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後期爲什麼對待陸遜那麼殘忍?

三國馮


因為陸遜就是東吳版的諸葛亮,而孫權並非劉禪,所以陸遜的結局就很慘了。

在《三國志》裡僅有兩位臣子是單獨立傳的,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陸遜。陳壽作為後人來看,陸遜和諸葛亮的地位是一樣的。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無需多說,他在世時劉禪只是一個擺設。陳壽這麼寫不僅是對陸遜能力的肯定,同時也點出了陸遜的悲慘結局,因為歷史上像諸葛亮那樣地位的臣子,99%的結局都不好。

一、陸遜是孫權制衡東吳政局的重要棋子

陸遜是吳郡士族,並非東吳核心江北集團。他的長輩陸康在東漢擔任廬江太守,抵抗孫策長達兩年之久,城破後宗族死傷過半。孫權接班後,為了穩定統治,與江東士族合作,雙方的關係才得以緩和,陸遜在這時投靠孫權,並憑藉出色的表現受到重用,孫權甚至將自己的侄女(孫策的女兒)嫁給他。

孫權重用陸遜不僅是因為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制衡哥哥孫策留下的政治格局。陸遜在派系上屬於被壓制的江東士族,孫權重用他會緩和與江東士族的矛盾。另外,孫權將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也向朝臣表了姿態,他並沒有冷落孫策一脈。同時陸遜早期名不見經傳易於駕馭,孫權將他作為嫡系培養,可以保證陸遜對他死心塌地,並藉此控制朝政。

於是能文能武的陸遜一路平步青雲,從“上大將軍”做到了丞相,完成了出將入相的成就,當然這一切都在孫權的掌控之下。

二、陸遜的平步青雲之路

陸遜21歲時跟隨孫權,起初是個文職人員,展現出一定的政治素養。216年,陸遜受命征討山賊潘越、尤突等人,展現出超出年齡的軍事能力。孫權授予陸遜私兵兩千人,並將侄女嫁給陸遜,開始重用陸遜。

219年,陸遜接替呂蒙駐軍陸口,到任後陸遜百般示弱,成功麻痺了關羽,並與呂蒙合兵襲取了荊州。孫權拜陸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婁侯,鎮撫荊州,其地位已在呂蒙之上。夷陵之戰時,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陸遜以退為進,將劉備拖入持久戰,最終“火燒連營”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劉備,陸遜在東吳的地位空前提高。

孫權稱王后,幾乎所有的對外文書都由陸遜把關,為了方便孫權甚至又刻了一枚玉璽放在陸遜的住處,這種待遇古今未有。228年,陸遜又在石亭大破魏將曹休,繳獲無數,曹休因此憤恨而亡。229年孫權稱帝,冊封陸遜為上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掌全國兵權。同時冊立長子孫登為太子,讓陸遜輔佐孫登,一同鎮守武昌。

244年,丞相顧雍病逝,陸遜以上大將軍遷為丞相,出將入相的陸遜成為東吳第一人,同時他的危機也開始顯現。

三、捲入二宮之爭,成為被棄掉的棋子

陸遜既然是孫權制衡朝政的棋子,那麼總有被棄掉的時候。這個時刻很快到來,就是長達十年之久、波及無數朝臣的“二宮之爭”。

241年太子孫登死後,孫權在立嗣問題上犯下許多錯誤,引起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鬥爭,許多朝臣出於各種緣由紛紛站隊,表達自己的政治利益訴求,東吳朝政分為兩派,出現嚴重分裂。太子孫和這邊勢力較弱,魯王孫霸背後有全公主(孫權的女兒)和全琮的支持。

在這場政治漩渦中陸遜是保持中立的,並考慮勸說全琮殺掉在孫霸門下的次子全寄,不要摻乎其中。全琮對陸遜懷恨在心,並誣陷了陸遜的外甥顧承、顧譚,使其流放交州。後來陸遜又得知孫權想廢掉孫和,改立魯王孫霸,他出於對社稷危亡的考慮選擇為太子孫和發聲。

孫權本來對陸遜的中立是很滿意的,但看到丞相陸遜都摻乎進來為孫和說話,年近七十的孫權很快想到宮闈之事遭人竊聽,於是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孫權將陸胤、吾璨等支持孫和之人下獄收監,拷問其竊聽宮闈之事,礙於陸遜的地位,孫權雖沒有將其收監,但多次派人到陸遜府上詢問此事。

