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那場海難,政商名流近千人罹難,生還者36人,彼岸無法抵達

那灣淺淺的海峽是曾是臺灣與大陸最大的阻隔,彼岸之遙,數十年的思鄉情切,卻無法抵達,以淚洗面的苦痛,終隨時間消散在歲月的痕跡裡,但那些往事,該被銘記。

1949年1月27日,國軍已成潰敗之勢,政權更迭已經沒有懸念,很多人都將隨部隊離開大陸,前往臺灣。擁擠的太平輪上滿是難民,當時太平輪的票價已經不是表面上的價格,甚至有價無市,但是暴漲的票價依舊無法阻擋求生的慾望。

太平輪超載三四百人,滿是政商名流,憑藉著各種關係登上了船,當時的太平輪除了人員超載,撤退的人恨不得把大陸搬空,文物卷宗,金銀珠寶數不勝數,塞滿了貨艙,也是這次惡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70年前那場海難,政商名流近千人罹難,生還者36人,彼岸無法抵達

雖在逃亡之路上,但時值春節,太平輪上的笙簫不絕於耳,滿船的珍饈佳餚,在名流們的觥籌交錯中變得杯盤狼藉。過年的熱烈氛圍中,窗外星光滿載,航運條件極好,太平輪馬力全開,船員們很快加入了與客人的醉生夢死,在失事之前,幾乎所有船員都已經離職。

子夜之時,太平輪與同樣超速超載的建元輪相撞,建元輪當場下沉,船上七十二位乘客僅兩人生還。而當時太平輪相撞之後,起初並無異樣,乘客在巨大的碰撞聲上驚醒,船員還廣播讓他們安心,但是很快,海水浸沒船艙,在巨大的漩渦中,呼救聲,嚎叫聲不絕於耳,大海猶如鯨吞一般,頃刻間就要吞噬萬噸巨輪。

寒冬季節,落水的乘客們會游泳,不會游泳的大多數都凍死或溺死,很快哀嚎聲漸漸停止,浪潮聲依舊綿長,在這如同夢魘般的長夜裡,滿載千人的巨輪,唯有三十六人生還,在澳大利亞軍艦的營救下,返回上海。

70年前那場海難,政商名流近千人罹難,生還者36人,彼岸無法抵達

餘音未了,在生死危難之間,是生還者的噩夢,是罹難者的悲歌,生還者帶著悲痛繼續活著,然而生離死別的場景依舊曆歷在目。時年34歲的葛克是“國民政府”少校參謀,他在太平輪事件中失去了妻子兒女。

那時下艙已有浸水進入,餘乃挽內子及三小兒隨眾客擠登甲板,本欲攀登救生艇,奈人已擠滿,無法插入,是時餘抱長子及次女,餘妻抱幼子於懷中並挽餘之右臂,立於煙筒左側,緊緊擁抱,精神早已慌張失措,一切只有付諸天命...轉瞬間砰然一聲,忽感一身冷氣,知已隨旋浪墜下海中,妻兒業已失散......

在兩百萬人流離失所的背景下,太平輪的悲劇之時冰山一角,那些生還者的思念被海峽阻斷在兩岸,所有的聯繫信件都被退回,所有的的牽掛對於未知的家人來說都只是生死未卜。

70年前那場海難,政商名流近千人罹難,生還者36人,彼岸無法抵達

生還者葉輪明老人,因未能到達的書信,一個家庭就此拆散,直到去世,也未再娶。江山代謝,太平輪一案無法終結,支離破碎的記憶塵封檔案,多少年過去了,往事遺忘又難忘。臺灣和大陸的愛恨,都在那一代人的鄉愁中寫的淋漓盡致。

離亂年代,多少望一江潮水,乘一葉扁舟,卻等不來相思之人,那些思緒和離愁,就寫在余光中的《鄉愁》裡。是思鄉之人的心聲。如今70年過去,兩岸開放探親、通商、通婚、直航,一灣鄉愁不再可望不可及,但依舊有人淚眼婆娑。

參考文獻:

《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