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要縮表,中國央行呢?

中國央行的一舉一動,終歸是以中國情況為重。

美聯儲要縮表,中國央行呢?

今年3月美聯儲議息會議後,討論“縮表”的聲音不絕於耳。美聯儲“縮表”已毋庸置疑,變數只是何時“縮表”以及“縮表”規模。按照美聯儲理事的表述和資本市場的一致預期,美聯儲“縮表”很快就會到來。

由於去年底美債利率上行之時,中國國債收益率也曾大幅走高,在此前車之鑑下,投資者開始擔心,中國是否也會跟隨美聯儲“縮表”。尤其是,中國央行剛剛公佈不久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央行總資產減少了1.1萬億元,似乎已經提前實質“縮表”。那麼,中美央行後期到底會如何聯動?

我們認為,不論從“擴表”的速度、“縮表”的本質來看,還是從“中美利差”以及人民幣匯率等角度分析,短期內中國央行跟隨美聯儲一起“縮表”的概率都很低。中國央行暫時沒有跟隨“縮表”的動機,市場也不必為即將來臨的美聯儲“縮表”而太過恐慌。套用但丁的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縮”去吧!

一、擴表溫和,縮表何急?

今年一季度中國央行“縮表”1.1萬億元人民幣,相對於總量高達34萬億元人民幣的央行總資產,理應不值一提。事實上,這不是中國央行的第一次“縮表”。2015年2月至年底,央行“縮表”3萬億元人民幣,當時市場並未擔心“縮表”問題,美聯儲也未進行“縮表”操作。直觀上,之所以有中國央行跟隨美聯儲行動的判斷,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縮表”概念的突然流行。

美聯儲談“縮表”,除了因其資產負債表的龐大規模外,也因其擴張速度委實令人歎為觀止。次貸危機後,短短几年間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增長4.5倍,這種非正常增長才是令人擔心的。相比之下,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速度一直較為穩定。

從資產端看,2012年前,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張主要是因為外匯佔款的大幅增長(目前佔比近65%),為了避免外匯佔款造成“擴表”過快,央行通過在公開市場上發行央票來收緊流動性。

2012年後,隨著新增外匯佔款逐漸下降,央行逐漸停止了央票發行,並輔以逆回購、SLF、MLF等工具增加貨幣供應(對其他存款公司債權佔比從2012年的4%上升到了當前的24%)。這種“一增一減”,體現了央行穩定資產擴張速度的良苦用心,也體現出了中國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原則。

從負債端來看,央行的貨幣發行、政府存款多年來幾乎保持不變,總負債基本隨著存款準備金(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規模的變化而變化。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速度從2008年後就已不斷放緩,這是與美聯儲的一個重大不同:沒有那麼快速地擴張,又何必那麼著急地收縮?

二、要縮表,更要經濟

美聯儲“縮表”主要有兩方面考慮:一是量化寬鬆接近極限,貨幣政策需要正常化;二是降低資本市場的聯動性和波動性,這在全球進入低利率時代後愈發明顯。前者是全球央行已經基本達成的共識,後者則是次貸危機後“大水漫灌”引起的惡果之一。

再看中國央行,其資產變化主要取決於新增外匯佔款的變動(佔比近65%)。中國的外匯佔款自2014年中開始下滑,導致央行“縮表”。而外匯佔款的下降與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加大、企業結匯意願的降低、居民換匯意願的增強有關,可能並非央行本意。就此而言,中美央行“縮表”的最大區別在於:美聯儲是主動“縮表”,而中國央行目前是被動“縮表”。

央行主動“縮表”,必然以經濟基本面穩定為首要考量因素,這是“縮表”的本質。近兩年美聯儲多次提到,如果經濟轉弱,加息可以放緩;美聯儲“縮表”也將在加息進行到一定程度後才會開始,且“先加息,後縮表”的順序是前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早在削減量寬時就已確立的準則,旨在防範“縮表”引致經濟動盪,為後續降息留足空間。

目前中國經濟平穩運行,但一季度亮麗的增長數據背後,其實已有一些若隱若現的“隱憂”。例如,嚴厲調控下房地產投資放緩的風險,企業從主動補庫存走向被動加庫存帶來的拖累,去產能過程中可能加劇“國進民退”等問題。中國央行開始“縮表”,須以不顯著影響中國經濟為前提。央行會繼續維穩“流動性總閘門”,以達“溫和去槓桿”之效。這或許也是新增外匯佔款趨勢減少,基礎貨幣缺口日益彰顯之際,央行有意無意地“因勢利導”的表現。央行斷不會主動拋售主要資產(外匯),更不會跟隨美聯儲盲目“縮表”!

