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鄉愁八十年!抗戰老兵後代千里赴達州尋根 離家82年終圓鄉夢

10月3日,是李安國一家82年歸鄉夢成真的一天,更是16歲就背井離鄉為國戰鬥的李安國老人魂歸故里的日子,其孫子李彬(化名)一行4人代表著56個家族成員踏上了歸鄉之路。當看到大竹縣高速公路出口處的“歡迎大竹兒女回家”字樣,他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1

少小離家從軍

未料流落異鄉

1936年,在國家危難之際,16歲的李安國入伍從軍,離開了家鄉大竹縣,跟著抗戰部隊一路南下。在戰鬥中不幸負傷的李安國跟不上部隊的行進速度,不得不在廣西省武鳴縣(現南寧市武鳴區)兩江鎮養傷。在養傷期間他無時無刻不思念家鄉,但受制於當時落後的交通、通信、經濟等條件,他的回鄉之路由此中斷。

一縷鄉愁八十年!抗戰老兵後代千里赴達州尋根 離家82年終圓鄉夢

大竹縣文星鎮橋頭村10組

身體的傷很快恢復了,但李安國思鄉之情卻久久不能癒合。他一邊在武鳴縣兩江鎮龍英村打零工維持生計,一邊計劃著回家的路線和所需的物資。後來,老實能幹的李安國被當地姑娘韋某看中,韋某不顧他外鄉人的身份和家人的反對,毅然跟他結了婚。妻子任勞任怨地付出和一個接一個出生的孩子,讓李安國歸鄉的腳步不得不停了下來,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讓他只能客居他鄉。

2

未變的鄉音

寄託濃濃鄉愁

李安國共有8個子女(5個兒子和3個女兒),他始終告訴子女,他們的根不在兩江鎮龍英村,而遠在四川省大竹縣戰旗區支子大隊第五生產隊。他從來不給子女們講戰爭的激烈和血腥,而是講養育他長大的家鄉,以及家鄉的一草一木和有趣的故事。

據李彬介紹,爺爺李安國雖然在異鄉生活了幾十年,但充滿大竹味的鄉音卻從未改變。因為爺爺濃重的大竹口音,他的子女在外面常常被歧視和欺負。小時候,兒女都埋怨父親為什麼不能入鄉隨俗學習當地口音,雖然心裡知道子女們受了委屈,但老人的口音卻一直未變,因為李安國認為那是他與家鄉唯一的聯繫。

一縷鄉愁八十年!抗戰老兵後代千里赴達州尋根 離家82年終圓鄉夢

李彬(左二)和大竹的親人合影

3

歸鄉是全家的夢

更是老兵的遺願

幾十年的變遷,回家的路早已不是當初離開的那條路了,家鄉的名稱也變了。1985年7月,李安國帶著對親人的不捨和家鄉的眷戀離開了人世。彌留之際,李安國一再囑咐後代,要回大竹老家尋根,讓後代們感受家鄉,尋找失散的親人,讓他魂歸故里。

李彬記得,爺爺去世後的每個大年三十,當家人在兩江鎮吃年夜飯時,其樂融融的團圓氣氛總會被一句“能回大竹縣老家看一看就好”破壞。這時大家都會談起老人告訴他們的關於家鄉的事情,商量著如何回鄉尋根。“大家都想回家鄉看看,完成爺爺的遺願,之前也多次拜託四川的朋友到公安局查詢,也曾向大竹縣本地人打聽,但時間久遠和網絡信息不發達,僅靠舊時的地址和少量的親人名字尋找,肯定毫無結果。”李彬告訴記者。

4

媒體機構

助其重燃歸鄉夢

今年,李彬偶然看見了晚報每週三的《抗戰老兵檔案》報道,這讓他興奮不已,同時也再次點燃了他尋根的希望。隨後,李彬通過QQ與關注抗戰老兵的張紀唐取得了聯繫,將爺爺的情況告訴了張紀唐。遺憾地是老房子倒塌後將爺爺的老照片埋於地下,張紀唐和志願者們只能憑藉戰旗區支子大隊第五生產隊舊地址和親人李某雲的名字兩條線索多方打聽。功夫不負有心人,日前,他們終於得知李安國老人的家鄉已更名為大竹縣文星鎮橋頭村10組。


一縷鄉愁八十年!抗戰老兵後代千里赴達州尋根 離家82年終圓鄉夢

前往祖墳祭拜

5

踏上故土

82年後終圓歸鄉夢

10月2日一大早,李彬一行4人帶著全家的囑託從廣西武鳴區駕車出發,赴千里之外的大竹縣尋根。3日中午,他們終於到達了故鄉大竹縣,當看到高速公路出口的“歡迎大竹兒女回家”時,李彬一行人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喃喃自語道,終於回家了。他們與家鄉的親人在大竹縣人民政府會合,核對了相關信息後,確定了彼此就是失散了82年的親人,家鄉的親人帶著他們回到了位於靜謐山中的文星鎮橋頭村10組。家鄉的親人們首先帶李彬一行祭拜了祖先,參觀了過去李安國生活過的老房子,並準備了豐富的家鄉菜招待他們。

“踏上故土的心情很激動,就像中了500萬彩票一樣。即使從未謀面,但血緣關係讓我們與家鄉的親人有種濃濃的親切感。”李彬說。儘管家鄉人熟悉又陌生的大竹口音,讓李彬他們有點聽不太懂,但他們還是很高興聽家鄉老人們說他們中的某某與某個親人長得像。相聚的日子總是短暫的,10月5日是回廣西武鳴區的日子,家鄉的親人拉著李彬他們的手,用期盼地眼神希望他們多留幾日,李彬告訴家鄉的親人,回去與家裡人商量,下次再帶著全家人回來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