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如果造反,劉邦能打得過嗎?

朱興子


不管幹什麼都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韓信想要戰勝劉邦的話,我覺得可能性很小,當然最主要的是天時,天利就先不說了,在人和方面劉邦完勝韓信。所以說韓信想要戰勝劉邦,那就必選選擇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最好的時機就是在韓信當了齊王之後,這個時候項羽正在猛攻劉邦,如果這個時候韓信自立,三分天下,那麼天下的走勢就很難說了。如果是等到項羽敗了,劉邦建立了大漢之後那麼這個時候韓信想要反的話,基本上就沒有任何的勝算了。

論軍事才能的高低,一場戰爭的勝負,一城一地的得失,那麼韓信是完全可以戰勝劉邦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打天下不光是能夠打仗就可以的。項羽還不能打嗎?當時來說誰能打得贏他?還是失敗了。

其實韓信和項羽是一類人,就是隻能打仗,一旦天下太平的話,那麼就沒有他們的活路了。他們生來就是一個將才,而不是一個可以統治天下的人。韓信也不懂得審時度勢,駕馭一切。

劉邦呢就恰恰相反,劉邦就是一個小小的亭長,根本沒有受過什麼軍事教育,也沒有得到過什麼人的真傳,所以正在軍事上劉邦肯定是不如韓信的,但是劉邦就只會一個,駕馭人。他能夠讓蕭何死心塌地的跟著他一輩子,蕭何當時可是劉邦的頂頭上司,蕭何自己也是心甘情願。跟著他的那些人,樊噲,陳平,周勃,張良等等這些人要麼就是能打,要麼就是聰明,但是這些人為什麼都是心甘情願的跟著劉邦。韓信有這樣的本事嗎?

韓信只是一個將才,他身邊聚集的也都是一些這樣的人,讓他們帶兵打仗,帶頭衝鋒肯定是好樣的,但是讓他們去真正的征伐一個天下,做一個統治者去領導整個國家,很顯然不管是韓信,還是項羽都沒有這樣的能力。

而且劉邦的軍事才能也不是那麼弱的,或者說他身邊還是有人可用的,劉邦芒碭山起義,身邊只有幾十個人,到後來投奔項家的時候,也只有幾千人,但是到入關中,駐軍霸上的時候有十萬多人了,這個時候韓信還沒有在劉邦這邊呢。可見劉邦聚集人的本事是非常強的,在軍事上面也不是那麼弱的。

所以說如果韓信一旦造反的話,那麼前期韓信會佔優勢,但是隻要是雙方僵持下來之後,慢慢的劉邦還是會佔據優勢的。最後被消滅的還是韓信。


小伍講歷史


劉邦之所以不怕韓信造反,一是漢軍姓漢、姓劉不姓韓。韓信的確有指揮漢軍的權力,但這個權力是漢王劉邦給的,韓信如果要造反,那得要看漢兵漢將答應不答應。二是韓信能有今天,全是劉邦給的,他沒有造反的充足理由。如果不是戰爭,韓信可能混得什麼也不是,想當年他在項羽手下,謀不能被用,人不被重用,現在他是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軍,對此他不能不知道,是漢王劉邦給了他現在一切,韓信怎麼會背叛劉邦呢?三是劉邦和韓信關係不錯,二人惺惺相惜,韓信打心底不會造反。劉邦和韓信之間沒有充分的信任,二人絕對不會走到一起,在一個鍋裡吃飯。劉邦信任韓信,把漢軍指揮權交給了韓信,韓信佩服劉邦,說劉邦能將將,信只能將兵,他們二人可以說互相佩服對方,韓信更是對劉邦佩服的五體投地,他們之間不一般的私人關係決定了韓信不會造劉邦的反,關於這一點,韓信當年不是沒有人煽動拉攏他要造劉邦的反,英布就在劉邦降了韓信的軍銜後(王降為侯),曾唆使韓信起來造反,但韓信出於對劉邦的信任和感激,沒有同意和夥同英布一起鬧事,這充分說明了韓信對劉邦的信任和依賴。四是劉邦有駕馭全局的高超能力,他在漢軍中的威望絕不被韓信低,韓信不敢造反。尤其是劉邦除了有韓信這個兵仙外,他的手下可以說人才濟濟,藏龍臥虎,都非等閒之輩,把這些人能團結到一起,讓這幫人心甘情願的給自己做事,足見劉邦的能力非比尋常,也絕不是現在有些人講的流氓和混混,韓信何許人也,怎麼能不知道利害關係,造反得要能力和膽量才行。