三、利差,並不是硬約束

2016年10月底,十年期中國國債收益率從2.67%迅速上漲至3.37%,此前三個季度的降幅在一個月內全部抹消。國內債券投資者叫苦不迭之時,均將矛頭指向當時發生的一件大事,即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特朗普勝選後,美債收益率飆升,與中國國債收益率上漲幾乎同步,不得不令人懷疑中美利差的推升作用。真的是這個原因嗎?

1.中美利差並不穩定

若說中美利差是當時導致中國債市大跌的推手,其前提應是該指標保持穩定。歷史來看,中美利差並非平穩,也無規律可言。很多時候,中美國債收益率走勢都曾出現背離。去年11月初特朗普勝選後,美債收益率攀升速度明顯快於中債,後來二者走勢較為一致,且都在美聯儲加息後達到高點,但期間中美利差卻收窄至多年最低。從今年中國債市走勢來看,“中美利差說”更站不住腳。美債收益率在2月後不斷下行,但中債收益率卻繼續震盪上行,中美利差再度拉大。

事實上,中美債券走勢的變化主要取決於自身因素,關聯性並不高。

2016年下半年,在國內二三線樓市持續回暖、金融槓桿居高不下、工業品價格上行助推通脹預期的背景下,央行通過不斷“鎖短放長”,抬升貨幣市場利率,防範槓桿風險,導致債市下跌,後來“代持”事件爆發引起債市第二輪下跌。當時特朗普勝選可謂正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很難斷定其就是主因。因此,中美利差並不存在穩定的關係,也不需要有穩定的關係。

2.近期美債收益率不會大幅上行

我們曾經提及,美債收益率將在較長時間內維持當前的震盪低迷態勢。

這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經濟可能並沒那麼強。3月中旬美聯儲加息以來美債收益率持續下行,或許反映的就是市場並不那麼看好美國經濟,且近期公佈的美國經濟數據表現一般,亞特蘭大聯儲的GDPNow模型對美國一季度GDP增速的預測已經下降到了0.5%的四年低位。

另一方面是因為外國資金對美債的配置需求旺盛。美日和美歐國債利差現在均處歷史高位,套利資金從收益率只有30bp和10bp的歐洲和日本源源不斷流向美國。只要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依然分化,美日和美歐利差繼續存在,逐利資金就會流向美債市場並壓低美債收益率。基於這一判斷,即便中美間存在穩定利差,近期也無需擔心中國債券收益率會跟隨上行。

3.目前人民幣匯率並非中國貨幣政策“硬約束”

擔心中國央行會跟隨美聯儲“縮表”的一個原因是,如果美國貨幣政策收緊,中國貨幣政策不跟著收緊的話,人民幣貶值壓力將會加大。這也是“中美利差說”的一個主要依據。然而,這忽略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前提:中國仍有較強的資本管制,中美間的資本流動並不順暢。如果套利活動無法順暢進行,那麼對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實施就會提供一層“緩衝”,此時人民幣匯率即便有貶值壓力,名義匯率的波動幅度依然可能較小。更何況,今年以來美元指數表現偏弱,預計即便美聯儲兩至三次加息,也難改變其“特朗普行情”反轉以來的孱弱走勢。美元弱勢會緩和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而近期CFETS人民幣指數保持下跌趨勢,似乎表明中國央行仍在通過“策略性貶值”釋放壓力。簡言之,美聯儲加息與美元指數走勢沒有必然的一一對應關係,人民幣匯率不會成為中國央行跟隨美聯儲加息或“縮表”的硬約束。

綜合來看,中美利差與人民幣匯率問題均不值得太多擔心,中國央行沒有必要因此“縮表”。

四、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縮”去吧

從“擴表”速度來看,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速度相對溫和且已逐漸放緩,沒有必要像迅速“腫脹”的美聯儲那樣急於“縮表”;從“縮表”本質來看,中國央行的被動式“縮表”與美聯儲的主動式“縮表”有很大不同,但兩者均應基於經濟穩定的大前提,不應盲目跟隨;從中美利差來看,兩者並不存在穩定的關係,也不會成為中國貨幣政策的機械考量;從人民幣匯率來看,目前低位徘徊的十年期美債收益率、仍然較嚴的資本管制、持續孱弱的美元指數,似乎已將人民幣匯率從資本市場的關切雷達上“清除”。

綜上,我們希望能打消投資者對於美聯儲“縮表”的不必要恐慌。中國央行的一舉一動,終歸是以中國情況為重。退一步說,即便美聯儲很快開始“縮表”,也會提前公佈縮表的細節和日程表,而有了充分和適時的溝通,市場又何須擔憂也許還是姍姍來遲的未來呢?!

(作者鍾正生為莫尼塔研究董事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夏天然為莫尼塔研究宏觀分析師)

(本文將刊發於2017年5月1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