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學」史辨——金庸小說的「歷史研究」

“金學”史辨——金庸小說的“歷史研究”

(當時是計劃寫個系列的,後來興趣變了,就沒繼續寫)

有名門正派的紅學權威發令道:除了紅學,其他都不準稱學。但江湖上久已把胡侃金庸小說稱為“金學”,這種歪門邪道,恐怕不是名門正派的霸主所能管得了的,故這裡特稱“金學”。

一、《笑傲江湖》的時代

金庸的長篇小說,大都有具體的時代背景。《天龍八部》寫北宋,《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寫南宋,《倚天屠龍記》寫元末,《碧血劍》寫明末,《書劍恩仇錄》《鹿鼎記》寫清朝,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且把當時的史實虛虛實實融匯進去。獨有《笑傲江湖》,卻沒有交代明確的朝代。據說是因為要把此書寫成普適的政治寓言,而有意為之。如果有了具體的時代背景,反而沒有了普遍性。但作為一個有歷史感的作家,在描寫刻劃時卻也無法全然超脫於歷史而面壁虛構。細心的讀者,並不難從蛛絲馬跡中推知《笑傲江湖》所有意模糊的時代背景。

《笑傲江湖》中有奉張三丰為祖師的武當派,並且是與少林派並駕齊驅的一大門派。書中並提到“八十餘年前,日月教幾名高手長老夜襲武當山,將寶劍連同張三丰手書的一部《太極拳經》一併盜了去。”(第四十回),則《笑傲江湖》所記,至少是張三丰身後八十多年的事。據《倚天屠龍記》,武當派為張三丰在元末所創,其八十多年後,不是明朝就是滿清了。《鹿鼎記》第二十三回提到:“聽說前朝有位獨孤求敗大俠,又有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當世無敵,……”,既然說的是“前朝”而非“本朝”,那麼令狐沖就不是清朝人。《笑傲江湖》中的男人腦後也並不拖著一條辮子。《笑傲江湖》所記乃是明朝事,是可以確定的。

大明共有天下二百七十七年,歷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十六帝十七朝,《笑傲江湖》又發生在哪一朝呢?

書中提到“湖南省巡撫”(這個說法不通,以後再說),中國之有巡撫,始於洪武二十四年(1383年)遣皇太子巡撫陝西。巡撫成為專設之職,則始於宣德年間。但湖南一帶,則遲至正統三年(1438年)才有巡撫。《笑傲江湖》所記,只能是正統以後的事了。

但我們還可以把這個上限再縮小一些,其關鍵,就在於“八十餘年前,日月教幾名高手長老夜襲武當山,將寶劍連同張三丰手書的一部《太極拳經》一併盜了去。”日月教史書失載,其前身當是明教。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嚴禁明教,大肆屠殺明教徒。倖存的明教徒大約就因此隱埋起來,拆“明”為“日月”,改叫日月教了。如果出身武當的老教主張無忌還健在,甚或如果當年感受過老教主恩惠的大小頭目還有健在的,日月教大概不會去跟對張教主有養育之恩的武當派為難。夜襲武當山之事,應當只有在張無忌和受過張無忌領導的教中長老們都死得乾乾淨淨以後才有可能發生,保守的估計,也當是《倚天屠龍記》結束之後六十年的事。《倚天屠龍記》結束的時候,朱元璋派人害死了韓林兒,這一年是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過了六十年,是明宣德年間,再過八十餘年,就到了正德朝了。可見,《笑傲江湖》最有可能發生在正德之後。

正德之後,還有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六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陝西開始出現了流寇,以後的天啟、泰昌(僅一個月)、崇禎三朝,盜賊蜂起,天下大亂。但在《笑傲江湖》中,雖然江湖內部殺了個你死我活,江湖之外卻是太平世界,天啟、泰昌、崇禎三朝,看來應該排除了。同樣,在嘉靖一朝,北有韃靼入寇,南有倭寇侵擾,始終不得安寧,而《笑傲江湖》中的人物走南闖北,卻沒有一點兵荒馬亂的跡象,看來也不能是處在嘉靖這一朝。這樣,就只剩下了相隔五十多年的正德、萬曆(包括只有短短六年的隆慶)兩朝。根據《碧血劍》,明末另有一個華山派,這個華山派,跟《笑傲江湖》中的華山派,一點關係也沒有,乃是在原華山派自相殘殺毀滅之後另外發展起來的。這兩個華山派,最好在時間上離得遠一點才比較合理。如果《笑傲江湖》發生在萬曆年間,則未免離《碧血劍》太近。由此看來,讓《笑傲江湖》發生在正德年間應該是最理想的了。這時候是調皮搗蛋的明武宗當皇帝,共在位十六年。自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的國勢已走下坡路。但經過孝宗的勵精圖治,又有一點起色,史稱“弘治中興”。正德皇帝就享到了這中興的後福,雖然胡作非為,全國的局勢,除了在末年發生過寧王之亂,總的說來還不算壞。天下的英雄,也就還有時間有精力自相殘殺,何況當今皇上,就是一位喜歡耍槍舞棍、自稱“鎮國公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的功夫皇帝呢?

