形式和圓明園的“正大光明”殿相仿,南北對稱地排列著九卿六部的朝房,為清代軍機、六部、九卿的值房。

清帝有時還在香山的靜宜園和玉泉山的靜明園理政。乾隆皇帝在香山靜宜園建有勤政殿,乾隆到香山74次,約220天。靜宜園後面的致遠齋則是乾隆日常理政較多的一個場所,致遠齋東邊的小院便是軍機處辦公地點。玉泉山靜明園是三山五園中清帝理政時間最少的園子,其中的廓然大公、含暉堂、清音齋、創得齋、華滋館等處,是清帝“視事之所”。從康熙帝召集大臣商討立儲,到慈禧和光緒帝推行新政,很多國家大事都發生在這裡

清帝在三山五園理政的內容,大凡有常朝視事、御門聽政、引見大臣、任命官吏、策試選士、閱試武舉、筵請王公大臣、勾決人犯、接見外國使節等日常政務,一句話,內政外交均在這裡處理。

康熙二十六年二月,9日之內3次駕臨暢春園,其中一個工作便是決定曹禾擔任國子監祭酒。康熙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康熙在暢春園內的西廠閱試武舉,根據成績將前3人列為一甲,12人列為二甲,其餘155人俱為三甲。康熙晚年,最讓這個雄才大略的皇帝頭痛的事情是立儲問題。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在暢春園召集大臣商討立儲問題,不歡而散。

乾隆時期,每年正月則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宴賞來京朝賀的少數民族王公、首領。席間還表演慶隆舞、喜起舞等,典禮隆重。乾隆皇帝經常在靜宜園棲雲樓和章嘉國師暢談。道光帝在靜明園“廓然大公”審訊新疆分裂勢力頭目張格爾,並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賜宴凱旋將士。

光緒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八日,光緒帝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康有為,兩人就變法之事談了4個小時。是年4-9月,光緒帝19次到頤和園向慈禧彙報請示變法事宜。9月16日,局勢十分危急,光緒帝於玉瀾堂接見袁世凱,讓他支持變法。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在一番斥責光緒帝忘恩負義後,將光緒帝囚禁於中南海瀛臺,變法失敗。以後慈禧太后每到頤和園,都把光緒幽禁在玉瀾堂。

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二十日,慈禧太后還在西安,就發佈懿旨,表示要“臥薪嚐膽”,變法圖強,清末新政由此開始,十一月,慈禧和光緒帝回到北京,駐蹕在頤和園,以後的頤和園又成為推行新政的中心。

為了上朝的方便,清帝把御園周圍的土地劃給王公大臣,建起大小不等的園林。如大學士明珠在暢春園西修建了自怡園,而位於暢春園和圓明園之間的澄懷園先是賜給大學士索額圖,後又賜給大學士張廷玉。澄懷園東南側的淑春園賜給了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傅恆。乾隆四十七年把淑春園南部賜給和珅,和珅將其改為十笏園。咸豐元年,恭親王奕訢獲得賜園春和園,次年,改為朗潤園。咸豐皇帝給七弟奕譞修建了蔚秀園,作為退朝休憩之地。

三山五園是清帝接待外國使臣,處理外交事務的地方。清帝常常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接待外國使臣。雍正五年,雍正皇帝接見了葡萄牙使臣麥德樂;乾隆五十八年,安排馬嘎爾尼在宏雅園(即明代勺園)居住了5天。乾隆帝八十整壽時,朝鮮、安南、暹羅、琉球、廓爾喀五國遣使朝正慶賀,乾隆帝在圓明園宴請各國使臣,並命人帶領遊覽圓明園。嘉慶二十一年(1816),英使阿美士德率領約600人的使團來華,原定在圓明園朝見清帝,但是由於禮節糾紛未能實現。咸豐十年(1860)9月,英國外交官巴夏禮等人被載垣、僧格林沁囚禁在集賢院一個多月。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18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隨後便有火燒圓明園的事件發生。咸豐帝臨出逃避暑山莊前,曾在圓明園勤政殿和大臣商討對策,開了4個小時的會議,決定留下恭親王等人與洋人談判。當他在途中聽到圓明園被焚燬的噩耗之後,口吐鮮血,舊病復發,不到一年就死於熱河。晚年的慈禧太后常常在仁壽殿接見外國使節,使節的太太們有時還能夠獲准參觀慈禧的臥室。在頤和園東門外設有外務部公所,光緒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慈禧在頤和園接見外國使節少則幾次,多則十幾次。

