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80丨《新民周刊》:血色長征的遵義記憶

長征80丨《新民週刊》:血色長征的遵義記憶

82年前,為了挽救革命的危機,紅軍開始了偉大的長征。那是一次人類歷史上舉世無雙的壯舉,沒有它,中國革命不會取得勝利,新中國也不會誕生。而那些在長征中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艱苦戰鬥的老紅軍們,更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豐碑。在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之際,本刊記者對和長征相關的那些人那些事進行了走訪,傾聽他們追憶那動人的長征故事。

傳奇人物孔憲權

在他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曾因身經百戰出生入死被黃克誠、胡耀邦、楊勇、蘇振華等稱為“打不死的程咬金”;因負傷流落遵義被當地群眾當作能救死扶傷的“紅軍菩薩”;因擔任遵義會議紀念館首任館長被鄧小平稱為是該項職務的“最合格人選”;因經歷奇特被美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紐約時報》原副主編哈里森•索爾茲伯裡在所撰的名著《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推崇有加,這使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就是孔憲權,原名孔權,湖南省瀏陽縣人,1911年2月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0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8月經黃克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一至五次反“圍剿”,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曾當過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的傳令排長,長征途中任紅三軍團四師偵察參謀、紅三軍團十二團作戰參謀。

孔憲權參加紅軍後,身經百戰,機智勇敢,多次出生入死,一回回與死神擦肩而過。1935年2月26日,在婁山關戰鬥中,孔憲權率突擊隊攻打婁山關南側的黑神廟敵旅指揮所。此役中,孔憲權左腿胯骨中了敵人的6發機槍彈,被打12個槍眼。

在留下養傷後,孔憲權與大部隊失去了聯繫。傷愈後,左腳短了近10釐米的孔憲權流落鄉間。在遵義縣楓香鎮一帶,孔憲權曾經挑著貨郎擔,走村串寨“賣點針頭麻線”,也當過泥瓦匠,被人稱為“跛子瓦匠”。

解放後,在大將黃克誠,時任貴州省軍區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以及遵義地委領導的幫助下,孔憲權恢復了黨籍並擔任遵義縣楓香區區長。1952年,孔憲權擔任遵義會議紀念館籌備委員會秘書,參加遵義會議紀念館建館籌備工作。1955年2月,省文化局批覆遵義市圖書館副館長孔憲權兼任遵義會議紀念館第一任館長,並刊發戳記,正式成立籌備處。1957年7月,遵義會議會址正式對外開放,任職期間,孔憲權為紀念館徵集革命文物、蒐集歷史資料作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現在紀念館收藏的歷史照片,大多為那時所拍攝。

1958年11月,鄧小平到遵義參觀紀念館時,看到紀念館取得的顯著成績,高興地對孔憲權說:“你是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最合適的人選。”1958年,孔憲權到北京,先後到朱德、彭德懷、胡耀邦等領導家中作客,逗留一個多月。在他的努力和爭取下,1964年11月,毛澤東主席為遵義會議紀念館題寫了“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大字,這是解放後毛主席為革命紀念舊址唯一的題詞。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孔憲權去世,他先後接待了美、歐、日等國家的作家和外賓,受邀為他們講述關於長征的史實和紅軍的故事。1988年11月7日,78歲的孔憲權去世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親自發了唁電:“對長征老戰友孔憲權同志的逝世深表哀悼。”同時,全國七大軍區也發來唁電錶示哀悼。

草根學者

因為做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週年這個選題,打電話給譚小松老師,想採訪他作為業餘愛好者研究紅軍長征的經歷。他說研究身邊的歷史、做喜歡的事,很平凡,反覆強調自己沒什麼好說的。但就是這樣一個自認平凡的人,卻20多年如一日,以一己之力,利用工作之餘搶救性地發掘和採訪,創作出三十多萬字的作品——《紅軍長征在習水》,彌補了官方文獻資料中的部分缺失……

