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委:確保長江經濟帶農業農村面源汙染治理到2020年取得明顯成效

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日前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的指導意見》,對農業農村面源汙染治理進行了全面部署。按照要求,到2020年,農業農村面源汙染得到有效治理,種養業佈局進一步優化,農業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明顯提高,綠色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對流域水質的汙染顯著降低。

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糧油、畜禽和水產品等主產區,也是經濟和人口相對集中、河流水系比較發達的區域。近年來,長江經濟帶相關省市不斷加強農業農村面源汙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資源開發強度大、生產經營方式不合理、歷史欠賬多等原因,農業農村面源汙染仍是長江水體汙染的重要來源之一。

針對上述情況,《意見》提出,到2020年,農業農村面源汙染得到有效治理,種養業佈局進一步優化,農業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明顯提高,綠色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對流域水質的汙染顯著降低。其中,重要河流湖泊、水環境敏感區和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要進一步強化治理措施,提高治理要求。

農田汙染治理方面,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提高農業資源、投入品利用效率和廢棄物回收利用水平,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到 40%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提高到 90%以上,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提高到 3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率提高到 40%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 0.55 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 85%以上,農田殘膜回收率提高到 80%以上。

養殖汙染治理方面,畜禽養殖汙染得到嚴格控制,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提高到 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提高到 95%以上,大型養殖場 2019 年底前達到 100%。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水平進一步提升,4主產區水產養殖尾水實現有效處理或循環利用。

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方面,行政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現全覆蓋,垃圾汙水治理水平和衛生廁所普及率穩步提升。90%左右的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基本完成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有較好基礎的地區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提高到 85%左右,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水平明顯提高,亂排亂放得到有效管控。

《指導意見》強調,治理包括五大重點任務:一是優化發展空間佈局,加大重點地區治理力度。主要措施包括優化農業農村發展佈局,強化重點區域汙染治理要求和嚴格管控河道堤防內農業汙染等。

二是綜合防控農田面源汙染,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主要措施包括推進化肥減施增效,實行農藥減量控害,強化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管控,加強地膜等廢棄物處理利用,控制和淨化地表徑流和推行用養結合的耕作模式等。

三是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汙染,推進糞汙資源化利用。主要措施包括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和加強養殖汙染監管等。

四是推進水產健康養殖,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主要措施包括強化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轉變水產養殖方式等。

五是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現村莊乾淨整潔。主要措施包括全面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大力開展廁所革命,加強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等。

為推動相關工作,《指導意見》明確要加強政策支持。首先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構建公共財政支持、責任主體自籌和社會資金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中央有關部門結合現有資金渠道,以中西部地區為重點,支持地方加快農業農村面源汙染治理。地方政府要合理安排資金投入,確保完成治理目標。鼓勵地方按規定加強相關渠道資金和項目統籌整合。規模化種養大戶、農業企業等排汙主體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承擔治汙主體責任。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村垃圾汙水治理等領域。有效利用綠色金融政策,加大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對農業農村面源汙染防治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場化和商業可持續原則,在符合條件的地區探索開展綠色金融支持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置和無害化處理試點。

還將加大財稅支持力度、並完善用電用地政策,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大農業節水工作力度。落實有機肥產品生產銷售和批發、零售免徵增值稅政策。積極探索建立農業主要汙染物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機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