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念之差,让李治白白捡来了一个皇位,险些葬送了大唐天下

唐王朝皇位交接大多有些麻烦,玄武门之变开始,到武则天、李隆基,再到肃宗马嵬坡之变,乃至到后期的宦官拥立,腥风血雨始终伴随。

为首者李世民,同样品尝到了骨肉相残的痛苦经历。

李世民一念之差,让李治白白捡来了一个皇位,险些葬送了大唐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自作自受的大儿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嫡长子,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孩子,八岁就被立为太子,从小聪慧,是继承李世民位置的最佳人选。

李世民也一直把李承乾当作继承人来严格培养,从小接受名宿大儒教育,十二岁起就开始参议朝政,太子府的辅官也都选的最优秀的年轻人。

可惜,李承乾似乎是逆反心理过于强烈,再加上小时候脚有问题,行走不便,自卑心理转变为偏激、敏感。十七岁那年,长孙皇后去世,失去了最适合管束他的人。

残疾、丧母、显赫家世、严厉的父亲、刻板的教师,李承乾找寻不到一丝心理安慰,无法从丧母的打击中恢复回来,从此开始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学坏都是从结交坏人开始的,太子的位置自然也吸引了大批苍蝇围着嗡嗡嗡。

李承乾在外面还能有所克制,一旦避开自己的父亲,在东宫就随心所欲。他与同岁的叔叔汉王李元昌是好朋友,经常一起纵酒狂欢。有一个乐童,据说是李元昌送的,深受李承乾宠爱,同吃同住,应该就是娈童;招突厥艺人进东宫,自己也扮作突厥人取乐,彻夜享乐;对劝谏他的老师表面听从,暗地里甚至派遣刺客谋害。

李承乾曾言:“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虽然是酒后胡话,但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幸好他没当上皇帝。

终于,感觉到自己位置不稳的李承乾想到了非常规手段,准备政变夺权,结果轻易被发现,李世民犹豫再三,还是废李承乾为庶人,李元昌被赐死。

李承乾不久就郁郁而终,年仅二十六岁。

李世民一念之差,让李治白白捡来了一个皇位,险些葬送了大唐天下

过犹不及的四儿子李泰。

李泰同样是长孙皇后所生,比李承乾只小一岁,是一个胖乎乎招人喜爱的孩子。

从小就深受李世民、长孙夫妇宠爱的李泰是个才子,“聪敏绝伦”,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成就很高。成年后曾经组织编撰《括地志》,这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巨著,给李泰增添不少声望。

但李泰并不满足于一生仅仅是一个亲王,也不愿仅仅是一个学者,尤其是在大哥李承乾地位不保的情况下。

于是,借着自己的声望和皇帝的宠爱,李泰也开始集聚势力,试图与李承乾分庭抗拒。短短几年,兄弟之间积怨越来越深,李承乾越来越绝望,李泰也越来越心急。

在李承乾谋反事发之后,李泰向李世民撒娇争取太子位,并许诺当皇帝之后就把自己的儿子杀掉,将来让小弟弟李治接替自己的皇位。李世民在儿子问题上毫无逻辑可言,竟然相信了这种鬼话,幸好在褚遂良的劝谏下醒悟过来。

李世民也深知李承乾、李泰之间的矛盾,李泰一旦继位,李承乾、李治必死无疑。出于这个考虑,两个孩子都不能当太子,于是李泰也被降爵外放。

而自己和长孙皇后的小儿子李治,性格温和,又和李承乾、李泰是一母同胞,将来必定不会对两个哥哥下狠手。

于是,李治,白捡了这个太子位。

按李泰的才学、能力,如果再忍耐一些,不表现的那么迫切,不表现出对李承乾的仇视,他的机会远远比当时仅仅十五岁的李治大的多。

李泰死于高宗李治继位后三年,三十二岁。

李世民一念之差,让李治白白捡来了一个皇位,险些葬送了大唐天下

渔翁得利的九儿子李治。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也是长孙皇后的第三个儿子。出生时李世民已经当了皇帝,上面有比他大近十岁的太子大哥、吴王三哥、魏王四哥,还都非常优秀。

李治虽然是皇后的小儿子,但皇位肯定没可能,只希望能有个好封地,将来大哥继位能多照顾自己,做个幸福一生的快乐亲王。

但两个好哥哥竟然对消了,李治的机会就来了。

也恰好李治有个好舅舅,长孙无忌,凌烟阁第一功臣,百官之首。本来无论李承乾、李泰谁当皇帝,对长孙无忌来说区别不大,都是他的亲外甥,但如果不是这三个孩子,自己的地位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而且长孙无忌可能更希望听话顺从的李治继位。

于是,长孙无忌坚定了李世民的信心,为李治争取了这个位置。并且在李世民认为李治懦弱的时候,又说服了李世民,保住了李治的太子位。后来长孙无忌果然在李治初期掌握朝权,但败在了武则天手下,身死家破。

李世民想不到自己的刻意安排并没有保护住长孙皇后留下的两个儿子,李承乾早死,李泰也只多活了几年而已。

李世民更加没有想到,一时糊涂选择了李治,险些让大唐天下葬送在李治手中。换了任何一个人当太子,可能都不会像李治那样被武媚迷惑。

李世民一念之差,让李治白白捡来了一个皇位,险些葬送了大唐天下

李治武则天乾陵文物

无妄之灾的三儿子李恪。

李世民的三儿子李恪有着极为罕见的特殊身份,祖父、父亲是皇帝,外祖父、外曾祖父也是皇帝,只不过分别是唐朝和隋朝而已,他的生母是杨广的女儿。

隋皇后裔的身份决定了必定有一批前隋旧臣对他念念不忘,唐皇后裔的身份决定了他还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但李恪深知这是取祸之源,一旦有争位的想法,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聪明的李恪一直躲得远远的。但是,李世民一句话,给他伏下了杀身之祸。

确定李治为太子后,李世民也多有犹豫,毕竟李治性格懦弱,对于领导一个国家来说,一个性格果决的人更加适合。

在李世民与长孙无忌探讨这个事情的时候,询问如果不考虑李治是你的外甥,英明果决的李恪是否更为合适。长孙无忌用李治仁和宽厚、能成为守成之君的解释打消了李世民的念头。

估计李世民也只是偶然一想,如果真心想立李恪为太子的话,长孙无忌是改变不了他的主意的。

但长孙无忌就开始对李恪产生了深深的忌惮,于是李治继位后,一桩谋反案把李恪冤枉的牵连进去,李恪同样是身死家破,年仅三十四岁。

李恪死前大骂长孙无忌,诅咒他会得到同样的结果,竟然一语成谶。

这个过程,如果说李治是被长孙无忌蒙蔽、一无所知,不是太令人信服。

李世民一念之差,让李治白白捡来了一个皇位,险些葬送了大唐天下

长安雪景

立储之事,可以算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之后的第二个污点。

李世民是个好皇帝,但绝不是个好父亲。为了避免儿子对自己产生怨恨,不愿说一句重话,只把管教儿子的任务交给老师。

现在的父母,好多也在犯同样的错误。

李世民一念之差,让李治白白捡来了一个皇位,险些葬送了大唐天下

西安日落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