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防疫物資生產既要“拼速度”更要“講質量”

疫情爆發以來,面對防疫和醫療物資的緊缺,許多企業放棄春節假日加班生產,更有一批企業臨時轉產,打響了一場全國範圍的防疫物資“閃電戰”,但產品質量不合格問題也頻頻出現。先是曝出一批又一批口罩、體溫計、消毒液等一線防疫基礎性產品涉嫌造假或者質量不合格,後有國家藥監局在2月7日公佈深圳京柏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和心重典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等19家企業所生產的醫療器械產品不符合標準規定,在全國防疫物資生產“搶速度”的當下,敲響了產品質量的警鐘。

毋庸置疑,越是在拼速度的重要關頭,越是要把好產品的質量關。在這場抗“疫”戰中,防疫和醫療物資起著決定性的基礎作用。產品質量不合格,將直接導致抗“疫”心血功虧一簣。從當前全國各地的質量抽查和執法檢查情況來看,的確有一部分產品質量不合格問題是無良奸商的有意為之。這種“發國難財”的行為已經不僅僅是失信行為,更是犯罪行為,必須堅決打擊、繩之以法。但也必須承認,部分產品質量不合格主要是由於企業本身實力不足或者單純為了“拼速度”而降低質量把關的標準所導致。在抗“疫”的關鍵時期,這無異於“好心幫了倒忙”。

僅就產品端而言,在疫情面前,要打贏這場“質量保衛戰”,在繼續打擊造謠和囤貨行為、保供穩價、降低企業對於“物資緊缺”的焦慮感的同時,必須壓實從企業到監管部門的雙重防線。

企業在“拼速度”的同時,內部質量把關也要同步跟進。一方面,專業的質量管理團隊必須與生產團隊同步到位,針對疫情所需合理提升質量管理團隊實力,持續強化和完善內部質量管理,構建起更加科學高效的質量保障體系。另一方面,也要抓住全國各地在當前針對疫情防控物資生產企業出臺各類優惠和扶持政策的契機,積極合理藉助外部資源和力量,實現生產水平和產品管理能力的專業化提升。特別是臨時轉產的企業,在生產和品控經驗缺乏的情況下,更應追求科學規範生產,勿盲目自信、操之過急。一旦在自查中發現產品存在質量瑕疵,應第一時間進行召回和改善。

監管部門在幫扶企業復工復產的同時,必須抓好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管。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給企業復工復產和轉產開通各類“綠色通道”的同時,必須要以高標準抓牢企業生產資質的審核,通過合理的計量檢測和標準扶持提升企業生產的“質量起點”。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更要加強和提升監管執法團隊的質量監管能力,確保質量監管工作高效率、高質量開展。越是在監管的“疲勞期”,越是要提高意識、統一思想、科學佈防、合理分工,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特長優勢,做到“職能不越界,術業有專攻”。比如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在2月17日專門召開保障防疫物資產品質量的會議,在總結前期經驗教訓的前提下,統一防疫物資質量監管的目標,對生產經銷儲備組、計量認證處、質量處、檢測院、藥檢院等職能部門進行合理分工,完善質量監管流程,就是一個很好的舉措。

針對消費端的產品質量知識宣傳普及工作同樣不能忽視。拓寬產品質量投訴的渠道,對質量不合格產品和企業零容忍、嚴打擊,通過市場來倒逼企業質量提升。如此,才能構築起從生產端到監管端再到消費端的產品質量保障體系,支撐我們打贏這場抗“疫”的硬仗。(傅江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