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西施作伴,兩次官至極品兩次經商首富,藏著圓融天地的智慧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

范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司馬遷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生意人皆供奉其塑像,尊為“財神”。

范蠡有睿智的思想與寬廣的胸懷,兼具儒、道兩家之長,又廣納百家精華,並能不囿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既有儒家的德才禮信與直勇,又有道家道法自然順應天時,至韌至柔的特性。同時,開放的心態能吸收借鑑法家、墨家、陰陽家等諸子的治國統軍之法,使范蠡之思、之行,篤定時如磐石,堅毅果敢,柔韌處似流水,潤物無聲。

范蠡兩次為官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卿相,卻都功成身退,三次散盡家財卻又重歸富貴,實乃千古傳奇,而他攜絕代佳人西施泛舟江湖,隱跡天涯的傳說,又令多少文人騷客與販夫走卒反覆詠歎與豔羨不已!

這樣一個千古曠世奇才,史書卻對他著墨不多,我們試著從歷史的點滴中,翻出范蠡的成功之道與處事法則,希望後來者以此為鏡,自強不息,又能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范蠡:西施作伴,兩次官至極品兩次經商首富,藏著圓融天地的智慧

一、投錯胎的人生,貧賤如草根

通往成功的路從來都不是那麼順遂,范蠡和我們一樣,他的人生也是“起起落落”,但他沒有落下去,而是堅毅的選擇了時時的起,才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

春秋時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導致了國與國之間戰爭頻繁,民不聊生。范蠡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生了。他的投胎技術還特別差——投胎到了楚國宛地的一個貧困家庭。窮也就算了,還父母雙亡,只能靠哥嫂養大,從小就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

那樣的年代,能吃飽穿暖,已是僥倖,讀書對底層人物來說,太不務正業了。

恰恰范蠡從小就不務正業,喜歡讀書不喜歡農活。鄰居紛紛勸告自家小孩:不要跟范家那個天天偷懶不幹活的小孩玩,會學壞的。

范蠡一心“向癲”,堅持讀完了《書》、《易》、《詩》等大量經典書籍,家裡到處貼著偶像姜太公的海報,天天對哥哥嚷嚷:看我出人頭地給你看。範哥哥絕望了,覺得弟弟腦子出問題了,卻不知范蠡更絕望,他滿腹經綸,一心報國,然而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階層不能做官。作為貧民的代表,在楚國,范蠡這輩子都別想出頭了。

於是,范蠡真“癲”了,他更加放浪形骸,瘋瘋癲癲,行為怪異。很快,他就登上了楚國癲人榜榜首,鄉親們見到他,總會親切地喊他的新名字:範癲。

而瘋瘋癲癲的范蠡始終堅信:“懂我的人,自能看出我瘋癲背後的內涵。

他就是文種,到范蠡所在地當縣長。聞範癲名,兩上范家作訪。第一次,范蠡以癲示之,第二次,范蠡正衣冠以待文種,兩人的交談如干材遇烈火,兩大人物眼裡的星星差點照亮了春秋之夜。誰也不知道那一夜他們通宵達旦地聊了什麼,只知道第二天,范蠡失蹤了。

他一路高歌,翻山越嶺,去往楚國的東邊,那個叫越國的地方,那裡在招聘能臣,他要去賭一把,用他全部的僅有的還不怎麼值錢的身家性命

范蠡:西施作伴,兩次官至極品兩次經商首富,藏著圓融天地的智慧

二、入越國初創業,功成身退

01

那時范蠡25歲,這是他和越王勾踐的第一次照面。

越王狐疑的看著這個滿面風塵的年輕人,聽范蠡清晰的聲音在他的耳邊徐徐響起,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導,結合儒家的外用之法,雜之以各家的治國用兵之道,勾踐漸漸聽得入神,這正是他想法的的初衷、延伸與補充。范蠡留下了,被越王封為“士”,相當於“副省級後備幹部”了。

於是,范蠡給文種寫了封信,喊他兄弟一起來越國發財。文種讀完范蠡的信,連辭職信都懶得寫,直接跑到越國來了。

公元前495年,勾踐在朝堂上宣佈,要先發制人向吳國進軍。

大臣范蠡深知:此戰越國必敗。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越國,但勾踐早已被自負衝昏了頭,哪裡聽得下范蠡的諫言。

公元前494年,夫椒一戰,越軍大敗。

勾踐僅以五千兵退守於會稽山,吳軍進而圍困越軍。勾踐絕望的望著上天,追悔莫及:“當初若聽了范蠡的進言,怎會有今天!?”

