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賢臣良將——范蠡

翻開我們中國歷史的畫卷,在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歷史了出現了很多的賢臣良將,比如商朝的比干、周朝的姜子牙、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文種、秦朝的呂不韋、劉邦手下的蕭何、張良、韓信、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南宋的岳飛、明朝的劉伯溫、李善長、藍玉……。他們猶如天上璀璨的明星,數不勝數,又猶如大海里跳躍的魚兒,不計其數。正因為有這些賢臣良將,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才得以朝前發展。在這些賢臣良將中,有的在最美的年華時如同大自然的鮮花一樣怒放著,一旦凋謝,他們會來一個華麗的轉身,退出歷史的舞臺,過自己逍遙自在的日子,讓後人在羨慕他們的同時也特別欣賞他們的智慧。有的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把熱血和忠心奉獻給了他們心中的明主,但功成名就之後,卻如同砧板上的牛肉,任憑他們心中的明主隨意宰割,可嘆可悲,給後世留下了太多的惋惜和遺憾。

在這些有名的賢臣良將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他擇明主、有勇有謀、擁有生存的智慧、能洞悉人性從而保存了自己,他身上的這些品質一直是我心中所佩服和敬仰的,也一直深深的吸引著我。

我最喜歡的賢臣良將——范蠡

范蠡是何許人也?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當時楚國的宛令文種相識,兩個人相交頗深。因為對當時楚國政治黑暗相當不滿,當時在楚國,如果你是平民百姓就不得做官,只有貴族才能做官。為了一展自己的鴻鵠之志,兩位好朋友一商量,就一起到越國去了。越王允常並不因為范蠡是平民出生就藐視他,對范蠡委以重任。古代的良臣將相都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在那個戰亂不斷的年代,范蠡能審時度勢,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利於實現自己的抱負,毅然而然的從楚國來到越國投奔勾踐,這說明他的眼光非同一般,能高瞻遠矚、鑑往知來。

范蠡不僅目光遠大,還有勇有謀。當越國和吳國兩國交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這時越王已處在窮途末路之際,幾乎沒有生的希望。這時范蠡投奔吳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這時的范蠡是多麼的低三下四,不為什麼,只為越王勾踐能活命。吳王在范蠡的迷魂湯下,沒有殺勾踐,只是讓勾踐和他的妻子到吳國做奴僕,范蠡也一同前往。在吳國,范蠡為勾踐出謀劃策:讓吳王誤認為勾踐真的是願意像奴僕一樣服侍他。最有名的就是勾踐吃吳王夫差的屎,勾踐哪會嘗屎就知道吳王得的什麼病,那是范蠡出的主意,范蠡通曉醫術,就慫恿勾踐去嘗夫差的糞便,然後告訴夫差說這是什麼病,會在什麼時間痊癒。范蠡用這種方法騙取吳王對勾踐的信任,吳王終於動了惻隱之心,三年後放他們回國。不得不承認范蠡謀略過人。

范蠡謀略過人,勇氣也同樣過人。勾踐回國二十年後,范蠡一手導演了“三千鐵甲終吞吳”,在和文種的共同努力和幫助下,勾踐終於成就了霸業。

我最喜歡的賢臣良將——范蠡

勾踐成就了霸業,按理來說,勾踐、文種、范蠡應該好好的享受一下了。可人性有醜惡的一面,只不過是有時深藏不露而已。范蠡的聰明才智這時表現得更為出色,他比任何人都洞悉人性,因為他看到了勾踐最真實的一面:能共苦,但不能同富貴。他義無反顧的給文種留了一封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書罷,他泛州五湖,後經商,做他的陶朱公去了。但文種在洞悉人性方面不如范蠡,他一直以為勾踐不會殺他。勾踐倒是沒有親手殺文種,但他賜給文種一把赫然刻著“屬縷”二字的寶劍,這可不是一把普通的寶劍,那可是吳王夫差逼著伍子胥自殺的寶劍。文種再傻也會知道勾踐的意思,他死了,留給後人的是太多的思索。

范蠡年輕時一展鴻鵠之志,助勾踐復國、成就霸業。功成名就後,他激流勇退,不貪圖名利和享受,從而得以自保,這世上從此多了一個陶朱公,這又是何等的生存智慧呀。你說,我能不喜歡范蠡這樣的賢臣良將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