既然韓信沒有造反的理由和膽量,又怎麼能說如果韓信造反,劉邦能否打得過韓信呢?幹什麼事情不是憑空想象那麼簡單,一些所謂的學者把劉邦說得一無是處,說到底乃書生觀點,是經不起推敲和檢驗的,劉邦真的象他們說的那樣,他拿什麼奪取了天下?如果劉邦連韓信都管不住,那他還敢把軍權交給韓信嗎?所以提問題要動腦子,更要嚴肅和認真。謝謝!





知未是也


韓信造反,想要成功,只要找準時機,是有很大的把握幹掉劉邦的,否則,肯定打不過劉邦。

韓信造反,直接滅劉邦的最好時機是垓下之戰前後。原則就是聯弱打強,逐漸讓自己變成最強者。

垓下之戰前,劉邦和項羽在鴻溝議和。議和後雙方撤兵,劉邦聽從了張良、陳平的建議,撕毀了和議,追擊楚軍。結果,劉邦的漢軍卻被項羽擊敗於固陵,並被楚軍合圍於陳下。可見,劉邦此時的實力是比不了項羽的10萬楚軍的。

韓信這時候的策略,當然是聯合劉邦打項羽了。事實也是如此,在劉邦的利益誘惑下,韓信和彭越出兵,合擊楚軍於垓下。垓下之戰,楚軍已經被大量消耗,處於劣勢了,這時候,韓信造反,聯合項羽,瓦解彭越、英布和劉邦的聯盟就可以了。

那麼此時的垓下一戰,被滅掉的就是劉邦了。彭越和英布就是兩個希望封王,有自己的領地就知足的人,加上之前和項羽的嫌隙,韓信完全可以趁機拉攏兩人,一起滅掉項羽,那麼完成統一大業的就是韓信了。

除了垓下之戰外,還有一次好機會,就是韓信剛滅了齊國時。這時候的策略是三分天下。

項羽因為救援齊國的龍且全軍覆沒,很惶恐,想跟韓信結盟。而謀士蒯通也遊說韓信趁機稱王。此時的韓信,之前攻滅了燕趙,再拒有齊地,完全可以聯合項羽把劉邦趕回漢中,收復關中之地,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比照東漢末年的三國,不用多說了吧,韓信佔領的可是曹魏的地盤。把項羽適當的往南方驅趕一下,項羽就成了孫吳。而劉邦,就是蝸居一方的蜀漢,等死而已。所以,韓信這時候造反,也是比較好的一個時機,滅掉劉邦是遲早的事情。

不是太好的時機,但還可以一搏,就是韓信被剝奪齊王位,被封楚地,立為楚王的時候。這時候,韓信想造反成功有點難度了,需要施行離間計,拉攏盟友。

韓信最好的盟友當然是匈奴人了,只需要派人給匈奴人送點財物,讓匈奴人舉兵南下打劉邦應該不難。按照歷史的史實,即使不聯合匈奴,匈奴為了搶劫財物,也會南下的。

第二個盟友就是韓王信。韓王信也沒辦法,誰讓他弱小呢,夾在匈奴和劉邦之間。彭越和英布,只要略施離間計,內心一害怕,兩個人就會跟韓信一起幹了。陳豨也是可以拉攏的,韓信最後就死於陳豨造反。盧綰可以不用管,等韓信大事已成,必然投降,找個理由殺掉就行了。

韓信作為楚人,還可以利用鍾離眛,聯合舊楚國的遺族,壯大自己的實力。這時候韓信聯盟對劉邦是南北夾擊之勢,贏的把握還是很大的。

當然,也有可能有些異姓王不撞南牆不回頭,這時候不願意跟著造反,那就稍微困難點,但是把天下攪亂應該是足夠了。


韓信造反最不好的時機,就是歷史上韓信選擇的時機,在毫無兵權的情況下,竟然要跟陳豨做所謂的裡應外合。

韓信這次造反的結局大家也都熟知了,讓一個婦人給輕鬆搞定了。

可見,韓信如果真有自己一統天下,做天子的野心,是有很大的機會成功的。性格決定命運,觀念決定前途,韓信在每次大的抉擇面前,都選擇了似乎是可以預見的最安全的道路,但是也是收益最差的道路。