三山五園並非只是清帝的避暑勝地、遊玩場所,更是清帝處理天下大事的地方,是清朝的政治中心。

奧爾末拍攝照片的時候,距圓明園被焚13年,一共拍了12張,同治皇帝正巧也在1873年發佈上諭,命擇要重修圓明園,開工不到一年就因資金短缺以及眾臣反對告停。

圓明園西洋廢墟

在離開北京職位18年後,他在日記中追憶當年所見的圓明園建築:“映入你眼中的是裝飾物豐富而動人的色彩,浸潤在北京湛藍色的天空裡,隨著觀者移動的腳步和太陽的光影不停變幻,建築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襯讓它們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觀者不禁懷疑自己來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裡。”

2006年大型歷史紀錄片《圓明園》中35分鐘的三維特效鏡頭

多年來,國內一代代研究者、民間人士都想復原“圓明園”。比如清華大學教授郭黛姮和弟子們開啟的“圓明園數字復原工程”---始於2009年,預計10年內完成全部景區的復原工作。

圓明園內最為瑰麗奇幻的景觀——方壺勝境,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

圓明園西洋樓景區建成最早,也是色彩最為豐富的建築

“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坦坦蕩蕩,原名金魚池,是園中飼養金魚供清帝賞玩之處

坦坦蕩蕩景區中供清代帝后度夏的寢室——半畝園的室內圖景

文源閣是圓明園中的皇家圖書館,文源閣內有極為豐富的藏書。

圓明園內的“卍”字型建築——萬方安和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圓明園是一個西洋式的皇家園林。其實不然,圓明園中仿歐式的建築群“西洋樓”,只在圓明圓最北側一塊很小的區域內,只是為了滿足皇上的獵奇心理,而主要區域都是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和造園理景手法。之所以形成今天這個印象,是因為木結構的建築、花草園林都被燒燬了,只有西洋的“石頭景”殘留下來,成了今天曝光率最高的西洋樓遺址景區。

圓明園是什麼?是我們的傷痛,世界的遺憾!

清朝的皇帝們,在圓明園裡是怎樣生活的呢?

祖孫三代賞牡丹

根據《清實錄》記載,康熙帝曾經5次走進圓明園。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當時圓明園還是後來的雍正帝胤禛的皇子花園。

康熙帝最後一次走進圓明園,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69歲的康熙帝、45歲的雍正帝和12歲的乾隆帝這前後祖孫三代皇帝實現了歷史性的相會,也是史書記載的唯一一次相會。現在看來,這次遊園應當是雍正帝精心安排的。康熙帝特別喜歡牡丹花,雍正帝就在圓明園裡專門建了一個牡丹臺,然後請父皇來觀賞。當康熙帝興致正濃的時候,在花叢中看見了自己的孫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康熙帝有35個兒子、50多個孫子。這些孫子,絕大多數連爺爺的面都沒見過,乾隆帝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見。據說,康熙帝特別喜歡他的機敏和聰慧,後來還當面誇獎乾隆帝的母親能生這麼個好兒子,是“有福之人”。就這樣,康熙帝破例將弘曆接到身邊養育,先是跟隨住在暢春園,後來又帶著去了避暑山莊,前後有將近半年的時間,直到這年冬天康熙帝病死在暢春園。

歷史上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正是因為康熙帝看中了孫子弘曆,所以才在最後把大清江山交給了雍正帝。乾隆帝登基之後,特地在牡丹臺題寫了一塊匾額,名字就叫“紀恩堂”。這一方面表明他對祖父感恩戴德,同時也說明他念念不忘自己就是從這裡發跡的。

紫禁城沒有圓明園好

作為皇家園林的圓明園,擺脫了紫禁城高牆的封閉、夏季的燥熱和格狀建築的單調。正因如此,圓明園就成了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這五朝皇帝長年居住生活的地方,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咸豐帝逃往熱河,園子被英法侵略軍燒燬為止。正像乾隆帝詩句所說:“紫禁圍紅牆,未若園居良。”

皇帝們通常是在正月元宵節前,就從紫禁城搬到圓明園來。皇太后、皇后妃嬪、皇子公主等家屬,也隨著搬進園子。入冬後,皇帝全家再由圓明園搬回皇宮大內。每年這樣兩次浩浩蕩蕩的大遷居,當時稱為“大搬家”。

