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史書中說王安石是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

談文論史


為什麼史書上說王安石是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

首先史書是以司馬光為首的士族官僚階層地主階級代表人物編寫的,他們為了自已階層的利益,對王安石當然是極盡攻擊汙衊之能是!

其次史官是代代傳承,對上一輩的傳統說法予以肯定。

其三因為王安石動了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土豪劣紳的蛋糕,斷了他們的財路,當然遭到上下統治階級一至的反對!

其四對於國家的失敗,史官們一定要找一個替罪羊,而王安石正好帶上這個帽子,把責任往他頭上一安,皇帝和官僚系統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對其它想改革動他們奶酪的人也是一個警告!

其五用現在的觀點看,王安石變法有點操之過急,對反對派的反撲和制度的制約考慮不周,某些改革措施確實有擾民傾向,措施不到位,讓對方抓到了把柄,而後來者打著王安石變法的旗號行私利和報復對方的手段,使改革變相的變成了王安石的罪證!

歷史性改革,無非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顛覆性的革命,把舊的制度統統打倒,創立一種新的制度,從根夲上改變社會分配系統,如商鞅變革。另一種是在體制內變革,這就要困難的多,大多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無非是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奶酪,當改革領袖人物一旦離世,既得利益集團會瘋狂反撲,以至改革功敗垂成!

例如商鞅變法:一加強專制統治,先施行“相坐法”。二獎勵軍功,禁止私鬥。三獎勵耕織,懲戒懶惰。四重農抑商增加糧食儲備。五開墾荒田,增加稅收。六平均納稅,以田計算。七並鄉為縣,中央集權。八統一計量,便於管理。九發展水利,方便交通。十遷都咸陽佔據地利。當然這是那時的措施,當然有侷限性,但卻大大提高了秦國在列國中的地位,由於是顛覆性的制度性變法,雖然秦孝公一死,商鞅被車裂,但商鞅創造的制度性改革卻流傳了下來,為秦國統一全國提供了制度性法律,這也是秦律的初始版本。

西漢文帝,景帝時的賈誼,晁錯同商鞅的主張大同小異,主張削弱諸候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即政治上削藩,經濟上勵民耕,減賦稅,廣積糧,富人納糧受爵,用庫糧平抑物價,取有餘,補不足。結果,賈誼被貶,晁錯被腰斬。雖然他們為改革付出了代價,但這些主張還是被後代使用,在平息七國之亂後,漢武帝還是借鑑晁錯的辦法用推恩令支解了諸侯,改革措施反而加強了。

唐朝中期唐玄宗時期宰相姚崇,提出重用人才,嚴格法紀,禁止宦官干政,不許外戚專權,廢除雜稅,大開言路。等十項措施。在三十年中唐朝的實力大幅提升後世稱“開元盛世”可惜後期被玄宗破壞了。

現在我們說一說王安石。

王安石(1021一1086)享年65歲,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小官僚家庭出身,21歲時考中進士,初官至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嘉佑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受到神宗重視,累次加官至宰相,當時豪紳大戶,皇親國戚,商豪大賈,瘋狂兼併土地,中小地主破產,民不聊生,迫使農民造反,北方遼族,西北部西夏,大舉入侵,內外矛盾到了崩潰的邊緣。王安石提出的口號是:“變風俗,立法度”,富國強兵。其措施是:“制置三司條例司”受皇帝任命的財政經濟部門即戶部,度支,鹽鐵!在一系例法律中有均輸,青苗,農田水利,方田均稅,免役,市易,保甲,將兵等一系列新法!總的原則是由政府出錢出面,將錢貸給農民,不允許民間借貸,機會均等,利益均沾,多地多交稅,鼓勵商業,增加商品流動,丈量土地,按土地厚薄好壞交稅,在強兵上,“消募兵驕志,省養兵財費”採用保甲之法,保甲法規定,十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每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了,在農閒時集訓,平時負責巡查,維持治安。將兵法是專門負責輪流訓練戌守軍隊,派武藝精良之人訓練之!公元1076年全國已訓練保丁700萬人!國家開始強盛起來!

公元1086年宋神宗病死,哲宗趙煦上臺,司馬光被起用為宰相,推翻了宋神宗,王安石制定的一切變法革新措施,王安石抱恨而亡,改革失敗,守舊派瘋狂反撲,加速了土地兼併,貪汙腐化,賣官弼爵,土族大豪為所欲為,土匪惡霸橫行鄉里,我們在《水滸傳》中看到的宋微宗,蔡京,高俅,梁中書,祝家莊的三霸,高衙內,陸兼,蔣門神,西門慶,等人就是當時真實的寫照!當時的北宋早己是風雨飄搖的破廟了,一場風暴來臨自然轟然倒堨,因此當金人南侵,百姓並不抵抗,是恨透了這些貪官汙吏,土匪惡霸,士族大家,豪強劣紳,富豪大賈了。你說北宋的滅亡與王安石有什麼關係?