如果韓信在受胯下之辱時,憤而殺了屠夫,肯定會名揚天下,亂世之時是個敢作敢當的豪傑,那麼項梁、項羽也會對他刮目相看。如果聽從了蒯通的建議,也可以成為一方英雄。再不濟,救了鍾離眛,反擊劉邦,即使失敗,也可以留下一個為了好友,兩肋插刀,轟轟烈烈的美名。

可韓信卻最終選擇了一種最屈辱的死法,所以,從韓信的胯下之辱開始,已經註定了他無法成為後周皇帝郭威式的一代英雄明主,更成不了劉邦、李世民、朱棣之類的霸業。


奕天讀歷史


韓信死局早已鎖定

除非讓韓信單挑劉邦,不然韓信必死無疑,或者說韓信的死並非偶然。

韓信領兵為將征戰沙場,秦末無人能出其左右,但是也僅僅是領兵打仗而已啦。若論政治水平,統御部下能力,劉邦甩韓信八條街不止

世人都以為劉邦是街頭小混混,流氓無賴出身,所以必然是沒有幾斤幾兩的人。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知道的是,最後統一天下,建立國家的,正是劉邦這樣一個一無所是的潑皮無賴。這還不夠說明問題麼?

造反,他敢麼?

韓信,他有很多次可以造反的機會,但是他沒有,為什麼沒有呢,因為他不敢,他知道他的這一切是誰給他的。

說韓信是政治白痴也是不為過的,攻佔齊國之後,竟公然向劉邦提出稱齊王的要求,這時的劉邦正被項羽按在地上摩擦呢。這一下,其實韓信最後的死局已經註定了。

後悔晚矣

反觀蕭何,張良,陳平,哪一個不是得善終的,就韓信被整死了,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韓信太高傲了,高傲到自以為自己功高權重,劉邦必不敢動他。

當他最後領悟到“高鳥盡,良弓藏的時候”已經晚了。


看點兒歷史


韓信造反中途肯定能贏劉邦,最後勝利絕對還是他劉邦的。

韓信造反,前期會像項羽一樣,作戰英勇,攻城掠地,百戰百勝。劉邦呢,善於用人,什麼樣的人都可以為他所用,劉邦沒有韓信,他還可以挖掘出更多的韓信,最後韓信一樣走項羽的路,自古以來,武將鬥不過玩政治的。

沒項羽成就不了劉邦漢王朝

沒劉邦成就不了韓信

最後 項羽,韓信 成就了劉邦


牙刷會火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就事論事,韓信其實有一個特別好的造反的機會,但是被他硬生生的錯過了。

韓信滅齊以後,手握七十餘城,戰兵幾十萬,如果這個時機韓信自立,無疑是對劉邦最大的打擊,到時候三足鼎立,劉邦項羽就都得看韓信的臉色,而且韓信不光手握齊國,在趙國,代國韓信也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界時劉邦腹背受敵,不得不老老實實退回關中,項羽也會得到喘息的機會。到時候估計還得再打個幾十年,鹿死誰手誰也說不準。


可是韓信當時深念劉邦之恩,無論蒯通如何勸說,韓信就是不願背棄劉邦。

等劉邦稱帝后,韓信再造反也就難說了。

都說韓信軍事水平高,可問題是那時天下大勢已經歸於劉邦,那些從劉邦手中獲益的功臣們,怎麼可能讓好不容易到手的東西又被戰爭打得一乾二淨,老百姓好不容易過上了太平日子,怎麼會容忍一個人第二次挑起戰爭。況且劉邦深得民心,韓信造反絕對會孤立無援。往壞了想,就算彭越英布等人響應,可他們的地盤早就被劉氏諸王給分割包圍,劉邦有大把的時間能聚集優勢兵力,分而殲之。