陸遜自知已經失去了孫權的信任,又擔心東吳朝政分裂,於是憂憤不已,在245年鬱郁而亡。

孫權之所以這樣做,最主要的原因是陸遜是江東士族,而非核心江北集團,而孫權持續放任二宮之爭,也是在制衡朝政,為太子和江北集團鋪路。

其實東吳和蜀漢都是一個外來政權,東吳的統治核心是江北集團,被壓制對象是江東士族。雙方的鬥爭一直是東吳政局的焦點,而孫權則居中制衡,他可以重用陸遜,也可以隨時拋棄。

250年,孫權廢黜了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並殺掉了太子黨和魯王黨的主要人物。許多朝臣在二宮之爭中喪命,其中絕大多數是江東士族,比如太子黨丞相陸遜、朱據,魯王黨全寄、顧譚,江東士族遭受到巨大打擊,江北集團的人物得以躋身要職。

陸遜的職位和權力就被三個江北集團人物瓜分: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在陸遜去世後升為大將軍,駐守武昌;呂岱為上大將軍;步騭則為丞相。孫權在駕崩前完成了東吳政治權力的再分配,而陸遜則成為他最重要的祭品。


石頭說歷史


公元245年,在孫權的多番指責之下,陸遜抑鬱成疾,走向了人生的盡頭。身為孫吳的柱國之臣,吳主孫權為什麼非要逼死陸遜呢?真是老邁昏庸了?也不盡其然,在逼死陸遜這個問題上,絕非孫權的一時衝動,而是由來已久。

孫權逼死陸遜的五大原因

其一,陸遜作為江東世家大族,是孫權猜忌陸遜的重要原因。

根據《三國志》記載:“陸,朱,張,顧時稱吳郡四姓。”,易中天先生在《逆流而上》中也提到了所謂的“江東四大家族”,即虞,魏,顧,陸。其中“陸”家即江東陸遜家族。陸遜祖父陸紆,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曾任九江(今安徽壽縣)都尉。反觀孫權,本來就是外來人員,又沒有像袁紹、劉備等諸侯那樣的顯赫背景,雖為東吳之主,但心裡總還是有落差,存在顧忌的。

其二,作為江東世家大族,陸遜及其家族姻親在東吳擔任要職,特別是陸遜自己,就被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這成為其功高震主,被孫權猜忌的原因之一。當然,對於孫權來說,也不是一開始就防備著陸遜。但是,在周瑜、魯肅、呂蒙等大臣相繼病逝後,陸遜一直鎮守武昌,聲望至隆,而且和東吳的太子孫登,將領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將相交好。而這,顯然是一個讓孫權感到不安的情況。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亡”,勾踐誅文種,呂后斬韓信,歷史上這類功臣慘遭殺害的例子舉不勝舉。陸遜一生,東征西討,屢敗強敵,功勳卓著,聲望顯赫,又在荊州鎮守多年,手握重兵,權柄日重,不但享有極高的威望,就是魏、蜀兩國也很忌憚陸遜,這些都令孫權感到潛在的威脅。所以,儘管陸遜對吳國、對孫權一直忠心耿耿,從無二心,而且深自韜晦,但功高震主歷來是中國歷史上每一位封建君主的心病,孫權也不能例外。

其三:步入晚年後,孫權性格中多疑、好殺的一面就顯露出來。當時,吳國的文武官員稍有差錯,就有可能惹來殺身之禍,守邊將士的家屬,要留在都城作人質。孫權對陸遜的猜疑也不是一朝一夕,自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後,憑吳國的國力,北上固然不足,隔江自守則有餘,這時的孫權就漸漸不希望看見威望極高的陸遜在身邊了。到了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家的格局日漸穩定後,孫權最終選擇逼死了陸遜。

其四:孫權逼死陸遜,和陸遜是孫策的女婿也存在一定的關係。大家都知道,孫權在東吳的主公地位,是來自於其兄長孫策。如果孫策不是英年早逝,也即當時自己的兒子年齡太小,很可能孫權不會成為東吳的主公。由此,對於孫權來說,對於孫策的兒子一直有所防備。比如孫策的長子孫紹,僅僅是侯爵的待遇。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陸遜作為孫策的女婿,顯然很難得到孫權的完全信任。

