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原標題:【長安初心】“片兒警”老戚: 我的“初心”在群眾,我的“使命”在社區——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系列報道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戚恩雨,男,1961年生。現為山東省威海市公安局環翠分局黨委委員、竹島派出所塔山警務區社區民警。戚恩雨同志紮根基層20餘年,懷揣著一顆服務群眾的“初心”,執著擔當起保一方平安的“使命”,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區警務工作中,用真誠和汗水贏得了各界群眾的由衷愛戴和各級黨委、政府一致肯定。他管轄三個社區,實有人數為公安部確定標準的五倍,連續十多年沒有發生可防性刑事案件。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範”稱號,被中央政法委授予“全國政法系統優秀黨員幹警”稱號,被山東省委授予“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經威海市委政法委推薦、被省委政法委評為“山東省法治人物”。2017年12月28日,以戚恩雨為原型的數字電影《片警親戚》首映式在威海舉行。2018年5月23日,威海市公安局環翠分局以戚恩雨命名的“恩雨警務室”正式揭牌成立。

“警”字訣和“戚三多”

“政法幹警的‘警’,上邊一個‘敬’字,告訴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首先要做到尊重、恭敬,放下身段,甘當人民的小學生;下邊一個‘言’字,就是啟發我們,要為群眾多辦事、辦好事,就要撲下身子多和群眾溝通好、交流好,這樣才能贏得理解、爭取支持、幹好工作”。

這是社區民警戚恩雨,經常向“恩雨警務室”其他同事唸叨的“警”字訣,也是他多年來積累的社區警務工作“實戰秘訣”。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在威海政法系統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工作在基層一線,掌握社情民意,維護治安秩序,是社區群眾的貼心人。戚恩雨就是全市341名“社區片警”之一。

在塔山警務區,無人不識戚恩雨。時間長了,戚恩雨不經意間得了一個外號,叫“戚三多”:他每天必須在社區巡視一遍,耗用的汽油最多;隨身攜帶著本子登記居民信息,用的筆芯最多;挨家挨戶登門拜訪,穿壞的鞋子最多。“三多”之後,換來的是社會更和諧、群眾更安全、警民情更深。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在山東大學文傳學院的小武筆下,戚恩雨是一個“始終溫暖有光”的警察,他崗位很平凡,每天的工作更不像影視劇中的警察那樣驚險刺激、風光無限,但他每天穿行在社區的大街小巷,為身邊的老百姓答疑釋惑、排憂解難,成了群眾的“片警親戚”,給大家帶來安定、安心……

在接受“兩中心一基地”學生記者採訪時,戚恩雨坦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讓他回望二十餘年的“從警生涯”:“我的初心很單純,就是為老百姓多辦實事、解難事,化解矛盾、消除隱患;我的使命就在社區,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老百姓更有安全感,對我們的警務工作、政法工作更滿意!”

“堅守政法初心、履行平安使命”的生動註腳,在戚恩雨身上,已經足夠鮮明、閃耀。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紮根社區,片警“小舞臺”也能實現服務群眾“大志向”

1976年,戚恩雨16歲,唐山大地震。凌晨三點多,正是人們熟睡之際,一時間斷壁殘垣,瘡痍滿目。解放軍在廢墟中和死神爭分奪秒,挽救百姓的生命財產,全國各地都送來物資和錢款,這些畫面都在少年戚恩雨心中打下深深烙印。唐山大地震的經歷堅定了戚恩雨參軍入伍、報效祖國、服務群眾的信念,開啟了二十年的軍旅生涯,也成了戚恩雨踐行初心使命的起點。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1999年8月,38歲的戚恩雨團職轉業後首先成為一名“卡點警察”。“當時都是土路,汽車尾氣夾雜著塵土,回家洗頭全是黑水。”回憶起這段經歷,他歷歷在目。正是憑藉他負責的態度和紮實的工作,不久後他被調到城裡派出所擔任“社區民警”,這是戚恩雨未曾涉足的領域,也成了他從警生涯的重要轉折點。