就在勾踐想一死殉國之時,范蠡出,緊握勾踐之手。

“大王若死了,越國就亡了!但大王若還活著,我們就有機會捲土重來!“

范蠡讓勾踐屈身為奴,向吳國稱臣,答應吳國的任何條件以保全性命。

這在重“士”捨生取義的春秋年代,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而如水般柔韌的范蠡卻終於說服勾踐,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這就是范蠡。把黃老之學體會並應用地得心應手,他明白,這個世界上最難做到的事情,就是堅持、忍耐和等待。如水般處下,終能成百穀之王。

范蠡:西施作伴,兩次官至極品兩次經商首富,藏著圓融天地的智慧

02

公元前492年,勾踐與大夫文種、范蠡向吳國稱臣。

越王夫婦需前往吳國,勾踐本想帶文種,范蠡卻執意要隨勾踐夫婦前往。

這一卑躬屈膝,就是三年。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高官顯爵,范蠡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裡,范蠡同勾踐夫婦一起耕作勞役,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不離不棄,讓吳王既讚歎又羨慕。一次吳王在范蠡經過的路上扔了幾塊黃金,范蠡經過時毫不猶豫的就跨過了,徑直離去,從此吳王才打消了勸降范蠡念頭。

其實范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更是忠於自己的人格,踐行自己的諾言。在現代社會中,像范蠡那樣堅如磐石,處順境不驕,於逆境不餒的為人品格不僅能換來夥伴的信任,也能換來對手的崇敬,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再有超然的智慧,怎麼可能不成大事呢?

對外,范蠡用奇珍異寶賄賂吳國重臣,並忍痛將未婚妻西施送至夫差身旁,用來腐化夫差,挑唆夫差殺死能臣伍子胥;

對內,有范蠡推薦的文種按商定的策略積極發展經濟,整頓軍備。他們還在國內建了一座精悍小城用來練兵,卻在吳越邊境建了一座破敗大城,不修築城牆,用來迷惑吳國。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公元前490年,夫差放勾踐夫婦與范蠡回國。

公元前478年,蓄謀已久的越國率領大軍攻打吳國,三千越甲奔騰而下,帶著國仇家恨,在笠澤大敗吳軍,吳國自此一蹶不振!

臥薪嚐膽,忍辱負重,15年的等待,15年的隱忍,15年的堅持,生生將范蠡熬成了一個兩鬢斑白的老人。

但一切在夫差跪下求饒的瞬間,都值得了。

公元前473,夫差自殺,吳國滅亡,越國在徐州稱霸,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而此時,范蠡已經68歲高齡,這樣一個生死以之的創業經歷,讓范蠡的人生如鳳凰涅槃,徹悟天地,之後的每一次成功都將成為必然!

范蠡:西施作伴,兩次官至極品兩次經商首富,藏著圓融天地的智慧

03

太湖之畔的慶功宴上,越王大肆犒勞功臣,但范蠡的座位上卻再也沒有出現過這個人。范蠡走了,他第一次散盡家財,全部留給越國。走之前,他給文種留下一封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范蠡早已看透了身邊的這個君主——只能共患難,不能同榮華。況且,功成身退,是真正的道家智慧和當時的最好選擇。

范蠡帶著西施,駕著小船遠去,消失於縹緲而微茫的太湖之中。

另一邊,讀完信的文種不以為然。他在越國已高居為相,作為功臣,苦熬了這麼多年,終享榮華富貴,怎麼可能輕易放棄。然而最終,文種還是被聽信讒言的越王賜一寶劍自刎而死,死不瞑目。