最後:為了確保東吳江山的安穩繼承,也是孫權要逼死陸遜的原因之一。因為陸遜的位高權重,孫權一直受制於歷任大都督,同時孫權也擔心儲君登基以後無法掌控這些大臣,所以陸遜不得不死。而後來孫權立幼子孫亮為太子,挑選的大臣是非江東本土士族的諸葛恪也正是這個原因,就是為了有助於之後的東吳君主能順利掌握權力。

綜合這五大原因,一代“社稷之臣”終難逃悲慘的結局。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孫權和陸遜的君臣關係,原本是東吳的典範。夷陵之戰後,劉備去世,蜀漢和東吳開始修復關係,東吳方面是陸遜在負責。於是,孫權乾脆刻了自己的印信放在陸遜的府中,這是為了方便讓陸遜行事。為什麼孫權和陸遜的聯繫,這麼不方便呢?原來,東吳奪得荊州,擁有了漫長的長江天塹,原來的政治中心建鄴,地理太偏,於是打算搬到武昌(江夏鄂縣一代),孫權也在武昌稱帝。不過,隨後孫權還是搬回了建鄴,把武昌留給太子孫登和陸遜主持長江防務。



石亭之戰後,陸遜的官職和威望越來越高,孫權甚至設置了“上大將軍”,地位高過三公的職位來安置陸遜。而且,陸遜不但有軍權,孫權還賦予了他輔導皇子的重任。所以,孫權的兒子們如果行為不端,陸遜是可以直接批評的。東吳的丞相顧雍去世後,陸遜又接任來丞相一職。可見,陸遜無論是在軍隊,政體,甚至皇帝家室裡,都擁有著僅次孫權的地位。這種地位其實很危險的,有點功高蓋主就算了,更要命的是因為要鎮守武昌,陸遜是常常不在孫權的身邊的,這其實十分容易引起猜忌之心,陸遜也沒有條件隨時解釋。

(東吳的兩個政治中心建鄴和武昌)

所以,孫權英明的時候,相安無事,到了晚年昏聵,這些弊端就爆發出來了。很多朋友都認為,陸遜被孫權所猜忌,怨恨是因為“二宮之爭”,就是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的宮廷爭鬥,陸遜則是支持太子的,哪怕他認為自己是中立的,他的好朋友吾桀,侄子顧譚等人都是太子黨,所以,陸遜自然被看成了太子黨。不可否認,陸遜的遭遇,二宮之爭是大背景,卻不是直接原因。因為,孫權其實樂於看到群臣分為兩派,互相制衡的,原因是孫權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只是,為什麼被信任了大半輩子,晚年的陸遜是如何遭到了孫權多次派使者責問,親近的人被殺被貶這種羞辱呢?



(太子孫登去世後,孫和繼為太子,卻有魯王孫霸覬覦太子之位。)

讓孫權針對陸遜的原因,記載在《三國志.陸胤傳》注引的《吳錄》裡,孫和為太子時,因為受到魯王黨全公主的陷害,和孫權的關係破裂。有一天,孫權召見楊竺,還辟開了左右,詢問楊竺孫霸的為人。楊竺是魯王黨的人,自然一頓誇,孫權於是承諾,以後立孫霸為太子。可是,孫權和楊竺沒有想到,床下藏了一個端盤子的宮人,這個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太子孫和。孫和害怕了,於是又秘密見了陸胤,讓他去武昌時,求救於陸遜。陸遜不但是陸胤的族叔,還是支持正統的,常常憂心兩宮之爭對東吳的負面影響。於是,陸遜幾次上書孫權,為孫和說話,甚至要離開武昌,去面見孫權。



這下,孫權坐不住了,陸遜為何此時力保太子呢?這麼一位重臣,如果私下參與了黨爭,更是會威脅君權。而且,還可能知道了孫權和楊竺的談話了。於是,急瘋頭的孫權一面派使者責問陸遜,一方面控制了楊竺。先是陸遜無奈說出了陸胤的事,陸胤則一口咬定是楊竺說的,既是要保護孫和,也打擊了政敵。楊竺也是骨頭軟,被孫權屈打成招了。最後,陸胤居然過了關,以後還被任命督軍都尉。但是,陸遜就慘了,孫權因為這件事對陸遜起了猜忌之心,先是把吾桀殺了,侄子顧譚等人流放,清除了陸遜“羽翼”,然後多次派使者責問,責罵陸遜打聽“宮中機密”,陸遜又遠在武昌百口莫辯,終於迫使陸遜氣死。而且,孫權還沒死心,又責問了陸遜兒子陸抗,但是陸抗反應敏捷,反而清除了孫權的疑心,還被重用。

