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商人伍秉为什么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清朝商人伍秉为什么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林小静

伍秉鉴是世界首富的说法来源于1834年的《华尔街时报》,文章称伍秉鉴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估计资产达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几乎等于当时清政府全年收入的一半。2001年,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评选出过去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名单上有六个中国人的名字: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其中,伍秉鉴是唯一不以权势而能拥有倾国之富的商人,被认为是19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画像曾经长期被悬挂在英资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大厅,《华尔街日报》评价他说:“出生于1769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鉴,继承父业与外商从事买卖,又进一步贷款给外商并以此获得巨额财富。”美国学者马士也评价说:“在当时,伍氏的资产是一笔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

清朝商人伍秉为什么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伍秉鉴)

那么,伍秉鉴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能够被誉为当时的世界首富呢?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生于广州。1801年,他从父亲手中继承了十三行中的怡和行,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外贸代理生涯。伍秉鉴的发迹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离不开关系, 。乾隆中叶之后,清朝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史称”一口通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洋行行业的公行组织正式批准成立,“官商”改为“公行”,洋行制度宣告设立。广州十三行的行商也叫官商,是由官方指定商人充当对外贸易的经纪人,刚开始时只有十三家有垄断经营权,成为中西贸易、交流的中心。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催生了广州十三行商人群体的迅速崛起,他们与两淮盐商、晋陕商人一起,被后人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广州的十三行当时在西方享誉盛名,西方人称它是世界的“华尔街”,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排名第四,1875年仍名列第七,可以说其富可敌国。

清朝商人伍秉为什么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伍秉鉴私家花园)

伍家正是十三行行商中的一员,伍秉鉴的父亲曾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多有来往,并在其扶植之下创办了怡和行。伍秉鉴接任前,怡和行的贸易额在行商中列第三位,其时排名首位的是潘振承创办的同文行。他接任后不但让怡和行后来居上,取代潘氏成为行商总商,1813年怡和行贸易额已经跃居行商之首,伍家因此成为广州行商的领头人。伍秉鉴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主要原因在于他在处理同外国人和清政府、其他行商的关系中游刃有余,三面都能讨好。英商称他为“行商中最精明的人”,而美商则把他看作是最可靠的人,当时流传这么一个故事,奠定了伍秉鉴在美国人中的良好声誉: 据说一位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美国波士顿商人,因为经营不善无力偿还债务,欠款在身,离家多年却不能回国,伍秉鉴撕掉了借据,让他放心地回国。外商们都把精明而大度的伍秉鉴看成最可靠的贸易对手,尽管伍家的怡和行收费较高,但仍乐意与他交易。

清朝商人伍秉为什么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广州十三行)

伍秉鉴也非常注重搞好和其他行商的关系,虽然是竞争对手,但他却秉持“利益均沾”的原则,1811年,伍秉鉴担任英国公司羽纱销售代理人,事后却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层有一位行商黎光远因经营不力破产,按当时朝廷的规定,要被充军伊犁,伍家便筹款捐助他在流放地的生活。从1811年到1819年,伍秉鉴向濒临破产的行商放债达200余万银元,使多数资金薄弱的行商不得不依附于他。伍秉鉴在行商群体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他被推举担任十三行公行的总商。

在”一口通商”时期,伍秉鉴能够广州十三行行商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清政府的扶植,他先后利用贿赂、捐赠等各种手段与官府建立密切关系,伍家几代人都有官衔与封荫。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于是下令广州行商归还条约规定的外商债务300万两白银,伍家又独担100万两,行商公认缴134万两,其他行商摊派66万两。不过也正是《南京条约》的签订,广州“一口通商”的优势已不在,广州十三行优势全无,行商随之日益衰落,有的走向破产,伍秉鉴也不例外。可以说伍秉鉴的成功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的产物,而一旦清朝的这一政策被打破,他所取得的荣誉也一并消亡。

参考文献:

小广:《19世纪世界首富伍秉鉴》,《黄金时代》,2006年第06期。

贺痴:《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鉴的财富人生》,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年10月。

清朝商人伍秉为什么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华 兴 春 秋

清朝商人伍秉为什么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清朝商人伍秉为什么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施祺 杨培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