三、入齊國再創業,大智知止

01

范蠡攜眾悄悄來到齊國,自此隱姓埋名,化名鴟夷子皮,開始他另一段同樣輝煌的人生旅程。

在齊國,范蠡購買了一些靠海邊的土地,開墾種田,兼營漁業捕撈、開鹽田等。范蠡真是拿得起放得下,與妻兒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進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苛細算,盤剝斂財的做法,對待僱工十分慷慨、親和,深得用工者愛戴,使優秀人才以與範公共事為榮。

範公堅持以德經商,年初一些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范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由此,各國商人都願意和范蠡做生意,雖然表面看來這樣做吃些虧,但卻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伙伴,總體而言,反而使總成本降低很多。

范蠡同時堅持誠信經商,從不拖欠員工與合作商戶的錢款。一次范蠡資金週轉不靈,向一個富戶借了 10 萬錢,之後這個富戶帶著各家的借據出門討債,不慎包裹掉入江中,所有的借據和路費都沒了,於是投奔范蠡,在沒有借據的情況下,范蠡不僅連本帶息還了錢,還額外贈送一筆路費給這名富戶,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廣播天下。之後范蠡在擴大生意時三次資金短缺,均有富戶主動送錢上門,幫助范蠡度過了危機。

正是憑著優秀的品格與對時局的把握,短短几年時間,范蠡就成為齊國首富。據說在齊國鬧災時,災民聞其樂善好施,千里之外都來投奔,領取施捨,後人頌稱「富行其德者」。

范蠡:西施作伴,兩次官至極品兩次經商首富,藏著圓融天地的智慧

02

那個叫鴟夷子皮的人,仁義遠播於齊國,消息早已傳到齊國國君的耳中,齊王請鴟夷子皮進宮,拜為相國。為相期間,鴟夷子皮大力發展經濟,衝抵災年對齊國物資短缺的困擾,迅速奠定了齊國經濟與文化繁榮的基礎。三年之後,齊國國富民強,朝野中頌德聲遍地,齊國君主眼看著稱霸有望時,卻收到鴟夷子皮的一封辭職信,大意是自身已老,歲月無幾,擬攜妻兒周遊世界,安享晚年,飄然而去。其實是:居官致卿相,治家達千金,這對於一介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用老子話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於是,范蠡掛印封金,盡散家財,分贈給好友與貧苦的百姓,離開。

可以說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範,凡事物極必反,與其等待勢的反轉,不如適時主動轉身。這個道理說來簡單,但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有幾個人能做到呢?因為,一旦獲得成功,人的自信心就會膨脹,此時此境,能做到主動後退的人微乎其微。

范蠡:西施作伴,兩次官至極品兩次經商首富,藏著圓融天地的智慧

四、入宋國再從頭,陶朱公名垂青史

范蠡舉家遷至宋國,在陶丘定居下來,這一次他更名為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雙手之資,再次開創家業。范蠡認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鄰齊、魯,南通楚、越,西達秦、鄭,北連晉、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適合經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動下,成為春秋末期東周的經濟樞紐,貿易之都。

范蠡喜好黃老之道,用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又成鉅富。而他的成功已經不需要我們再用更多的語言去描述了,那是必然中的必然了。

由於朱公善於經商,又仗義疏財,施善鄉梓,當地的人,都親切地尊稱他為“陶朱公”

老子說: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天地之所以長久,是因為他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卻總是自然運轉著。所以有道之人遇事謙退,反而能領先別人,把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更好的生存,正是因為他的無私,反而成就了自身。范蠡一生為避名利而三次遷徒,但名利反而一直跟隨他,這其中的辯證哲學值得我們深思。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盛讚范蠡:「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范蠡一生中兩次官至極品,都急流勇退,三次富過千金,每次富達千金又都施濟天下,但不久後又迅速再至千金。

范蠡於88 歲時無病而終,留給後人了多部治國之策與兵法,經商方面著有《致富奇書》、《陶朱公術》。而他傳奇的一生,從堅忍勇毅開始,在起起落落中跌宕,卻每次堅強地起身,告訴世人,我來了!

范蠡:西施作伴,兩次官至極品兩次經商首富,藏著圓融天地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