所以,孫權是晚年昏聵了,害怕君權不保,所以才讓陸遜有了這個下場,隨後又廢了孫和,殺了魯王孫霸,並清除一干兩派的大臣,造成了東吳巨大的內耗,隨之衰落了下去。


大飛熊ヽ騎士


這是因為陸抗的原因,陸遜的兒子陸抗比孫權的兒子們都來得出色。而陸抗又是孫策的嫡親外孫,這使得孫權防著陸抗比防著賊還厲害,因為孫權在孫策死後確實幹了很多對不起兄長的事,這使得他心裡有鬼,擔心兄長的後人群起而復之,而陸遜又手握重兵重權,一旦孫權死後,陸抗與孫策後人勾結反抗孫權的兒子,那麼孫權的兒子很可能得栽。

孫策死的時候才27歲,孫策的長子這時候才十歲,於是孫策臨死前把權力轉移給孫權,並將妻小託給孫權照顧。孫權即位後不斷啟用新人,安插自己的羽翼勢力,排擠孫策勢力。並把孫策的妻小護送到吳中軟禁。為了掩人耳目,還派自己的心腹愛將陸遜娶了孫策的長女孫氏,這也是為了控制權力。尤其是周瑜死後,基本上孫策勢力也就被清除乾淨了。這時候孫權的政權算是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了,而不用擔心孫策的長子回來跟自己搶位置。

隨著時間的發展,孫權歲數越來越大,他這時候是不擔心孫策的兒子來跟自己搶位置,但是他卻擔心孫策的兒孫們來跟自己的兒子搶位置。所以,這時候他便只能清洗朝臣,把所有可能對孫權傳子繼位有威脅的人全部幹掉,而陸遜便是首當其衝。


優己


我們知道陸遜是東吳的第一功臣,三國裡面說得上出將入相的有三個人,分別是蜀漢的諸葛亮,曹魏的司馬懿(曹操是君主,自然是不算),還有東吳的陸遜。

雖然我們一直說東吳有四儒將,十二虎臣,這四儒將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但是其他三個人不管從功績,還是從能力上面,都沒辦法陸遜相比,陸遜官至大都督、丞相、荊州牧、上大將軍,陸遜有三個特殊的身份。

第一,陸遜是吳郡四大姓的陸家,吳郡四大姓分別是顧陸朱張,其他顧家的代表人物是顧雍,陸家的代表人物是陸遜、陸抗父子、陸績,朱家的代表人物是朱治、朱然、朱桓、朱據、朱異,張家的代表人物是張溫、張儼。

我們翻開吳書,可以看出,很多重要的人都來自於吳郡四大姓,而且他們互相聯姻,他們的子弟都仕郡,吳郡四姓是士生士長的四大豪族,東吳的孫家其實是就是依靠著吳郡四姓的支持,才能在江東站穩腳跟的。

第二,陸遜是孫策的女婿,而孫策有一個兒子叫孫紹,孫權是從孫策那邊繼承過來的,是因為當時孫紹年紀還小,而現在孫紹年紀越來越大,那麼孫權對陸遜、孫紹這樣的組合是有點擔心的。

第三,陸遜有個叔公叫陸康,因為陸遜自小喪父,所以就跟廬江太守陸康生活,袁術因為缺糧,就向陸康索要三萬斛米,讓陸康給拒絕了,袁術就派孫策攻打廬江,陸康守了兩年,廬江被破,陸康一個月之後就病逝了,也就是說陸遜跟孫家是有仇的。

當時,孫權立了三子孫和為太子(長子孫登,次子孫慮都死得早),立四子孫霸為魯王,這個本來很正常,但是孫權讓孫霸的一切禮制規格與太子相等,這就相當於有兩個太子了。

支持孫和的有陸遜、顧譚、諸葛恪、朱據等人,支持魯王的有呂岱、全琮、呂據等人,可以看出吳郡四姓是支持孫和的,而呂家、全家是支持魯王的,顯然陸遜是太子孫和的最有力支持者。

兩宮之爭,導致兩邊有很多人都被處死,或者被流放,陸遜也不能倖免,相當於是被孫權罵死的,最後的結果是孫和被廢,孫霸被處死,孫權的幼子孫亮被立為太子,孫權死後,由孫亮繼位。

