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防疫物资生产既要“拼速度”更要“讲质量”

疫情爆发以来,面对防疫和医疗物资的紧缺,许多企业放弃春节假日加班生产,更有一批企业临时转产,打响了一场全国范围的防疫物资“闪电战”,但产品质量不合格问题也频频出现。先是曝出一批又一批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一线防疫基础性产品涉嫌造假或者质量不合格,后有国家药监局在2月7日公布深圳京柏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和心重典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所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在全国防疫物资生产“抢速度”的当下,敲响了产品质量的警钟。

毋庸置疑,越是在拼速度的重要关头,越是要把好产品的质量关。在这场抗“疫”战中,防疫和医疗物资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产品质量不合格,将直接导致抗“疫”心血功亏一篑。从当前全国各地的质量抽查和执法检查情况来看,的确有一部分产品质量不合格问题是无良奸商的有意为之。这种“发国难财”的行为已经不仅仅是失信行为,更是犯罪行为,必须坚决打击、绳之以法。但也必须承认,部分产品质量不合格主要是由于企业本身实力不足或者单纯为了“拼速度”而降低质量把关的标准所导致。在抗“疫”的关键时期,这无异于“好心帮了倒忙”。

仅就产品端而言,在疫情面前,要打赢这场“质量保卫战”,在继续打击造谣和囤货行为、保供稳价、降低企业对于“物资紧缺”的焦虑感的同时,必须压实从企业到监管部门的双重防线。

企业在“拼速度”的同时,内部质量把关也要同步跟进。一方面,专业的质量管理团队必须与生产团队同步到位,针对疫情所需合理提升质量管理团队实力,持续强化和完善内部质量管理,构建起更加科学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抓住全国各地在当前针对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出台各类优惠和扶持政策的契机,积极合理借助外部资源和力量,实现生产水平和产品管理能力的专业化提升。特别是临时转产的企业,在生产和品控经验缺乏的情况下,更应追求科学规范生产,勿盲目自信、操之过急。一旦在自查中发现产品存在质量瑕疵,应第一时间进行召回和改善。

监管部门在帮扶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必须抓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给企业复工复产和转产开通各类“绿色通道”的同时,必须要以高标准抓牢企业生产资质的审核,通过合理的计量检测和标准扶持提升企业生产的“质量起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更要加强和提升监管执法团队的质量监管能力,确保质量监管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开展。越是在监管的“疲劳期”,越是要提高意识、统一思想、科学布防、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特长优势,做到“职能不越界,术业有专攻”。比如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在2月17日专门召开保障防疫物资产品质量的会议,在总结前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统一防疫物资质量监管的目标,对生产经销储备组、计量认证处、质量处、检测院、药检院等职能部门进行合理分工,完善质量监管流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针对消费端的产品质量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同样不能忽视。拓宽产品质量投诉的渠道,对质量不合格产品和企业零容忍、严打击,通过市场来倒逼企业质量提升。如此,才能构筑起从生产端到监管端再到消费端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支撑我们打赢这场抗“疫”的硬仗。(傅江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