雍正帝登基後,按照清代禮制的要求,在宮內為父守孝27個月之後,便於雍正三年(1725)八月,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正式進駐圓明園,此後每年都到圓明園長時間居住,最少185天,最多247天,直到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駕崩於圓明園。在這11年裡,雍正帝累計去圓明園47次,居住2314天,每年平均210天,差不多有2/3的時間是在圓明園度過的。

島上寢宮皇家書院

圓明園與紫禁城一樣,也是前朝後寢。圓明園內的寢宮主要集中在九州清晏景區一帶,位於皇帝處理朝政的正大光明殿正北,前朝與後宮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帝后寢宮在一個島上,前後都是湖水,左右設有橫跨溪流的小橋4座。

九州清晏殿是皇帝的主要寢宮,相當於紫禁城的養心殿。從雍正初年開始,在殿內就設有火炕取暖的臥室,分別叫東、西暖閣。檔案文獻記載,乾隆時期,每當冬天來臨,圓明園內皇帝后妃的寢宮總共要安設取暖火爐324個。

道光時,在九州清晏殿的西頭接了3間套殿。咸豐帝喜歡住這個套殿。咸豐十一年(1861),咸豐帝在避暑山莊駕崩時,為防止大臣專權,特地交給慈安太后一枚“御賞”印章,交給5歲的小皇帝一枚“同道堂”印章,要求朝廷諭旨必須加蓋這兩個印章才能生效。慈禧太后是小皇帝的生母,那枚“同道堂”印章便由她控制了。後來,慈禧太后等最終發動政變,實現垂簾聽政。

皇帝住在圓明園期間,皇子們也跟著一起到園子裡來讀書。在清朝,皇子稱為阿哥,阿哥們的書房稱為“上書房”(道光以前也作“尚書房”)。圓明園的上書房,在前朝區東側福園門內的洞天深處,與皇家畫院如意館一牆之隔,由南北相連的兩個小島組成,雍正帝親筆書寫的“斯文在茲”等4塊匾額掛在殿堂之上。

皇子虛齡6歲正式入學,授課師傅由皇帝欽點。上課時間從清晨5點鐘一直到下午兩點半,才放學吃飯。下午的課程是軍事訓練。練武場所叫山高水長,也是別有一番寓意。根據檔案記載,皇子學習一年只放5天假,只有大年初一、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萬壽節和自己的生日這5天可以放鬆一下。

園內差役和拖家帶口的護衛軍

根據清宮檔案記載,在最鼎盛的時候,園子裡的差役達到2000人。這其中,有管理園內事務的官員,有太監、宮女,還有做工的匠役、種田的農夫、養蠶的蠶戶,以及喇嘛、道士等。

圓明園內的太監最多時達到620名。他們主要負責皇帝后妃的起居生活,其中有一種技勇太監負有警衛任務,在平時還要練習長槍、腰刀和弓箭。正是這些技勇太監,在後來侵略者闖進圓明園時,拿起手裡落後的武器,進行了一番頑強的抵抗,總算為國人爭了一口氣。

再說說園子裡的匠役。乾隆五十二年(1787)規定,圓明園匠役定額是667名,嘉慶十年(1805)增至908名。他們的職責分得很細:703名園戶,負責園內衛生;54名花匠,負責園內花圃養護和花卉擺放;54名閘軍,負責進出水閘門的啟動和關閉;還有3名水手,長年在園內看管皇帝的遊船——鳳翔艇。園內大小船隻,在乾隆十年時是184只,主要由太監經管。

從雍正二年開始,圓明園就設置了專門的護軍營,由八旗護軍營和內務府三旗護軍營組成。圓明園護軍營人數最多時達到6847名,配備官馬最多時3244匹。圍繞著圓明園,總共設置了133處哨所。

在圓明園周圍,為護軍建起了8所大型營房。清代八旗制度是兵民合一的,不僅是軍隊組織,也是戶籍組織。每個營的最高官員——營總有房子12間,以下依次遞減,但普通士兵也給3間房子,妻兒老小都住在一起。這種拖家帶口的警衛部隊戰鬥力不高,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護軍營的武器裝備,主要是長槍、弓箭、腰刀等,能發射鉛丸的鳥槍,就算是“軍中利器”了。