或許有人說,韓信軍事才能足夠彌補不足,我只想說,當時的韓信面對劉邦,還真不一定能打得過。韓信會打仗,可是劉邦經歷了三年滅秦,四年滅楚的戰爭洗禮,他的軍事才能也絕對不容小覷。從劉邦稱帝后打得幾仗看,劉邦手下的老夥計,包括劉邦幾乎都完成了蛻變。


守仁看劇


韓信是絕對打不過的,因為劉邦一直對他防範甚密,導致韓信手中無兵、手下無將、沒有根基之地,根本沒有造反的實力,如果強行造反,只會死的更難看,這也是韓信始終沒有造反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如劉邦自己所說,“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但劉邦少說了一句,那就是“玩政治,他們三個都不如我”。劉邦對韓信早有防範之心,使其根本無法形成造反的實力。

手中無兵

劉邦先後兩次收繳了韓信的兵權,這導致韓信雖然一直在領兵打仗,但手下的兵卻始終姓“劉”,而不姓“韓”。

第一次:漢三年(公元前204年)七月,劉邦在正面再一次被項羽打敗,極為狼狽。而此時韓信和張耳已經攻下趙代之地,擁有一定實力,且就駐紮在距離劉邦不遠的修武。劉邦戰敗之際,對於韓信和張耳的按兵不動極為惱怒,於是他“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史記·高祖本紀》)。之後令張耳返回趙地重新招募士兵,以韓信向東攻打齊國。

第二次:這次發生在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後,由於之前韓信攻下齊地之後請封齊王,且之後未奉令趕來會合,導致劉邦在固陵之戰被項羽擊敗,於是感到韓信再一次做大的劉邦在擊敗項羽後,“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又一次奪走了韓信的兵權。

韓信先後兩次被奪兵權,這導致他手下根本沒有可用之兵。當然,如此順利就被劉邦奪取兵權,也可以說明韓信對於手下士兵的掌控力很差。

手下無將

這又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韓信帶兵打仗好幾年,壓根沒有培植起來自己的勢力,手下武將全是效忠於劉邦的,從史料記載來看,可能唯一傾向於韓信的就是鵬通了,然而鵬通還由於韓信不聽勸而隱退了。

這從韓信兩次被奪取兵權而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就能夠體現出來。另一方面,正是由於韓信沒能形成自己的勢力,導致西漢建立之後他雖然被封為楚王,卻勢力極為單薄的原因所在,也正是由於他勢力單薄,呂后才敢擅自將其處死。

無根基之地

這也是一個現實問題,即使你手中有兵有將,還得有立錐之地才行,否則就只能成為流寇,而不是一方諸侯了,也就更不用說奪取天下了。

然而韓信好不容易在齊地站穩腳跟,劉邦就把他改封到了楚地;結果在楚地還沒安穩下來,就又被劉邦藉故給抓了起來。始終沒能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根據地。


正是在劉邦的嚴密防範之下,韓信始終沒能擁有造反的實力。如果他強行起兵造反,是根本無法與劉邦進行對抗的,這從西漢建立之初其他幾個異姓諸侯的下場就可以看出來,有兵有地盤的他們都不能成功,無兵無將無地盤的韓信有可能成功嗎?


香茗史館


那得看什麼時候了,如果是韓信做齊王或者是做楚王的時候造反,那麼劉邦肯定打不過,那麼如果是後來做淮陰侯的時候韓信造反,那肯定不是劉邦的對手,後來韓信的結局也說明一切。

劉邦擊敗項羽之後,評價當時的天下三傑:蕭何調度有方,前線的糧秣兵源不絕;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韓信連軍百萬,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這樣的天下三傑全部能夠為他所用,這就是他最終能夠打敗項羽的原因,可見劉邦對於韓信的軍事水平評價很高。

韓信被劉邦封壇拜將之後,與張耳一起帶領漢軍偏師先是魏國,然後攻破趙國,軍隊規模擴展到20餘萬,但很快在滎陽大敗的劉邦,趕到趙國奪走了軍隊主力,而後韓信襲擊齊國,擊敗項羽派出救援齊國的將軍龍且,平定齊國,劉邦迫不得已封韓信為齊王。

