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改,更要「村村通」

□ 本報記者 趙 豐 張依盟

“煤改氣”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作,為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更為群眾普遍關注。近日,有東營市東營區史口鎮群眾反映,當地許多村一年多前就完成了“煤改氣”的管道鋪設工作,天然氣卻遲遲沒有送來,他們希望能早日用上天然氣。

10月31日,記者到東營區史口鎮劉一村、劉三村、前王村、呂家村、曲家村等村實地進行了調查採訪。調查發現,確實存在群眾反映的情況:管道早就鋪好,天然氣卻遲遲不通。

記者採訪的這些村莊中,呂家村、前王村還是史口鎮“煤改氣”的試點村。去年的公開報道中說,預計到今年4月底,試點村設備安裝完成並投入使用。預計10月底,史口鎮60個村全部接通天然氣,此次項目將惠及史口鎮域90%以上的群眾。

前王村村民王霞(化名)說:“檢查的來了好幾撥,可一年多了也沒說通氣的事。”

呂家村村民則說:“去年安好管道後,說是‘五一’通氣,這都過了兩個‘五一’了!”

在劉一村和劉三村的多位村民家中,記者看到,暖氣片、壁掛爐等都已配備好。有的村民為了用燃氣做飯,還專門修了新灶臺,但接到灶上的管子因不通燃氣早就拆掉了。

“你看看這些表,根本沒走字。”劉一村村民劉明(化名)說。記者隨機查看的多個燃氣計量表顯示,用氣量只有零點幾立方米。

去年改造完成後,這些村莊本該實現供氣,卻遲遲未通,村民們的冬天是怎麼過的呢?

“改氣本來是為了環保,可一直不通氣,老百姓也不能凍著啊,就只能再燒煤!現在大部分村民都買了煤,買晚了就貴了。”劉明指著院裡堆著的煤對記者說,“今年我早早就買好了,4毛5一斤,我買了一千斤,夠用的了。”

劉三村村民李歡(化名)因為家中有幾個月大的孩子,已經燒上了煤。她說:“天越來越冷了,孩子凍得一直流鼻涕。燒煤雖然暖和,但是不乾淨。燃氣取暖乾淨衛生,早點通了就好了。”

記者採訪時就遇到了開著機動三輪車下鄉賣煤的人。在附近某村的一個村道旁,連著有三家賣煤的小廠子。村民們說,要買煤只要打個電話,別管多少,賣煤的人都會送到家。

而在曲家村,有村民為了方便翻蓋新房,把架設好的燃氣管道拆掉了。

這些村莊為何遲遲不通燃氣,今年又能否通氣呢?當天下午,記者採訪了東營區燃氣熱力管理辦公室負責人。

該負責人表示:“去年史口鎮、龍居鎮多個村沒有通氣,是因為氣源沒有協調下來,今年剛把氣源落實了。正常來說,東營是不缺氣的,畢竟油田自己產天然氣,東營城區的居民用氣就是自產氣,價格很低。但一到冬天,用氣緊張,自產氣不夠用,還需要再從外邊調入一部分天然氣,補貼用這上面來。”

“商業氣價格太高,區裡一直在運作著,最終協調下來的價格是每立方米2.4元。目前,農村用氣價格初步定在每立方米2.85元,市裡每年有補助,使用1立方米補助1塊錢,我們打算把這1塊錢放在氣價上,用來平衡農村用氣成本,起價就成了每立方米1.85元,但僅限於年用氣量1200立方米以內。”這位負責人說。

那今年未通氣的農村能否通氣呢?前述負責人表示,我們一直在催這個事,原本打算10月15號前實現通氣,但現在要比預計慢一些,需要逐步推,成熟一個村通一個村。這一批,最快的下週就能通氣。

他介紹說,管道需要打壓試氣,檢查氣密性。打壓的時候遇到很多問題,有老百姓嫌管道在家門口礙事,給鋸了,甚至入村管線也有被鋸走的。目前,整個六戶鎮通氣之前的打壓全部完成了。史口鎮的兩個燃氣企業,目前正在分別做著打壓。

另一方面,現在農村多是留守老人,他們對燃氣、壁掛爐等的使用都需要培訓,要手把手地教會。“只要教不會,就不送氣,不然安全隱患太大。”

為推進工作進度,10月26日,東營區城市管理和行政執法局舉行了燃氣工作專題調度會議,調度各管道燃氣企業入戶安檢工作、燃氣村村通安全培訓宣傳及通氣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