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企業家劉永好的第一桶金

農業企業家劉永好的第一桶金

出生於四川新津一個貧苦家庭的劉永好,20歲之前幾乎沒有穿過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標是擁有一雙新鞋和一輛自行車。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進入當地的工廠當一名工人,那樣自己就可以衣食無憂慮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結束後,劉永好又進入學校學習,畢業後留校成為老師。此時,他的大哥劉永言已從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畢業分配到成都906廠計算機所工作;二哥劉永行從成都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後到了縣教育局工作;三哥劉永美從四川農業學院畢業後在縣農業局當農技員。

農業企業家劉永好的第一桶金

在改革開放的大形勢下,四兄弟開始不安分起來。1980年春節,劉永行為了讓哭鬧著要吃肉的四歲兒子能夠在過年時吃上一點肉,從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馬路邊擺了一個修理電視和收音機的地攤。短短几天裡他竟然賺了300元,相當於他當時10個月的工資,這也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經商的力量!

四兄弟一商量,他們是無線電愛好者,有沒有可能建一個音響工廠。因為這之前他們裝過很多個音響,聲音特別好,於是就找到了生產隊長,生產隊長說行啊,就用生產隊的茅草房,找了幾個小夥伴,用幾天的時間就裝出音響。他們達成協議,生產隊佔七成,四兄弟佔三成。

劉永好:“我創業的時候沒錢,把最驕傲的自行車賣了,把手錶賣了,總共湊了1500塊錢,開始了我們的創業。音響組裝好了之後,生產隊長說還得請示公社黨委書記,公社書記政治覺悟很高,他臉色一下變了,一拍桌子,走資本主義道路堅決不行,就這樣被槍斃了,這是我們第一個創業夢。80年代初太早了,不應該那時候做,假設我一直做到今天,說不準什麼TCL、聯想都不在我的話下,或許我們比他還牛,這是行業的選擇。沒辦法,過了兩年,82年,我們總是不死心,既然城裡面的事,電子產品不讓做,我們做農村產業可以吧。於是我們找縣委書記,我說我們是知識青年,大學畢業了,我們可以到農村用我們科技才能幫助農村行不行,縣委書記說行啊,我給你一個任務,你一年帶十個專業戶,讓他們率先致富,我就支持你們。我們領了縣委書記的目標,開始到農村創業種蔬菜、養鵪鶉、養豬。”

搞曾經做過的音響投資大,而且還有很多條條框框,而搞養殖業不需要很多投資,技術含量低,自己也熟悉,於是,以陳育新名字命名的育新良種場呱呱墜地。創業目標定下了,資金還沒著落,四兄弟想到向銀行貸款1000元,銀行說沒聽說過私人貸款,不給我們貸。

農業企業家劉永好的第一桶金

他們只好典當了手表、自行車等值錢的家當,籌集了1000塊錢,開始養雞、養鵪鶉。當時,資陽縣一個專業戶向他們預訂了10萬隻良種雞。他們買來雞蛋,土法上馬,孵出小雞,先交貨2萬隻。不料,小雞在運輸途中被悶死了一半,又因火災燒死了剩下的一半,那位專業戶幾乎傾家蕩產,劉家兄弟自然也分文未得,剩下的8萬隻雞怎樣辦?探聽到成都有市場後,他們連夜動手編竹筐,此後四兄弟每日清晨4點就開端動身,先蹬3個小時自行車,趕到20公里以外的集市,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賣。等幾千只雞賣完,然後再拖著疲憊的身子蹬車回家,早已是月朗星疏了。這樣,十幾天下來,四兄弟個個掉了十幾斤肉,但所幸的是8萬隻雞苗總算全脫手了。年底算賬,竟也有10萬元的盈利。

做買賣必需一絲不苟,陳育新算計過:一個雞蛋只能賣0.1元,而一個鵪鶉蛋值0.2元;而且,小鵪鶉孵出蛋殼40天就能下蛋,一對鵪鶉1年可以抱5窩小仔,就是100多元。經過一番計算以後,劉氏兄弟決議重點飼養鵪鶉。

而此時,成都地域的“鵪鶉熱”正在降溫。村裡人都規勸他們不要玩火自焚。

劉氏兄弟以為技術低、本錢高、運營差的專業戶必垮,他們要依託現代科技將鵪鶉蛋的本錢降下來。於是以老三陳育新為主組織了一個特地的科研小組,不久便培育出產蛋率高達80%的良種鵪鶉,還配製出系列飼料。

農業企業家劉永好的第一桶金

當時,四兄弟都是大學生出身,專業各有所長,幹起養殖業固然遭到了周圍人不少的非議,但卻像“高射炮打蚊子”。在技術方面,他們用電子計算機分配飼料和育種選樣,並且探究出一條經濟適用的生態循環飼養法:用鵪鶉糞養豬、豬糞養魚、魚糞養鵪鶉,使得鵪鶉蛋的本錢降低到和雞蛋差不多。

農業企業家劉永好的第一桶金

由於意識到鵪鶉的生意不可能再擴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積累的近1000萬元資金轉向豬飼料市場,希望集團誕生了,成為四川飼料企業龍頭。1997年,四兄弟宣佈和平分家,劉永言創立大陸希望集團,劉永行成立東方希望集團,劉永美建立華西希望集團,劉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