當時,戚恩雨的警務區涵蓋了棲霞街、東城路、紅光巷等區域,熙熙攘攘的夜市常有人喝酒滋事,商販之間因小事發生糾紛,小偷小摸也不鮮見……這就是戚恩雨面臨的狀況。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剛開始工作時,戚恩雨對社區工作知之甚少,但他很快完成了從“首長”到“片警”的身份轉換,因為他有自己的竅門——“甘當人民小學生”,把自己放空,不懂就問,他們幹什麼就學什麼,先模仿後創新。他甚至用了最笨的辦法——把社區民警五項職責和考核大綱抄寫了好幾遍,邊寫邊領悟內涵,更加認識到片警的工作就是要和群眾打成一片,片警的“使命”就是“要讓群眾滿意”。

工作沒幾天,戚恩雨就發現了第一個難題,“老百姓不認識我,也不‘認’我。”他至今記得當時受到的冷遇,“飯店老闆斜靠在椅背上,翹著二郎腿,叼著菸頭,眼皮耷拉著看我,不管我說什麼他都一臉不在乎的樣子……”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短時間的威信或許可以通過嚴管或者處罰來樹立,但戚恩雨沒有這麼做。他始終保持著軍人不服輸的一股子韌勁,“不是不認識我嗎?我多去幾趟他還能不認識我?”戚恩雨在分局倉庫裡發現了一摞發黃的臺賬簿,他如獲至寶般把它們搬到自己的辦公室,海軍工程大學畢業的他,擅長畫圖。他堅持每天夾上一本臺賬簿下社區,用臺賬簿的背面畫居民樓分佈示意圖,配上各種表格,建立自己轄區的臺賬,“不管是常住人口還是流動人口,挨家挨戶去,家裡幾口人,幹啥的,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全記下來。你今天不開門,明天還不開門,後天我就還去。”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當時,老汽車站附近有個圖書市場,不熟悉消防工作的戚恩雨卻發現很多問題,“電線亂搭,紙殼亂堆,熱得快和電磁爐到處都是,老闆還在裡面抽菸,這麼大個市場連一個滅火器都沒有,萬一著起火來非火燒連營不可。”戚恩雨恩威並施,責令每家書店必備兩個滅火器和一個盛滿水的大水桶。最大的安全隱患消除了,戚恩雨的“苦心”最終被理解,商家們的安全感增強了,紛紛交口稱讚,更讓戚恩雨感到開心的是:他終於開始走進老百姓的心裡……

戚恩雨還用上了另一個“笨辦法”,每天只要有空就騎著自行車在東城路一帶溜達,發現問題隱患當場指出、糾正,遇到有人諮詢就馬上停下答疑解惑……慢慢地,跟戚恩雨打招呼的人越來越多了,更重要的是,一些小偷小摸、愛滋事的閒散人員見戚恩雨天天在街上溜達,也都不自覺地收斂了。

戚恩雨說:“我沒有多高志向,就是想幹一些自己愛幹、能幹的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好了。”他自認為最擅長的工作就是“跟老百姓打交道”,“在社區,跟大家相互樂呵呵地打個招呼,心裡感到特別舒坦。”

重返社區,一封印著30多個紅手印的聯名信

讓戚恩雨更加堅定;居民們感嘆:“每天看到老戚,心裡踏實!”

2002年7月,一紙調令,戚恩雨被調到環翠公安分局督察大隊工作。“相對社區瑣碎繁雜的事務,分局督察工作相對能輕鬆一些。”戚恩雨深知這是組織的認可和關懷。“但說實話,我捨不得離開”,老戚坦言。但他還是將工作一一地完成交接,前往新崗位報到。直到一封聯名信的出現——紅光社區30多戶居民聯名寫了一封信送到公安環翠分局政工科,要求把戚恩雨調回去幹“片警”,信上不僅寫有居民們的名字,還摁著紅手印,密密麻麻的一片。

戚恩雨得知後深受感動,連夜寫好一篇名為“怎樣當好片警”的文章,一早報給分局黨委,提出要重回社區幹“片警”。戚恩雨得償所願,重新成為一名“片警”,新崗位是塔山警務區,轄文昌、同心、東窯三個社區。塔山警務區4200多戶,常住人口一萬兩千多人,暫住人口3000多人,“人口數字始終沒法精確,是因為人員流動太頻繁。”戚恩雨解釋。按照公安部的標準,戚恩雨的工作量等於5名民警的工作量。直至目前,戚恩雨“以一當五”的工作已經持續了10多年。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戚恩雨來塔山警務區之後,依舊把入戶走訪登記作為突破口,居民家裡白天沒人,戚恩雨就經常晚上去登記,也不知道跑了多少腿,說了多少話……

