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这件事一定要做

来北京这件事一定要做

来北京这件事一定要做

正乙祠原是明代古寺,由于明中叶日渐发达的商业和商业文化,周边兴起的鲜鱼口、猪(珠)市口、煤市口等商业街使之成为供奉着财神爷赵公明及招财、招宝、纳珍、利市的庙宇。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正乙祠被浙江籍在京商人购置,集资共建银号会馆,目的在于“奉神明,立商约,联乡谊,助游燕”。公元1710年,为了有一个更为理想的“集会之所、饮食宴乐之地”,浙商再次购地于和平门外西河沿这块商业区,经过一年多的营建,新正乙祠于公元1712年落成,内设戏楼,大堂供集会,装潢豪华考究,有《正乙祠碑记》。至清乾隆年间,正乙祠已成为京城内的著名戏楼。

来北京这件事一定要做

正乙祠为整体木结构建筑,临街为九间倒座北房,进深五檩带前廊,正中为朱漆广亮式大门,院内偏东有南房三间,五檩加前廊硬山式。庭院东西长,南北短,两排客房南北对应。西部为戏楼,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东西面阔三间(两梢间为戏楼入口),南北进深十二檩,二层卷棚歇山顶,室内梁架明露,绘有彩画。戏楼正中罩棚即池座,可容纳观众200余人;南面为戏台,坐南朝北,四角立柱,三层结构,有地下室,顶上二层设木雕花罩,开有方形孔道,设有吊钩,供演神怪戏演员升降或运送道具用。台口左右四个角上各有一个水瓮,装满水后可作调音之用。如此完整的舞台装置,在康熙年间亦十分罕见,因此,被当代誉为“中国戏楼文化史上的活化石。

来北京这件事一定要做

戏台北、东、西三面设楼座,进深一间三檩,二层上加披檐,侧面有架空木梯通二层楼座,楼座设“卐”字花板栏杆,雕花木挂檐板。戏台两侧柱子上书一副对联,曰“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短短24个字,将正乙祠的前世今生紧密相连,意味深长。

《北京的老戏园子》一书的作者侯希三先生说,作为独特的人文景观的会馆,最早是些驻京的官吏为乡里来京科考的举子、赴京候任的官员而设的馆舍。正如《正乙祠碑记》上所写,“逐所便易,则不惮涉山川、背乡井,往远至数十年而不返。”后来,随着商业往来的频繁又有了行业会馆。和湖广会馆这种地方会馆不一样的是,正乙祠属于行业会馆,又名银号(约等于今天的金融业)会馆、浙江银业会馆。行业会馆内多设有神殿、戏楼、厅堂、客房,“以奉神明,立商约,联乡谊,助游燕也”,既是同乡公人一起敬神祈福的场所,又是集会议事、宴客娱乐的会场。每逢春秋吉日,大摆宴席,约请戏班。再后来,会馆渐渐式微,到现在,仅存的大多成了酒馆、茶园或戏楼。正乙祠便是照着这样的模式走过来的。

来北京这件事一定要做

作为中国保留至今最完整的纯木质结构戏楼,正乙祠在戏曲的历史中和许多戏曲名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京剧创始人程长庚、卢胜奎,京剧大师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等人都相继在此登台。其中最负盛名的自然就数梅兰芳了,梅兰芳的京剧造诣享誉全球,从祖父梅巧龄到幼子梅葆玖,梅氏祖孙四代都先后在正乙祠戏楼进行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乙祠戏楼被改作北京市教育局招待所,幸运的躲过了文革浩劫而得以完整保存,内部相应地变成了餐厅、厨房、客房等,戏楼一度被停戏60多年。

来北京这件事一定要做

步入21世纪之后,正乙祠戏楼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受到政府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北京市文物局按照历史原貌对其进行了修整,并由北京市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进行管理和维护,正乙祠再一次焕发了青春活力,优美的京剧唱腔又重新回响在戏楼里,每逢周五、周六上演的驻场剧目《梅兰芳华》,都能吸引大批热爱传统文化和京剧艺术的人士前来观看,其中除了老戏迷亦不乏一些年轻人及外国友人的身影。

今天的正乙祠也不再仅局限于恢复传统京剧一途。从让年轻人津津乐道、具有颠覆性故事架构的新观念京剧《凤戏游龙》,到复古江南美学、京城罕见的青春版越剧《红楼梦》,再到虚静高雅、蕴涵三千年中国文化的古琴雅集《怡心琴韵》,使老戏楼的舞台多姿多彩、绚丽缤纷,而从2011年底开始连续举办三届的正乙祠演出季,更是让古戏楼成为话剧、舞蹈、琵琶、昆曲等多类型艺术的竞技场,展现出从未有过的炫目光彩。

来北京这件事一定要做

小贴士

演出时间:

每周三、五、六、日晚19:30

演出票价:

280、380、480、680(包厢)、880(包厢)

电话:

010-65524990

地址:

北京市宣武区前门西河沿220号

官网:

http://www.imperialgranary.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