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任三朝的大臣,清廉刚直关爱百姓——雍正帝称为直言敢谏第一人

历任三朝的大臣,清廉刚直关爱百姓——雍正帝称为直言敢谏第一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在经过十多年激烈的夺嫡之争后,皇四子胤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即皇帝位,并改元雍正。雍正帝即位后,一方面对那些曾经拥戴自己的亲信大臣大加封赏,另一方面开始着手清算自己曾经的政敌八阿哥胤禩等八爷党成员,同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横征暴敛。然而正在此时,朝堂之上却出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声音,一位任职翰林院检讨的小官,上书皇帝,并在奏折中提出了三点建议:“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这三个建议一出,举朝哗然,大怒之下的雍正帝认为此人影射自己不友爱兄弟,卖官鬻爵,穷兵黩武。就在即将下旨将此人处死之际,辅臣朱轼却说道:“此人虽然狂妄,但直言敢谏,我很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帝闻之释然。而敢于直言上书之人就是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孙嘉淦,他的一生也注定因这次直谏而不凡。

历任三朝的大臣,清廉刚直关爱百姓——雍正帝称为直言敢谏第一人

孙嘉淦,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幼年时期家境贫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孙嘉淦考中进士,自此踏入仕途,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等小官。雍正帝即位之时,因为性格喜怒无常,所以登基之初,大臣们皆不敢直言进谏。孙嘉淦首先上疏建议他“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 孙嘉淦的上疏颇有含沙射影的嫌疑,雍正帝闻之,认为此人影射自己不友爱兄弟,卖官鬻爵,穷兵黩武。大怒之下本要将其处死,后被辅臣朱轼劝说,遂释然。雍正四年(1726年),孙嘉淦担任国子监祭酒,后任顺天府尹一职。在孙家淦得到重用做主考官回来述职时,雍正帝问在场之人一个问题:“天下有几种人?”唯独孙嘉淦回答最为精妙:“天下有两种人,一种为名,一种为利。”雍正问他你是哪一种呢?孙家淦只是回答说:“为臣不爱钱”。意思是他把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雍正十年(1732年),孙家淦调任刑部侍郎,不久后兼任吏部侍郎。

历任三朝的大臣,清廉刚直关爱百姓——雍正帝称为直言敢谏第一人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乾隆帝登基。九月,孙嘉淦担任吏部侍郎一职,十一月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仍兼任吏部侍郎。到了乾隆时期,孙嘉淦依然不改本色进谏,“每事必廷诤,纯皇帝(乾隆)辄曰:‘汝又以古大臣面目对君矣。’孙嘉淦不仅敢于直言,同时更是勇于做事。他再次上疏,专论君主“三习一弊”,直言告诫皇帝。 乾隆帝见到他的奏折,对孙嘉淦十分赞赏,孙嘉淦因此升任刑部尚书。在刑部尚书任上,孙嘉淦能够做到秉公断案。河南郑州有疑狱冤案,皇帝曾派遣钦差前往查办,但结果不尽人意。乾隆皇帝命令孙嘉淦前往审理此案,孙嘉淦将涉案十余人的冤情全部审理清楚,还百姓公道。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孙嘉淦任直隶总督。在任直隶总督期间,孙嘉淦体察民间疾苦,主要致力于解除酿酒禁令,并奏请修改调整有关法规,安定民生,兴修水利。乾隆十七年(1752年),孙嘉淦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次年冬,孙嘉淦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文定”。

历任三朝的大臣,清廉刚直关爱百姓——雍正帝称为直言敢谏第一人

乾隆十二年(1747年)孙嘉淦以年老乞求告老还乡,从京城回兴县之前,心想自己一辈子从不贪污,没有攒下几个钱,如今荣归故里,还是一副穷酸模样,遭乡绅土财耻笑的同时,也给朝廷丢脸。思谋良久,他让仆人连夜买来十几口厚重木箱,并亲自动手装满了砖头。第二天,辎重浩荡启程回家。没料到,皇帝得到举报说,孙嘉淦平常装清廉,实际也是个贪墨官,原因在于,他回乡的时候金银财宝带了好几骡车。于是,孙嘉淦行至半路遭到检查。此事一经汇报,皇上很是感动,命令沿途官府以真金实银换下了孙嘉淦箱子里的砖头,算是重重赏了他一笔。

雍正帝评价他:“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