老人是最容易溝通的,戚恩雨把樓下那些下棋、看孩子的老人當做“突破口”,“到了居民樓先不急著進,跟那些老人聊會兒家長裡短,等熟悉了,他們就主動帶我進門了。要不這樣做,我敲門人家也不開。”

“必須得以身作則,乾點實事,要不老百姓不認我。”已經有過“片警”經驗的戚恩雨很明白這一點,早年的塔山早市常年堆著一堆垃圾,戚恩雨帶著幾個僱來的民工幹了半個月,給清理走了;有位居民腿腳不便,戚恩雨經常車接車送;一位居民出差去了外地,家中漏水,戚恩雨頂風冒雪忙了半天才關上閥門……就這樣,戚恩雨漸漸走進越來越多的居民心裡。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戚恩雨走在社區裡,居民們會紛紛打招呼,老者會喊“小戚”,同齡人喊“老戚”,年輕人喊“戚叔”,孩子們則喊“戚爺爺”。“我剛來的時候,小孩們還喊‘戚叔叔’呢。”如今,兩鬢已斑白的戚恩雨也感慨時間真快,“不知不覺就十多年了。”

小商店店主周意平說:“每天看到老戚,感覺心裡踏實。”居民陳文香說:“我們跟老戚從來不見外,就跟自家人一樣。”居民田世悅說:“就跟習慣了一樣,有事就找他。”

處在為民服務第一線,他辦的“小事”,

往往是影響百姓一輩子的“大事”

戚恩雨在塔山警務區工作的這些年裡,除了節假日,他每天的工作幾乎雷同——6點多趕到塔山早市“溜達”半小時,這裡有近700個攤位;7點左右“溜達”到塔山小學門前,直到小學生入學完後,他才回到警務室,繼而就是背起警務專用包去走訪。

在這個七八斤沉的大包裡,只有催淚瓦斯等少量單警裝備,更多的是承租房屋登記表、暫住人口登記表、出租房屋呈批表、安全隱患整改通知書、數碼相機、剪刀、膠帶、各種臺賬、防騙防盜宣傳單……如果晚上不值班,晚飯後還要提著手電步行巡邏一遍;如果值班,每隔兩個小時,開車巡邏一遍。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這些年來,戚恩雨與居民經歷過大大小小的事兒,也經常與危險“共舞”。去年春節,在入戶登記時,他走訪登記了一個30多歲的租戶,並做了詳細記錄;後來,經過研判得知,該男子為網上逃犯,戚恩雨憑藉過細的入戶走訪工作基礎,與同事一道重返現場,順利將其抓捕歸案。“犯罪分子見到穿警服的就會天然緊張、戒備,如果當時他負隅頑抗,情勢也挺危險。”戚恩雨回憶險情時,彷彿講述他為群眾做的一件件小事那樣,總是輕描淡寫。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他是一個老百姓值得傾訴的親人。不久前,轄區一名老人遭遇電信詐騙,詐騙人員利用“話術”引誘她銀行轉賬幾十萬元,就在臨近轉賬前的幾分鐘,心生疑慮的老人回憶起戚警官曾經在社區給他們上過的一堂“防詐騙課”,隨手找到戚恩雨手機,一次電信詐騙就這樣被成功“攔截”。“戚警官就是我們百姓身邊的親人,移動的110。如果當時真轉了這些錢,真不知道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事後,老人專程找到戚恩雨,對他感激不盡。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他辦事認真、細心,總能幫助居民解決困擾多年的大事兒、難事兒。前幾年,濰坊一對夫婦打來電話,說自己女兒因為家庭矛盾離家出走三年多,他們多次前往東北尋人,前不久接到女兒從環翠區某街道打來的電話,向戚恩雨求助。夫婦二人趕來後,戚恩雨直接打開相機讓夫婦指認:“是不是這個姑娘?”原來戚恩雨前段時間剛剛登記過這個女孩的信息,聽夫婦二人介紹相關信息,覺得十分契合。他翻開臺賬,找到女孩的住處後,帶著老兩口去找。見面時,女兒看見滿頭白髮的父母,隔閡煙消雲散,一家三口抱頭痛哭。後來,這對夫婦逢人就誇:“戚警官神啊!人腦簡直就跟電腦一樣!”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戚恩雨從來沒覺得自己有多“神”,他能做的,就是憑眼看、用手記、靠腳走,只是比別人更用心、更認真一點。