總的來說,孫權之所以那樣對待陸遜,主要還是對吳郡四姓的猜忌。


歷史簡單說


陸遜之死是孫權與世家衝突的表面化。

我們知道三國是世家社會。江東更是如此。

當初,孫策率領父親舊部千多人與賓客數百渡江,隨即得到舅舅吳景、周瑜叔叔周尚、江東大戶朱家等世家的協助,迅速膨脹到萬軍,否則這麼點士兵怎麼能5年就席捲江東?哪怕孫策個人能力再強,沒有世家的幫助也做不到。

不過江東四大家族顧陸張朱及其姻親歷來佔據近半土地人口,他們臣服孫策是因為孫策的強大武力。換成年輕的孫權就差距甚多,比如山越在孫權上臺後連續叛亂。何況孫家整體只算縣鄉級別的初級世家甚至是土豪,在顧陸張朱這樣的全國性超級世家面前連渣都算不上。

其次,所有世家最希望的是畫境自守。

因為一旦對外用兵,就需要自己拿出最大份額的錢糧人口士兵去協助,而擴張的收益卻是孫權與支持他的中小世家甚至寒門將領。獲得勝利,不過吃點漏下來的殘羹剩飯。要是輸了,可就血本無歸了。這帳該怎麼算,哪怕就算世家都是傻子也不會願意啊。

這是孫權與世家衝突的第一個原因。

陸遜的情況還更特殊。

事實上孫策祖母是陸家女,算起來雙方應該是很親近的。實際不然。193年,孫策遵袁術命令進攻廬江,破城後對廬江太守陸康進行報復造成陸家子弟損失頗多。這是孫家與陸家矛盾的起源,顯然孫策這樣的毛頭小子是不佔理的。所以陸家一直是孫家的防範重點。後面,孫權將孫策女兒嫁給陸遜,拉攏與修復雙方關係是可能的,可觀察與試探的意圖想來還要更多些。

前面說了,四大家族並不怎麼順從孫權是因為他們掌握江東官場,孫權當然會大力扶持周魯布全這樣的中等世家乃至呂蒙這樣的寒門,至少也是企圖部分地代替世家,這當然就已經嚴重侵犯到了大世家的利益。然而,中小世家底蘊不足,寒門崛起更是一個笑話,所以孫權對四大家族的壓制行動完全失敗了。伴隨著年老,孫權開始恐懼,自己死後會不會被四大家族翻天?

所以孫權對四大家族動手也就是必然,雖然無法根除但消滅其頭面人物,讓四大家族很長時間安靜下來還是可行的。因此,孫權親自出馬,赤裸裸冤殺丞相顧雍,逼死陸遜。

下圖分別是顧雍、陸績、張溫(非中央三公張溫)、朱桓:


四川達州


阿斗讀三國:第三期 陸遜之死。

見各位答案,都說老孫頭是因晚年多疑昏聵殘暴嗜殺才讓陸遜死於非命,其實這能做原因嗎?也許吧,老年痴呆這病,在偉大的人也逃不脫,比如漢武帝,就如此。那麼這能算主因嗎?絕對不能算,其深層原因到底為何,易中天老師在《品三國》中給出了答案,我又加點自己思考深度解析一次。

眾所周知,記錄三國最主要的史料是陳壽老師寫的《三國志》在這本書中,除了諸侯君主之外,只有二個人被單獨列傳,他們分別是蜀漢諸葛亮,還有吳國的陸遜,那麼為何這二個人被惜字如金的史學家如此重視,原因無他,對等而已。你們沒看錯,諸葛亮和陸遜在史學家心目中地位對等,他們的共同點很多,陸遜是荊州牧,諸葛亮是益州牧,諸葛亮是丞相,陸遜也是丞相,諸葛亮帶兵,陸遜也帶兵還都是大軍在前線,諸葛亮在漢中,陸遜坐鎮武昌。二個人等量而觀,都是國之支柱。

出將入相之人本身就很稀有,縱觀歷史,也沒幾個,三國時期就有這麼二位,如絕代雙驕一般閃爍星空,我們該慶幸歷史如此精彩。

說完這麼多共同點,那麼他們有沒有不同點,還是有的。不同點如下。


  • 第一:主子不同
  • 第二:出生不同
  • 第三:局勢不同
  • 第四:參與立儲
  • 第五:親戚關係
下面我們就從這幾點,分段理清思路大家就會知道為何陸遜憤恨而死,諸葛亮善終。

