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這首千古絕唱,超凡脫俗,精妙絕倫,令人驚嘆不已,百讀不厭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與人言者無二三。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坎坷。我們需要把遇到的各種困難看作是對我們人生的一種磨練。

以豁達、從容的心態處之。相信心靜則萬事安,此心安處是吾鄉。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捲雲舒。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蘇軾的詩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看看蘇軾在經歷他人生的一場重大變故之後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

蘇軾這首千古絕唱,超凡脫俗,精妙絕倫,令人驚歎不已,百讀不厭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據史料記載,此詞為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豐六年(1083年)初作於黃州。

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崗縣東南,又作定惠院,蘇軾另有《遊定惠院記》一文。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因“烏臺詩案”初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寓居定慧院時所作。

蘇軾被貶黃州後,雖然樂觀曠達的他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渡過了生活的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孤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

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的人格和蔑視流俗的心境。

蘇軾這首千古絕唱,超凡脫俗,精妙絕倫,令人驚歎不已,百讀不厭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殘缺的月亮升上樹梢,彷彿是掛在了枝葉稀疏的梧桐樹上,漏聲已斷,夜已深,白天喧囂的人聲也安靜了下來。

缺月:指殘月;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指漏壺裡面的水已經滴完,即指深夜;梧桐:古詩詞中常常用來表達孤寂淒涼心情的一種意象。

開篇起首兩句便下筆不凡,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下文的“幽人”、“孤鴻”出場作鋪墊。

蘇軾這首千古絕唱,超凡脫俗,精妙絕倫,令人驚歎不已,百讀不厭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誰能夠看見幽居的人獨自往來徘徊?唯有那隱隱約約高飛的孤雁身影。

幽人指幽居的人,這裡指作者自己,蘇軾初貶黃州時,因為剛剛經歷過烏臺詩案,深居簡出,所以在這首詞中他自稱幽人。縹緲指隱隱約約。

這兩句詞人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不著痕跡的引出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身影。

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孤鴻形象的對應、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物我同一,互為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透出一種清冷孤寂的境界。

蘇軾這首千古絕唱,超凡脫俗,精妙絕倫,令人驚歎不已,百讀不厭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黑夜中它突然受到驚嚇,驟然飛起,並頻頻回頭,心中有無限幽恨卻無人理解。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它不斷在寒冷的樹枝間飛來飛去,不肯棲息於任何一棵樹上,最終只好落在寂寞和寒冷的沙洲上,度過寒冷的漫漫長夜。

這裡詞人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孤鴻的縹緲,驚起回頭、心有幽恨和選取宿處,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孤獨、高潔的人格和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蘇軾這首千古絕唱,超凡脫俗,精妙絕倫,令人驚歎不已,百讀不厭

這首詞的境界高妙,黃庭堅評價“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詞人精妙的藝術技巧。

全詞借物比興,寫景興懷,託物詠人,物我交融,風格清奇,語言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雋永,生動傳神,堪稱千古名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