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

圖書《我的前半生》是我國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撫順戰犯看管所中所寫的“反省式”自傳,溥儀作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三歲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後又任偽滿洲國皇帝13年。《我的前半生》記錄了溥儀從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國“改造”等過程,是一部回憶錄,更是一本特定歷史環境下的自省書,從中,我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見特定歷史環境末代皇帝的悲劇與喜劇,他的人生道路凝聚著近現代社會的變遷。溥儀晚年本想寫一部《我的後半生》,可惜未如願。

我的前半生

溥儀作為清朝第十二代皇帝,三歲時首次當皇帝時國運已氣數將盡。他登基時由任攝政王的父親抱上殿,鼓樂轟鳴、百官跪拜時,他被嚇得大哭。其父怎樣哄也不靈,只好拿來玩具說:“快了!快了!快要完了!”不少大臣私下說這話不吉利。

我的前半生

果然,不出三年,1912年初,清廷面對辛亥革命的風暴,溥儀名義上的母親(其實是他伯母)隆裕太后抱著小皇帝宣佈退位了。

退位後的溥儀慢慢懂了事,在周圍清朝遺老包圍下被灌輸了滿腦子復辟意識。1917年7月,封建軍閥張勳率兵入京,擁立溥儀復辟,這位11歲的少年第一次嚐到了當皇帝的興奮,卻在11天后被趕下臺。此後,溥儀把復辟的希望寄託於外國,先是受英國公使館派來的師傅莊士敦鼓動準備到西洋尋找支持,因英美政府的對華政策是維持民國而未成行。後來,他與製造“滿蒙獨立”以分裂中國的日本侵略者聯手,在“九·一八事變”後去了東北,先當“執政”,1934年,第三次登基。日本人卻未兌現幫助其恢復“大清”的許諾,只讓他當“滿洲國”的“康德”皇帝,對外言論全要由關東軍擬稿,連走出宮的自由都沒有。

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

在偽滿深宮中呆了十幾年的溥儀,對日本人由感謝變為不滿,後來又發展為恐懼。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被蘇軍逮捕,於1950年移交中國,以叛國和協助侵略者發動戰爭罪在戰犯管理所關押了近十年。

我的前半生

在戰犯管理所裡,溥儀有生以來首次學會繫鞋帶、自己洗衣服等生活常識,在頭腦中也掃蕩了帝王意識而樹立了公民觀念。1959年秋,溥儀獲得特赦回到北京。有些老人見面後還行跪拜大禮,馬上被他批評為思想落後。獲得一張選民證後,溥儀稱這是一生最珍貴的東西。他開始在植物園勞動。蒙哥馬利來訪時詢問他感受如何,他回答說“比起皇帝來我更願當園丁”。這位英國元帥驚訝之極,回國後把這當成奇聞宣傳。有的外國進步人士來訪後,報道說:“看到溥儀,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什麼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 總之,他由帝王變為了一位公民,晚年曾想寫《我的後半生》可惜未成。

我的前半生

在當代出版史上,溥儀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問世半個世紀以來,印刷21次,累計印數186.3萬餘冊,而且仍然有長盛不衰的趨勢。最早 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調即“我罪惡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悔罪書性質的作品。 《我的前半生》從家世寫起,一直寫到1959年溥儀參加戰犯管理所組織的社會參觀。溥儀從一個末代皇帝、戰犯到自覺悔罪成為一個新人,思想轉變過程雜亂不 清,史實方面也有很多地方敘述得不準確。由於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重視,由於有關方面負責人的積極響應,在20世紀60年代初,《我的前半生》獲得了出版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