第一點:主子不同

諸葛亮:主子是蜀漢後主劉禪,說他傻吧其實是歷史的誤讀,只能說智商正常,比一般人強一點,他最大特點就是孝順,聽老子(劉備)的話。再加上自己自認為能力有限,於是就非常支持諸葛亮的一切行政命令,不僅按照老爹要求叫諸葛亮相父,還給予諸葛丞相無限度的支持,無論內心深處有沒有想法,他都如此,用一個詞評價就是,識大體。

陸遜:主子是三國三巨頭之一的孫權,妥妥的雄主,雖然沒有經歷過創業艱難的他其實也是官二代出生,但是能和曹操,劉備這二位較量的,又怎麼可能是簡單人物。這人啊,只要一不簡單起來,想法就會多,再加上長久之來的執政者地位,上位者的氣質和阿斗是完全不能比的,所以他們很看重權威。在孫權看來,做大都督的陸遜非常合格,做丞相的陸遜很不合格,原因很簡單,不聽話啊。這是他們的矛盾關鍵點。那就是,你不需要有思想,你就該聽我的,有思想是錯誤的。



第二點:出生不同

關於這個我要表達的是,不是他們出生地的問題,而是他們的階級問題。

諸葛亮:蜀漢政權主要建立者之一,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而蜀漢政權一直以來分三派,第一等級是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第二等級是李嚴為代表的東州集團(就是劉璋老爹帶來的派別)第三等級就是益州本地的世家大族。這其中又親疏有別。荊州集團是皇室天然盟友,東洲集團是可以拉攏的對象,而益州集團是必須要防範的對象。出生荊州集團的諸葛亮,不用說,是劉阿斗的天然盟友。

陸遜:東吳四大家族,陸、顧、朱、張,陸遜家排第一,據《三國志》史料記載,陸遜家族,一直是江東大族,祖父陸紆,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九江都尉,陸遜自己則是丞相。這一家子在東吳可謂根深蒂固,士族之可怕不在官位大小,而在家族極其附屬勢力的龐大,這也是三國三雄主一直不待見士族的主要原因。

第三:局勢不同。

諸葛亮:諸葛丞相面對的局勢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一點,皇帝無條件信任,國家內部益州本土勢力被打壓的屁都不敢放,唯一有能力對抗自己的東洲派代表李嚴,也在諸葛亮政治鬥爭手段下,成了閒人(李嚴妄圖自立巴州,做巴州牧,被諸葛亮一擼到底)皇帝支持,反對派絕跡,諸葛亮當然好辦事。

陸遜:其實對孫權來說,並沒一開始就防備陸遜,相反還非常信任,但是在東吳原本的非江東士族勢力如,周瑜、魯肅、呂蒙,韓當,這些老資格鐵桿全部去世之後,孫權就越來越焦慮。政治鬥爭核心是制衡約束,沒有反對派一家獨大,太可怕。在加上陸遜一直鎮守武昌,聲望至隆,還和太子孫登,將領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將相交好。就更讓孫權感到不安,孫權也怕啊,怕的不是功高震主,而是大權旁落。所以他必須敲打甚至處置陸遜。

第四:參與立儲

太子孫登病逝,孫權二個兒子,孫和,孫霸爭太子位,孫和因年長是第二任太子,但孫霸不甘心,在其他勢力支持下一直與孫和爭位。

不久之後,孫權、孫和父子關係惡化,孫和害怕丟失太子位置,於是秘密召見親信陸胤,請他找機會請族父陸遜為自己出面申辯保留太子地位,不僅如此,太子太傅吾粲也幾次與陸遜通信訴說情況,陸遜原本處中立位置,收到消息後開始權衡利弊,他知道重臣必須避嫌,參與儲君鬥爭絕對沒好果子吃,可是責任感使然,讓他不得不參與。於是陸遜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又請面見孫權。孫權發現沒有公開的機密居然漏洩,就開始懷疑陸遜,先後將楊竺、陸胤、吾粲收監審問,陸遜雖未被一同問罪,也被遣使寫信責備。

