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劉國松的水墨就知曉:當代水墨都是小兒科


看劉國松的水墨就知曉:當代水墨都是小兒科


劉國松,祖籍山東青州,1932年生於安徽蚌埠。因父親北伐時期參加北伐軍,出生後,劉國松便跟隨父母過上了軍旅生活。在一場保衛戰中,其父親以代理團長的職務抗戰而最終犧牲,劉國松和母親以及剛出生不久的妹妹隨留守處向各地轉移。1945年抗戰勝利後,隨母親等轉移到了武漢,也就是在這裡邂逅了一家裱畫店,劉國松從此開啟了自己的藝術人生。

劉國松因喜畫畫經常去這個裱畫店看畫。這家店的老闆慧眼識珠,送給經濟拮据的他剩下的紙和舊毛筆,並指點其每天努力練習作畫。一天劉國松看見報紙上刊登著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招生的信息,便報名參加了考試並通過,於1948年起就讀於該校。這所遺族學校是為國犧牲的烈士子女所就讀的學校,蔣介石擔任校長,宋美齡是主席校董。一年後,劉國松隨遺族學校一起搬到臺灣。

看劉國松的水墨就知曉:當代水墨都是小兒科


劉國松 《日月沉浮》 1970 紙本設色 57.7 x 89cm (弘川現代藝術博物館)

在臺灣就讀高中時,劉國松在美術和文學方面的特長得到發揮。這促使他在1951年大學入學考試時七個志願欄裡均填上了藝術系,並通過專業考試,被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錄取。大學期間,劉國鬆開始接觸、研習西畫,從印象派探索到抽象派。

1956年,因不滿當時美術體制,決定自成一派尋找出路,劉國松在畢業後與校友,以反對傳統水墨與類印象派畫風、主張全盤西化為指導,聯合創立“五月畫會”,並於次年五月舉辦了第一屆“五月畫展”。

人都是不斷探索不斷成長的。終於有一天,在探索的過程中,劉國松和“五月畫會”其它成員逐漸發現一味追尋西方只會失去自我。當時是1958年,劉國松進入抽象創作的階段,在研究中,他發現了抽象派畫家在一定程度上其實受到了中國書法的影響。他當時想,既然西方藝術大師都在模仿中國藝術,為什麼我們不能在自己的領域裡發揚光大。於是次年便提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這樣的藝術理念。在行動上,他在油畫布上以石膏打底,並中西合璧以抽象形式畫出水墨渲染的效果。

看劉國松的水墨就知曉:當代水墨都是小兒科


劉國松 《如夢似幻》 2014 紙本設色 86.5 x 62.1cm (弘川現代藝術博物館)

這一年,劉國松經推薦前往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系擔任郭柏川老師的助教,在一次關於中國現代建築的討論中接觸到“將所採用的材料特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的觀念。同年,他還被在臺灣展出的一批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等宋代水墨畫深深地震撼到。在這兩件事情的催化下,劉國鬆放棄了使用近十年的油畫材料,以抽象的形式重新回到宣紙水墨上來,並在1961年提出“中國畫現代化”。

隨後在1964年開始推崇自由創作方式,如中國繪畫史中不用筆創作的各種技法,在70年代初更是提出藝術創作應忠於個人想法,即有權自由選擇工具、材料和技法。他本人也發揮自己熱愛探索鑽研的精神進行了很多水墨實驗並不亦樂乎,例如採用新出品種的紙、打破傳統用棕樹皮或油漆刷子當做筆、繪畫媒介方面則標新立異使用建築用製圖墨汁等。

這些還不夠,這期間的1963年,在工具材料方面劉國松自主研發了“國松紙”,施展“白線實驗”,要求紙廠在紙張正面做紙筋,畫完墨色以後將紙筋撕掉,顯露出白線,同時筆痕清楚明瞭。舉一個例子,下面這幅是劉國松先生於今年創作的《雲耶?雪耶?》。傳統中國畫中的雪大多為留白,而《雲耶?雪耶?》等雪山系列作品則用“抽筋剝皮皴”(自然而不規則的白色線型肌理)得到有力的白色線條。作品中,山、雪、雲相融合,白線撕出了雪和山石的力量感,紙筋隨機生成的不受制約的紋理,使得山巒起伏渾然天成。

看劉國松的水墨就知曉:當代水墨都是小兒科


劉國松 《雲耶?雪耶?》 2017 紙本設色 187 x 380cm

在創作題材方面,同樣也體現了劉國松對“中國畫現代化”的追求。其畫作緊跟時代步伐,善於捕捉大環境元素。1969年受美國阿波羅八號宇宙飛船從月球拍攝的地球照片的啟發,開始創作“太空畫系列”。首幅作品《地球何許?》獲美國“主流‘69”國際美展繪畫首獎。

看劉國松的水墨就知曉:當代水墨都是小兒科


劉國松 《上升的太陽》 2008 紙本設色 196 x 65.5cm (弘川現代藝術博物館)

看劉國松的水墨就知曉:當代水墨都是小兒科


劉國松 《月之蛻變》 2008 紙本設色 175.8 x 44.5cm (弘川現代藝術博物館)

吳冠中這樣評價過劉國松:“一箇中國人將中國傳統的繪畫向新時代推進了一步,向西方世界顯示了東方藝術的特質與驕傲,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和興奮。”

創造白線的實驗成功後,劉國松提出“畫室也是實驗室,不是傳統繪畫複製的工廠”,用科學家的精神,在畫室這個實驗室做實驗,並落實到畫面上。在太空畫系列後, 劉國松於1972年開始嘗試水拓技巧,將水墨或色彩等倒在水上,使其出現各種紋理,再將紙平鋪水面,紙面形成一定的畫面圖像。下面這幅《春夏之間》,就是他於1984年在水拓技法爐火純青時創作的。

看劉國松的水墨就知曉:當代水墨都是小兒科


劉國松 《春夏之間》 1984 紙本設色 137.5 x 34.5cm (弘川現代藝術博物館)

1971年,劉國松應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學執教,擔任藝術系系主任一職。在職期間,他對藝術課程改革和推廣現代水墨創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81年,他受邀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三年內,在全國18個重要城市巡迴展出,並多次演講講學,推廣現代藝術思想,宣導中國畫革命運動。1984年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與李可染同時獲得美展特別獎。80年代中後期起,劉國鬆開始推動海峽兩岸藝術交流,親自撰文在臺灣的《文星》等雜誌介紹大陸畫家。步入21世紀,他又先後獲得兩岸最高的“國家文藝獎”和“中華藝文終身成就獎”,更在去年成為第一位華人畫家獲得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