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南拓「都市新區」新構想 新津加快融入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成都南拓“都市新区”新构想 新津加快融入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圖片說明:新津

“這裡就是希望路,劉永好的新希望最早就在這兒建的廠。”放在全國來看,這家民營企業的名氣的確大過“出生地”新津,但對於26歲的陳斌來說,二者有不能不說的故事。

在成都市新津縣經科局工作一年多,陳斌對這條著名的“希望路”早已熟稔於心,沿路而立的棟棟廠房,則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西部民營經濟的崛起。

成功“走出去”的劉永好,早已成為川商的代表。今年4月,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不忘給家鄉新津的創新改革點贊,並希望新津能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抓住機遇,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新希望”。

有意思的是,在日前舉行的新津縣企業家代表座談會上,新津縣委書記唐華不僅主動回應了劉永好的“喊話”,更明確表示要進一步營造親商重商扶商助商的良好環境,傳承這份傳統,實現地方和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互利雙贏。

如今,作為成都“南拓”的重要區域,同時也是天府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津這座碼頭孕育出的城市被寄予厚望。

6月底舉行的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首次明確以成都為“主幹”,破解高質量發展路上的難題。隨後舉行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則指出:“推動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高新區、雙流區和新津縣共同建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一張區域協調發展的藍圖已然鋪開。按照建設“成南副中心、濱江公園城”的發展目標,加快從縣域經濟向都市經濟轉變,新津站上了新的“渡口”。

探索TOD模式應用

推動城市轉型升級

從成都市區出發,沿成雅高速行駛約30分鐘,即可達到新津。“地鐵修好以後,我就可以不開車來上班了。”研究生畢業後,陳斌就到了新津縣工作,雖然單程不算遠,但每天往返,在精力和經濟上都有壓力。

新津自1983年成為成都市轄縣,人口從18萬發展到常住居民約37萬,2035年規劃全域人口將達到85萬,在這些人當中,吸引了不少像陳斌這樣的跨城通勤族,令他們感到興奮的是,開往新津的地鐵,就快到了。

根據規劃,新津將在成都近郊率先駛入地鐵時代——地鐵10號線二期在新津設站7座,預計2019年通車;規劃中的地鐵S6、S7、S8和31號線也將過境,串聯起新津與成都各重要城市和經濟板塊。

除了加速新津與中心城區的互聯互通,地鐵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期待。

按照新津的設想,一定要抓住進入地鐵經濟時代的機遇,通過TOD模式加快重塑城市空間結構,以TOD為引爆點,促進城市重點片區開發建設,加快形成新的城市格局。

所謂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即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早在1993年,美國建築師彼得·卡爾索爾普在其所著的《下一代美國大都市地區:生態、社區和美國之夢》一書中即提出了以TOD替代郊區蔓延的發展模式。

這一模式不僅在新加坡、哥本哈根、東京等世界城市得到廣泛應用,目前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也已出現了運用TOD模式進行城市開發的成功案例,極大提高了城市價值和城市居民工作生活體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成都的軌道交通加速成網計劃裡,TOD開發的重要性已被多次強調,新津希望能夠抓住機會,率先啟動TOD試點示範項目。

在新津縣委書記唐華看來,TOD模式不僅將有效促進重點片區開發,更能有效地帶動城市轉型升級和交通裝備產業加快發展。“建軌道就是建城市,運營軌道就是運營城市。”她說道,“TOD模式讓我們看到了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加快城市轉型升級的希望。”

方向有了,關鍵是如何落實。

6月28日,新津圍繞軌道交通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組織了一場學習會,邀請西南交通大學(上海)TOD研究中心朱曉兵教授給縣級相關部門、各鎮鄉(街道)、各國有公司相關負責人、部分企業代表作專題輔導;7月12日,西南交大專家團隊再次到新津實地考察,與多個職能部門對接詳細瞭解地鐵沿線的資源情況……

新津希望以“都市新區”為標準,推動城市能級提升,而建軌道就是建城市,運營軌道就是運營城市,如何把握地鐵帶來的機遇、探索TOD模式應用,無疑是對新津的一大考驗,高起點做好規劃只是第一步。

借力“朋友圈”

共建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根據《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草案),新津承擔著“南部區域中心城市、高端產業創新城市、城南門戶樞紐城市、現代濱江公園城市”四項城市職能。作為成都“南拓”的重要區域,新津被委以重任。

翻開成都地圖,可以更直觀地瞭解新津的新方位——於成都而言,它處在東接天府新區、北承中心城區、西連“西控”區域的重要地帶;放大來看,則是成都輻射環成都經濟圈、構建成眉樂產業聯動區的橋頭堡和中繼站。

如此區位條件,讓新津具備建設城南門戶樞紐城市的良好基礎。而正如陳斌所期待的,對外通道建設的進一步完善,有助於激活這種優勢,轉化成新津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力。

新津的想法是,要主動擔當成眉樂產業聯動區的樞紐節點功能,加快推動與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高新區、雙流區高質量片區一體化發展,積極促進與周邊區域的規劃對接、產業對接、基礎設施對接、公共服務對接,在區域協同聯動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唐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四川省委最新提出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為區域協同發展指明瞭方向,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主幹”作用,成都內部也必須更協調、更平衡。

記者注意到,從經濟實力來看,新津與天府新區直管區、高新區和雙流區還有不小差距。新津意識到,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積極對接先進生產力,主動借力借勢。

就在上週(7月11日),新津縣政府與高新區管委會正式“牽手”,未來雙方將以“1+N”模式推進合作。其中,“1”代表高新區與新津全域合作推進協議;“N”表示雙方建立協同創新發展機制(含人才互享、幹部互派交流等)、產業深度融合共育、平臺載體建設、對外開放合作、自貿協同共享保稅等6方面專項合作體系。

“區域整體效益”被放到了重要位置,於成都而言,打造高質量發展示範區,一個都不能少。

事實上,早在2016年,新津就與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合作共建了天府新區西區產業園(現更名為“天府新區南區產業園”),成為成都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目前,新津正以“兩園一區”即天府新區南區產業園、天府農業博覽園、梨花溪文化旅遊區建設為重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實現總量增長、結構調整以及動能轉換。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生態本底優勢的新津,在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了綠色生產方式的重要性——要發揮緊鄰高新區、成都科學城的優勢,加快綠色經濟、文創經濟等新經濟業態,推動新經濟業態和場景應用盡快取得突破,推動構建以新經濟為引領的環境友好型產業。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