忠誠謀國居然被疑為參與太子黨爭,自己不死,恐禍及家族,陸遜憂憤成疾,一病不起,最後病逝。


最後還有一點要提:那就是親戚關係。

孫權逼死陸遜和陸遜是孫策女婿也存在一定的關係,孫權在東吳主公地位,來自於兄長孫策,如孫策不英年早逝,孫權不會成東吳之主。由此,對孫權來說,對孫策兒子一直有防備。孫策長子孫紹,僅僅是侯爵待遇,陸遜作為孫策女婿,顯然很難得到孫權完全信任。

陸遜的位高權重,讓孫權擔心儲君登基無法掌控大臣,所以逼死陸遜,不僅如此,在立了幼子孫亮為太子後,還給他挑選指定的託孤大臣那就是非江東本土士族的諸葛恪。所以,功高震主不是孫權殺陸遜主要原因,老年痴呆也不是,陸遜的出生階級,還有他擅自參與立儲才是主因。其他原因不過是輔因而已。


阿斗不傻


第一,陸遜不該是士族。漢代實行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徵辟制,漢代特別是東漢也是外戚、宦官輪流掌權的時代,也是士人階層逐漸崛起的時代,到了晉朝“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士族階層徹底壟斷國家政權。那麼青黃不接的三國時代,士人階層崛起,對孫權所代表的統治者起到了威脅,而陸遜就是士人之一。

第二,陸遜即便是士族,也不該是最大的士族。陸遜所在的陸氏家族是東吳最大的四大家族之一,這讓陸遜成為士族階層的代表者。

第三,陸遜是最大的士族,不應該做官。如果陸遜不做官,當一名商人、地主,離官場較遠,離孫權較遠,也不會被孫權所打擊。

第四,陸遜當了官,不該當最大的官。自呂蒙死後,陸遜逐步成為東吳大都督,特別是夷陵之戰擊敗劉備,陸遜成為東吳忠臣,但是伴君如伴虎你聽說過嗎?

第五,陸遜不該娶孫策的女兒。陸遜娶了孫策的女兒,就是孫策的女婿,代表孫策的勢力。孫策對於東吳基業的奠定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是孫權登基以後,僅僅封孫策為長沙桓王,而不是什麼什麼帝,試想晉武帝司馬炎登基的時候,司馬師、司馬昭都被追封了皇帝,司馬師是景帝,司馬昭是文帝,孫權為什麼不封?是怕自己的權力被孫策一脈奪回,而陸遜偏偏就是孫策的女婿!

第六,陸遜不該參與孫權的立儲之爭。在古代,立儲總是要經歷一番腥風血雨的,權力與謀略的較量別開生面。很多人想扶持王子奪得大位,從而有擁立之功,但是這往往伴隨風險!孫權的太子和魯王爆發了“南魯黨爭”,結局就是太子被廢為庶人,魯王被賜死,參與其中的陸遜也沒有好下場……

綜上所述,這幾個大忌結合起來,陸遜,你還想活嗎?孫權一定不會放過你……


史學夾Louis


自古雄君暮年好猜忌,功臣名將難善終!孫權晚年殘忍好猜忌,對於軍政一肩挑的女婿陸遜頗為忌憚。恰好陸遜參與了二宮事件,捲入了孫權父子的權力交接問題,最終被孫權羞辱而自殺!陸遜是三國時代的軍政全才:與呂蒙合謀擊殺關羽而收復荊州;夷陵之戰擊潰蜀國六十萬大軍;石亭一戰擊潰魏國精銳軍團;後來當任東吳大上將軍兼丞相!


劉備發兵擊吳,吳國上下無一人敢領兵拒蜀者,後來有人舉薦陸遜統兵拒劉。孫權親自給陸遜牽馬執蹬,令文武百官皆給陸遜跪拜,賜給陸遜生殺大權!夷陵之戰後,陸遜迅速成為吳國的軍事主官,大小將官都受陸遜節制。擊敗魏國入侵後陸遜坐鎮武昌,與孫權的建業遙相呼應,又委以輔助太子的重任,孫氏皇族子弟陸遜皆可大聲訓斥!陸遜的權勢在東吳無人可比,孫權英明之時可以君臣互信;孫權昏聵之時,君臣就有齷蹉了。

太子孫登病逝後,孫和與孫霸爭奪太子之位,原本孫和是第二任太子,但是孫霸在其他勢力的支持下與孫和爭位。孫權、孫和父子關係惡化後,孫和的心腹曾藏於孫權的床下,監聽到孫權和楊竺談論想立孫霸為儲之事。孫和恐懼,於是秘密召見親信陸胤,請他乘到武昌的機會請族父陸遜為自己出面申辯。而太子太傅吾粲也幾次與陸遜互通消息。陸遜原本處在中立位置,但是收到消息後開始為吳國未來謀劃,意圖削弱吳國內鬥!