還記得第一次見譚小松的情景,大約是20多年前。有一天,一個30多歲的男子來到編輯部,很靦腆地自我介紹,是一名中學歷史老師,手裡拿了一大摞手寫稿,記錄的是紅軍長征在習水期間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問能否在報刊上發一下。為了方便刊用,他特意把文章編寫成一則一則的小故事。那時我剛大學畢業,是報社文藝副刊的一名實習編輯。那些平實而生動的文字打動了我,我在副刊上給他連載了很久。

一來二往中,大家熟悉了,得知他為何熱衷於研究這段歷史。他老家在綏陽縣城,從小就聽祖母講紅軍長征的故事:遵義會議後,紅九軍團向東北方向推進,佔領了綏陽縣城,打開地主的糧倉把糧食分給窮人,殺掉豪紳的肥豬給窮人,並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綏陽縣工農革命委員會。在那些日子裡,窮人們的確揚眉吐氣,當家作主人,正所謂“紅軍到,幹人笑”。可惜好景不長,沒幾天紅軍走後,國民黨軍隊又殺回了縣城。雖是短短几日,但老百姓明白了一個道理:紅軍是幫窮人的隊伍。一天,一個紅軍連長被縣民團的團丁追到他祖母家,當祖父祖母認出他就是前幾天在城裡給大家分糧分肉的紅軍時,便毅然送他從後門跑掉,自己則跑到前門纏住窮兇極惡的團丁……

8歲時,他隨父母舉家搬遷到習水縣城所在地東皇區城關鎮。高中畢業後“上山下鄉”,插隊落戶在習水縣東皇區羊九公社攔河生產隊,離紅軍打過戰的天堂壩戰場只隔一道山樑,聽親身經歷過的老人講戰鬥的慘烈。大學讀的是歷史專業,給他講授《中國現代史》的是劉永教授,一個72歲的老共產黨員,他經常在貴州文史教材上看到劉教授從事革命活動的介紹。劉教授閱歷豐富,口才及佳,上課充滿激情,給他留下很深的影響。那時他就想,中央紅軍在習水來回往返兩個多月,是紅軍長征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縣,紅軍的足跡遍及家鄉的角角落落、山山水水,新中國的創立者們大多在習水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度過了生死攸關的歲月……如果把這一段歷史挖掘整理出來,寫成一本書,讓我們的後代瞭解紅軍長征的艱辛,以及在堅苦年代表現出來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巨大的自我犧牲精神,一定是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也就是從那時起,凡是看到有關紅軍長征在習水的書籍,他能買的就儘量買,不能買的就用筆和本子記下來。一到週末或寒暑假,就騎著自行車到紅軍戰鬥過的地方考察採訪,騎車去不了的地方,就徒步前行,瞻仰了很多遺址,訪問一些當年的見證者,或是找當地年齡較大的長者,聽他們口述那段歷史,趕緊記下來,生怕遺漏了。為了收集這些散落在民間的歷史,他住過廢棄的茅舍、宿過河岸邊,住在人家的屋簷下,遭到烈日暴曬、寒風冰雪的襲擊,頂著瓢潑大雨翻越過二郎山,親身體驗紅軍長征的辛勞。這麼多年來,他不知自己騎壞了多少輛自行車,跑了多少路,經歷是多少危險的瞬間。過去了幾十年,但只要你走進農家田舍、走進人民群眾中去,提起長征,他們就有說不完道不盡的紅軍故事。他說是老百姓給了他豐富的素材,也給了他寫作的信心。

初稿出來後,為謹慎起見,他反反覆覆查漏補缺、考據、考證、修改,有時為了一個時間或一個小故事,他可以跑上無數次;有時為了一個詞一句話,他會反覆掂量,斟酌很久。那種做學問的嚴謹態度,對年輕的編輯而言,無疑是一種鞭策,所以每次編輯他的稿子,我都心懷一種敬意。