此外,園子外圍還有一支綠營,是由九門提督直接統領。他們在圓明園四周的土山、樹林、橋樑以及偏僻小巷,晝夜巡邏。可是,這看似森嚴的拱衛,實際卻是渙散軟弱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向圓明園時,竟像進入無人之地,實在可悲。

圓明園的正門 到底在哪兒

今年是圓明園罹難155週年。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在瘋狂地掠奪之後,又於10月18日將這座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古典園林焚燬。昔日金碧輝煌的皇家御苑如今成為圓明園遺址公園,其大門位於清華大學西門外的清華西路北側,坐北朝南,多被稱為圓明園正門。其實此稱有誤,它本是圓明三園之一的綺春園正門,而非當年的圓明園正門……

圓明園正門本稱“大宮門”

圓明園由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後稱萬春園)組成,統稱“圓明三園”,其分佈呈倒品字形。圓明園位於西北部,從雍正皇帝開始,歷代帝王均駐蹕於此,處理朝政。

大宮門乃是圓明園之正門,位於該園的南部,即今天海淀區西苑一畝園村北側,為圓明園十八個園門之首,坐北朝南,建在一座寬大的月臺上,為五楹三明兩暗,飛閣流簷,捲棚歇山,門額懸掛雍正御題的“圓明園”匾額。整體建築高大氣派,彰顯出皇家建築的輝煌和威嚴氣勢,其內外的左右各有朝房五間,內朝房之後另有曲尺形拐角,朝房各34間,由此構成嚴密的建築格局。

大宮門作為圓明園的正門,帝后從御園往返皇城去西陵、南海子(南苑)時,主要由大宮門出入。皇帝處理政務的前朝區就設在大宮門內,所以大宮門是各座園門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當年清廷主要的國家機關多在大宮門內外朝房設有分部或值班所,隨時聽旨覲見。

大宮門前是一座“凸”字形廣場,一對巨大的鎏金銅獅分踞大門兩側,為鎮園化煞、旺權助運之寶器。廣場中央為一條倒“丁”字形石路,往西可通清漪園(頤和園)、靜明園(玉泉山)及靜宜園(香山),往東則是通向京城西直門外的御道。如從南面而來,需經過大照(影)壁,左右朝房、大宮門和二宮門(即“出入賢良”門),進入正大光明殿及其他園區。

大宮門的佈局和構築充分表現出圓明園這座大型皇家園林的宏偉氣魄,在圓明三園的所有宮門中,只有大宮門和長春園宮門是供皇帝進出的。可惜的是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焚燬圓明園時,大宮門及附屬建築也都被徹底焚燬,之後就荒廢不能通行了。昔日恢弘氣派的大宮門舊址上如今是一片松樹林,30多年前修復圓明園大牆時在此預留了復建大宮門的位置。

和珅因騎馬進入大宮門而獲罪

作為圓明園正門的大宮門,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所以出入該門有嚴格的規制。其中間的大門稱御道門,專供皇帝、皇后出入。大門左右(東西)各有一座小門,俗稱罩門。其中左門是王公大臣的出入口,右門供太監、宮女、雜役等出入。大宮門為御苑禁地,任何人不得隨便靠近或停留。如果沒有皇帝的特別恩賜,即使是王公大臣也不能騎馬或乘轎進入宮門。

在大宮門南面的照壁外,立有一塊石碑,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鐫刻著“到此止步”,所以任何人到此都須停下來,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然後由太監引領,步行進入宮門,若有違反,將受到嚴厲處罰。但也有極少數人(宗室王公及文武重臣)經皇帝御賜可以騎馬或乘轎進入宮門,被稱為“賞朝馬”,其實是皇帝給予資歷深久、德高望重或年老體衰臣下的一種賞賜。

和珅本是乾隆皇帝的寵臣,嘉慶皇帝即位後,乾隆皇帝成了太上皇。但和珅仍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甚至把比他小十幾歲的嘉慶皇帝也不放在眼裡。嘉慶三年(1798年)正月的一天,太上皇乾隆傳旨,令和珅覲見於長春仙館。和珅接旨後便趕往圓明園,來到大宮門南面的照壁前本應下馬,步行進入大宮門東側的左門,但他卻騎在馬上,大搖大擺地進入了左門,穿過小石橋,繞過正大光明殿,行至壽山口後過小橋往西來到長春仙館門前,這才下了馬,步入館內。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駕崩,初八日嘉慶頒佈諭旨:“革大學士和珅職,下獄治罪”。十五日嘉慶曆數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狀,查抄了他的家產。這二十條罪狀中的第二條就是“上年(1798年)正月,皇考(乾隆)在圓明園召見和珅,伊竟騎馬直進左門(大宮門東側門),過正大光明殿,至壽山口,無父無君,莫此為甚。”僅憑這一項罪名,就能要了和珅的命。正月十八日,和珅被賜自盡,終年50歲。