狼煙一九三一


可以肯定地說,北宋滅亡,決不是因為王安石變法。而是相反,是因為沒有堅持王安石變化。

如果堅持王安石變化,北宋不會亡國。

王安石變法的核心是富國強兵。主要內容是一

一,青苗法。保護和發展農業生產。

二,農田水利法。政府鼓勵地方興修水利,開墾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各種差役,民戶不再自己服役,改為由官府僱人服役。民戶按貧富等級,交納免役錢,原來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錢。這樣即增加了官府收入,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役負擔。

四,方田均稅法。為了防止大地主兼併土地,核實土地數目,按土地多少,肥薄收稅。

五,保甲法。政府把農民按住戶組織起來,十家為一保,五十家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家裡有兩個成年以上男子,抽一個當保丁,農閒練兵,戰時編入軍隊打仗。

王安石的變法對鞏固宋王朝統治,增加國家收入和國防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國家逐漸富強起來。

可是,變法嚴重觸犯了貴族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許多朝臣和貴族皇親的強烈反對。其代表人物是司馬光。正趕那年河北鬧旱災,出現了農民逃難的情況。反對派群起藉此攻擊王安石。原來支持變法的宋神宗也發生了動搖。王安石被迫辭去宰相職務。

神宗死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上臺,將新法不分好壞全部廢除。變法徹底失敗。

歡迎點評。


WM曉奇


中國比較虛假的史書是宋史,不是一點假,有時太假。如果王安石變法能堅持下去,北宋一定會強大起來,最後統一中國的是大宋,而不是蒙古。王安石變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激烈的反對和抵制,最後破產了。史書是人編寫的,太祖皇帝還懼史官記錄自己不當言行。但自宋太宗干預史書後,史料就不那麼可靠了。史料要經過皇帝審核,根據皇帝意見修改,史官就不能完全獨立行事了。司馬光的史書個人觀點塞進不少,至於宋史,他不敢寫。資治通鑑寫到宋朝就沒有了。司馬光眼中的變法,就是毒蛇猛獸。在這方面,司馬光就是個罪人。能夠編寫史書的,不是平民百姓,雖然可能是平民出身,但到寫史的時候,就成了地主階級了。他們一般都站在地主階級那邊,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詆譭王安石是當然的了。


鐘山情懷


謝了。人性之闇昧,在於掩飾他人的光輝,而人性的醜惡在於惡意的顛倒黑白。

歷史上一個朝代的衰亡,是各種消極因素積累到一定水平後在某種突發力量作用下的必然產物。這就是王安石想通過積極的變法而不得其道而行的根本原因。因為這種消極的腐杇的慣性力量已經決定了事物的走向和結局,非人力所能為,我更認為是一種因果的必然。這似乎是唯心論,但這是真實。

在歷史上王安石被很多人抹黑,這也不奇怪,著墨於史的人豈是凡人,非富既貴,大都站在個人的立場上記史,但不同聲音也不少。說到底都是基於不同的立場各說各的。

王安石的法是好法但其法其人都是生不逢時,連老天都和他做對,但其實是和宋趙王朝做對。

我一直認為王安石堪稱中國歷史上閣僚一屬的典範,他的學識才能,他的勤政勉學,他的清廉自處,這些超卓的才能優秀的品行,千年後的現代較之如何?

冢宰清標,百代政範。


一聲嘆息754



null108161361


中國的歷史是在博鬥中書寫的,歷朝歷代都一樣。各派政治力量之間的紛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誰說什麼,也就不新鮮了。至於誰在歷史上起的十麼作用。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不必叫真。讓學者們爭吵去吧。老百姓,指勞劫生存,幹活吃飯。這才是真正的硬道理。你不勞動,沒人會白養活你。


老李1431094


靖康之恥,東京陷落,二帝蒙塵,前無古人。誰的責任? 當然不能說是宋是太祖、太宗的重文輕武和處處猜忌限制武將政策,以及昏庸無能的宋徽宗的責任。於是御用史官們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個替罪羊王安石。如同國民黨敗退臺灣,也要找一個在大陸土崩瓦解的替罪羊一樣。他們找來找去,竟然找到了張學良的頭上。


海上清風8070


宋真正滅亡是趙宋的重文輕武的國策,其二是滅於司馬光腐儒之流,這些腐儒文人自私自利,沒有格局,做做道德文章還行卻偏偏操弄國政,從歐陽修陷害狄青、司馬光反革新基本可看出是禍亂國政,為了文人集團利益,終推選一個懦弱不堪的文人混賬皇帝,一連串的行為終致北宋滅亡。


風行天地間


用儒家當權的時代不一定能遵循永恆理性的真理,王安石是個改革家與儒家的原則脫軌,但清明的政治是改革家的意志。但一旦脫離這種清明的政治,也會走向歷史的下坡路。用儒家天經地義的方法依然是行不通。依然是依附一定士大夫的利益和腐敗,民間的兩極分化正如封建所謂為富不仁的現象必然引起貧民的暴動,正如北宋後的山東梁山聚義的農民起義。是北宋崩潰的先聲。導致外患入侵。


陳武魁


王安石還差點,司馬光肯定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