這十多年間,譚小松數易其稿,修改了無數次,以一己之力,最終在2010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那天,印刷完《紅軍長征在習水》一書,全書30餘萬字。他說,這一切在別人眼中或許算不了什麼,但對他而言,就想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紀念在習水戰鬥過或犧牲了的紅軍戰士。

醫者仁心

儘管幾十年過去了,64歲的羅躍林回憶起小時候,父親給她講祖父醫治紅軍傷員的情景,仍舊顯得有些激動。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兵分三路進入習水境內。1月23日,紅軍總部接到上級命令,要協同紅五軍團37團在距離東皇約50餘里的梅溪河阻擊敵人,以接應從側翼迂迴前來會合大部隊的中央縱隊。他們遭遇了緊緊跟隨而來的川軍劉湘所屬的“模範師”及廖澤、潘佐等部,展開激烈的交火。正值數九寒冬,儘管冷得瑟瑟發抖,戰士們還是成功地掩護了大部隊轉移,雙方傷亡都很慘重。陣亡的將士被掩埋在一個山洞裡,大家站在墓前,給犧牲的戰友集體行了一個軍禮。部隊便沿著通往山埡口的石板路,緩緩向東皇場前進。走不動的傷員,就近撤退到相對最近的良村場。

羅躍林的祖父叫羅長興,羅家在良村場上世代行醫,口碑很好。川軍中有個姓鄭的營長,家就在良村街上,知道羅長興醫術很好,尤其擅長刀槍傷和骨科,經常來接他到部隊為川軍將士治療。

當時國民黨政府搜查得很嚴,並放出話來,如果哪傢俬藏紅軍、給紅軍帶路的,格殺勿論。但當羅長興聽說街上一座空房子裡的草堆裡有一位受傷的紅軍時,憑著醫生的本能,他還是悄悄前去探望。受傷的戰士很警惕,處處提防著他,說的話他也聽不懂。但從受傷戰士恐懼的眼神和動作,羅長興知道他是防備,他用手勢告訴傷員,自己是醫生,來給他治療和送吃的。通過這樣的交流,受傷的紅軍戰士才慢慢放下警惕,接受他的治療。後來為了方便治療,加之怕暴露,羅長興秘密把他接到自己家來,每天晚上按時給這位傷員上藥。後來在交談中,知道他是江西人,十多歲就參加了紅軍。稍微好了一點,這位紅軍千恩萬謝後,堅持要去追趕自己的隊伍,往桐梓方向去了。

由於趕路,加之風餐露宿,病情加重,走路跟不上節奏,他掉隊了,在桐梓留了下來。解放後,認定他的紅軍身份時,他給組織講在良村梅溪河阻擊戰受傷後,良村場一個羅姓醫生救他的過程,描述他們家的房子大概是什麼佈局、家裡是什麼擺設。組織上還派人專程到羅家瞭解情況。因為救紅軍有功,政府請人到羅長興家裡給他畫過像。當時大家也不知道畫像來有什麼用。後來有親戚到遵義出差,說參觀遵義會議紀念館時,看到牆上掛有羅長興的畫像。

羅躍林說,祖母跟她講,紅軍從來不讓窮人吃虧,她和鄰居們給紅軍篩米做飯,紅軍沒錢付大夥的工資,就拿米和麵給她們作為工錢。

因為祖父救過紅軍,家庭成分好,小學畢業後,她被推薦去習水二中讀初中,後來又參加湘黔鐵路的建設,直至參加工作。她說自己也算是沾了爺爺和紅軍的光,從一個農村姑娘到國家工作人員,受到很多同齡人的羨慕,她自己也很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一直勤奮工作。

紅軍長征過遵義,並召開了點亮中國革命前行明燈的遵義會議。無疑,這段歷史成為整個中國革命進程中最值得書寫和紀念的段落之一。銘記歷史,除了事件本身,也要銘記這些在紅軍長征中作出貢獻的先輩。

審 核 賀黎明 鄭尚堅

微信ID:zunyizazhi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