陸遜聽了陸胤、吾粲兩人的消息後,為了避免爭奪太子之位引發內戰,進而削弱吳國,於是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又請求進京面見孫權,面議立嫡事宜。孫權發現宮中機密言語漏洩,疑為陸遜主謀,於是先後將楊竺、陸胤、吾粲收監審問。陸遜雖未立即被一同問罪,也被遣使寫信責備打聽宮中機密。在獄中,楊竺招供陸遜二十條罪證,陸胤又對孫和的存在不發一言。陸遜最終不勝憤忿而病亡,畢竟孫權對他的懷疑深深傷害了他的心,忠誠謀國被疑為參與太子黨爭。自己不早死,恐禍及家族,憂憤成疾,一病不起,竟然盛年而卒!



大秦鐵鷹劍士


史載,赤烏七年(244年)正月,陸遜代顧雍為吳相。吳主孫權發佈詔書,讚譽陸遜天資過人,德高望重,是匡救國事,消弭戰亂的大材。陸遜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而且行政才能出眾,早就兼有政治家必須具備的素質。身為支撐吳國大局的一代人傑,他最後被孫權任命為丞相,也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之事。

可惜的是,陸遜登上相位才剛一年,竟捲入到王儲的廢立的是非中而屢遭孫權的打擊,最終鬱憤而死,陸遜的悲慘結局,大約是封建王朝大多數功臣無法避免的一種人生悲劇。

孫權登基稱帝后,立孫登為太子,不想孫登早逝,又於赤烏五年(242年)立次子孫和為太子,並封孫和弟孫霸為魯王。孫權喜愛並寵溺幼子魯王孫霸,孫霸也素懷野心,時時圖謀,想取代其兄孫和的王儲之位。

於是兄弟鬩牆,明爭暗鬥,鬧得二宮雞飛狗跳,朝臣們紛紛選邊站,分成了支持太子的“擁嫡派”和擁護魯王的“擁庶派”,各級官員也依勢力或利益而定攀附。丞相陸遜是“擁嫡派”的首領,他認為“太子是國本 。其正統地位,應如磐石之固;魯王是藩臣,對他的寵愛和偏袒畢竟不能凌駕於太子之上。如此才能各得其所,上下間也不至於出現權位之爭與政見分歧”。

但是孫權到了晚年開始變得日益昏聵,而且其猜忌之心越到晚年越重,就連陸遜都信不過了。他固執地堅持維護孫霸和打擊擁護太子的陸遜等“擁嫡派”,他下令將太子黨的骨幹人物顧譚等人流放,又處死了太子太傅吾粲,以孤立太子孫和。陸遜再三勸諫,甚至要求和孫權當面“口論適庶之分,以匡得失”,孫權不僅不聽,還多次詰問、責難、打擊陸遜。

赤烏八年(245年)2月,陸遜憂憤而逝,時年63歲。《三國志·吳書》特別記了他死後“家無餘財”,可見他清正廉潔,毫無私心。

孫權晚年,東吳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君臣之間互相猜忌、互相戒備。由於年紀老邁的孫權變得更加猜忌、狠毒,導致後宮混亂,嬪妃爭寵,諸子爭位。太子孫登早死,又立孫和為儲,孫和弟魯王孫霸覬覦皇位,埋下了日後宗室混亂的禍根。孫權寵愛孫霸,有恃無恐的孫霸與孫和展開了奪嫡之爭。之後,君臣、父子、兄弟之間勾心鬥角,嫡庶兩派鬥爭愈演愈烈,幾致你死我活。孫權見若廢嫡立庶,勢必釀成大亂 只好廢黜孫和,逼迫孫霸自盡,另立孫亮為太子。陸遜不慎捲進了嫡庶之爭的漩渦, 屢被孫權責難,最終鬱鬱寡歡,致病而死。

陸遜的成功依賴於孫權的賞識與攫拔。陸遜的死也和老邁昏聵、戾狠猜忌的孫權有關。自古捲入帝王家事的大臣,大都沒有好下場。他大起大落的一生,可謂“成也孫權,敗也孫權”。

【插圖源於網絡】【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