圓明園大宮門復原圖

大宮門外那對銅獅子哪去了

歷史上,大宮門外曾放置過一對麒麟和一對獅子,被視為祥獸與鎮物。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的花園,胤禛即位後升為御園。雍正皇帝在修建大宮門時標新立異地放置了一對石麒麟。每隻麒麟連同基座由兩塊石頭拼疊而成,其造型生動,刻工細膩,為石雕中的上乘之作。乾隆皇帝即位後,在圓明園修建了皇家祖祠安佑宮,但須在宮前安置一對飾物,於是在乾隆五年(1740年)五月傳旨,為大宮門鑄造一對銅麒麟。第二年十二月,新鑄造的銅麒麟被安置在大宮門前,換下來的那對石麒麟被移置安佑宮門前。這對銅麒麟造型雄偉,鑄工精良。但這對銅麒麟在大宮門擺放了22年後,乾隆皇帝覺得它不夠氣派、威武,於是用34000多斤黃銅鑄造了一對碩大的銅獅子,高2.4米,寬1.76米,長2.27米。再加上高約0.8米的石雕巨座,比銅麒麟更為雄偉和壯觀。而換下的那對銅麒麟,被移置到長春園宮門前。

大宮門前的大銅獅子一直放置到咸豐年間,親眼目睹了當年“英法聯軍”是如何闖入圓明園瘋狂掠奪並焚燒園林的暴行。

由於石麒麟、銅麒麟和銅獅子耐火性很強,所以在圓明園兩次被焚燬時都倖存下來。多年以後,石麒麟被放置於今天北京大學的主樓前。那對銅麒麟只倖存了一隻,放置在頤和園仁壽殿前。那對銅獅子,在光緒年間重修頤和園時,被移至萬壽山中軸線上的排雲門前面,直至今日尚存。

大宮門旁因何闢有“一畝園”

一畝園位於圓明園大宮門外東南側,為清代帝王躬耕之所。自雍正始,每年春天皇帝出園在此舉行親耕之禮。所謂“躬耕”亦作“耕藉”或“耕耤”,即古代每年春耕前,天子、諸侯舉行儀式,親耕藉田,以示勸農。 為何一畝園要設在圓明園大宮門外呢?原來,雍正皇帝即位後常住圓明園,並設圓明園護軍營看守。圓明園地處京城西北部,與先農壇相距幾十裡。雍正皇帝覺得到先農壇進行“耕藉禮”路途太遠,特在圓明園大宮門外開設“耤園”,俗稱“一畝園”,每年春天率領眾臣象徵性地在此進行耕種,以祈求五穀豐登。

嘉慶年間,一畝園“耕藉禮”逐漸廢棄,每年春天的“耕藉禮”仍在先農壇舉行。光緒年間慈禧“垂簾聽政”,其御前掌印太監劉誠印在一畝園舊址修了宅院及家廟,後逐成村落,稱一畝園村。如今百餘年過去,原一畝園的大部分建築均已被毀,但尚有遺蹟可尋。

圓明園公園大門實為綺春園正門

綺春園為圓明三園之一,早期原是怡親王允祥的御賜花園,稱“交輝園”,始建不會晚於雍正初年(1723年)。乾隆朝前期改賜給大學士傅恆,易名“春和園”。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月奉旨將春和園並歸入圓明園,定名“綺春園”,次年三月初九懸掛了“綺春園”匾額。嘉慶皇帝曾經效仿他的父皇,把綺春園歸納為“綺春園三十景”。道光皇帝即位後,因暢春園已經廢棄,綺春園成為皇太后和皇太妃的居住之處。咸豐十年(1860年)包括綺春園在內的圓明三園被“英法聯軍”焚燬。同治年間計劃局部重修圓明園,綺春園改稱“萬春園”,作為慈禧的居住之所。後因國庫空虛,重修工程半途而廢,修復完成的建築大多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毀。

