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如果還是玻璃心,如何拯救?

30歲,如果還是玻璃心,如何拯救?

玻璃心,指很容易就受到打擊,心理承受力不強,過分脆弱的人。直接的字面面意思指內心太脆弱,非常非常容易受到傷害的人。進一步引申意義為,對別人,可以隨意開玩笑、打趣,卻堅決不能容許別人同樣對待自己。呃..好吧,是有點滑稽。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玻璃心,不同的是大多數人是影響一時的心情,而有些人卻鑽牛角尖裡出不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職場半坡,人至中年,那顆玻璃心不但沒有被鈍化包裹上老繭,反而愈發的晶瑩剔透,一碰即碎。職場水多且深,憑著一顆“玻璃心”,如何能走得遠?

有人說,上班十年,沒有一天不想辭。還有人說,辭職要謹慎。

其實,對於辭職這件事兒,我一直挺支持。爛工作像渣男,早分手就是止損。可這些年,我就發現,辭職的理由越來越奇怪,甚至有些人直接靠瞎猜。

30歲,如果還是玻璃心,如何拯救?

前兩天和一個小同事聊天,說起她最近的煩惱。按照她的話說,被老闆歧視,被同事排擠,不知道是哪裡做錯了,感覺前途灰暗,不知道要不要趕緊換工作。

可同事們對她的反饋卻是另一番模樣。大家都說,這個姑娘,工作還沒熟練,不敢給她重要的工作,偶爾犯個小錯,問題不大。可就是太玻璃心,經不住說,隨便數落兩句,立刻淚奔。打不得,罵不得,她的直屬上司更是一臉無奈地說,她總在辦公室裡哭哭啼啼,不知道還以為上司是個變態。同事之間的相處就更累了,中午沒叫她吃飯、拒絕她的一些想法,她就覺得背後有人給她搗亂。

這樣的人,不在少數,起初聽她抱怨,我還會安慰幾句,誰的職場不委屈,可到後來,我就發現,所謂委屈,不過就是玻璃心。

鐵娘子董明珠說過,要讓上級哄著你做事的,請回到你媽媽身邊去,長大了再來面對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現實太殘忍,你想過得更好,意味著你要加倍努力奮鬥,而不是抱怨。

有時候,你就得讓自己遲鈍一點。所謂情商高,就是凡事不往心裡去。否則,玻璃心真的會毀掉你的前途。

30歲,如果還是玻璃心,如何拯救?

一、吃虧是福

對於一些人來說,多做一件事是吃虧,多出一些錢是吃虧,多走一些路是吃虧...

如果任何事情都能夠像賣菜一樣毛毛計較,那生存的一方天地就是一毛之間;如果任何事情都覺得“太吃虧了”,“太苦了”,那就永遠和人上人挨不上邊。

你可能會說,那些幹活幹很多的人,還不是一樣受到了很多批評,那是因為工作量變大,出錯的幾率也就變大了。

這些工作量越多的人,越容易被領導批評,從而也越容易獲得成長。

小時候學習成績變好,或者是和班主任,和老師走近一點的同學會被“孤立”,長大後的很多人,被“孤立”的原因是業績太好,被領導過於看重。

這些被孤立的人,都會變成部分同學/同事茶餘飯後的“話題”,這些話題每天都不一樣,它可以圍繞那個人的任何舉止行動,可以圍繞那個人的任何缺點乃至穿著。

就像柳傳志說的,“人生在世,註定要受許多委屈,而一個人越是成功,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

在你朝著成功的目標前進時,你得到的批評,所吃的虧不算什麼,因為最後你的成功遠遠要比這些有價值得多。

30歲,如果還是玻璃心,如何拯救?

二、“玻璃心”的磨滅

很多年輕人剛步入職場的時候,都會遇到批評,都會覺得委屈。而那些擁有了十幾年,二十幾年職業生涯的人,已經不知道什麼叫委屈,什麼是玻璃心了,時間在他們身上留下的,只有「皮糙肉厚」。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就是“老油條”的存在。但是,把他人的“嘲諷和攻擊”看輕一點,不要太放在心上,不等於變成了“老油條”,畢竟在這個年代,太多人都太過看重他人的眼光,把自己過分地活在他人的世界裡。

無論是身處職場,還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想在他人面前有著「完美無缺」的形象,就像華爾街美國國籍公司前總裁馬修·布拉什說的,“只要有一個人不覺得我完美無缺,我就很憂心。”

但是在你滿足了一個人的“需求”之後,你會讓另一個人變得不高興,在你安撫了一個兩個人的情緒後,你可能會引起一堆人的不滿,這種「他人的非議」紛爭是平息不了的,你只能儘自己的力量,邊作為邊吞下委屈,畢竟不是所有的批評都是公正的。

“一個人不可能達到完美,只是趨向於完美”,在你認為多完美的人,或許在他人眼裡都有無限大的缺點,無比多的吐槽點。

面對這些“槽點”、“批評”,是選擇任玻璃心氾濫,還是選擇讓玻璃心毀滅,也就決定了你的心態是往哪個方向發展的。

華為任正非說,“燒不死的鳥是鳳凰”。

可能你覺得這些承受、這些批評是煎熬,讓你很痛苦,畢竟沒有一個人會喜歡被批評,很多人可能都喜歡“聽好話”,只是批評和委屈才是這個世界的「常態」,希望這些偶爾冒出來的「腳踏板」不會擊垮你。

30歲,如果還是玻璃心,如何拯救?

三、積極“斷奶”,避免“掉坑”

對於職場新丁來說,你應該知道,謙虛是一種姿態,表現為謙卑、低調、不誇大、不自負,但謙虛不代表沒有主見、沒有觀點、沒有自信,該表達、該呈現、該亮相的時候,也一定不能謙讓,需要亮出自己的招牌,給人看到你的“不可替代性”。

而對那些已經在工作崗位上積累了一定工作經驗的人來說,通過觀察一些平時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可以檢驗出自己是否是“職場玻璃心”,好比說,領導交辦一件事,自己在接手的過程中全程無反饋,沒有進度彙報,也不真正瞭解領導的方向和需求,到了工作期限彙報時,發現完全不符合要求,領導一批評,動輒鬧意見甚至哭鼻子,動不動就說“不幹了”要辭職等等。

在職場中打拼,每個人都一樣,該撞的南牆,一面都少不了;該踩的大坑,一個都少不了,但撞了牆之後要懂得更改路線,踩了坑之後要想辦法避免再掉進同一個坑裡,是不是“職場玻璃心”都好,這一刻,就是你“斷奶”的開始,對自己、對職業、對同事、對家人、對朋友乃至對自己的下一代,脫離無用的“哭泣”,擺脫“職場玻璃心”的標籤,都是積極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