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未來800萬保險代理人將有三個流向!

代理人制度“原罪”難除

自1992年友邦將代理人制度引入大陸之後,由於代理人制度的獨特優勢,使得代理人隊伍成為了壽險公司銷售團隊的最重要構成部分。而代理人制度的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公司人力成本相對較低,業務團隊人力增長迅速。

人力成本相對較低是因為代理人沒有固定底薪,不需要購買社保等,僅僅在出單之後付出佣金即可;業務團隊人力增長迅速是因為代理人制度以其金字塔模式吸引業務團隊不斷增員,以維持自己的職級和團隊管理收入。

但是,代理人制度的弊端在最近幾年不斷髮酵。自2015年取消代理人資格考試後,各家保險公司代理人數量劇增,隨之帶來保險公司對代理人的培訓力度不足,管理不到位,業務員13個月留存率急劇下降,在職人力收入降低等一系列問題,同時還包括保險公司最為在意的出勤率也下降很多。

制度上的弊端,最終導致一些普通保險代理人為了維持考核獲取收入,為了衝業績完全不顧消費者的利益,以致欺騙、誤導消費者的事件不斷髮生。最為典型的事例是,在某保險公司限時銷售某款產品的時候,其分公司某業務員一天之內銷售保單近百件,保費達一百多萬元,但是竟然無一件保單需要人工核保。

保險公司雖然有心管理,但不斷增員後的銷售團隊“尾大不掉”,在管理上不得不“投鼠忌器”。即使出現了明顯的銷售誤導現象,大多數保險公司出於維護品牌美譽度等方面的考慮,也不得不將此類案件在內部進行處理,之後犯錯的業務員照樣展業,照樣獲得業務獎勵。

代理人制度應順勢而變

不可否認的是,2015年之後保險業人力的迅速增長,帶動了個險新單業務的迅猛上揚,為保險普及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但隨著近幾年互聯網的普及,以及第三方保險APP平臺的迅速發展,客戶可以通過越來越多的渠道瞭解市場上保險產品的發展動向;同時,新中產階層也越來越關注保險的保障作用,自身的保障型需求越來越多,對保險代理人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目前,在代理人市場上佔主流的是專屬代理人,但因其只代理一家公司的產品,沒有辦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就是客戶的保險保障需求已從過去的“有沒有保險”發展到今天的“全方位家庭風險解決方案”,消費者對於保險產品的要求已從過去的“將就”,轉變為現在的“講究”。

同時,保險消費市場的主體人群也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的60後、70後為主流,發展為現在的80後、90後後來居上。而這兩大人群由於過去的教育經歷不同,在保險消費方面也就體現了不同的訴求,60後、70後你說不錯就買了;而80後、90後你說很好我還要對比一下。這裡面重要的原因就在於80後、90後是互聯網一代,在信息的獲得方面更具有優勢。

這一系列的變化,無不預示著在未來,單一的專屬代理人將會面對越來越難的銷售體驗。當代理人面對高難度的銷售體驗的時候,那麼相對銷售難度較低的保險中介公司就將成為保險代理人的重要選擇,並且保險中介公司也將成為獨立保險代理人的重要經營平臺。

未來保險代理人的三個流向

預計在未來的5~10年中,保險代理人隊伍會從目前的800多萬人下降至400萬人左右。這些代理人將有三個流向:

1.大量的代理人會進入保險代理、保險經紀等中介公司,並以此為重要的工作平臺。他們將以中介公司強大的採購能力、後援支持平臺為依託,獨立自主開展保險業務,形成相對的獨立代理人模式。這種現象已經在北京、上海等保險業發達的城市出現。而這些人也會對中介公司的專業度、中立度,保險產品的採購能力,甚至是新型產品的研發能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

2.大量的保險公司系的代理公司將在未來幾年頻頻出現。現有的保險公司的大部分專屬代理人會變為保險公司系代理公司的代理人,在銷售原來保險公司的產品的同時,簡單拓展銷售其他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目前很多保險公司也註冊了大量的保險代理、保險經紀公司,比如說國壽、平安、太平洋、華夏、恆大等保險公司在最近幾年都先後註冊了屬於自己公司的保險代理公司。

3.依然會有部分年紀較大跟目前績效較高的代理人留存在壽險公司中。這些人同樣會增員,會銷售保險產品,但是將不再成為市場的主流人群。

保險代理人、保險代理機制的這些變化,並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是變化就在未來的5~10年間。一方面,由於中國保險市場在新技術的應用方面越來越開放,市場上消費者的信息更迭能力正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面對新的保險消費者,保險代理人必然需要新的打法。代理人將跟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不斷進步,最後成為依託專業中介平臺的獨立代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