綺春園的宮門在園子的東南部,建成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因比圓明園大宮門和長春園二宮門晚建了半個多世紀,所以被稱為“新宮門”。大門面闊五間,兩邊有罩門,門外建有東、西朝房和影壁,門內有月河,跨石橋可達二宮門。咸豐十年(1860年)綺春園宮門劫後倖存,同治年間又進行了修繕。1900年再次逃過一劫,幸運地保存下來,它是圓明三園慘遭劫掠焚燬後所幸存下來的一處完整的宮門建築。1986年主體建築重建,作為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大門,重建的宮門基本保持了原貌。此後,到圓明園遺址公園遊覽的人們多由此入園,並將其稱為“圓明園正門”。

頤和園的秘密:"佛香閣未解之謎"

北京城遍地古蹟,頤和園是最出名的古蹟之一,這座始建於乾隆時期的皇家園林,究竟什麼時候對老百姓開放的呢?且聽、講來。

上世紀70年代,清史專家王道成與耿劉同、葉捷春準備編寫《頤和園》,在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查詢相關資料時......意外發現一張貼著兩個黃籤的圖紙!其中一個黃簽上寫著“恭呈慈覽”,另一個寫著“依舊式重建”,於是,史學界,關於佛香閣到底是9層還是3層之謎就此解開。佛香閣是乾隆參照杭州六和塔樣式設計建造的,當年本計劃修建9層,但修到8層時意外倒塌。同時,北海琉璃塔工地也發生火災,乾隆認為這是不祥之兆於是將其改為三層設計。

民國時期的佛香閣老照片

可要說佛香閣最離奇的事!還得是上世紀80年代末那佛像與佛頭的故事,現在頤和園佛香閣裡的佛像來自城內鼓樓附近寺廟,當年運來的時候並不完整。

有人提議用70年代從昆明湖撈起的那半個銅佛頭試試.....這一試不要緊,兩者似乎原本就是一體的兩者為什麼能合為一體,這個謎團到今天也沒能解開。

頤和園也會長個

從清漪園到頤和園,改變的不僅僅是名字,雖然頤和園表面上延續了乾隆時期的設計,整體上頤和園卻比清漪園變矮了。但也有“長高”的德和園大戲臺就是增高的一個。這裡原是一層的戲臺,叫怡春堂,也是慈禧的專用戲樓,她嫌原先的太小,就重修成三層的大戲樓。

除此而外,頤和園的圍牆也長高不少,原因就在於清末時,全國都在鬧革命,革命黨人屢次派人刺殺朝廷大員,慈禧因擔心自己的安危下,令頤和園的牆要增高三尺,於是,頤和園的圍牆便成了今天的樣子。

看不見的警戒線

嘉慶二十二年,滿州旗人得碩亭出版《草珠一串》,這首詩不光寫了清漪園的美,也說明當時百姓是可以到銅牛身邊的。

實際上早在明朝,這裡就是百姓踏青的地方,等到乾隆開始修建清漪園的時候,為了不與百姓爭利有人建議修一道看不見的“警戒線”。

昆明湖東岸的文昌閣

這條警戒線就是今天文昌閣一直到廓如亭這段,廓如亭東南面以前是一片稻田,碰上好天氣甚至能看到西直門城樓。

廓如亭

廓如亭以東成為百姓遊玩的場所,廓如亭以西至十七孔橋、南湖島則成為皇家禁地,這裡成為一道看不見“警戒線”。

1912年2月12日,溥儀宣佈退位,作為和平交權的代價,民國政府給予清室每年400萬元經費,且故宮、頤和園等地仍為皇傢俬產,而頤和園原本是為溥儀遷出紫禁城後準備的住所。

但溥儀退位後,中外人士紛紛要求到頤和園參觀。於是,1913年4月24日,清室有條件開放頤和園,具體為每月陰曆逢六日為參觀日,每次參觀,從上午九點到下午六點,而且只對各政黨及軍學界人士開放,每次,以十人為限,女士不得進入。可見,當時參觀頤和園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婦女界,強烈反對“女界概不發照”的規定,所以,章程實施不久後便不得不放寬,女士可憑特殊執照入園參觀。

這一時期,頤和園還沒對百姓開放,直到北洋政府由於財政困難,導致皇室經費逐年欠缺,為了增加財源,1914年清室提出,《頤和園等處售券試辦章程》,於5月6日正式售票開放頤和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