此時韓信實力已經與劉邦、項羽差不多,有了三分天下的勢力,可是韓信卻沒有問鼎天下的雄心,此時項羽派出使者說服韓信:“齊國的實力已經成為左右天下大勢的地步,韓信幫助劉邦,則漢軍取勝,韓信幫助項羽,則楚軍取勝,韓信兩不相幫則三分天下,項羽屢次能夠誅殺劉邦,但是都放過劉邦,足見項羽仁義,而劉邦則窮追不捨,而一旦韓信幫助劉邦獲得最終的勝利,將來劉邦一定不會放過韓信。所以希望或者幫助楚國,或者選擇兩不相幫。”不過韓信卻認為,自己在項羽那裡時,沒有受到重用,他能有現在的成就,完全是因為劉邦的新任,所以不願意背叛劉邦,從而拒絕了項羽的要求。

而此時韓信身邊著名的謀士蒯通則勸說韓信“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勸說韓信不要繼續幫助劉邦,而是靜觀其變,這樣的話“進可問鼎天下,退則裂土稱王”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可是仍然遭到韓信的拒絕。

緊著韓信就和劉邦合兵將項羽包圍在垓下,最後項羽自殺烏江,劉邦獲得勝利。而後削弱韓信的勢力,劉邦以韓信楚人為名,將韓信改封為楚王。

可是很快有人舉報韓信造反,劉邦手下的武將都吵嚷著要討伐韓信,劉邦也遲遲拿不定主意,這時候陳平問劉邦:“你和韓信誰的帶兵本領強啊?”

“我不如韓信”劉邦回答。

“你的兵強還是楚兵強?”陳平繼續追問。

“楚兵強”劉邦答道

“啥啥都幹不過人家,還打嗎?”

......

“那怎麼辦?”劉邦繼續問。

“天子巡視天下,諸侯必須迎接,你就通知韓信要到雲夢澤巡視,韓信必然趕來迎接,你順手就把他抓了,兩個兵就夠。”

於是韓信就這樣被算計,被劉邦抓住,帶回長安,罷黜王爵,降為淮陰侯。這個時候,韓信就已經劉邦、呂雉菜板上的肉了。

後來劉邦的部將陳郗造反,劉邦親自征伐,韓信積極參與陳郗謀反,準備裡應外合,結果被告發,被留守蕭何和呂雉幹掉,夷三族。

韓信在自己最強大的時候,選擇了愚忠,在自己最衰弱的時候選擇了背叛。結果就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其最後的遭遇讓人唏噓。


大東北的小豆包


這個眼看韓信在什麼時候造反了,對韓信而言反劉邦自立門戶最有可能成功的時機就是在佔領齊國,劉邦被迫封其為齊王的時候,那個時候項羽劉邦勢均力敵,亦或者說劉邦在軍事上還稍微弱於項羽,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當時天下形勢還不明朗,漢初三大將的韓信、彭越與劉邦是面和心不和,比如鴻溝和議之後,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撕毀合約突襲項羽軍,結果與劉邦一起約定出兵的韓信、彭越沒來,劉邦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被項羽打的是落花流水,只能堅守不出。這時盡佔齊地的韓信若是反劉邦,再加上彭越的配合,項羽的拉攏,不用說肯定可以成功,可惜韓信沒有那個魄力,之後劉邦也怕韓信與彭越離他而去,趕緊各種加封,最終如劉邦所願,韓信、彭越出兵助他攻打項羽,天下正式落入劉邦之手。

得到天下的劉邦對用兵如神的韓信依舊是忌憚不已,項羽自刎後,劉邦直接收繳了韓信的兵權,並改封他為楚王,封地也隨之改變。

錯失上次機會之後,再加上劉邦的一再防範,韓信基本失去反劉邦能成功的機會。當然如果拋開這些,韓信與劉邦真刀實槍的比拼,只要讓韓信擁有一定的兵力,劉邦是無可奈何韓信的,但假設永遠只是假設,韓信最終還是被劉邦幹掉了。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韓信與劉邦,韓信有以下問題:

第一,不懂黃裳元吉,功高震主,不注意揣摩劉邦的心思,劉邦心存忌憚。

第二,不注意細節,私藏鍾離昧,後又把鍾離昧殺害。

第三,自立齊王,勒索劉邦。講條件,圍剿項羽時採用觀望的態度,等到劉邦許願要平分天下,才吃了定心丸,派兵出征。

第四,處事高調,高高在上,目中無人,說話隨意。

第五,患得患失,左右搖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