有沒有可能再把時間定得確切一點呢?《笑傲江湖》的第一回,有這樣一段對話:

“林震南忽道:‘娘子,你今年三十九歲罷?’王夫人啐道:‘呸!這當兒還來問我的年紀?我是屬虎,你不知道我幾歲嗎?’林震南道:‘我發帖子出去,便說是給你做四十歲的大生日……’王夫人道:‘為什麼好端端給我添上一歲年紀?我還老得不夠快麼?’”

王夫人屬虎,在《笑傲江湖》開始時虛歲三十九,可見那一年是龍年。正德年間共有兩個龍年,即正德三年和正德十五年。正德十五年的前一年發生了寧王之亂,後一年正德皇帝就駕崩了。皇上駕崩是天下頭等大事,即使不會震動武林,也不會沒有任何影響。但是在《笑傲江湖》之中,自始至終卻沒有任何的跡象表明曾經有過國喪、換過皇帝、改過年號,那麼,將《笑傲江湖》開始的那一年定為正德三年,也即公元1508年,應是最為合理的了。

二、“湖南省巡撫”和“小小參將”

《笑傲江湖》第六章,寫衡山派的劉正風金盆洗手,買了一個官職:

“那官員展開卷軸,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據湖南省巡撫奏知,衡山縣庶民劉正風,急公好義,功在桑梓,弓馬嫻熟,才堪大用,著實授參將之職,今後報效朝廷,不負朕望,欽此。’”

這個聖旨,第一句話就錯了,並不是皇帝的聖旨都叫“詔”,只有那些佈告天下、宣佈重大政策的帝王文書才用“詔”,封一個官是用不著的,只一句“皇帝聖旨”也就夠了。

第二句話更錯得離譜。中國的行省制度,始於元朝,全稱是“行中書省”,意思是中央(中書省)在地方的代辦機構,簡稱“行省”、“省”。但到了明朝,卻改叫“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民間仍然習慣稱為“省”,但是在官方正式文件中,卻是不會如此稱呼的。那麼改叫“湖南布政司”就對了嗎?還不對。在明朝,並沒有“湖南”這麼個布政司,只有湖廣佈政司,其轄地,相當於現在的湖北、湖南。將湖廣拆為湖北、湖南,是清康熙時候的事。

那麼,把湖南改成湖廣,把省改成布政司,該可以了吧?還是不行。布政司實際上指的是布政使(省長)的衙門,不能跟巡撫扯到一起。去掉這個“省”字,叫“湖廣巡撫”,才不算太錯。但這只是非正式的說法,在正式文書中一般也不會這麼叫。嚴格地說,巡撫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官名,而是職名,其主要職責,是總攬一地的吏治、刑獄,所以一般由都察院的長官(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僉都御史)擔任,即使是尚書、侍郎當巡撫,也要兼都御史。湖廣的巡撫,按規定由都御史擔任。巡撫一般也要總攬當地的軍事,如果是直接指揮軍事,加銜“總督軍務”或“提督軍務”,如果只是當軍事顧問,叫“贊理軍務”。湖廣巡撫,按規定是“贊理軍務”,正式的稱呼是“巡撫湖廣等地方贊理軍務”。把“湖南省巡撫”改為“都察院左(或右)都御史巡撫湖廣等地方贊理軍務某某某”(皇帝聖旨沒有不提大臣姓名之理),那才算是合格了。

《笑傲江湖》寫來賓的反應道:

“來到劉府的一眾賓客雖然並非黑道中人,也不是犯上作亂之徒,但在武林中各具名望,均是自視甚高的人物,對官府向來不瞧在眼中,此刻見劉正風趨炎附勢,給皇帝封一個‘參將’那樣芝麻綠豆的小小武官,便感激涕零,作出種種肉麻的神態來,更且公然行賄,心中都瞧他不起,有些人忍不住便露出鄙夷之色。”

明朝的地方駐軍將領,其軍階從高到低,分別是總兵官、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守備、把總。這些官職並無定員,各地配置都不一樣。湖廣的配置是總兵官一人、參將三人、守備十一人、把總一人,劉正風被封為參將,那就是湖廣一地駐軍的前四把手,相當於省軍區的總參謀長一級,絕非“芝麻綠豆的小小武官”。

在金著中,象這樣搞混了古今地名、官銜的比比皆是。比如《笑傲江湖》第二十二章,寫令狐沖搶劫吳天德:

“打開信封,抽了一張厚紙出來,卻是兵部尚書的一張委任令,寫明委任河北滄州遊擊吳天德升任福建泉州府參將,剋日上任。”

現在的河北,在明朝叫“北直隸”(江蘇、安徽一帶叫南直隸),在清朝、乃至民國初期都叫“直隸”,一直要到北伐成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直隸才改叫河北。吳天德的官職也是非同小可:福建駐軍只有一名總兵官,一名參將,他被任命為參將,那是要去當福建軍區的二把手的,絕不會說千里迢迢一個人從“河北”跑到福建,連個隨從都沒有,以至著了令狐沖的道兒。

1999年12月4日

“金學”史辨——金庸小說的“歷史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