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文化」五千年文明沉澱的10大智慧,句句經典!

「国学文化」五千年文明沉淀的10大智慧,句句经典!

「国学文化」五千年文明沉淀的10大智慧,句句经典!
「国学文化」五千年文明沉淀的10大智慧,句句经典!

一、大智若愚,勿恃聰明

“大智若愚”出自《道德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宋代蘇軾在《賀歐陽少帥致仕啟》裡也說過:“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的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樣意思的還有大巧若拙。“若愚”,已進入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徹大悟,還需要“守愚”,“守”就是修行,也就是功夫。

「国学文化」五千年文明沉淀的10大智慧,句句经典!

二、淡泊恬適,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淡泊”也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淡泊,是一種人生的智慧。“看窗外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望天空雲捲雲舒,去留無意。”

這一幅對聯,是明朝陳眉公《幽窗小記》裡面著名的一句,意思說的是: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一幅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的應有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這樣的平和心境,這樣的淡泊自然,誰都可以擁有的境界,卻不是誰都能夠做得到。

「国学文化」五千年文明沉淀的10大智慧,句句经典!

三、滴水穿石,貴在堅持

早在《漢書·枚乘傳》就有了“滴水穿石”的類似說法,“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中就出現了這個成語:

宋朝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一天,他看見小吏從府庫慌張出來,頭巾下藏著一文錢。下令拷打。

小吏不服:“一文錢算什麼!你只能打我,不能殺我!”

張乖崖大怒:“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立刻把他斬首。

「国学文化」五千年文明沉淀的10大智慧,句句经典!

四、厚積薄發,以柔克剛

厚積薄發源於“君子厚積而薄發”一句。意思是經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即將大有可為,施展作為。

蘇軾嘗在《稼說送張琥》中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

做學問、做事業都是極艱難之事,需要長時間的準備、積累,等待時機,還要經受失敗、挫折的一次次的打擊,所以沒有充分的積累,貿然妄動,結果只能是失敗。

「国学文化」五千年文明沉淀的10大智慧,句句经典!

五、海納百川,包容涵藏

“海納百川”出自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條江河之水。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說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這也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

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闊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四川大學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校訓。

「国学文化」五千年文明沉淀的10大智慧,句句经典!

六、戒驕祛躁,平等待人

這是孔子“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的態度,同時也是老子“輕則失本,躁則失君”、“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的思想。

王陽明說:“人生大病,只一‘傲’字。”漢代劉安《淮南子·原道訓》中說:“善遊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人最容易在自己最自負的那方面“掉鏈子”,出醜丟人。

「国学文化」五千年文明沉淀的10大智慧,句句经典!

七、涵養心性,誠敬存之

道家的涵養心性,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態度,其目的就是要通過自身的修行,使生命返復到始初的狀態。

因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樸和純真的,是近於“道”的本性的。

所以人們常說兒童天真無邪。但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慮慾念不斷萌生,再加上社會環境的不同影響和情色財貨的誘惑,不斷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純樸天性,若進一步嗜慾無止,將嚴重損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從此背道而馳。

儒家在涵養心性方面下功夫,用誠用敬,宋代大儒程頤說:“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己。”

“體仁”就不是一個純思辨的問題了,需要“踐履”,需要“在事上打磨”,也就是要實踐,途徑就是“存誠”和“居敬”。

存誠,就是對事物長期永恆的激情,居敬則是對事物要有發自內心的敬畏,激情和敬畏結合,才能有學習鑽研的動力,以這樣的精神,才能格萬物而知天理。

對待事情淺嘗輒止,敷衍了事,是一生碌碌無為的行為表現,瞄準應該達到的目標,然後藉助實實在在的路徑,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並且對過程存誠存敬,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不冒進,不退縮,並且又不失激情。

天地之事固然迷人,但是先事人而後事天,先渡己而後渡人,這就是人生,就是生活。

「国学文化」五千年文明沉淀的10大智慧,句句经典!

八、君子慎獨,唯德感天

“君子慎獨”出自《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慎獨是一種品德,一種精神,一種坦蕩,一種偉岸。

說起慎獨,不僅是先哲們追求的目標,就是今天處在喧囂複雜、物慾橫流社會里的人們,慎獨也是人人努力追求的思想境界。

慎獨是一種智慧,一種謙虛,一種淡定。一種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渴望。慎獨就是在默默無聞和無私奉獻中,體會著生命的樂趣,而不是在張揚下吹噓著自己,貶低著他人。

九、大道至簡,淳樸自然

大道至簡,是中國哲學重要命題。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基本概念,表示終極真理。

《易》之“三義”包括:簡易、不易、變易。這“三義”概括起來就是“大道至簡”。

大道至簡即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人往往追逐過多的外部慾望,忘卻了自己其實不需要那麼多東西,“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其實生活是簡單的。

「国学文化」五千年文明沉淀的10大智慧,句句经典!

十、上善若水,處下不爭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