他辦事公正公平,在群眾中有威信,總能把糾紛順利化解。去年,某社區一棟居民樓內,因樓上漏水導致整個一樓住戶的物品損壞,直接損失達到3萬多元。因為涉及群體多,多次協商不成,甚至達到了“拳腳相見”的地步。戚恩雨來到當事人中間,找律師調解,找公證處定損,自己也多次出面做心理工作,最終事情得到圓滿解決。

備受鼓舞!

受邀參加國慶觀禮是榮耀、更是激勵,

今後將紮實履行平安使命,建設“精緻警務”、搞好“精神傳承”

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推動建設“精緻城市·幸福威海”,“而精緻社區是精緻城市的重要基礎,如果小區治安不好,每天小事兒不斷,精緻也就無從談起。”

對於威海如何建設精緻社區,善於鑽研的戚恩雨也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進每棟居民樓,戚恩雨要先從樓外開始看,樓宇防盜門是否好用,防盜網是否結實,居民家的鎖芯防盜性能是否足夠,都是他考慮的範圍。進門後,除了完善住戶的信息材料,還要詢問有沒有接到詐騙電話,有沒有參加所謂的“理財”,上睡覺前是否關好門窗,用火用電是否安全……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雖然整天泡在社區裡,但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為了讓居民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戚恩雨在社區裡開辦了“講堂”。“所有的內容就是圍繞一個問題——如何讓自己及家人更安全。”戚恩雨說。

每個社區每週都要舉辦居民參與的活動,這些活動的一個必備環節就是“戚警官講堂”。活動還沒結束,戚恩雨就不請自來,招呼大家坐下,然後開始講案例,再剖析案例,居民們聽得津津有味。近年來,塔山警務區裡,沒有發生一例電信詐騙案件。

除了開講“戚警官講堂”之外,戚恩雨還創建了一訪(入戶走訪)、二巡(車巡步巡相結合)、三防(防案件、防火災、防事故)、四助(幫助轄區中小學生、幫助轄區孤寡老人、幫助轄區外來流動人口、幫助融洽鄰里關係)相結合的工作模式,“戚恩雨工作法”榮獲山東省公安廳20項經驗工作法之一。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不僅如此,戚恩雨還得懂借力、用巧勁兒,善於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做到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組建了三支“隊伍”:防範宣傳隊、看門望鎖隊、門店聯保隊。這三支隊伍,就像一張安全大網,覆蓋了社區的每個角落。“小偷小摸不敢來、來了作案跑不了。”戚恩雨也引以為榮,“我的轄區連續多年沒有發生可防性刑事和治安案件。”去年5月23日,以戚恩雨的名字命名的“恩雨警務室”揭牌成立,被山東省公安廳評為一級警務室。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今年國慶期間,戚恩雨代表全省210萬警察受邀前往北京,現場觀看大慶盛典。儘管時間過去了半個多月,但閱兵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戚恩雨回想起來還覺得熱血沸騰。

工作上堪稱模範,生活中卻常有缺憾。十幾年來,戚恩雨沒有一次和全家人一起旅遊,他說自己的愛人從軍嫂到警嫂,一直都是忙碌的模樣;父親去世時正在執行任務,沒能見老父親最後一面,成為他一輩子的遺憾;他至今不會網上購物,卻能夠熟練操作比淘寶難上數倍的警務系統……

片警親“戚”: 讓老百姓認識我,更要“認”我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58歲的戚恩雨儘管臨近退休,但從沒有停下來的打算,仍舊一心撲在他心愛的社區工作上。近期,他一頭扎進18萬字的《戚恩雨談警務》的撰寫修改上,這本書裡融入他的半生心血,他想把社區民警那種“紮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初心、使命和精神傳統一直髮揚下去、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